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社會學引論(Introduction to Morality Sociology)
- 龔長宇
- 2048字
- 2020-08-20 16:03:40
一、道德行為事實是道德事實結構的核心要素
道德事實有著復雜的內部結構,道德事實結構的復雜性根源于道德結構的復雜性。所謂道德的結構,簡單地說,就是指道德的內部構造,具體說來,就是指道德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遵循某種關系而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所組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弗蘭克納認為,道德結構體系包含六個要素:(1)一定的判斷形式;(2)一定的判斷理由;(3)一定的準則、原則、理想和德性;(4)某些特殊的先天的或后天的情感方式;(5)某些制約力或某些效力;(6)一種觀點,它是為所有判斷、推理和情感所必需的。這種分析主要是從道德的邏輯表達方式和功能的角度進行的。
以季塔連科為代表的蘇聯倫理學家認為,道德結構由道德意識、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三種要素構成,這種觀點直接影響了我國學者,如羅國杰認為:“社會道德結構應分為個人與社會整體間的道德關系序列和個人與個人間的道德關系序列,兩個序列又都可以具體細分,包括社會道德意識體系、社會道德規范體系和社會道德活動體系三個部分。”唐凱麟認為:“道德的結構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道德的內部結構,二是社會的道德結構,前者是對道德自身構成要素的系統考察,后者是以社會為載體,對道德的社會存在狀況和社會道德水平狀況的系統分析,兩者的整合使道德呈現出一個復雜的多維的圖景。”
可見,道德的內部結構包含著道德意識、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三個層面。其中道德意識是對一定社會的道德必然性的認識,是人們在道德活動中具有善惡價值取向的各種心理過程和觀念。道德意識由道德規范意識和道德思想意識構成,道德規范意識又包括自發形成的判斷善惡的習俗、慣例和自覺概括表達的準則,主要是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范疇體系。道德規范意識常常表現為一定民族、社會集團的某種群體的道德意識,它一經形成,便成為一種制約和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客觀的社會力量。道德思想意識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認識水平,以及通過社會的道德教育和個人的道德修養所達到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觀念、道德感情、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理想和一定的道德理論體系等,道德思想意識更多地體現為個體的道德意識,是人們進行行為選擇的內在機制。道德關系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特別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支配下形成的,以某種特定的活動方式存在的特殊的、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體系。道德關系主要包括個人同社會群體的關系,其中社會群體可以是職業集團、民族、國家以至于整個人類等,還包括個人同個人的關系,即多種不同的社會身份之間的關系,比如夫婦、師生、朋友、鄰里等之間的道德關系。道德活動是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觀念、原則和規范所進行的各種具有善惡意義的活動,它包括道德行為選擇、道德評價、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等形式。正是通過道德活動,人們的道德積極性得以客觀化并實現其道德選擇,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關系才得以鞏固和發展,或者得以改造和更新。道德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道德意識是道德關系形成的思想前提,又是道德活動的支配力量;道德關系是道德意識的體現,又以道德活動為載體,并制約著人們的道德活動;道德活動不僅是道德意識形成的現實基礎,而且是道德關系得以表現、保持、變化和更新的重要條件。
道德就是由道德意識、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三個要素及其內部諸因素構成的一個系統整體。與道德的構成要素相對應,就會有道德意識事實、道德關系事實和道德行為事實三個層面的區分。其中,道德意識事實反映的是主體對道德規范的認識程度和狀況,往往通過能否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以及采取何種道德態度來體現;道德關系事實是現存的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以及個人與群體等的道德關系狀況;道德行為事實是主體對道德規范的踐履狀況。三種道德事實反映的是社會道德狀況的不同層面。相比較而言,現實的道德行為才是道德意識、道德關系的集中體現,或者說,道德意識也好,道德關系也好,最終都必須通過現實的人的道德行為來表現。因為,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一定要走向實踐的,對此已有共識性的理解,如“道德是應該體現的規范及其被踐行”,“鮮明的實踐性是道德的重要特點”
等。只有在道德行為中,才能真正實現道德的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的統一,由此可見道德行為事實在道德事實結構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可以看出迪爾凱姆把“行為規范系統”作為道德事實,還只是停留于從道德意識的層面理解道德事實,但是不可否認,這正是他從倫理學視域中選擇的一個問題域,并且將其作為建構道德社會學的領地,此舉影響了許許多多的后繼者,直到今天依然如故。我國學界進行的“走向實證的道德研究”,“××道德調查”、“××公德狀況調查”、“××職業道德狀況調查”等等,其實,往往都是在做道德意識層面的調查和分析,而對道德行為層面的關注卻遠遠不夠。筆者希望通過道德社會學學科的建構和發展,把這種研究深入到道德行為的層面,因此,以道德行為事實作為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既是對迪爾凱姆的繼承,更是對他的道德社會學研究的深入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