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道德社會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一、道德社會學與社會學

道德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1977年出版的《美國大百科全書》編入了這一條目,蘇聯1984年出版的《應用社會學辭典》也收錄了這一條目,我國1987年出版的、王康主編的《社會學詞典》和1991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也都編入了這一詞條。作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道德社會學主要是“把道德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構成部分和一個構成因素來研究”[蘇]B.M.索科洛夫:《人的道德發展社會學》,蘇敬斌譯,42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既然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那么就要運用普通社會學所提供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現實的、具體的社會道德行為進行專門的描述、分析和研究。道德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在理論建構方面必然要遵循社會學一般理論的標準社會學的理論包括任何一組有意構建并符合以下標準的陳述:“它們必須是抽象的、主題化的、保持邏輯上一致的、說明性的、一般性的、獨立的、在實質上是有效的。”參見[澳]馬爾科姆·沃特斯:《現代社會學理論》,楊善華等譯,4~5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社會學中有三種理論類型,即“形式的(formal)、實質的(substantive)和實證的(positivistic)”[澳]馬爾科姆·沃特斯:《現代社會學理論》,楊善華等譯,5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其中形式的理論是提出一個由一些概念和陳述組成的圖式,這樣的理論常常具有范式化的特征,也常常具有基礎性的特征;實質的理論用來說明具體專有但又枝蔓甚廣的事件;實證的理論是從更抽象的理論陳述中演繹出變量之間的經驗關系并做出說明。道德社會學在理論建構上既需要有“形式的理論”,比如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的說明,研究體系的建構等等,這些內容自然屬于道德社會學一般性的、基礎性的理論部分;也需要“實質的理論”,包括關于地緣群體、血緣群體以及業緣群體等不同社會群體道德狀況的分析,關于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組織的道德態度的測量等等,無疑屬于實質的理論部分;道德社會學還需要“實證的理論”,包括關于道德失范、道德楷模的理論,關于社會總體道德水平的衡量與測定的理論,這些都需要通過變量間的經驗關系進行說明,當然是屬于實證的理論部分。

道德社會學以研究道德行為事實為己任,從對社會系統中的道德分析入手,闡明道德與社會的復雜關系,從個體道德社會化的角度分析道德事實的發生機制,進而對血緣群體、業緣群體以及開放的地緣群體這些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道德事實進行研究和考察,揭示不同群體的道德事實對社會道德景氣的影響,用以構建一個道德景氣指標體系。道德社會學在理論建構上,必須集三種社會學理論類型于一體,并構建出一套相對應的范疇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义市| 长子县| 巴彦县| 岳池县| 通化县| 丰县| 增城市| 泗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都匀市| 星子县| 广汉市| 北安市| 竹溪县| 南澳县| 仙游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个旧市| 海口市| 玉溪市| 荆州市| 安康市| 沅江市| 札达县| 迁安市| 星子县| 澄江县| 台北县| 鹿邑县| 繁峙县| 临武县| 濮阳县| 黑山县| 即墨市| 洞口县| 韶关市| 宿松县| 东源县| 长顺县| 和平区|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