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共同體社會主義

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1]

——馬克思、恩格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p>

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波瀾壯闊,五百年的社會主義探索跌宕起伏,一百多年的科學社會主義歷程驚天動地。

歷史并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

人類的歷史始于真正共同體的胚胎,也必將邁向真正的成熟的共同體。我們正處于漫長21世紀的開端。

一、共同體與人類歷史

“一篇讀罷頭飛雪”,一部文明史,數千寒熱,幾度興衰。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不過是共同體構建、分化、沖突和演進的歷史。

人類社會共同體需要處理三個基本的問題:一是共同體內部成員協調問題;二是共同體與大自然關系問題;三是不同共同體之間關系問題。對于這些基本問題的處理,構成人類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共同體形態,以及不同文明的共同體形態。我們既擁有縱向的歷史,也擁有橫向的歷史。

共同體中既有協作又有斗爭,有時協作優先,有時斗爭優先。在一個不平衡的共同體中,階級斗爭、階層斗爭、群體斗爭等是推動共同體進化的內在動力。戰爭是共同體內部及共同體之間最激烈的斗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往往也推動更大的共同體形成。

共同體的協調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種:親緣與情感關系、利益交換、強制力量、對權威的服從、組織與動員、共同價值規范。

人類進入共同體的標志是出現勞動的協作,而共同體的分化首先是勞動者與其生產資料分離。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共同體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歷史。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共同體、古典共同體、傳統共同體、資本主義共同體,正邁向社會主義共同體與共產主義共同體。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于其能自覺地、協作地勞動。正是這一基本“類屬性”,使得其作為主動的、超越的全新物種登上了地球的舞臺。人類意識只有在集體生活中才得以顯現。沒有他人,也不會有自我。智人告別了動物被動的、“孤獨”的存在,通過擁抱同類,尋求協作,而步入文明,同時也創造了“人之所以為人”。

西方啟蒙學者關于人類自然狀態源于孤立的個體人之間的戰爭狀態的說法,不過是虛妄的假說。人類的文明發源于集體性,而不是個體性。集體協作,而不是個體之間的生存斗爭,成為文明的開端。

人類文明始于原始社會的樸素共同體:人們聚群而居,簡單的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都是共有的,并沒有嚴格的財產觀念。人們進行集體的生產活動,過集體生活,共享勞動成果,族人信奉共同的神祇,人與人之間是高度平等的,經濟社會地位差別非常小。

原始社會共同體是共同體社會未分化的形態,同時它又是真正共同體的胚胎。它包含著共同體各種協作方式的萌芽:一是來源于分工的協作。在原始的共同體中已經出現了不同類型工作的分工,包括狩獵者、食物加工者、房屋建造者等,所有成員通過協作共同應對艱苦的生存斗爭。二是由親緣關系發展出的集體生活。三是共同抗拒外來敵人。許多原始的群落都修有壕溝,以抵御外敵的入侵。四是共同價值規范。原始共同體往往具有共同的神祇與圖騰,不遵循共同體傳統生活的人往往會被驅逐甚至被消滅。

“大道既隱,天下為家”,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原始共同體開始解體,人類對其同類的掠奪成為歷史常態。

古典共同體形成的標志是城邦與文字的出現,這標志著共同體的分化與協作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歷史學家一般將古典共同體出現后的階段稱為文明階段,而將原始共同體時期稱為蒙昧階段。文明出現后,生產力水平提高,分工深化,開始出現專門的治理機構,城邦成為共同體的中心,共同體中階層和性別開始分化。

一般而言,古典共同體的人口和地域規模都不會很大。隨著人口的增長,古典共同體之間頻繁地爭戰與兼并,使得更大的共同體出現。

傳統共同體出現的標志是大一統力量的形成。這使得共同體的范圍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減少了共同體內部戰爭,同時為商品交易提供了基礎。

政治上,國家統一體開始出現,出現了專業的文官集團來治理國家,同時形成了共同的倫理規范與法律準則來維護共同體的利益;經濟上,商品經濟的規模開始擴展;對外關系上,形成了專業的軍隊來維護共同體的利益。

