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二卷·1949-1976
- 王樹蔭
- 5069字
- 2019-09-29 16:58:49
四、黨的七屆三中全會與“不要四面出擊”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外矛盾錯綜復雜,恢復國民經濟、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是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牢牢抓住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要矛盾,召開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制定完成這一中心任務的工作綱領,正確提出并實行“不要四面出擊”的戰略策略,領導全國人民緊張而有序地開展了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這些戰略策略,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1.黨的七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1950年上半年,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組織領導下,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緊張戰斗和艱苦努力,在軍事、政治、經濟各條戰線上都取得了重大勝利,使長期處于動蕩顛簸的中國社會逐步趨向穩定,贏得了全國人民的贊揚和擁護。眾所周知,社會主義上層建筑是先于經濟基礎而建立的,人民政權建立以后就必須立即著手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經濟基礎。圍繞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個中心,新中國還有許多緊迫工作亟待進行。這些情況,要求黨認真地分析形勢、總結經驗、澄清思想、統一認識,以便領導全國人民全面地實施偉大的建國綱領。為此,黨決定召開七屆三中全會,通盤解決當時面臨的問題。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35人、候補中央委員27人。各省、市、中央各部委負責人及有關工作人員43人列席了會議。全會的中心議題是:確定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要任務,以及為此必須進行的各項工作和要采取的戰略策略方針。
這次會議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總結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以來即新中國成立前后一年多的工作。毛澤東主持會議,并作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報告和《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劉少奇作了《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陳云作了《關于財政經濟問題的報告》,聶榮臻作了《關于人民解放軍整編問題的報告》,周恩來作了《關于外交工作與統一戰線工作的報告》。薄一波、安子文、胡喬木分別作了關于稅收、黨的組織工作以及整黨工作的專題報告。
毛澤東的報告提出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毛澤東在報告中提出了為在三年左右的時間爭取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全黨全國人民要一致團結起來,創造三個條件,完成八項工作。三個條件是:土地改革的完成;現有工商業的合理調整;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八項工作是:有步驟地、有秩序地進行土地改革;在鞏固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管理和統一領導、鞏固財政收支平衡和物價穩定的方針下,調整稅收和現有工商業;在保證有足夠力量用于解放臺灣、西藏,鞏固國防和鎮壓反革命的條件下,人民解放軍復員一部分,保存主力;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認真地進行對于失業工人和失業知識分子的救濟工作,有步驟地幫助失業者就業,并繼續認真地進行對于災民的救濟工作;認真地團結各界民主人士,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問題和學習問題,克服統一戰線工作中的關門主義傾向和遷就主義傾向;堅決地肅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務、惡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堅決地執行中共中央關于鞏固和發展黨的組織、加強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全黨整風的指示,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全黨整風運動。黨的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黨在當時的戰略策略方針是,在工人階級領導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把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團結起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們,集中力量打擊當前的主要敵人。毛澤東在講話中指出:要完成土地改革,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國民黨反動派殘余作斗爭,我們面臨的敵人是夠大夠多的。必須處理好國內各階級、政黨、民族等各方面的關系,孤立和打擊當前的主要敵人,而不應四面出擊,樹敵太多,造成全國緊張的不利局面。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
劉少奇的報告就中共中央起草的準備提交政協全國委員會審議的《土地改革法(草案)》作了說明。他指出:中央準備從1950年冬季起,在兩年半到三年內基本上完成全國的土地改革(少數民族地區除外)。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使農村生產力從地主階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下獲得解放,以便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土地改革的每一個步驟,必須切實照顧并密切結合農村生產的發展。
陳云的報告對合理調整工商業作了具體部署。他指出,五種經濟成分應當統籌兼顧,這對人民有好處。只有在統籌兼顧、各得其所的辦法下面,才可以大家夾著走,搞新民主主義,將來進到社會主義。但五種經濟成分的地位有所不同,是在國營經濟領導下的統籌兼顧。在調整公私關系方面,要通過加工訂貨,有步驟地組織私營工廠的生產和銷售;通過適當調整價格和農副產品收購的分工,使私商有利可圖,農民可增加一部分收入。在整頓稅收方面,在三五年內一般不提高稅率,一部分商品的稅率還可降低一些,這樣可以減輕人民負擔。生產恢復了,稅收面寬了,國家稅收不但不會減少,相反肯定會增加。
全會還聽取了周恩來等人分別對外交工作、統一戰線、軍隊整編和整黨工作所作的說明。
