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二卷·1949-1976
- 王樹蔭
- 1939字
- 2019-09-29 16:58:49
三、1949—1976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解決中國問題的進程中,實現了兩次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兩大理論成果之間存在著怎樣的歷史、邏輯和內在聯系?有專家認為:新中國成立后探索社會主義的29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延伸和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1949—1978)”(注:龔育之、石仲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上卷,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也有專家認為,“暫時性中斷”是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征,“在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中,雖然有許多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觀點,卻始終沒有建立起系統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張靜如:《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與毛澤東思想概論》,載《教學與研究》,1999(6)。),“文化大革命”則“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斷了十年”(注:張靜如:《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幾點想法》,載《黨史研究與教學》,2008(3)。)。
毛澤東1938年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強調:“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5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歷史發展進程的曲折性,中國社會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的艱巨性。1949—1976年期間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延伸、準備”說也好,“暫時性中斷”論也罷,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解決中國社會問題、在新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實踐經歷,體現了那個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殊性。毛澤東在1941年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79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現在可以這樣說,中國共產黨的94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實際日益結合的94年。1949—1976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日益結合的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時期,雖有曲折、失誤甚至失敗,但也取得了實踐成果,提出了嶄新理論。
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創造了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最后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對個體農業,則采取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形式。中國共產黨在通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處理過渡時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過渡時期的工業化道路和方式,過渡時期協調農業、農村和農民關系等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理論。
以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主要標志,中國共產黨為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的認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是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強調發展商品生產、遵守價值規律和做好綜合平衡,主張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社會主義發展目標是建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要走一條有別于蘇聯模式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和工業為主導,堅持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共同發展,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必須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制,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防止領導機關官僚化、特殊化;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在文化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等等。
誠然,1949—1976年期間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雖有不盡成熟和略顯稚嫩之處,有的在實踐中也未能堅持和落實,但都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嘔心瀝血、艱辛探索獲得的寶貴財富。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經歷和理論成果,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