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道德社會學引論(Introduction to Morality Sociology)作者名: 龔長宇本章字數: 4856字更新時間: 2020-08-20 16:03:38
三、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中國道德社會學
20世紀80年代以后,道德社會學的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逐漸興盛起來。根據對國家圖書館館藏書目的檢索(截至2007年11月30日),已經出版的道德社會學著作有6本;在中國期刊網“世紀期刊數據庫”和“1994-2007”數據庫(截至11月30日)中,以“道德社會學”為關鍵詞的檢索結果顯示,已經發表的文章有9篇。
這些研究成果體現了學者們對道德社會學這門學科在研究對象、內容結構、學科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實證走向上的獨到見解。
(一)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道德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必然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研究對象,這個對象的確立,不僅規定了該學科的理論框架和特有視角,也規定了這門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區別與聯系,還規定了這門學科服務于社會實踐的方向與途徑,以及這門學科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關于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兩種。
第一,從功能主義的視角定義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功能主義主張社會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各部分對整體發揮功能,滿足整體的需要,某一部分的運行需要其他部分的配合。功能主義強調社會系統的穩定與和諧。基于這種理論取向來定義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必然涉及道德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或子系統,既有自己的結構,同時又對社會系統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尤其應注重分析道德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關系的協調機制。《道德社會學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一書認為:“道德社會學是以道德現象與社會整體以及整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它是一門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道德現象與社會整體相互聯系的狀況,探尋道德在社會生活、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和規律的科學。”《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其的界定是:“道德社會學是研究道德與社會的關系和道德的社會性質及社會功能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
這幾種定義,都具有明顯的功能主義的特點。
第二,從結構化理論的視角定義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結構化理論以吉登斯《社會的結構》(1984)一書的研究最為成熟。該理論試圖超越個人與社會關系理論二元分裂的局面,強調結構化過程的雙重性:一方面,社會結構規定著人們的社會活動;另一方面,人們的社會活動也產生和再生出新的社會結構。《倫理社會學》一書認為,道德社會學是“研究道德生活和社會運行之間的相互關系的一門學問,探討如何把人品、德性作為自身生活的高尚需要和社會如何通過具體的實施來實現人的這種需要的途徑、方法、步驟以及操作等問題的學問”。這一界定具有明顯的結構化理論的特點。相比較而言,持功能主義的界定的學者更多一些。
(二)道德社會學的內容結構
基于對道德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不同闡釋,學界對于道德社會學的內容結構的定位也各有分歧,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三種。
第一,“由道德社會學研究的問題確定道德社會學的內容、體系和結構。”道德社會學研究的問題可以分為理論問題(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實際問題(回答“怎么樣”)和應用問題(回答和解決現實提出的問題)。這種觀點認為道德社會學的三部分內容,即三種問題,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道德社會學完整的框架體系,而且這些內容按理論、實際、應用的層次邏輯展開的形式,就是道德社會學的基本結構。
