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正非與華為神話(財富商學院標桿企業書系)
- 金易
- 4398字
- 2019-09-20 16:35:39
第3章 代理,代理
任正非創建華為后,為了生存下來,曾嘗試過多個方向,最終成為一家香港交換機設備的普通代理商。在那時,類似華為的代理銷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
30余年后,當華為驕傲地宣布2017年的銷售總額達到6 036.21億元時,當年那些與華為同期創業的代理公司卻銷聲匿跡了。這是因為任正非在從事代理業務的同時,還開啟了自己的研發之路,所以最終只有華為活了下來,而且發展得如此好。
華為的第一桶金
任正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其創業的第一桶金就是來自代理。在代理交換機(華為最初代理的交換機不是電信局用的交換機,而是“小總機”的用戶交換機,俗稱“小交換機”)之前,任正非曾是深圳最早一批做貿易的小老板。與眾多創業者一樣,任正非創業后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就是,如何讓華為生存下去。
當時,盡管華為名為技術公司,但經營的都是貿易業務,根本沒什么方向,甚至是什么賺錢就做什么,在初創時甚至還賣過減肥藥。
有一次,任正非聽說在深圳銷售墓碑的生意很火、賺錢快,因此他立即派人去調研。雖然華為早期也有過投機和迷茫,不過任正非清醒地知道銷售減肥藥、墓碑都不是長久之業,正是因為起步階段的華為經歷了“只要有錢賺、能活下去就行”,才有了華為的今天。
一個偶然的機會,經遼寧省農話處一位處長介紹,任正非開始代理香港鴻年公司的用戶交換機產品(即單位里轉分機的小交換機),華為由此走上了銷售通信設備的道路。
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任正非介紹了當時代理通信設備的背景。任正非與主持人的詳細對話如下:
主持人:任董,那時是一個私人公司在中國非常難干的時代,您能不能給我們描述一下是什么樣的困難?私人公司以前面對,現在也面對,有什么東西您希望可以改變一下?
任正非:我們創辦這個公司的時候,中國的思想還沒有走向允許這些產業的成長,中國面臨的問題就是大規模的知識青年回城了。由于他們沒有工作、無法安排,政府就號召他們創業,賣饅頭,做什么東西,賣大碗茶。政府無心插柳柳成蔭,中國的這些青年就是從民營店、大碗茶起步的。當時出了一個推廣民營高科技的文件,要求公司有5個董事、2萬元錢。這個也是極難的,我們就湊啊湊啊,大家湊出來的。那時,我們感覺不到國營和國企有什么區別,我們兩邊都靠不著岸,根本沒有感到與它們競爭是有壓力的。
但是,這個世界發展得很快,主要是外資進入了中國。在大規模的外資進了中國以后,中國才發現自己國家的工人體制趕不上世界。所以,我有一次見幾個領導,當時國家認為電子工程是絕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就把電子工程擱置了。國家擱置了,我們就沒有競爭對手了,別人不做,就剩下我們來做。比起外國人,我們做得不好,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我們做交換機的時候,所有人都沒有見過交換機,我特意飛到吉林讓大家瞅一眼5號機是什么樣子。當時,我們只能瞧一眼,5號機是一個鐵柜子,就像我們考財務一樣,那個柜子里面是圓的還是方的,我們自己也不清楚。
那次,我帶他們去的時候,晚上不小心就被小偷偷了,當時帶了一些禮品放在房間,但晚上睡得太死了,結果我們到了機場發現錢沒有了,證件也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在那時,我們是非常尊重西方公司的,希望能學習它們的一些東西。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到,那時中國對交換機產品擁有巨大的需求,這與當時中國的通信業形勢有關。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中國固定電話的骨干網絡已全面建成。當時,在理論上安裝電話已不存在問題,但中國政府和電信部門還需要資金來發展城市網絡。此時,錢依然是一個大問題,于是中國政府就給了電信一個政策,允許收取居民裝電話的初裝費。在很多城市,安裝電話的初裝費竟然高達5 000元。