黨的七屆三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中央全會。會議提出的策略路線和行動綱領,對于統一全黨思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社會力量,爭取國家財經狀況的根本好轉,進而實現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不要四面出擊”的方針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壯大,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廣大華僑、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愛國人士,都參加到統一戰線中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周圍,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但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統一戰線內部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革命勝利后社會經濟的重新改組和支援戰爭的巨大開支,給社會帶來很重的負擔,許多人對現狀產生不滿。民族資產階級惶惶不安,他們把苦難的原因歸結為人民政府的稅收、公債,甚至懷疑人民政府的政策變了,要提前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不少資本家遣散職工,關廠歇店;少數人棄廠出走,或將資金轉移香港。失業工人、失業知識分子和一些手工業者對人民政府也有意見。大部分農村,由于還沒有實行土改,又要征收公糧,農民也有意見。這是社會關系出現緊張的一方面情況。另一方面,部分干部滋生了“左”的情緒,對利用和限制資本主義的政策缺乏正確認識,主張乘勝擠垮資產階級,早日實現社會主義。對知識分子,有的地方和部門用粗暴的方法對待其思想問題,做法過“左”,不讓教授上課,不讓舊藝人演戲,對文化教育部門粗暴改革。在少數民族工作中,也發生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不顧客觀條件急于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主改革的現象也有發生。這些“左”的思想和行為,加劇了統一戰線中各階級階層間的緊張關系,影響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工作基本好轉的中心任務。
面對這種情況,應當如何認識社會的主要矛盾、應采取何種策略呢?為了保證黨的中心任務的順利實現,糾正干部中存在的“左”的思想和行動,調整和理順統一戰線內部各個階級之間的關系,黨的七屆三中全會著重討論為了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在政治方面應采取的戰略策略方針。
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作了題為《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在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和統籌兼顧的原則下,對黨在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斗爭中,在政治方面所應采取的戰略策略方針作了透徹說明。“不要四面出擊”的方針的核心是要解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關系,糾正急于消滅資產階級的“左”的思想。
毛澤東指出,七屆二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偉大勝利的形勢下,我們面前還有很多復雜的斗爭,還有許多困難。今年秋季,我們就要在約有三億一千萬人口這樣廣大的地區開始土地改革,推翻整個地主階級。在土地改革中,我們的敵人是夠大夠多的。帝國主義反對我們,臺灣、西藏的反動派反對我們,國民黨殘余、特務、土匪反對我們,地主階級反對我們,帝國主義在我國設立的教會學校和宗教界中的反動勢力,以及我們接收的國民黨文化教育機構中的反對勢力,反對我們。同時,革命勝利引起的社會經濟改組,暫時也給我們帶來很重的負擔。現在我們跟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搞得很緊張,失業的知識分子和失業的工人不滿意我們,還有一批小手工業者也不滿意我們,農民也有意見。
為了勝利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毛澤東指出,我們當前總的方針是,認真地、謹慎地做好統一戰線工作,把人民中間不滿意我們的人變成擁護我們,集中力量打擊和肅清國民黨殘余、特務、土匪,推翻地主階級,解放臺灣、西藏,跟帝國主義斗爭到底。毛澤東堅決反對“四面出擊”的主張,指出四面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我們絕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個方面進攻。
為了解決主要矛盾,打擊主要敵人,就要把絕大多數人團結起來。毛澤東要求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要在工人階級領導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把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團結起來。這樣,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及其殘余等幾方面的敵人就在我國人民中間孤立了。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毛澤東具體指出:我們要使工廠開工,解決工人失業問題,要拿出20億斤糧食解決失業工人的吃飯問題。實行土地改革、減租減息、剿匪反霸,使廣大農民擁護我們,并要給小手工業者找出路,維持他們的生活。對民族資產階級,要通過合理調整工商業,調整稅收,改善同他們的關系,不要搞得太緊張。對知識分子,要使用他們,同時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改造,但是不要過于性急,觀念形態的東西,不是用大炮打得進去的,要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來做這個工作。全黨都要認真地、謹慎地做好統一戰線工作,要主動地去團結各界民主人士。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要放手發揚民主,廣開言路,不要怕別人說話。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必須謹慎對待,條件不成熟,不能進行改革,一個條件成熟了,其他條件不成熟,也不要進行重大改革,要幫助少數民族訓練他們自己的干部,團結少數民族的廣大群眾。
周恩來在全會上,也對“不要四面出擊”的方針作了說明,他強調在新的時期,對三個敵人(即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四個朋友(即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界限必須劃清。他說,今天的中心問題,不是推翻資產階級,而是如何同他們合作。對資產階級是有團結有斗爭,但要以團結為主,斗爭就是為了團結。他說,當前我們的方針是節制資本,而不是擠走資本,是改組經濟,而不是搞垮經濟。節制資本,就是不要使他們獲得非法的超額利潤,對于投機倒把要去掉,但不要把他擠走。采取擠的辦法,就可能把他們擠到香港,或者藏起來了,工人就會失業。周恩來說,“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政策,必須要向工人階級作解釋,因為這樣做對工人階級有好處,它可以增加國家的財富,繁榮經濟,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并維持部分人的就業。如果把資本家擠走,還有什么工人階級的利益。
“不要四面出擊”的方針,是黨根據新中國成立后的形勢,對國內和統一戰線內部的階級關系進行新的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策略。它不僅體現了黨歷來“打擊主要敵人,爭取最大多數同盟者”的策略,更反映了黨在執政之初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即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不可避免地給社會帶來沖擊和陣痛,黨和人民政府的任何重要舉措,都不可進行太猛,步伐過快,寧可慎重緩行,以便穩步地達到既定目的。會前,毛澤東在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說:我們是一個大黨,策略上要特別注意。尤其是我們現在勝利了,要鞏固勝利,更要注意,要反對“左”的思想和“左”的做法。同時,他在給上海市委書記陳毅的一封電報中指出:“目前處在轉變的緊張時期,力爭使此種轉變進行得好一些,不應當破壞的事物,力爭不要破壞,或破壞得少一些”,“把握了這一點,就可以減少阻力,就有了主動權。”(注:《毛澤東文集》,第6卷,5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不要四面出擊”的方針,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從戰略高度劃清了敵友關系,明確了打擊的對象和團結、依靠的力量,孤立了少數敵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組織了浩浩蕩蕩的隊伍,有力地保證了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任務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