傳統共同體是高度不均衡的共同體。其一是社會的階級分化,地主、官僚、商人等富裕階層占據了大量的財富,大多數勞動者生活貧困。其二是性別分化,強化了女性在整個生產勞動中所處的附屬地位。

中國是傳統共同體取得最大成就的國家。中國的大一統,先是西周封建的大一統,繼之以郡縣制的大一統。大一統的政治體作為總合統一體,凌駕于小的共同體之上,從而能夠汲取勞動剩余,應用于興建水利、交通等公共設施,形成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的共同體。[2]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紙幣的國家,明清時期中國已經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中國擁有延續了數千年的專業文官集團,使得其國家治理的規模和持久性都達到了其他文明體難以企及的高度。

儒家的理想國是天下為公的共同體。其基本構想是將家庭的倫理關系外推,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從而形成人人相親、天下為公的共同體。儒家在親親的同時要尊君、尚賢,希望通過君主的明德為公,以及士大夫的賢能治理,造就一個公天下之治。

儒家所設想的共同體,又具有內在的不平等性。儒家五倫是等差秩序,強調尊卑有序,區分遠近親疏。儒家共同體以倫理為本位,缺乏實際的經濟、政治結構依托,“天下為公”只不過是儒家的美好愿景。

資本主義社會是基于利益交換的協調邏輯占據中心地位的制度安排形式。資本將全球變成一個生產與消費的“大公社”,每個人的生存對于其他社會成員的依賴一刻也不能停止。[3]全球的分工與協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個人基于經濟利益的積極性也被前所未有地調動起來,從而創造了空前的物質財富。

這種物質主義的共同體協調方式是從資本邏輯相對于共同體邏輯脫嵌開始的。資本這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超越一切,成為社會的主宰。“華盛頓共識”被視為自由資本主義廣為接受的概括,主要包括以下10條:

1.加強財政紀律,壓縮財政赤字。

2.對公共支出的優先權進行重新排序,從無效益的津貼轉向公共物品。

3.將擴大稅基和降低邊際稅率結合起來的稅制改革。

4.自由化的利率。

5.競爭性的匯率。

6.貿易自由化。

7.輸入性外國直接投資的自由化。

8.對國有企業實施私有化。

9.放松政府管制,消除市場準入和退出的障礙。

10.有力的產權保護。

這10條特征,概括起來就是私有財產權、自由化與小政府,其核心在于不受控制的自我調節的市場,或者說對資本支配性的束縛力量的徹底解除。

資本主義共同體是不平衡的共同體,與生產消費公社化截然相反的是財產私有制。如同愛因斯坦所言,我們始終沒有走出人類發展的“掠奪階段”,不但從現象上看如此,就是從這些現象推導出來的經濟規律上看也是如此。[4]

資本主義共同體造就了生產與需求的分化、資產階級與勞動階級的分化,并進而演變為民族國家之間的分化、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的分化。資本主義體系追逐利潤的無限積累的特性,日益超越資本主義體系自身所能夠容納的邊界,日益將資本主義推向共同體的反面,使資本主義變成極少數人的盛宴,并迎來它的總體性危機。歷史的判定也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古典共同體、傳統共同體、資本主義共同體由于其內在的不平衡性,不過是“冒充的共同體”“虛假的共同體”,如同馬克思所指出的,這種共同體“對于被統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5]。

二、社會主義五百年

社會主義運動五百年本身就是對平等的共同體、也是對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的不懈的追索。

空想社會主義本身就是與資本主義相伴隨的“反向運動”??障肷鐣髁x者深刻地揭示了資產階級許諾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同體不過是一幅諷刺畫,他們構想出新的理想國——烏托邦與太陽城。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使得社會主義真正具有了現實性,它揭示了人類社會運動的歷史進程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規律,更重要的是推動社會主義運動與勞動人民的階級斗爭相結合,從而獲得了通向未來的現實力量。

科學社會主義對于共產主義的設想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懊總€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在這里,聯合體的成員是平等的主人,自由是共同的自由,聯合是自由的聯合。

這種平等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只有在經濟社會共同體中才能實現?!豆伯a黨宣言》中提出有關經濟基礎、政治結構與社會條件的一系列變革主張,以消滅勞資雇傭關系,實現勞動階級的主體性。