第二,“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確定道德社會學的內容結構。”其中,道德社會學的宏觀結構是從總體上研究道德和社會的關系,其具體內容包括:道德的歷史形態同社會條件的關系,道德與社會控制的關系,道德的文化制約性,道德越軌的評價。微觀結構主要是從個體的角度研究道德與社會的關系,其具體內容包括:個體的道德社會化,小群體的道德特征,個體的角色道德,道德行為的心理機制。
第三,“以時年道德為經線,以場合道德為緯線,構筑倫理社會學的網絡體系。”這種觀點認為,道德社會學的具體內容包括:道德需要的發生、發展,道德實施的社會系統,道德控制與傳播,道德跟蹤,道德遷移,道德感染,勞動前后的道德準備與延伸,閑暇、時尚的道德導向與審度,以及社會主義的道德場,等等。
(三)道德社會學的學科定位
關于道德社會學的學科定位,相當多的學者認為:“道德社會學是倫理學與社會學結合之處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基本認同倫理學與社會學是道德社會學的兩個基礎學科,而在種屬關系上,他們基本上都認為道德社會學是龐大的社會學家族中的一門分支學科
,因此同其他分支社會學理論一樣,道德社會學所要考察的僅是復雜的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是社會總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社會學基本理論和方法在道德領域的具體應用。這種觀點基本上占據主導地位。也有學者認為,“道德社會學是道德科學體系中的基干學科”
,道德社會學把處于上層的倫理學與下層的道德現象的經驗研究聯結起來,是倫理學面向實際,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現象進行具體的、量化的研究的橋梁。這種觀點與В.M.索科洛夫的“如果說倫理學是道德社會學的元理論,那么道德社會學就是倫理學的直接經驗基礎”
的觀點基本一致。另外,還有學者認為,“倫理社會學是倫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社會管理學等眾多學科的交叉”
,這一定位往往會因領域過于寬泛而難以把握。
(四)道德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同社會學一樣,道德社會學若想理直氣壯地聲稱自己是一門學科,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其一是它具有一個被廣泛公認的理論傳統,其二是它在方法論上有一種嚴肅的態度,即以精密的方法論來指導研究”。關于道德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有學者概括稱應該堅持四項原則,即“實證性原則”、“整體性原則”、“適度性原則”以及“合理價值性原則”。
也有學者認為道德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個層次
:其中第一個層次是哲學方法論,強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道德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指南;第二個層次是基本方法,即把社會學的基本方法應用于道德社會學;第三個層次是研究程序和技術。
從國內僅有的幾本道德社會學的著作來看,《道德社會學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一書尤其體現出道德社會學作為“方法科學”的特點,該書既闡釋了道德社會學觀察道德現象的視角和方法,也介紹了道德社會學的具體研究方法和實際研究過程。其中主要包括:道德現象的環境因素分析法,道德人格的社會化過程分析法,把道德問題作為一種社會問題的研究方法,從互動過程、社會結構、社會控制系統、社會變遷過程以及社會現代化過程研究道德現象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本著作堪稱國內道德社會學在方法論研究中的典范。
(五)走向實證的道德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道德調查”、“價值觀調查”為核心的道德實證性研究開始起步,90年代以后發展非常迅速,幾乎成為道德研究的一種潮流。根據筆者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80-2007)的統計,從1980年到2007年不到30年的時間里,在國內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的有關道德實證性研究的論文共700余篇。該統計結果是這樣得出的:筆者將“道德實證性研究”具體操作化為“道德調查”、“道德實驗”、“道德測量”、“道德觀察”、“道德實證研究”以及“價值觀調查”幾個概念,檢索是按照篇名中是否含有“道德調查”等上述概念之一分別進行的。其中“價值觀調查”包含的內容比較寬泛,由于“價值觀”是指人們關于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統,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因此往往涉及政治、經濟、道德、職業、婚戀等各個領域,這樣,對篇名中含有“價值觀調查”的文獻檢索結果,筆者又根據文章內容是否與道德有關系做了進一步篩選。歷年發表的研究論文的統計結果見表1-1:
表1-1 歷年發表的道德實證性研究論文統計

續前表

