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署長筆記:新聞原理的思考(新聞四部曲)
- 梁衡
- 8字
- 2019-09-20 16:36:09
第二章 新聞與政治
新聞工作者的責任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四大以來,全黨全國人民政治經濟生活中有兩個大的轉折:一是黨的中心工作的轉移,由政治轉入經濟;二是經濟體制由計劃體制轉入市場體制。這兩個轉折對我國的報業和新聞工作者也產生了極深刻的影響,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心——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的一次新的考驗。
一、新聞工作向來是黨和人民事業的一部分
從中國共產黨建黨并開始領導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時起,新聞工作就是黨的事業的一部分。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都親身參與了黨的新聞事業的創建和實踐。每當革命進入一個轉折時期,每當黨提出了新的中心任務時,他們總是告誡新聞工作者不要忘記肩上的責任。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重溫他關于新聞工作的論述和他親手寫的一些新聞作品,更感到他對新聞工作者的嚴格要求和所寄予的厚望,其督責之切和寄托之重,現在讀來還如聞其聲。
建黨初期,毛澤東同志在主編《政治周報》時,首先強調新聞的真實性,不管敵人怎么說,我們總是“請看事實”,要十分之九用事實敘述,十分之一用辯論。紅軍時期他提出只有完成宣傳任務,才能促進革命高潮,并很具體地要求宣傳要貼近群眾,“文字要簡短,使他們頃刻間能看完;要精警,使他們一看起一個印象”,“文字只求清通達意,不求鉆研深奧”。在抗日戰爭時期又強調要服從抗戰這個中心工作。他在延安《解放日報》發刊詞中說“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就是本報的使命”,并在各個階段不斷提醒“務使它們的宣傳服從于黨的當前政策”,“應該把報紙拿在手里,作為組織一切工作的武器”,“我們的政策不但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在進城前夕他又及時指出:“通訊社、廣播電臺的工作都是為生產建設這個中心服務的。”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又提出要宣傳新制度的優越性,批判舊制度的落后性,報紙一個時期要有一定的方向,假話一定不可講,記者頭腦要冷靜,要政治家辦報等等一系列著名的論斷。至于毛澤東同志在各個歷史時期親手寫的大量新聞稿,更如萬鈞雷霆,直接起著摧枯拉朽和春風化雨的作用。
中國革命和建設走過了漫長的輝煌而曲折的道路,其間幾多轉折,幾多風雨。但是毛主席和黨中央總是要求新聞工作和新聞工作者要緊緊圍繞和服從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要把握輿論導向,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新聞工作始終是革命事業的一個一刻也不可少的部分,而廣大新聞工作者也是對黨對人民始終抱著赤誠之心,無論形勢、任務如何變,對黨對人民負責的責任心永不變,有許多同志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 (僅1942年一次抗日突圍中,新華社就犧牲分社社長以下40多人)。這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的一個好傳統。但是,現在當我們進入90年代,工作又出現一些新的轉折、新的變化時,我們也不無憂慮地看到,這個好的傳統,即新聞工作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忘記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政治責任,已經有些削弱。這是我們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應該提請注意并認真改進的。
二、新時期的兩個轉折帶來了報業的兩次繁榮
1978年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帶來了我國報業的第一次繁榮。時間大致是1978至1985年。繁榮的標志主要體現在報紙的內容、數量和品種結構三個方面。內容從過去以階級斗爭、大批判為主到以報道經濟工作、傳播經濟信息為主。數量由1978年的186種發展到1984年突破千種大關,1985年達1 445種。品種結構由過去基本上是單一的黨委機關報發展到包括有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內容的九大類綜合結構。特別是以經濟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大量行業、企業報的誕生——國務院各部委機關報也大都是這一時期辦起來的,使報紙實現了內容上的大轉變、數量上的大發展和結構上的大調整。
第二次轉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確立。以1992年年初小平同志南方談話、1992年11月黨的十四大和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經過長期探索,我們終于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大推進了一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給報業帶來了第二次繁榮。這次繁榮的表現主要是:數量增長、品種增多、形式多樣和新經營機制的形成。第一,報紙數量進一步增長,到1993年年底已突破2 000家大關。第二,品種進一步增多,特別是和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相關的新報,如證券、期貨、房地產、高新技術及各類信息報,還有適合各種對象,直接服務于群眾生活的晚報、文摘報、廣播電視報等等。第三,出版形式多樣化,省報已普遍由四版過渡到八版,有的報紙幾十版甚至100多版。不少報紙還出版了周末版、月末版和圍繞各自中心工作的專版、專刊。第四,報紙的經營機制開始向適應市場經濟過渡,在財力上依賴國家漸少,自主能力增強。
