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為公:中國社會主義與漫長的21世紀
- 鄢一龍 白鋼 呂德文 江宇 劉晨光 江宇
- 1657字
- 2019-09-29 13:23:51
1.“幸福”的現代化發展
不丹的現代化發展是20世紀60年代才起始的,此前它還處于“中世紀”狀態,還實行農奴制,稅收還是“租庸調”式的實物制。當它開始現代化轉型的時候,由于是后發國家,它看到了西方在現代化過程中已經出現的許多問題:污染、犯罪、工作壓力、社會沖突、人際疏離……因此,它反省西方現代化模式隱含的問題。不丹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jgme Singye Wand-chuck)在歐洲留學時看到了這些問題,回國后用了兩年時間在全國調研,尋找替代出路。他思考和調研后的結論是:西方模式以GDP為發展目標,但發展的更本質目標應該是人的幸福,GDP并不等于幸福,因此,不丹的現代化發展應該以幸福為目標,而不是GDP。此后,不丹形成了以“國民幸福總值”為目標的另類發展模式,并且將其具體化為四項原則:第一,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第二,公平共享的和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第三,有責任感的、有人民參與的良政治理;第四,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這四項原則被命名為“四大支柱”,是在現代化轉型中要遵循的四大原則。
從不丹選擇國家發展的支柱產業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不丹是如何遵循這四大原則來實現國民幸福總值的發展目標的。選擇支柱產業需要根據國家的自然稟賦和資源優勢。不丹有三個資源優勢:森林、礦產、水電。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木材業是最能夠“短平快”增加GDP的,但是大量砍伐森林會破壞環境,不丹已從周邊國家的此類發展中看到了違反環保原則的惡劣后果。因此,不丹不僅沒有選擇木材業作為支柱產業,反而為了防止有人自發地砍伐森林,在1969年頒布了《森林法》,把所有的森林資源都收歸國有,連私人土地上的林木,國家也擁有了絕對的所有權。法律授權政府林業官員保護、管理和控制所有的森林。利用礦產資源發展采礦業,也能夠比較快地增加GDP,但是礦業發展對環境也有很多不良影響,而且采礦存在著資源耗竭的問題,因此不丹在發展礦業方面非常謹慎。
最終,不丹選擇的支柱產業是水電。發展水電的優點是,水電不存在資源耗竭的問題,而且設計良好的水電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很小,是符合四大原則的;水電的缺點是,水電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不僅需要高級技術和大量的資金,而且建設周期很長,不能“短平快”地增加GDP。為了符合四大原則,不丹決心克服這些困難。不丹開始修建第一個大型水電站是在1975年,那時不丹剛邁過“中世紀”的門檻,國家非常貧窮,水電站建設資金主要來自國際援助和貸款。為了更高效地使用資金,不丹嚴格遵循“良政原則”。政府制定了兩個預算:一個是發展預算,用國際援助和貸款來建水電站;另一個是政府預算,用國內的稅收來支付政府的日常開支,政府開支絕不動用發展預算。當時,不丹政府的稅收是非常少的,因為那時剛進行了稅制改革。以前百姓是織布交實物稅,現在要把布賣了交現金稅,可是很多人不熟悉如何賣布。政府考慮到這個問題,因而把稅率定得很低,政府能夠收到的稅金也就非常有限了。那時,政府需要修建一些辦公樓宇,因為沒錢,只好再采用服勞役方法,讓每家派人來服幾周勞役。第一個大型水電站的建設周期是13年,在漫長的13年中,政府和人民都遵循了“有責任感的、有人民參與的良政治理”原則,政府的責任感使其約束自己不動用發展預算,人民的責任感使大家寧愿艱苦地服勞役也不去偷砍樹木賺現金。
1988年,不丹第一個大型水電站竣工了,當年GDP就因此增長了25%,政府收入增加了50%多。此后,不丹又不斷地修建了更多的水電站,使GDP和政府收入不斷增長。不丹生產的水電出口給印度,這符合政府在制定五年計劃時經過調研作出的預測:印度的電力缺口非常大,對不丹電力出口有持久的需求,是穩定的市場。不丹的水電企業是國有的,電力出口為不丹政府帶來了大量收入。在如何使用電力收入方面,不丹遵循了“公平共享和可持續”的原則,把收入用于醫療、教育,為全民提供了公費醫療和公費教育。若把電力收入分給一部分人,會影響公平共享;若把電力收入平分給所有國民,雖然可以增加大眾消費,但缺乏良好的可持續性,因為這些消費多數會是即時享受的,缺乏對長遠發展的考慮。而提供醫療、教育服務,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可以為長遠發展奠定可持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