面臨初裝費用較高的問題,交換機通過提升效率,降低了企業部門的電話初裝費。通過安裝交換機,成千上萬的企業和單位極大地減少了初裝費,同時也滿足了員工的通信需求,直接把電話安裝到每個員工的辦公桌上,并在內部通話時節省了市話費?;诖耍敃r每個單位都想要一臺自己的交換機。
20世紀80年代,裝電話是需要“送禮”“走關系”,甚至還要“排隊特批”的年代,代理商但凡能夠在香港搞到用戶交換機,銷售到內地就可以獲利100% 。正是在當時被視為“倒買倒賣”的代理業務以及中國對電話通信的巨大需求,讓華為在短短的三四年間就積累了幾百萬元的資金,并在中國建立起近十個銷售辦事處。
由此可見,華為從農村空隙市場起步,憑借兩萬元的注冊資本起家,通過代理香港鴻年公司的HAX交換機,利用差價獲得了華為原始的資本積累。
以客戶為中心
與直撥電話的巨額開支相比,交換機帶來的不僅是便利,而且降低了不少成本,其市場需求巨大。再加上當時中國郵電系統尚未分家,郵電部下屬的企業效率相對較低,1987—1989年沒有中國廠商供應交換機。
如此巨大的需求都被集中到了香港和與之毗鄰的深圳特區,并以轉口貿易的形式出現。
一開始,華為沒有直接切入交換機的生產和研發,而是走的傳統企業“貿工技”的路子— — —代理。在此階段,華為是代理鏈條中的一個環節,處于總批發的位置。
沒過多久,任正非對于技術和客戶有了自己的看法,在代理的同時很快對通信產業有了全局的了解。 1989年,任正非敏銳地發現,國內通信廠商已準備進入交換機的生產了。此刻,任正非意識到,這些廠商一旦生產交換機,就有可能以低價進入交換機市場,而高價的國外產品將被擠出市場。這樣的變化意味深圳代理商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艱難。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企業和單位用的交換機可是買家找賣家,作為賣家的日子好過得很。在當時,對于“倒買倒賣”的事情,除了敢做之外,需要的其他技能并不高,其門檻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各路英雄紛紛涉足企業和單位用交換機市場。在深圳一地,一個月內就涌現出了幾百家這樣的代理公司。
代理公司的增加,無疑加劇了代理市場的對抗和競爭,“沒有什么只有你能做,別人不能做的,關鍵是客戶給不給你做!”一種對市場的感覺很快滲透到華為人的骨子里。
的確,代理銷售憑借的是關系、價格和服務,相對來說,沒有自身的技術。 1989年,由于用戶交換機的市場太大,全國兩百多家國營單位進入了用戶交換機的生產和銷售,國家限制信貸、控制設備進口,華為的代理業務就這樣走到了盡頭。
華為在做代理時,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種進出口政策的限制以及來自原廠的各種風險。在當時,由于交換機產品緊俏,一臺500門的交換機開通,當地省級領導都要去現場剪彩。單位用戶要訂貨,至少需要提前半年支付訂金給華為,華為再支付訂金給香港的原廠。但是,由于交換機產品供不應求,香港的原廠時常不按時發貨;若產品出了問題,也無法及時修理;備板、備件等也不提供給代理商,使得華為在為客戶服務時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
盡管如此,華為依然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為此,華為在2016年的財報中寫道: “2016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堅持以消費者為核心,持續提升消費者體驗,聚焦有價值的創新,在多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行業領導力、產品創新力和全球高端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受到全球更多消費者的喜愛與合作伙伴的青睞。 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1 798.08億元,同比增長43.6% ,全年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臺,同比增長29% ,連續5年持續穩健增長。”
