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正非與華為神話(財富商學院標桿企業書系)
- 金易
- 3944字
- 2019-09-20 16:35:38
自序
在中國的企業家中,雖然低調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不愿接受媒體的采訪,甚至一度不接受媒體的采訪,媒體卻熱衷于挖掘有關華為和任正非的點滴事跡。
為了打消媒體的諸多猜忌,任正非曾經解釋自己不愿意接受媒體采訪的緣由:“我為什么不見媒體,我有自知之明,見媒體說什么?說好恐怕言過其實,說不好別人又不相信,甚至還認為虛偽,只好不見為好。因此,我才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我知道自己的缺點并不比優點少,并不是所謂的刻意低調。”
或許是因為任正非走過的路太長、邁過的坎太多,其言其行都有時代的影子。在華為的發展中,任正非刻意地保持低調,或許與其人生經歷有關,尤其是任正非經歷過“文化大革命”。
其后,當獎項如雪花般飄來時,任正非坦言: “我已習慣了我們不應得獎的平靜生活,這也是我今天不爭榮譽的心理素質培養。”
盡管如此,華為的高速發展并未因為任正非的低調而停滯不前。2018年年初,華為公開的數據顯示,2017年華為的銷售收入高達6 036.21億元。
這樣的業績無疑引起了媒體一輪又一輪的報道。在所有媒體中,任正非可刊登的照片寥寥無幾,常見的幾張正面照不過是胸佩紅花而已。由于是媒體的抓拍,因而這幾張照片自然而又標準— — — “臉上溝壑縱橫、兩鬢微白、雙眼飽含憂患”。
之所以用這幾個詞來描述任正非,是因為只有少數幾個媒體人正式采訪過任正非。好似謎一樣的任正非一直規避媒體的采訪,而且是一種常態。不僅如此,媒體盛傳這樣的“段子”:中央電視臺將“2004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內定為任正非,而任正非獲知此信息后勃然大怒,于是委派一名華為高層出面公關,其目的就是把“2004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撤下來。
任正非的低調依然擋不住媒體的好奇心,各類報道依然如影隨形。我翻閱任正非和華為的相關報道后發現,尤其是在報道任正非時,“軍人” “總裁”兩個較為顯著的標簽式詞語始終沒有離開過。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詞匯,卻頻頻把任正非臉譜化,這間接地印證了美國最好的商學院不是哈佛大學商學院,而是西點軍校。
在短短200多年的校史中,西點軍校培養了眾多的美國軍事人才,其中有3 800多人成為將軍。除此之外,西點軍校還為美國培養了3位總統:內戰時期南部聯盟總統杰斐遜·戴維斯、第18任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第24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與這些卓著的業績相比,眾多畢業于西點軍校的跨國公司CEO、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級管理人才卻鮮為人知。
基于此,這正是美國“恐懼”華為的關鍵所在。多年來,正是因為任正非曾經的軍旅生涯,華為一直被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多次拒絕在國境之外,不管是招標還是并購,似乎只要有華為在,那么美國的“國家安全”就會遭到破壞,此舉不過是競爭對手打擊華為的一種競爭手段而已。正是任正非的那段軍旅生涯,影響了華為的經營和治理,同時也給任正非制定戰略決策提供了果斷和堅毅的特征,甚至使他的某些做法更顯神秘感。正是因為那段軍旅生涯,任正非才被譽為中國最神秘的企業家。
正因為如此,任正非的軍人身份始終被媒體關注,并被作為與諸多脫穎而出的轉業干部進行比較的范本。客觀地講,作為一名軍人,不管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他都可以成為英雄,只是路徑不同。在戰爭年代,軍人成為英雄的途徑就是參戰。在和平年代,軍人成為英雄的難度相對更大,甚至比戰爭年代成為英雄的概率低很多。
作為轉業干部的任正非要成為英雄,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的一個和平年代成為英雄,就意味著他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脫穎而出。轉業到地方的任正非被騙200多萬元巨額款項的遭遇正所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歷史總有驚人的巧合之處,困苦的環境逼著人們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努力奮斗。簡單的活下去,或許只是為了活下去,這部分人最終成了中國萬眾矚目的英雄。
在這些困苦者中,有一位就是任正非。在艱難與困苦中,盡管任正非書寫了華為一個又一個的商業神話,但其背后的艱辛卻超乎我們的想象。
當我們感嘆任正非為華為創造的種種奇跡時,任正非在華為創業初期的艱辛和成長過程中的難處卻很少有媒體報道,甚至有些還不為人知。
讓我們的視線回到20世紀80年代這個剛剛改革開放的時代,一切都是按照計劃在有序運行著,當時的“鐵飯碗”比現在擁有更多的“依戀”和“內涵”。不過,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華夏大地時,一些先行者陸續登上了自己的舞臺,在日后波瀾壯闊的人生中披荊斬棘。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英雄輩出的年代,也是一個草莽英雄起家的年代。
1979年,魯冠球看到《人民日報》一篇名為《國民經濟要發展,交通運輸是關鍵》的社論后,判斷中國將大力發展汽車業,因而他決定砍掉其他項目,專攻萬向節。 1983年3月,為了抓住自主創業、自主經營的機會,魯冠球以自家自留地里價值2萬多元的苗木作抵押,承包了廠子。
1984年,作為中科院人事局領導干部處干部的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曾茂朝的支持下創辦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集團前身)。 1986年,柳傳志任北京聯想總經理,1989年升為總裁。