1985年,即我們稱為第一次繁榮的最高峰年,全國報紙的廣告收入只有2.2個億,1992年年底達到16個億,1993年達到37.7個億。這是與第一次繁榮的最大區別。可以看出,第二階段的繁榮,報紙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在改進內容和形式方面,在適應市場經濟、轉換自身經營機制方面,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為以后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新形勢下更要強化新聞工作者對黨對人民負責的責任心
以上談到這兩次大轉折促進了報業的兩次繁榮,但是與此同時,它對我們的隊伍,對新聞工作者個人的修養也有一種不小的沖擊。當年在以政治斗爭、階級斗爭為中心的背景下,要求記者時時不忘社會責任、政治責任還比較容易;黨的中心工作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后,對記者來說也只是其工作任務,即主要服務目標的改變,他個人與經濟、與金錢畢竟還有點距離,在社會責任、政治責任方面也還沒有大的松懈;但是當出現第二次轉折,報紙、報人直接置身市場,面對金錢的誘惑時,一些新聞工作者的政治責任感、社會責任感開始慢慢削弱,甚至出現了滑坡。
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報紙為追求轟動效應、刺激發行量,虛假報道明顯增多。新聞出版署辦的《中國報紙月報》在1993年年末一期專門公布了該年內10條影響較大、較壞的假新聞,有的假新聞涉及重大政治問題,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第二,為追求發行量,迎合市場,降低格調,色情、兇殺案件等內容明顯增多,并居高不下。第三,為招徠讀者,不顧國家利益,不顧大局,泄密報道、歪曲事實和史實的所謂紀實文章時有發生。第四,為直接獲取金錢,出賣版面,搞有償新聞,甚至出賣報號(報紙登記證),或者借報經商,進行版面以外的交易。
這些問題集中于一點就是見利忘義,忘掉了責任。新聞工作是為社會傳播信息,起碼的要求是真實、客觀,見利而不惑。黨的新聞工作者更要以黨性標準來寫新聞,來從事黨的工作中這一重要部分,不用說見利不動,就是犧牲獻身也心甘情愿。我黨新聞史上許多好同志都是這么做的。而現在,在市場導向和金錢的誘惑下,我們的一些新聞工作者卻忘記了人民之責、社會之責、政治之責,而一味去求個人之利。報紙內容也因此出現了不良傾向,已經在干擾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渙散人民的斗志,影響改革開放的大局。毛澤東同志曾提倡政治家辦報,這在當時以政治為中心的背景下尤其重要。現在,在新形勢下辦報人要懂得經濟、懂得管理,要有廣博的社會文化知識,要遵守新聞規律,但是政治責任心這一條還是不能丟。在我們這樣大的國度里辦報,一筆落下讀者數億,怎么能掉以輕心?辦報不同于辦一般的文化事業。
現在有的人是玩新聞,文人不知責任重,編報猶如編故事;有的人是吃新聞,商人不知責任重,報紙只做搖錢樹。雖然情況、形勢和我們工作的內容都有了變化,但是政治責任心這一條永不能丟。 “天不變道亦不變”,只要新聞工作是報道真實有益的事實這一條規律不變,共產黨為人民服務這一條宗旨不變,黨的新聞工作者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責任心就不能變。還是要強調從政治的高度看問題,識大局,顧大體,導向正確。既要敢于開拓,標新立異,又要慎之又慎,如履薄冰,勿因我們的失職失責對黨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損失。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們工作的方針、內容,曾幾經調整和轉折,但這正是為了不斷地逼近真理,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目標。這正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上的堅定性,表現了我們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孜孜以求、矢志不移的決心。新聞工作要服從這個大目標,要配合這個中心。小平同志指出,在新時期“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 “黨報黨刊一定要無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黨的中心工作的轉移,只能是我們工作內容和方式作相應的轉變,并不是政治責任的放棄;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要求于我們報紙的主要是經營機制的轉換,而不是內容的轉向。當然,我們也該看到新情況給我們提出了一些新問題。比如,接觸市場多了,可能常在水邊走,會有濕鞋時。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給報社增加了競爭和創收的壓力,但這并不能導致可以求利忘義的結論。在我們黨的新聞史上,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創下了無數光輝業績,他們并沒有因為邊區條件簡陋而不辦報,也沒有因為在白區辦報就被腐蝕,更沒有因為進城了就追求安逸。相反,他們總是在不斷地適應新情況,不斷地作出新貢獻。
現在我們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撫今追昔,很需要借此檢討一下我們的責任,需要認真研究一下在新形勢下怎樣強化政治責任心,進一步改進工作,再立新功。比如,適應改革開放,怎樣更注意政策、遵守紀律;服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信息怎樣更準確及時(不要造假,包括廣告);適應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報紙的內容怎樣更健康、格調更高,等等,這是對毛澤東同志最好的紀念。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