將社會主義從設想轉變為實踐的是以蘇聯為代表的經典社會主義探索,真正在實踐中回答了要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的問題。1957年11月,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在蘇聯通過的《莫斯科宣言》,闡述了經典社會主義的特征:

1.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為核心的工人階級,領導勞動群眾進行這種或那種形式的無產階級革命,建立這種或那種形式的無產階級專政。

2.建立工人階級同農民基本群眾和其他勞動階級的聯盟;消滅基本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建立基本生產資料公有制。

3.逐步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4.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以便建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

5.進行思想文化領域的社會主義革命,造就忠于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的知識分子隊伍。

6.消滅民族壓迫,建立各民族間的平等和兄弟友誼。

7.保衛社會主義果實,不讓它受到國內外敵人的侵犯。

8.實行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同各國的工人階級團結一致。

經典社會主義共同體試圖造就一個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全面共同體,以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文化、國際主義為其主要特征。

經典社會主義共同體具有內在的緊張關系。一方面,這種共同體旨在通過消滅資本對勞動的雇傭與剝削,解放勞動者,建設一個勞動者為主人翁的共同體。另一方面,這種共同體是以科層協調力量為中心的共同體構建模式。

蘇聯模式是科層力量協調的典型:科層力量延伸到生產領域、精神領域,這種強大的科層力量反過來又造成了對人的新形式的統治,而且在人員不流動的狀況下,這種統治的力量表現得愈發強大。馬克思對舊時代共同體這樣評價:那些起初是個人自主活動的條件的事物,后來卻變成了自主活動的桎梏。[7]蘇聯模式也沒有走出這一悖論。

蘇聯模式堪稱人類偉大的試驗之一。這種共同體試驗失敗的根源在于強大的國家、集體的力量壓制了個體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自發的協調機制,使得共同體變得僵化,同時無法抑制共同體內部的官僚特權階層造成共同體內部分化。

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社會主義總體上仍屬經典社會主義的范疇,不過它試圖超越蘇聯模式,嘗試能夠將自下而上的協調與國家權力中心的協調結合起來,包括推進分權,通過政治動員來激發人民的主體性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蘇聯模式僵化的問題,但仍然沒有能夠擺脫兩種力量沖突帶來的困境,表現為“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周期性循環。

20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國家也出現了反向運動,它們在保持其根本制度不變的同時,吸納社會主義的合理因素,進行了民主社會主義、福利國家等探索。但這種探索無法突破資本主義制度的框架,并未解決其根本上的不平衡性問題。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些探索對于建設新社會主義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三、中國的共同體社會主義

經典社會主義的問題就在于仍然沒有能夠破解共同體悖論。如何實現聯合起來的共同體與解放的自由的個體的有機結合?這個問題關系到我們對要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命題的解答。

我們需要重新理解馬克思說的聯合起來的個人的含義。如何理解自由人共同體?實現自由人共同體的條件是什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經典社會主義的體制進行了改革,引入了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吸收資本主義的合理因素,而非轉向資本主義。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增長奇跡,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減貧人口規模最大的減貧奇跡。

在實現空前的財富創造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包括:收入水平提高并沒有完全轉化為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提高,老百姓日子過得依舊艱難;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腐敗問題成為整個社會的毒瘤;不同階層的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大;道德水平滑坡;等等。中國進入了“新焦慮”時代,窮人、中產階層、富人,焦慮的內容各不相同,焦慮的感受卻彼此相似。

這一系列亂象的背后,究其根本其實就是一條——資本邏輯在各個領域的影響力在增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沖擊、消解了社會主義共同體。市場經濟在將個體原子化的同時,也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叢林戰爭”,“被獵者”苦不堪言,“狩獵者”也難以自得。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就在于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逐步邁向社會主義中高級階段即新社會主義,并為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作出最終準備。

新社會主義是什么?它既超越了資本主義,又超越了經典社會主義。與經典社會主義構想不同,新社會主義不是替代資本主義,而是在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基礎上吸納資本主義合理因素的共同體社會主義,是吸納資本邏輯并駕馭資本的社會主義。以共同體界定新社會主義,是由于只有在這個階段的共同體中,人類才開始邁向馬克思當年所說的體現了人的本質,獲得共同自由與真實自主性的真正共同體。

