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美國政黨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政黨的國家之一,也是實行兩黨制的典型國家之一。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美國的選舉制度、議會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司法制度,都與兩黨制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早在建國時期針對美國憲法的問題,美國就開始出現兩派之間的斗爭,其中一派是以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為首,代表東北部各州金融和商業資產階級的聯邦派(the Federalists);另一派以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為首,代表一些中等資產階級和農民利益的反聯邦派(the Anti-Federalists)。在華盛頓執政期間,漢密爾頓出任財政大臣(the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杰斐遜做了國務卿,雖然二人相互支持和幫助,但在許多問題上仍然存在著分歧。1793年杰斐遜從華盛頓內閣中辭職回到弗吉尼亞,和詹姆斯·麥迪遜一起組建了一個新政黨——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這就是現在的民主黨(the Democratic Party)的前身。迫于杰斐遜政黨的壓力,漢密爾頓也退出了內閣,同馬薩諸塞的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一起組成了杰斐遜的反對黨——聯邦黨(the Federal Party)。華盛頓下臺以后,兩個政黨的斗爭更激烈更明顯。1796年,杰斐遜和亞當斯同時被兩黨分別推選為總統候選人,結果是亞當斯當選了美國第二屆總統,按照美國憲法,杰斐遜成為美國的副總統。19世紀初聯邦黨解體。
19世紀20年代民主共和黨發生了分裂,一派以安德魯·杰克遜(Andrew Jackson)為首,于1828年組成了今天的民主黨(the Democratic Party);其反對派組成了輝格黨(the Whigs)。1854年輝格黨因蓄奴問題發生分裂而解體,反蓄奴制的一派組成了今天的共和黨(the Republican Party)。林肯是共和黨的第一任總統,此后民主黨與共和黨輪流執政,正式形成了美國兩黨制的政治格局。
兩黨成立初期,共和黨的勢力主要在東北部,代表北方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中央集權,保護關稅,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及擴大社會福利。民主黨的勢力則主要是在南方,以農場主、城市手工業主和小商人為其社會基礎,主張維護地方權力,實行低關稅等,以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和農產品出口。南北戰爭期間,共和黨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南方奴隸主叛亂;民主黨則成為代表南方奴隸主利益的政黨。南北戰爭以后,受封建農奴制束縛的南方生產力獲得解放,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民主黨的社會基礎隨之發生變化,與共和黨漸趨一致。特別是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兩黨在重大問題上更無原則性的區別。
由于歷史原因,共和黨素有“大企業黨”(the Grand Old Party)之稱,在選舉中獲得資本家、商人、銀行家和大農場主及高薪階層的選票較多;而民主黨則標榜自己是中下層人民的代表,獲得的選票多來自于藍領工人、黑人等少數民族。19世紀的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Thomas Nast, 1840—1902)在一幅漫畫上將民主黨畫為驢,將共和黨畫為象,諷刺兩黨的競選如同馬戲團的表演,因此驢和象就作為兩黨的象征。美國兩黨之爭又稱為“驢象之爭”(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Donkey and the Elephant)。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從中央到地方,均有各自的黨組織,其主要任務就是為本黨政客競選由選舉產生的各種職位。兩黨都沒有固定黨章,也無固定的黨員,凡投票或捐款支持某黨候選人的即被視為該黨成員。兩黨經費主要靠壟斷財團、地方上大小資本家和普通支持者們的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