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外開放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歷史任務,并以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作為實現這一歷史任務的主要目標。

1.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對外開放的深化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江澤民適時提出了“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這一命題,從而使“擴大對外開放”的內涵從數量、規模的擴張發展為質量、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們黨對開放規律認識的深化。在開放之初,對外開放更偏重于數量和規模,然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對外開放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和廣度,開放環境趨于完善,開放經驗逐步豐富。在這樣的條件下,對外開放的工作重心轉向提高水平上。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管理經驗”(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230頁。),江澤民在這里將“更好”與“更多”并提,已經初步體現了其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思想。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比如沿海地區加工成本低廉的優勢正在遞減,粗放型的出口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引資結構不盡合理、地區分布失衡,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引資水平偏低;合資過程中,低估國有資產,國家稅收流失、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等現象比較嚴重;等等。對這類問題,中央給予了高度重視。1995年9月28日,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二〇一〇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總結經驗和分析形勢的基礎上,將“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概括為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之一,對全國提出了新要求。同年底,江澤民在廣東汕頭考察工作時明確地從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注意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提高和創新工作等方面,強調了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意義。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歷史任務,并對如何提高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水平做出明確的要求。比如在對外貿易方面,江澤民強調要“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努力擴大商品和服務的對外貿易,優化進出口結構”(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27頁。)。在利用外資方面提出“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27頁。)。這些思想,都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勢下,為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推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做出了不懈努力。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并完成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法律程序。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江澤民指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將有步驟地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為國內外企業創造公開、統一、平等競爭的條件,建立和健全符合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符合中國國情的對外經濟貿易體制,為國外企業來華進行經貿合作提供更多、更穩定的市場準入機會。”(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194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于我們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改善我國的貿易投資環境,增加貿易機會,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更有效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比較優勢,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451頁。)。江澤民高度評價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意義,強調這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也是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的重要契機,對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這個“重要契機”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即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將由有限范圍和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征的政策性開放,轉變為在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變為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也就是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大大推動我國對外開放從政策性到制度性的轉變。我國將從此按照國際通行規則辦事,遵守多邊貿易規則,增加貿易政策和管理的透明度,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逐步實行國民待遇,從而增強國內市場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江澤民反復強調:中國應積極爭取早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盡快做好入世的各項準備工作。與此同時,必須堅持兩個最基本的原則: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社會生產力還不發達,只能以發展中國家的條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權利和義務一定要平衡,中國不會接受過高的、超出中國承受能力的要價。(注: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192頁。)1999年,在中國“入世”談判的關鍵時刻,江澤民果斷決策加快談判進程,推動中美達成協議,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創造了重要條件,并最終推動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入世后,江澤民又一再指出,我們應該抓住機遇,接受挑戰,趨利避害。2002年2月25日,江澤民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國際形勢與世界貿易組織專題研究班上講話時又強調指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看不到機遇是錯誤的,看不到挑戰同樣是錯誤的。”“我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對外開放必須進一步擴大。同時,我國將在國際經貿規則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對外開放的要求更高了。我們各項工作面臨著新的環境,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深入地與國內市場的競爭結合在一起,國際市場競爭的一些重要因素將成為國內市場競爭的組成部分。……在對外開放的全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正確處理好對外開放、發展國際經濟合作與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安全的關系,十分注意并切實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安全。”“全黨都要加緊學習、加強研究。領導干部必須努力掌握在開放條件下管理和駕馭經濟發展全局的本領……善于同時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善于把國際市場可能給我們帶來的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如果還是用老一套的方式和辦法去應付,那肯定是不行的。……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我們全黨來說,是一次新的學習,也是一場新的考試。考什么?就是考我們的學習能力、應對能力、競爭能力、決策能力、創新能力。一句話,這將是對全黨同志智慧和力量一次很實際、很具體的檢驗。這是擺在全黨同志面前一道難度不小的關口,但這一關必須闖過去,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希望大家特別是領導干部在這場考試中都能及格,并要力爭優秀。”(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450、456、458頁。)

2.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的形成和發展

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對外開放的地域要擴大,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繼續辦好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擴大開放沿邊地區,加快內陸省、自治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加速廣東、福建、海南、環渤海地區的開放和開發。”(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230頁。)1993年9月,江澤民在中南、西南十省區經濟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要形成既有層次又各有特點的對外開放格局,強調要“不斷引導對外開放向高層次、寬領域、縱深化方向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和分工”(注: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32頁。)。黨的十五大報告又指出:“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提高。”(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26~27頁。)