社會主義從根本上講是一種生活方式,共同體社會主義不是個體本位,而是社會本位、集體本位。社會主義就是大家一起建設的經濟、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的共同體。社會主義其實是一個再樸素不過的真理,就是有活大家一起干,有飯大家一起吃,有困難大家一起分擔,有榮耀大家一起分享。每個成員都是這個共同體的主人翁,都能在共同體中尋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弱者在這個共同體中感到安全和溫暖,強者在這個共同體中實現更真實的人生價值。

共同體社會主義是基于個體分工與集體意識的有機共同體。[8]共同體社會主義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性的解放,它給予人性中的個體性與集體性平等的尊重。在這樣一個有機體中,人民主體性地位是通過個體主體性與共同體主體性的辯證互動來實現的。共同體的協調方式類似有機體的協調方式,既有自主、自發的協調,也有來自中樞系統的自覺的協調。

共同體社會主義有三個層次:(1)利益共同體——具有共同的財產是其基礎。(2)文化共同體——共同體成員共享多元、豐富,同時又高度融合的文化價值體系。(3)命運共同體——長期共存,休戚與共,榮辱與共。

共同體社會主義的生產力體系是共生經濟體。共同體社會主義的生產力體系是復雜的“生態系統”。廣義生產要素(勞動、資本、科技、資源、土地、生態等)、不同類型生產者、不同類型消費者之間相互連接與耦合,構成一個共同進化的共生系統。

共生經濟系統意味著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程度加深,生產力社會化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不同主體之間的分工協作日益呈現出跨組織、跨地域與跨國家的特征。

共生經濟系統由公共產品、混合產品、私人產品生產組成。隨著人類經濟發展逐步進入一個充裕的階段,非競爭性產權與非排他性消費的公共產品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公共產品比重的上升,將導致生產力的共生關系進一步形成。

共同體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是財產共有制。共同體的生產關系不是公有制,也不是私有制,而是私有、公有并存,高度融合。

新的國民經濟成分不是按照企業所有制性質劃分,而是按照資本所有性質劃分,包括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合作資本、社會資本、小微資本、私人資本和外商資本七種經濟成分。前兩種是公有資本,中間三種是兼具公私性質的資本,后兩種是純私有的資本。

“共有經濟”的產權形態也是一個高度混合、高度復雜的“生態系統”:共有產權、混合產權、開放產權等公私交融,資本和勞動共贏的新型產權方式不斷涌現;產權創新推動平臺經濟的社會化,在保障股東、運營方收益的同時,讓勞動者、消費者共享平臺收益;隨著公共產品在經濟體中的比重上升,大量物品是共有的,全社會成員共同擁有使用權,共同享有收益權。

共同體社會主義的分配機制是共享分配機制。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的分配機制。這是按貢獻分配與按需分配相結合,效率與公平相結合的分配機制,總體上是依據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等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而對于基本收入與基本消費則實行按需分配。這種分配機制要求:推動勞資共享,提高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真正實現按照生產要素貢獻分配,將非生產要素分配機制擠出;通過強大的國家再分配杠桿來縮小收入差距、財富差距與福利差距。

共同體社會主義將保留大量的公有資產,拓寬全體人民直接共享公有資產收益的渠道,如逐步提高國有資本紅利上繳比例,創新土地、礦產等公共資源收益的國民共享機制,通過充實社會保障金、國民分紅等形式讓人民直接分享公有資產收益。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探索“不需要勞動就有基本收入”的制度。探索基于使用價值的民生品實物配給制,由共同體承擔民生品實物配給的方式,可以擠出大量尋租泡沫,使得民生品回歸使用價值屬性,以低廉的成本實現基本民生保障。探索非貨幣化的基本公共消費制度,設立基本消費的衣、食、住、行場所,同時設置網絡購物基本公共消費區。

共同體社會主義的資源配置方式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協同機制。根據公共品、混合品與私人品的性質不同,實現市場、信息、計劃機制相結合,供給側管理與需求側管理相結合,利潤導向與需求導向相結合,發揮“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復合優勢。

