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為公:中國社會主義與漫長的21世紀
- 鄢一龍 白鋼 呂德文 江宇 劉晨光 江宇
- 1838字
- 2019-09-29 13:23:49
2.國企給社會帶來了什么?
在“國有化”的問題上,北歐的社會民主黨也表現出務實的、不教條的精神。一方面,北歐很少對私有企業大搞國有化,還給私有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使它們能夠在市場中發展壯大。北歐的私有企業在汽車、家具、手機、制藥等方面都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績。而另一方面,北歐也興辦了大量的國有企業,并且在自由主義風靡的時代頂住了“私有化”的勁風。
英國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英國的工黨(相當于社會民主黨)大搞國有化,與之對立的保守黨則大搞私有化。有的企業先被工黨國有化了,保守黨上臺又私有化,工黨再上臺再國有化,保守黨再上臺再私有化……在英國的政治風氣中,缺少北歐式的“妥協”精神,較多的是激進對抗。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世界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英國的一些政治家也提出過類似北歐的勞資合作妥協方案,但被工會拒絕。各種工會還發起了一系列罷工,使得英國的經濟更加衰敗。公共服務行業的罷工嚴重擾民,垃圾堆積如山,死人無法安葬,社會生活一片混亂。工會的左傾激進行為使選民反感,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因而勝選,她上臺后采取了右傾激進政策,大肆打壓工會,全面推行私有化。當時,英國有很多國企效率低下,需要政府的財政補貼,這些國企被私有化之后,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赤字壓力,穩定了宏觀經濟,撒切爾主義因此風靡。此時,與撒切爾主義如出一轍的里根主義也在美國風行開來,私有化、自由化、減稅負、小政府成為經濟共識,新自由主義享有了風行全球的話語權。
面對這股私有化的自由主義勁風,北歐沒有像英國那樣激進地大搞私有化,而是對國企進行了改造,引進一些市場機制,提高國企效率,但依然保持國有性質。從長遠效果來看,北歐的國企不但能夠改造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而且能夠比英國私有化的企業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挪威的石油國企是一個突出的例子。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成立于1972年,那時北海發現了海底油田,其資源由挪威和英國分享。為了開采北海石油,挪威成立了石油國企。挪威的石油國企成立之后,其業績表現一般,為了使它能進一步優化,挪威議會授權該公司的股票在奧斯陸和紐約上市。股票市場價格的升降和公司的業績表現掛上了鉤,促進了改革,增強了公司經營管理的責任和能力。后來,這家挪威國企在深水石油開采和生產領域成為世界明星,它創新了幾項先進的技術,業務范圍已遠遠超出北海油田,進入了西非、墨西哥灣、巴西海岸等地。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是它的社會責任感,它不像很多私企那樣單純追求公司利潤最大化,而是主動承擔起環保等社會責任。譬如,為了使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更加環保,它在天然氣田中把二氧化碳過濾出來,重新泵回地下,這樣雖然增加了公司的生產成本,但是有益于全社會的環保;它還建造了兩個大型回收碳化物的系統,避免廢氣污染大氣。生產石油要排放二氧化碳,世界上每生產1桶石油平均要排放19千克的二氧化碳,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只排放7千克。
挪威國企的石油收入投入了挪威主權基金,該基金也是國有的,也表現出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該基金設立了專門機構審查投資的公司,嚴防基金投資那些會危害社會的公司,譬如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公司、生產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公司、生產煙草的公司等,盡管這些公司可能給該基金帶來高利潤的回報,但它絕不“因利忘義”。該基金的社會責任感還表現在它的投資和開支的比例上:每年只允許動用基金總額的4%作為政府的開支,其他用來作有利于社會發展的長遠投資。這4%是估算出來的基金年回報率,也就是說,現時的開支只動用利息,不動用本金,本金要留給未來作發展之用。正是因為挪威持有了大量的投資本金,所以當金融海嘯使世界股市大跌之后,它乘機抄底,購買到巨額低價優質股票,使挪威主權基金大幅增值。
英國雖然也擁有北海石油資源,但由于開采石油的是私企,其遠期結果和挪威截然不同。英國開采北海石油的公司主要有英國石油公司、殼牌公司等。英國石油公司中原本有英國的大量國家股份,但后來很多被私有化了,該公司就成了私有的跨國大公司。多年來,北海石油的收入主要落入了跨國公司囊中,雖然英國政府通過稅費也得到一些收入,但由于沒有設立像挪威那樣的國有主權基金,所以那些稅費收入沒有積累起來為社會作有利于未來的理性投資。當金融海嘯爆發之后,挪威和英國的經濟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挪威有石油收入積累的主權基金在手,抄底世界股市。英國政府手中的石油財富早已不見蹤影,不僅沒錢來抄底,連對抗海嘯的應急資金都缺乏。為了應付金融危機,英國的財政赤字飆升,劇增一倍多。挪威則安然享受著財政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