江澤民提出以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為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主要目標,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指出了明確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方向。所謂全方位,就是要繼續堅持既向資本主義國家開放,也向社會主義國家開放;既向發達國家開放,也向落后國家開放;既向周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開放,也向較遠的國家和地區開放的原則。這樣做既有利于全面吸收人類一切先進成果為我所用,也符合我國這樣的大國開放的全球戰略目標,還可增加我國在世界上的回旋余地。所謂多層次,就是要立足于我國區域廣闊、各地區位差異較大、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一國情特點,進一步發揮各地的優勢,按照不同的開放程度形成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開放區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和分工。所謂寬領域,就是要立足于我國國情,根據經濟與科技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國際市場迅速擴大的特點,通過進出口貿易,對國際商品市場開放;通過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對國際資本市場開放;通過技術轉讓、智力引進和科技交流,對國際技術市場開放;通過對外承包工程、國際勞務合作、國際旅游等,對國際勞務市場開放,從而促進我國產業的更加開放。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國對外開放的區域布局由偏重沿海轉向從沿海向內陸全方位推進,參與國際分工的層次由加工制造為主向設計與營銷兩端延伸,開放領域從商品貿易擴展到投資和服務貿易領域,并致力于大力發展教育、科技、學術和文化等領域的國際交流。

20世紀90年代以后,為了繼續鞏固我國已取得的對外開放成果,發揮沿海、沿邊、沿江地帶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相繼做出了開放上海浦東新區、沿江10座城市、沿邊13座城市的重大決策。開放上海浦東新區后不久,又決定沿江開放蕪湖、九江、武漢、黃石、岳陽、重慶、合肥、南昌、長沙、成都等城市,從而形成了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沿江開放帶。在沿江地區加快開放的同時,江澤民又對沿邊開放進行了前瞻性的思考,他認為沿邊地區具有對外開放的地緣優勢,發展潛力很大。1992年1月14日,江澤民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擴大陸地邊境的對外開放作為我們整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實施。”(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187頁。)1992年3月,中央決定開放黑龍江省黑河市與綏芬河市、吉林省琿春市和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四個沿邊市。同年6月,中央又決定開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市、博樂市、塔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東興鎮,云南省畹町市、瑞麗縣、河口縣。7月,中央決定開放內蒙古自治區的二連浩特市。北部邊境13個市縣鎮的開放,形成了內陸周邊地區開放新格局。

在鞏固已有開放成果的同時,江澤民又大力推動我國對外開放向內陸、向中西部推進,使我國全方位、全地域開放的新局面得以形成。1992年6月至7月,中央決定開放還未開放的18個內陸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而我國全地域開放形成的重要標志,就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1993年,江澤民對西北地區的對外開放問題做了專門論述,強調“今天要振興西北地區的經濟,也必須走開放搞活之路”,提出“可以根據西北地區的需要和實際情況,在一些地方抓緊進行擴大對外開放的試點”(注: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97頁。)。1997年,江澤民提出了以開放促開發的具體思路。1999年后,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江澤民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構想。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它將改變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相對滯后的局面,促進我國形成地區間更加平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江澤民為此曾這樣闡述西部大開發的意義:“西部地區擴大對外開放,發展了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在國際社會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注:同上書,590~591頁。)

隨著全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原來在經濟特區實行的某些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在內地的不少地方逐步推行,并取得顯著成效,于是在特區的一些干部和群眾中,出現了特區已經不“特”,還要不要“特”,要不要繼續發展的議論。1994年6月20日,江澤民在深圳特區考察工作時發表了《經濟特區要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講話,代表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關于特區工作“三個不變”的思想。他指出:“中央對發展經濟特區的決心不變,中央對經濟特區的基本政策不變,經濟特區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不變。要把發展經濟特區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要搞多久,經濟特區就要搞多久。對這一點,不能有任何動搖。……對經濟特區實行的基本政策要堅持下去;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發揮窗口作用、試驗作用、排頭兵作用,而且要發揮得更充分。”(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374頁。)在這次講話中,他對經濟特區怎樣進一步發展,朝什么方向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他說:“今后,經濟特區發展所必需的而又有可能實行的一些靈活政策的優勢還得有,但保持經濟特區優勢的立足點和重點不應該再放在這上面了,而主要應該通過深化各項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加強全面管理,提高人員素質,完善投資環境,增進經濟效益,健全法制規范,使整體經濟水平再上一個臺階。”“要積極組建跨國大型企業集團,努力培養懂得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的人才,努力形成和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還要努力發展同經濟特區總體經濟水平相適應、為外向型經濟服務的第三產業。”“今后經濟特區應該更多地帶動和幫助內地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它們對全國其他地區發展的推動作用和輻射功效。這要作為經濟特區建設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原則進一步明確起來。”“各經濟特區要不斷增強引進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的本領,不斷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賺取外匯的本領。不但經濟特區自己在利用外資、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上要越來越有成效,而且要積極把它們擴散、輻射到內地去。不但經濟特區要把自己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而且要聯合內地、聯系港澳,使更多中國產品進入世界市場。”(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375、377、378、378~379頁。)2000年11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2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話時,江澤民對經濟特區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經濟特區要認真總結成功經驗,抓緊解決存在的問題,繼續‘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努力創造新的業績,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發展經濟特區,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貫穿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發展是硬道理。經濟特區要繼續當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繼續爭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示范地區,繼續充分發揮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和對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努力形成和發展經濟特區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是歷史賦予經濟特區的光榮使命。”“經濟特區要帶頭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交好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份答卷。……要做到既善于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又善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一切優秀的思想、道德、文化傳統,有效抵御各種消極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始終保持社會主義的精神風貌。”“要堅持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辦事、依法治理,下大力氣創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環境,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1442、1444、144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戰略構想