既要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追逐利潤而推動生產的導向機制,也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與資本逐利動機不匹配,但關系到人民福祉與國家利益的公共投資、公共消費領域,有效引導供給資源配置。

實現市場、信息、計劃機制相結合。市場調控是以價格信號為基礎的自發調控,信息調控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前瞻調控,計劃調控是基于分散信息與國家戰略導向相結合的自覺調控。信息平臺既是市場增強機制,也是國家計劃增強機制。三種資源配置機制互相結合,生產活動的盲目性、滯后性、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

共同體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是“共治政治”。究其實質而言,這是一種人民基于共同利益,為實現共同目標,推進共同治理的體制。由于構成人民的成員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只有通過一個政治實體作為中介,才能實現作為整體的人民的自我治理。這一政治實體是共同體作為真實的、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的最高象征,它代表人民的整體利益,能夠有效地汲取經濟社會資源,“損有余而補不足”,用于推進共同體建設,能夠將人民的意志轉化為現實的行動,并最終實現人民利益的表達。

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承擔著作為共同體領導力量的使命。黨的領導與人民民主是雙向塑造的辯證關系。人民的主體性雖然是本具的,但是它的現實化卻離不開黨的領導。恰恰是通過黨的領導,人民才被組織起來,才有了集體意志、集體目標與集體行動,才獲得了改變自身命運的主體性。

黨的主體性來源于人民賦予,黨的領導的正當性根源于人民民主,黨實質上是作為人民的替身和中介,代表人民進行治理。需要有相應的制度、機制安排,避免黨脫離人民,蛻變為自我服務的利益集團,始終做到“三個人民”: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來自人民,首先指保持權力的開放性,通過選賢舉能,發現并吸收人民中的先進分子;其次指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集中人民的意志與智慧,再上升到公共決策。依靠人民,指所有的政策的實施都必須通過人民,通過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來實現國家目標。為了人民,指黨不能有自己的私利,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共同體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上是勞動階級法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階級法權與資產階級法權是并存的,兩種力量存在持續拉鋸戰。要使得資產階級無法從自在的階級轉化為自為的階級,根本上需要用勞動階級法權來限制并超越資產階級法權,在資本化的經濟環境中,創造出一種能夠統攝與駕馭資本的邏輯,而不被資本的邏輯所統攝的意識形態體系。

共同體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自在、平等與覺悟。其既不同于流于空談而實質上承認少數人優勢地位的所謂的“自由、平等、博愛”“自由、公平、正義”的資本主義價值觀,也不同于“有公無私”“大公無私”的經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自在是比自由更高意義上的“自我”存在的確證。自在是對自由的揚棄,它拋棄的是空洞的原子化的形式自由,擁抱的是通過聯合獲得的人的全面發展與自主活動的實質自由。個體只有擺脫了其工具化、原子化的異化狀態,才能作為真正的主體存在。自在的個體既是所有者,又是勞動者。個體通過自由的、創造性的、普遍的勞動,實現其作為人的類本質和全面發展,而又通過對勞動產品的占有,與其他個體成員成為平等的主體。共同體成員既是共同體的塑造者,又為共同體所塑造。個體實現內在自主性(不役于身)和外在自主性(不役于物),對自身的“天命”有清晰之自覺,踐行對于社會、國家、人類的使命,獲得安身立命的歸宿,并將小我、大我、無我有機融合。

平等同樣是共同體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不但是形式平等、機會平等,還追求實質平等。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才有真實的平等;而只有平等的成員構成的共同體,才是真正的共同體。平等并非無差別,而是在“人之所為人”的類屬性上,勞動的個體之間是無等差的,擁有同等的尊嚴、同等的自主性。人是作為真實的個體參與共同體建設,而不是作為奴役的對象、他人意志的工具性延長參與到共同體建設,并獲得公平的報酬。