首先,從表1-1可以看出,近三十年來,我國道德實證性研究大致經過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79年至1993年,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數量非常少,15年中共發表論文71篇,平均每年4.7篇,可以說這是國內道德實證性研究的起步階段。第二階段是1994年至2007年,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數量迅速增加,14年中共發表論文655篇,平均每年發表46.8篇,年均發表論文數是第一階段的近10倍。其中,2006年的論文數量達到最高值,即76篇,僅此一年的論文數量就超過了第一階段15年論文數量的總和(2007年的數據可能因有些文章上網滯后而造成統計不夠全面)。可以說明,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內的道德實證性研究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具體情況見圖1-1。

圖1-1 道德實證性研究論文統計圖
其次,從表1-1還可以看出,“道德調查”和“價值觀調查”是道德實證性研究的核心板塊。根據表1-1的數據,“道德實驗”、“道德觀察”、“道德測量”三項共發表論文28篇,僅相當于1994年一年發表的論文數量,占全部論文總數的3.9%,雖然是對道德的實證研究,但這些研究主要來自心理學和教育學。從檢索的結果可以看出,近三十年來,通過實驗、觀察和測量的方法對道德進行研究尚顯薄弱。與之相對,“道德調查”和“價值觀調查”是道德實證性研究的核心內容。其中,“道德調查”的論文有467篇,占論文總數的64.3%,是三十年來我國道德實證性研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價值觀調查”的論文221篇,占總數的30.4%。這兩項的論文數量占到論文總數的94.8%,無疑是三十年來我國道德實證性研究的主體。從這兩項的調查結果來看,“價值觀調查”的曲線變動相對平緩,而“道德調查”的結果卻不盡然,其曲線變動幅度較大,具體變動情況見圖1-2。

圖1-2 “道德調查”與“價值觀調查”論文統計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不僅道德實證性研究的論文數量迅速增加,而且,以“道德調查”和“價值觀調查”為主要內容的道德實證性研究的著作也不斷涌現。其中“道德調查”的著作以《倫理新視點——轉型時期的社會倫理與道德》(1997)、《中國道德調查》(2005)為典范。《倫理新視點》一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轉型時期倫理道德建設的難點與對策”課題組完成的,該書從倫理與道德兩個維度建構分析框架,認為倫理是與社會生活直接相關的,可以劃分為日常生活、一般公共生活、經濟生活、政治法律生活四個組成部分,而道德則是與個體生活直接相關的,可以劃分為個體生活價值與道德價值兩個組成部分。該書對其中每一個部分的問題都分別給出了操作化的定義,并設計出相對應的問卷進行調查分析,問卷調查是采取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于1995年年初在廣東、江蘇、河南、陜西四省做的。這項研究可以看作用實證方法研究倫理與道德問題的積極嘗試。《中國道德調查》一書以常識道德、理想道德和道德建設作為核心概念,通過對共時態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三個領域,以及歷時態的中國傳統道德和西方傳統道德兩個方面進行調查,來說明當前我國的常識道德和理想道德狀況;通過對道德主體和道德建設的社會環境的調查,來說明道德建設的問題。該調查采用類型抽樣方式,于2003年上半年在北京、山東、浙江、遼寧、湖南等8個省、市、縣開展。這項研究也是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對道德現象進行探討的有效例證。
以“價值觀調查”為主要內容的著作中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中國青年大透視:關于一代人的價值觀演變研究》(1993)、《來自青年的報告: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及其取向的演變》(1992)、《分化與整合——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2000)、《分化與整合:轉型期價值觀代際變遷研究》(2007)。其中,《中國青年大透視》(1993)一書力圖在中國社會復雜、多變的現實中,剝離出價值觀念的演變這一至關重要因素,“由此作為認識、理解和評價我們正在經歷著的社會變遷所達到的深度、廣度所具有的歷史性意義乃至前景”的依據。該書把青年價值觀劃分為人生價值觀、道德價值觀、政治價值觀、職業價值觀、婚戀與性價值觀幾個領域,對不同發展水平地區、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從業身份、不同年齡以及不同性別青年的價值觀進行了比較分析。盡管這項研究“由于缺乏前一時點的測量資料,使得所涉及的變遷時限不甚明確”
,但是這項研究依然不失為我國價值觀實證研究的典范之作。
總體來看,我國的道德社會學研究確實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就,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無論在理論探索還是在經驗研究方面,都有相當程度的進展。但是不可否認,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我國的道德社會學還顯得比較薄弱,特別是在理論建構方面,還有待深入和拓展,還需要做扎實細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