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正非與華為神話(財富商學院標桿企業書系)
- 金易
- 2997字
- 2019-09-20 16:35:38
第1章 挨餓的青春
但凡研究中國企業,華為就是一個繞不開的企業案例,華為不僅是一個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同時也是為數不多的重研發的中國企業。在短短30多年里,因為技術創新,華為超過了愛立信和思科,成為名副其實的霸主。
華為官方的數據顯示: 2017年,華為全年銷售收入高達6 036.21億元,同比增長約15% 。華為能夠取得如此業績,離不開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功勞,因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華為成了世界級的“獨角獸”企業。
為了揭開華為成功的秘密,我們團隊經過數月的研究,梳理了華為的創建和發展過程。當然,在書寫華為的傳記時,我們需要回顧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創業故事以及他的那段與眾不同的燃情歲月。
貴州山水情
有什么樣的自然環境,就會孕育什么樣的民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正是因為磅礴的山川和清冽甘甜的泉水養育了貴州人,因此貴州人擁有吃苦耐勞、敢打硬仗、坦率執著的性格特點。作為偉大企業家的任正非也是如此。在《我的父親母親》一文中,任正非寫道: “爸爸是穿著土改工作隊的棉衣,隨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同進入貴州少數民族山區的,他是去籌建一所民族中學。一頭扎進去就是幾十年,他培養的學生有不少后來成為了黨和國家的高級干部,有些還是中央院校的校級領導。”
任正非與貴州就此結緣,這也孕育了任正非日后低調、內斂的性格。眾所周知,位于西南邊陲的貴州省風景迤邐、山脈綿延,用高原上的明珠來描述它再恰當不過了。貴州不僅擁有世界上非常著名的黃果樹瀑布,還有世界知名的白酒品牌— — —茅臺。
但貴州這些榮耀與夢想的背后,卻是眾人皆知的貧窮。基于此,有學者用“四無”總結了貴州的地理風物— — —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身無三分銀,人無三分情”。
頭兩句介紹了貴州的天氣和地形。貴州的天氣較為惡劣,晴雨莫測,貴州的山路較為崎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后兩句介紹的是貴州一帶不僅地方貧瘠,而且人情寡淡。
盡管這樣的說法有些失實,但比“黔驢技窮”“夜郎自大”要客觀公正得多,至少是在了解貴州的基礎上來表述的。對于久居貴州的人來說,如此描述如鯁在喉。
對于貴州的印象,原中國入世談判首席代表、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公開場合坦言:在外人眼里,貴州就是“一棵樹(黃果樹)、一瓶酒(茅臺酒)、一棟房子(遵義會址)”。
在貴州的三張名片中,有兩張名片位于貴州省遵義市。遵義市是貴州省下轄的地級市,“遵義”其名出自《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遵義地處中國西南腹地,位于貴州省北部,北依大婁山,南臨烏江,古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也是黔北重鎮。名酒茅臺馳名中外。遵義的兩張名片都與中國共產黨有直接和間接的關聯。 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該會議成了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也被稱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茅臺酒是中國的外交酒,甚至是國酒。
貴州的第三張名片就是華夏引以為豪的中國最大瀑布— — —黃果樹瀑布(黃果樹瀑布位于鎮寧縣境內),任正非就出生在那里。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一個貧困山區的小村莊,毗鄰著名的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高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對于黃果樹瀑布的美景,徐霞客是這樣描寫的:“透隴隙南顧,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所謂‘珠簾鉤不卷,飛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壯也。”