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走上了高速發展的軌道,然而我國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交換仍然受到很大限制,經濟效率低下、經濟結構演進緩慢、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日益凸顯,這就要求我國的對外開放戰略必須從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向發展開放型經濟轉變。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對外開放新思路,強調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經濟合作,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發展開放型經濟,使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實現互接互補。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提高。”(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26~27頁。)2000年,黨的第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則把“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目標。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必須“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543頁。)。發展開放型經濟反映了我國逐步實現現代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通過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提高整體開放度,實現與國際經濟互接互補,有利于建立與國際經濟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型的經濟,開放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顯著特征。人類社會經歷過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漫長歲月,這種以手工工具進行生產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具有排斥社會分工、閉關自守的本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種生產要素也逐步商品化和市場化,統一的國內市場逐步形成,并進而形成世界市場。尤其是在跨國公司出現以后,社會經濟生活幾乎全面市場化、開放化和國際化。因此,我國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后,需要始終不渝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進入世界市場,使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接軌,國內、國際資源和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從而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此,江澤民明確指出:“我們要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統一的開放的市場經濟。”(注: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97頁。)而且還提出:“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堅持實行對外開放,實施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對國外企業的吸引力,必須通過改革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形成有利于對外開放的體制和環境。”(注:《江澤民文選》,第3卷,445~446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為發展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創造了重要的體制條件。

對外開放之初,我們憑借市場優勢、低成本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智力資源等)、產業基礎和生產能力等綜合成本優勢,成為承接制造業轉移的主要國家之一,進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中低端,以加工組裝為主。然而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在對外開放已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廣度、開放環境趨于完善、開放經驗逐步豐富的條件下,需要我們通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一方面提升原有以加工組裝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在技術創新、品牌經營和國際營銷網絡建設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引進跨國公司產業鏈中高端環節等方式,力爭在全球產業分工的高端價值鏈上占有一席之地。為適應這樣的形勢,江澤民明確提出:“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繼續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不斷豐富對外開放的形式和內容,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255頁。)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對外開放的形式在原有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多種形式的貿易區域,參與國際分工的層次由加工制造為主向設計與營銷兩端延伸。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對外開放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而在經濟領域中,又主要集中在貿易和生產領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服務業的對外開放逐漸成為重點。為此,江澤民始終強調要把握好開放的節奏和力度,有步驟地逐步推進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在黨的十四大上,江澤民明確指出:“按照產業政策,積極吸引外商投資,引導外資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投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適當投向金融、商業、旅游、房地產等領域。”(注:《江澤民文選》,第1卷,230頁。)在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又進一步指出,要“有步驟地推進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注:《江澤民文選》,第2卷,27頁。)。作為對外貿易重要內容之一的服務貿易,在改革開放初期僅以旅游、運輸、建筑等傳統服務貿易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逐步深入,服務領域開放步伐不斷加快,以旅游、運輸服務為基礎,以通信、保險、金融等新興服務貿易為增長點的服務貿易全面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務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已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貿往來,美國、日本、韓國和歐盟、東盟國家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貿伙伴。我國逐步加入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一大批國際公約和條約,并與89個國家簽訂了雙邊保護投資協議,與160多個國家簽訂了貿易協定。20世紀90年代我國對外開放還有一個重大突破,就是“走出去”戰略的提出。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從“引進來”開始起步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引進來”的開放戰略適應了當時的經濟發展需要,成功地推動了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帶動了各個經濟領域的繁榮變化,促進了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江澤民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二十多年,我們是以‘引進來’為主,這是完全必要的。不先‘引進來’,我們的產品、技術、管理水平就難以提高。你想‘走出去’也出不去。”(注: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519頁。)1997年,江澤民提出了“走出去”的重要戰略,指出“引進來”和“走出去”是我們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兩個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方面,缺一不可。所謂“走出去”,就是組織我國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到國外投資辦廠,開拓國外投資市場。其戰略價值取向,是要彌補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在更廣闊的空間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更好地參與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國際競爭,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后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铜陵市| 靖州| 三台县| 临夏市| 酒泉市| 永宁县| 清镇市| 武汉市| 日照市| 绍兴县| 崇仁县| 扬州市| 斗六市| 兴仁县| 广丰县| 新乡市| 樟树市| 土默特左旗| 昔阳县| 勐海县| 南靖县| 额济纳旗| 洱源县| 霍林郭勒市| 广丰县| 南澳县| 怀来县| 南通市| 中方县| 吴桥县| 灵武市| 通化县| 诸城市| 扶沟县| 九寨沟县| 前郭尔| 太仆寺旗| 禹州市| 大埔区| 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