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美國總統選舉
美國總統選舉并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而是由美國憲法所規定的機制——選舉團成員來選舉。大致程序為:宣布候選人身份、黨內初選、黨內提名、大選(也稱“普選”)、選舉人選舉(也稱“選舉團選舉”)和宣誓就職。
早在大選之前前兩年,各政黨,主要是共和黨和民主黨,分別組織其政黨成員爭奪黨內提名的競選,擬參加總統競選的人員必須事先向公眾宣布自己候選人的身份,隨后著手馬拉松式的競選活動。大選之前的九個月(即2月份),黨內初選拉開序幕,在6月份降下帷幕,主要是各候選人在本黨內爭奪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候選人必須設法獲得黨內提名所需的票數。7月至8月份,各黨分別舉行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除通過投票選定該黨的總統候選人外,還有兩項主要議程:一是確定副總統候選人,二是通過競選綱領(也叫黨綱,即總統候選人當選總統后的施政綱領)。獲得黨內提名后,再代表本黨參加總統競選。9月至11月份,各政黨的總統候選人在全國各地巡回演講,在電視上公開辯論,竭力宣傳自己政黨的施政綱領,以獲得大眾支持,為自己當選總統拉選票。
選民并非直接選舉總統候選人,而是選舉擁護這些候選人的代表,如共和黨選舉共和黨的代表,民主黨選舉民主黨的代表。大選的選舉日在第4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之后的第一個星期二。這一天,選民按照各政黨提供的選舉人、候選人名單投票選出本州的選舉人。總統候選人在大選時得票為普選票。一個月后選舉團選舉出美國總統。
美國選舉團制度(the Electoral College System)始于1787年,除了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選舉人票按比例分配外,其余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the winner-take-all System),即把本州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選舉團由各州選民選出的選舉人組成。選舉人的數目與該州在國會中的議員人數相等。美國全國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共有538名選舉人。這些選舉人于12月份第2個星期三后的第一個星期一,集中在本州首府,按照各政黨提供的候選人名單投票選總統和副總統。一般說來,選舉人應投本州選民所支持的總統候選人的票。次年1月6日下午1時開票計數,獲得全國半數選舉人票的候選人當選。若無人超過半數,則由國會進行復選。總統由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3位候選人中選出,副總統由參議院(the Senate)從得票最多的兩個候選人中選出,獲得過半數票者當選。所不同的是,國會復選時,每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都只有1票表決權。
當選但尚未就職的總統稱為“當選總統”(the president elected)。當選總統于次年的1月20日(1933年以前為3月)正式就任總統,其任期也從這一天算起。總統就職日,在國會大廈前舉行總統宣誓就職典禮(Inauguration) 。新總統通常還要發表就職演說(the Inaugural Address),概述本屆政府的方針政策。至此,該屆總統的選舉才宣告結束。美國整個總統競選活動的耗資是非常驚人的,兩個主要政黨的競選經費均來自國內各大財團的資助和政府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