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向結構與有效競爭
- 石奇
- 1347字
- 2019-09-29 13:15:20
第一節 引言
scheerer和Ross(1990)認為,縱向控制的福利效應之所以難以明確,是因為存在各種不同的市場環境。Rey和stiglitz(1995)指出,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縱向控制有可能會帶來效率的提升;完全壟斷條件下,縱向控制則可能用來進行價格歧視;在現實生活中更為常見的是,在非完全競爭或壟斷市場中,縱向控制提高了均衡的批發和零售價格,是降低競爭激烈程度的有效工具。Dutta(1999)的實證研究的結論表明,實施獨占區域與上下游企業的效率目標之間存在一致性,雖然獨占區域提高了生產商和零售商的整體效率,但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并不是很明確。Matsumura(2003)發現在古諾競爭模式下,實施獨占區域對于消費者和社會福利而言都是有效率的;在伯川德競爭格局下,獨占區域策略的價格扭曲與市場的地理位置有關,但是在全部市場范圍內都會給消費者剩余造成損失。Lafontaine(2005)提出消費者福利和生產商福利之間并不會存在太大的分歧,特別是由生產商主導實施的縱向控制,不僅可以讓消費者從更嚴格的質量和服務條款,即符合上下游企業私人激勵的縱向控制中獲益,而且可以兼顧兩者的福利。
王曉曄(2000)認為獨家銷售即銷售商對生產商的限制,例如限制生產商只能向自己一家提供商品。竺效(2002)指出,獨家銷售協議是指兩個企業之間訂立協議,作為協議一方當事人的上游企業向作為對方當事人的下游企業承諾,出于轉售某種商品的目的,它在某個市場或市場某個領域內只向對方當事人提供商品。黃勇、董靈(2002)也認為采用獨占地區銷售的做法對于小型制造商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王忠宏(2003)指出,限制品牌內競爭能夠阻止在同品牌其他銷售者的推銷或服務上“搭便車”的經營者。洪夙、郁義鴻(2005)認為,獨占交易就是指壟斷生產商跟獨立的分銷商達成協議,禁止它們經銷其競爭產品。
彭真軍(2006)則認為,獨家銷售協議,又稱為排他性交易協議,通常包括一系列協議,其約定供應商同意在特定的地區內向銷售商獨家銷售商品,或者銷售商同意只從供應商處購買用于轉售的一類商品,或者雙方當事人相互受到上述約束。王先林(2007)認為,獨家交易是指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強制要求交易相對人與其進行交易,或者沒有正當理由而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侯強(2007)認為,獨占交易是指上游制造商與下游獨立的零售商達成排他性契約,明確規定簽約的零售商不能銷售其競爭對手的產品。
楊如龍(2009)認為,獨家銷售也稱排他性銷售,它是這樣一種縱向限制行為,即按照兩個企業之間事先訂立的獨家銷售協議,協議的一方當事人,即供應商(包括制造商、經銷商和批發商)向對方當事人(也就是銷售商,包括經銷商、批發商和零售商)做出承諾,為了能順利地轉售某種商品,它在某個市場、市場某個領域或者某個地域內,只能向對方當事人銷售某種商品而不能向同一個市場、市場同一個領域或者同一個地域內的其他銷售商提供這種商品。王曉曄(2009)指出,限制向某些地域供貨可能會降低交易費用,對中小生產企業來說,訂立獨家銷售協定常常是它們進入某個市場或者參與市場競爭的有效方式,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由于獨占區域所造成的壟斷行為,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一)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二)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三)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