這份數據足以說明,華為的消費者之所以能夠保持高速增長,是因為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一向堅守的“以客戶為中心”。
早在華為的初創階段,任正非就已經開始踐行“以客戶為中心”了。 1987年8月,曾就職于重慶電信局的陳康寧辭職“下?!绷?。“下?!焙螅惪祵幃斶^華為的代理商。當時,陳康寧在重慶創建了一個公司,主要業務是向重慶地區的單位用戶推廣程控交換機。
1987年年底,任正非親赴重慶,大力拓展單位用戶交換機市場。經過他人推薦,任正非與陳康寧見了一次面。
與任正非初次見面后,陳康寧覺得任正非為人真誠、直率。任正非回到深圳后,立即給陳康寧郵寄了成箱的交換機手冊以及其他資料。
當時,華為的產品宣傳資料都是一本紅皮的冊子,由于它們是代理香港的產品,所以資料內容都是以繁體字呈現的。
在這份宣傳資料中,給客戶印象最深的是兩點:第一點是印在封底上的一段宣傳口號— — — “到農村去,到農村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钡诙c是華為的承諾— — — “凡購買華為產品,可以無條件退貨,退貨的客人和購貨的客人一樣受歡迎?!?/p>
在這樣的宣傳下,陳康寧就成了華為在重慶地區的代理商。在那時,由于交換機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其故障率相對較高,再加上交換機以進口為主,因而備板、備件等技術服務無疑是很難跟上的。
當時,為了代理商便于維護和保修,華為除了維修備件外,還會多發一套交換機。一旦出現故障,華為代理商在維修時,就可以在這臺交換機上進行測試或者取下電路板,最后還可以將這臺交換機以及壞的電路板全部返回深圳。
在陳康寧為客戶裝了幾臺華為發過來的設備后,華為處處為代理商著想的與眾不同的做法讓陳康寧的忠誠度更高了。華為一心為代理商著想的做法,不僅保證了客戶的售后服務質量,而且當時銷售同類產品的其他公司根本就做不到。
1988年,陳康寧陪同重慶客戶一起到深圳考察華為和訂貨。到深圳后,陳康寧才發現華為只有幾個人,而且在其他地方還沒有辦事處。
陳康寧與華為談好合同后,正好到了下班的時候,任正非叫了華為唯一的一輛小車,安排客戶和公司陪同人員去南蓉酒家用餐。
在車開動后,陳康寧坐在車上,目睹了任正非沿著路邊一步步地走回家??蛻艉团阃蛻舻膯T工坐車,而總經理自己走路,任正非的這種做法讓陳康寧終生難忘。
1989年,陳康寧陪同四川地區的一位局長以及幾名科長到深圳華為考察,住在深圳華強北附近的格蘭云天酒店。
當天,任正非在該酒店向客人介紹完產品已到晚上十一點多,而后任正非從華強北回到深圳南頭,其路程即使開車都需要一個多小時。當時,從華強北到深圳南頭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土路,路邊還是荔枝林和農田。由于任正非回去得很晚,客人原以為任正非第二天會晚點兒到酒店,結果第二天早上七點多,任正非就已來到了酒店大堂,陪客人下樓吃早茶了。這就意味著任正非需要早上五點多就出發,而前一晚任正非最多只能休息四個小時。
正是任正非如此熱情和誠摯地對待客戶,讓所有在場的客戶非常感動。陳康寧在被任正非感動后,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定— — —加盟華為。
1990年3月,陳康寧向共同考察過華為的那位四川某地區局局長告別。當時,該地區已向國內另一廠家訂了一臺200門的程控交換機,但一直未到貨。就在此時,該局長下達通知:對不重視客戶、違反協議的廠家,取消其合同,改訂華為的HAX -100系列的200門交換機,陳康寧就代表華為簽訂了此合同。
陳康寧帶著這份合同,在1990年4月1日加盟了華為。隨后,陳康寧在華為擔任過市場部、生產部、企業文化部等多個部門的負責人。
后來,陳康寧還發現:華為不僅是在只有一輛車時,就是擁有很多輛車后,還是把最好的車用于服務客戶,而不是用于服務老板和直接領導。
1997年年底,華為的銷售額已達到幾十億元,而任正非都是一個人走半個多小時的路上下班。此后,由于華為基地距離任正非住的地方遠了,他才自己買車,自己開車上下班,依然沒有私用過華為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