1987年,42歲的宗慶后借了14萬元,承包了連年虧損的杭州上海校辦企業經銷部,并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人生……
在諸多企業家紛紛登場時,深圳這塊“試驗田”更是如此。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深圳就猶如一個“斗獸場”,一些敢于冒險的企業家在這個遍地是黃金的地方尋找自己的夢想。
1988年,從國營單位離職的王石已顯露出卓越企業家的特質,在銷售玉米和科教儀器賺得第一桶金之后,他將“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更名為“萬科”。同年12月,萬科發行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份《招股通函》,發行股票2800萬股,集資2800萬元,開始涉足房地產業。此時,37歲的王石已成為中國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可謂志得意滿。
1987年,與意氣風發的王石不同,與萬科相差只有十幾公里的、在深圳灣畔一個雜草叢生的地方,44歲的中年創業者任正非剛剛籌集了2.1萬元創業資金,在剛剛搭起的兩間簡易板房中開始創業。
此刻,對于已步入不惑之年的任正非來說,遲暮或許是其成為英雄的天敵,可謂“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對于不服輸的任正非而言,年齡不是問題,此刻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被單位開除,同時還被離婚。不僅如此,任正非從一個國企高管被一擼到底,成為“庶人”。這樣的悲慘狀況宛如一首悲壯凄涼的挽歌,時刻敲打著倔強的任正非。
與所有的英雄故事橋段一樣,英雄的歷史往往要通過決絕的悲情來書寫,比如韓信在成名前曾有胯下之辱。當無數的財經作家在撰寫“任正非傳記”時,總是這樣記載那段讓讀者難以忘懷的悲情故事: “1987年,任正非由于自己不懂得當時的商業環境,造成工作失誤,不得不離開讓很多人羨慕的國有企業— — —南油公司,在人生最為黑暗以及無處可以就業的情況下,不得不被逼著走上了這條創業的不歸路。”
我們翻閱泛黃的報紙和雜志時發現了有關任正非的文字資料:“一個44歲的中年男人,在經營中被騙了200萬元,被國企南油集團除名。他曾求留任遭拒絕,還背負200萬元債務。妻子與他離婚,他一個人帶著老爹、老娘、侄子在深圳住棚屋,而后借錢創立了華為公司。此時,任正非沒有資本、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經驗,看似任何人都比他強。”
這樣的文字似乎在傾訴著44歲創業的任正非并不比75歲二次創業的褚時健缺乏勵志殺傷力。正如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Jr)將軍所言: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時的反彈力。”
我們閱讀過那些觸底反彈的故事后頓悟,可能這些故事讓讀者明白,觸底不一定會跟著反彈,而是取決于故事主角的反彈力。在撰寫《老干媽的香辣傳奇》時,我介紹過老干媽創始人陶華碧在人生的谷底為了養家糊口而創業的故事;在撰寫《向娃哈哈學渠道營銷》時,我介紹過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騎著三輪車推銷的創業故事;在撰寫《褚橙是這樣成為爆款的》時,我介紹了74歲的褚時健為了證明自己而再次創業的勵志故事……
這些故事之所以能夠激勵創業者,是因為在任何一個時代,敢于走上創業道路的創業者,無疑都需要莫大的勇氣,他們的勇氣可嘉,尤其是74歲的、經歷低谷的褚時健。
對比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與當下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任正非、魯冠球、柳傳志、陶華碧、王石、宗慶后、褚時健等企業家的創業故事不僅曲折離奇,而且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比當下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夜暴富的創業傳奇都更具參考價值。
在創業者的創業過程中,創業失敗率出奇的高。 2018年1月,“茅侃侃自殺的事件”刷屏整個“微信朋友圈” ……類似事件足以說明,創業失敗的概率高到無法想象。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是2.9年。這樣的失敗率說明,如果創業太容易成功,至少說明創業本身的借鑒性和參考性就可能不足。同樣是成功者,屢敗屢戰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和東山再起的巨人創始人史玉柱可能恰好說明了創業艱難的問題— — —創業成功的概率極低,不可能人人都能成功。
這就是我毅然決然地撰寫任正非與華為的原因。當然,也正是任正非、馬云、史玉柱等企業家這種永不放棄、永不屈服的品質,激勵我完成這樣的作品,以使其成為年輕創業者的精神動力。
每一個創業者在豪情萬丈、激情四射的創業夢想碰壁后,都有可能身陷困境,此刻的創業者若能想起當初落難時的任正非,或許還能生出再來一次的勇氣。我想,馬云和史玉柱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的信念而在艱難的創業中脫穎而出的。
在創業的大潮中,歷史上總不缺乏創業者東山再起的成功范例,如果您是其中的一位成功者,那么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在創業最艱難的無助時刻,您是否想起了任正非,想起了那個曾經身背軍綠色帆布包在一個小縣城推銷交換機產品的任正非?如果您是一位正身處低谷的創業者,一旦想起那時的任正非,我想您一定會踩足油門、鼓起勇氣,再次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