貴州山水孕育了任正非,而貴州文化的含蓄與內斂造就了任正非的低調,同樣也影響了華為的經營策略,間接地造就了任正非這位偉大的中國商業領袖。
挨餓的青春年華
由于歷史等諸多原因,雖然貴州擁有仙境般的居住環境和被徐霞客譽為人間仙境的黃果樹瀑布,但我們不能忽視貴州省較為貧窮和落后的現實問題,出生在貴州的任正非也不例外。
在《我的父親母親》一文中,任正非就回憶了在貴州的那段挨餓經歷。任正非寫道: “我們與父母相處的青少年時代,印象最深的就是度過三年困難時期。今天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任正非兄妹七個,加上父母一共九人,全靠其父母微薄的工資生活。由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他們的生活異常困難。
隨著任正非以及弟弟、妹妹們的一天天長大,他們的衣服一天天在變短,而且都要讀書,所以開支很大,每個學期每人要交2~3元的學費。每到交費時,任正非的母親都要為此發愁。
與勉強可以用工資來解決基本生活的家庭相比,由于孩子上學等原因,任正非家的困難就更大了。任正非寫道: “經常看到媽媽月底就到處向人借3~5元錢度饑荒,而且常常走了幾家都未必借到。”
直到高中畢業,任正非都沒有穿過襯衣。在很熱的天氣里,任正非仍然穿著一件厚厚的外衣,同學們曾建議任正非向母親索要一件襯衣。這樣的要求對懂事的任正非來說,無疑是難以開口的。任正非回憶道: “我不敢,因為我知道做不到。”
“兒行千里母擔憂”,當任正非即將離開家去重慶上大學時,其母一次給了任正非兩件襯衣。看著襯衣,任正非的心里很不好受。任正非回憶道: “我真想哭,因為我有了,弟妹們就更難了。當時,我家是2~3人合用一條被,而且破舊的被單下面鋪的是稻草。”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任正非的家遭到造反派抄家,造反派以為任正非的父親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專科學校的校長,家里肯定很富有,但他們都被任正非家里的情況驚住了。
由于任正非在上大學時拿走了一床被子,結果家里就更困難了,因為那時還實行布票、棉花票管制,最少的一年,每人只發0.5米布票。由于沒有被單,任正非的母親撿了畢業學生丟棄的幾床破被單縫縫補補并清洗干凈,而這條被單就在重慶陪伴任正非度過了五年的大學生活。
1959—1962年由于“大躍進”的失誤,也由于三年困難時期,國家陷入了經濟困境。此時的任正非正好就讀高中,而對于任正非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饑餓,天天都是饑腸轆轆,根本無心讀書。因此,任正非在高二時還補考了。
在初中時,別人把任正非作為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而他在上高中后卻補考了。任正非回憶道: “我青少年時期并無遠大的理想,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個白面饅頭。因此,我特別能理解近幾年朝鮮人民的困難,但他們現在有國際援助,人口又少。中國那時處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與制裁中,而且人口多,當時中國面臨的困難比今天的朝鮮及非洲還大。”
此后,由于餓的經歷多了,因此解決的方法也相對多了一些。任正非回憶道: “上山采一些紅刺果(就是我們綠化用的那種)、把蕨菜根磨成漿、把青杠子磨成粉以代食。有時,妹妹采幾顆蓖麻子炒一下當花生吃,但一吃就拉肚子。后來,我們又在山上荒地里種了一些南瓜以及發明了將美人蕉(一種花)的根煮熟了吃的吃法。剛開始吃美人蕉根時,怕中毒,媽媽只準每人嘗一點。后來看大家都沒有事,膽子就大了一些,每天晚上我們這些兒女圍著火爐,等著母親煮一大鍋美人蕉的根或南瓜來充饑,整個家庭和和睦睦。那時,我們根本沒有專用的廚房,而是在臥室床前的地上挖一個坑,做一個地爐,又做飯,又取暖,大家圍在一起吃南瓜,其樂融融。”
任正非度過的這段艱難的歲月,可謂是“挨餓的青春”,這也間接印證了貴州“人無三分銀”。在改革開放中,貴州的經濟才開始緩步向前發展。在這里,我向讀者展示一下1978—2012年貴州省歷年GDP的主要指標,見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