覺悟是共同體成員主體性的覺醒。共同體成員是作為創造性的主體,平等地參與共同體建設,他們同時要承擔共同體賦予他們的那份責任。覺悟是人的內在超越性,是人心透出的向上之力量?!暗来?,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性是浩瀚的,是人把自己局限了。共同體社會主義價值中的覺悟就是“超越小我,走向大我,超越物我,走向公我”,是人的社會性與集體性不斷克服自私性的過程,這是通過日常的先鋒性實踐不斷得以實現的。

自在、平等、覺悟是真正共同體的三位一體的價值觀。自在者,平等覺悟之自由;平等者,自在覺悟之公平;覺悟者,自在平等之正義。有此三者,才有真正的共同體,而唯有真正的共同體才能求此三者。

從全球范圍看,共同體社會主義就是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傳統安全方面,不是追求建立在敵我關系上的“集體安全”,不是追求基于權力控制的絕對安全,而是追求基于共同利益與民主協商的合作安全與共同安全。如同習近平主席所言,“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不同于傳統國際體系以安全為中心,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發展為中心,為全球各國提供發展機遇,使世界各國實現合作共贏。

“不能通則不能融”,“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構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既不意味著文明沖突與隔離,也不意味著各種文化共存不相融的文化多元主義,而是美美與共、美美交融的情感與文化的共同體,人類多元文化通過平等交流、碰撞借鑒實現交融共生?!安荒苋趧t不能公”,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它追求更為均衡的全球化,而不同于將資本與勞動雇傭關系投射到全球,造成民族國家之間的剝奪與被剝奪關系的不平衡的全球化?!安荒芄珓t不能共”,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大的“國際合作社”。[9]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勞動者的共同體,是勞動者追求共同富裕的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謀大同,在全球層面追求真實共同體的理想。

四、漫長的21世紀革命

隨著資本主義進入超級資本主義階段,金融化、虛擬化、信息化與智能化在空前地放大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在潛能的同時,也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在的矛盾推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持續了幾十年的資本主義體系的一體化已經斷裂。21世紀是一個漫長的革命世紀,不論這種社會主義革命是以自覺的、漸進的方式發生的,還是以一種暴風驟雨式的、劇烈對立的方式發生的。

“革命”的進程已經啟動。這種革命導向的就是共同體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的前途,才能使得人類避免進入一個空前的大黑暗時代,而導向一個光明的未來。這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探索對于21世紀人類所具有的普遍意義。

共同體社會主義,不同于資本主義,也不同于經典社會主義。歸結起來,它是高度社會化的、高度發展的生產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

共同體社會主義是共生經濟、共有財產、共享分配、共同富裕、共同治理的社會主義利益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有以下幾點特征:

1.高度社會化與共生的生產力。

2.共有財產制度。

3.共享分配機制。

4.協同的資源配置方式。

5.黨的領導與人民民主相結合的“共治政治”。

6.駕馭資本的勞動階級法權。

7.自在、平等、覺悟的社會主義新人。

8.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產主義共同體是完善的共同體形態,是真正平等的、解放的成員的共同體,是人實現其普遍的、自由的、富有創造力的勞動本性的共同體。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類社會的共同體本性才能得到完整實現。

人類終將告別“冒充的共同體”對同類的掠奪階段,走向真正的共同體,走向自由人共同體的社會。這就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它知道自己就是這個解答。這就是漫長的21世紀革命。

全世界勞動者聯合起來!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3-126.

[3]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自述.富強,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 0 1 2:2 5 3-257.

[4]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自述.富強,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253.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4.

[8]涂爾干將基于相似性的團結稱為機械團結,將基于分工的團結稱為有機團結。涂爾干.社會分工論.渠敬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33-92.

[9]本觀點受北京大學韓毓海教授啟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羌县| 伊宁市| 南皮县| 金华市| 双鸭山市| 曲周县| 措美县| 雷波县| 巴彦县| 高雄县| 宁陕县| 南漳县| 淮南市| 凤翔县| 西平县| 辛集市| 句容市| 谢通门县| 宜黄县| 阿勒泰市| 高淳县| 灌南县| 南岸区| 大兴区| 平安县| 河间市| 乌拉特前旗| 巧家县| 宁安市| 襄城县| 尼玛县| 福海县| 新闻| 乌兰察布市| 根河市| 黔东| 历史| 嘉禾县| 泸水县| 达州市| 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