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卷(1919-1949)
- 丁俊萍
- 8573字
- 2019-09-29 16:43:17
一、近代中國面臨的嚴重危機
1.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而衰
鴉片戰爭前,在整個中國社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個體小農業和家庭小手工業緊密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這種小農經濟曾維系和鞏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延續,但同時又束縛和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對新的生產方式有著頑強的抵抗力。盡管當時封建社會內部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緩慢,不具備類似當時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的社會條件。
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已成為當時社會的常態和普遍現象。18世紀中后期,封建統治階級擁有全國最大部分土地,擁有萬畝以上土地者不乏其人。“田之歸于富戶者,大約十之五六,舊時有田之人,今俱為佃耕之戶。”(注: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卷三十九。)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則很少有或者根本就沒有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主要靠佃耕為生,受高額的地租和徭役賦稅壓榨,雖終歲勞作,也不得溫飽,“場功既畢,米谷隨盡,至有糠秕糊口者。故佃戶有不可終日之勢”(注:彭翊:《一得芻言》,見《無近名齋雜著》。)。
土地兼并日益嚴重之外,鴉片走私也更加猖獗。自19世紀初,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外國鴉片販子受暴利的驅動,不顧清政府多次頒布的禁令,用“快蟹”和“扒龍”等特制快艇,進行武裝走私。走私范圍漸次由東南沿海一帶擴大至內陸腹地,甚至北及直隸和奉天海岸。不斷擴大的鴉片走私貿易作為西方資本主義掠取中國財富的重要手段,改變了雙方在貿易中的地位和白銀流向。“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二千余萬兩;自十四年至今,漸漏至三千萬兩之多”,這僅是廣東一處外貿漏銀情形。“此外福建、江浙、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余萬兩”(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卷2,32頁。)。巨大的貿易逆差使清政府財政收入逐年遞減,造成國庫空虛。
從政治制度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清朝得到進一步強化。這種封建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體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也導致官場生態昏庸和吏治腐敗。慵懶之輩、昏聵無能之輩、投機之徒充斥朝廷,他們“除富貴而外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除私黨而外不知人才為何物;所陳諸上者,無非膚瑣不急之談,紛飾潤色之事;以宴安鴆毒為培元氣,以養癰貽患為守舊章,以緘默固寵為保明哲”,以至于“無職不曠,無事不蠱”(注:《魏源集》(上),6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
與昏庸的官場眾生相伴而生的,是吏治敗壞、貪腐之風盛行。“百為廢弛,賄賂公行,吏治污而民氣郁”(注:《包世臣全集·藝舟雙楫》,卷一,264頁,合肥,黃山書社,1993。)。乾隆帝晚年,其寵臣和坤曾操持朝政達20余年,凡官員升遷,均須向他付以重賄。嘉慶帝上臺后,抄沒和坤家產,估值竟折合白銀8億兩之多。但嘉慶、道光年間,官場貪風依然屢禁不止。“今天下之吏亦眾矣,未聞有以安民為事者,而賦斂之橫,刑罰之濫,朘民膏而殃民命者,天下皆是。”(注:劉蓉:《養晦堂文集》卷三。)清政府盡管對貪腐官吏施以重罰以示懲戒,但成效不彰。
明末至清初,包括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學等在內的西方知識和技術已開始傳入中國,開啟了西學東漸的最初歷程。這些西方新知識和新理論的傳播范圍盡管十分有限,但卻蘊含了歐洲近代文明的若干訊息,得到了部分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青睞和稱道,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不過,隨著后來清政府禁教政策的推行,特別是限制中外交流的閉關政策的推行,這些西學新知在華的傳播過程被迫中斷,使中國隔絕于世界發展潮流之外。因此,直到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官方和知識界仍然自我陶醉于漢唐以來所形成和固化的“華夷秩序”文化優越感之中,沉溺于“天朝上國”的美夢,對包括西方在內的外部世界缺乏興趣。1793年,乾隆帝接見英王派來的使臣時宣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注:《清高宗圣訓》卷276。)這就表現出這位封建帝王對與外來異質文明通商往來的傲慢與不屑姿態。而對英使帶來的體現英國乃至歐洲科技發明成果的禮品,如天象儀、地球儀、反射望遠鏡、大型船艦模型等,乾隆帝同樣索然無趣,斥之為“張大其詞”,勒令下屬收入宮藏。
與此同時,程朱理學在清代占據思想和學界的統治地位。當時,《朱子全書》、《四書集注》廣為刊行,成為官定的科考依據,在社會上造成一種“非朱子之傳不敢言”的窒塞空氣,成為固蔽人們思想的牢籠,使得學界絕少有人去正視和研究社會現實問題。清初還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多次制造“文字獄”,使知識界噤若寒蟬,諱言時政。在這種思想文化的禁錮和高壓態勢下,知識分子只有選擇束發就學,專心從事古籍文獻的訓詁、校勘、辨偽、輯佚等工作,從而使“乾嘉考據學”盛極一時。乾嘉學派對整理古代典籍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但這種脫離實際的治學風格又使清代大多數知識分子埋頭于故紙堆里,皓首窮經,不問世事,昧于世界發展大勢。
在軍事上,清朝擁有八旗與綠營兩支常設正規軍,總數近百萬人。八旗兵由滿人組成,主要任務是守衛京城并駐守全國各戰略要地;綠營兵主要由漢人組成,在清軍中人數上占優,負責在各地維護統治秩序。到18世紀后期,長期處于養尊處優狀態的八旗兵,逐漸喪失了其先輩們昔日的剽悍威猛;綠營軍則官貪兵懦,軍紀松弛。時人曾描述道,旗兵“競繁文而薄騎射”,漢營“老弱復濫行充數,豢盜窩倡,恃為生計”(注:《清宣宗實錄》卷271。)。乾隆帝1784年檢閱營伍,受閱旗兵竟然鬧出“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注:《清仁宗實錄》卷38。)的笑柄。這樣的軍隊已經喪失抵御外敵的戰斗力。
土地兼并的日趨嚴重,鴉片貿易的泛濫,民眾負擔的不斷加重,以及政治和吏治腐敗等多重因素相互疊加,不斷激化著社會矛盾,最終釀成彼伏此起的農民起義。在鴉片戰爭前40余年間,各族人民起義接連不斷,給清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其中,以1796年爆發的白蓮教起義聲勢最為浩大,它波及川、鄂、陜、豫、甘5省,堅持長達9年之久,震撼了清王朝的統治。這些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同時也映射出封建統治內部所隱含的嚴重社會危機。
概言之,鴉片戰爭前夕,清王朝在“康乾盛世”之后,已經社會危機四伏,衰相盡顯。馬克思就此曾評價說:“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71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發展態勢,是造成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主要原因。
2.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及其對中國的侵略
正當清王朝國勢日趨衰微之時,歐美各國先后向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轉型。17世紀,英國率先進行資產階級革命。至18世紀,美國、法國等也先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各國統治地位的確立,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世界上新崛起的強大勢力。
殖民擴張是資本主義的本性。列寧指出,“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開發新的地方并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卷入世界經濟的漩渦,它就不能存在與發展”(注:《列寧選集》,3版,第1卷,23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歐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后,為尋求和擴大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范圍內加緊進行侵略擴張和殖民掠奪,試圖把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納入到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當中。到19世紀初,英國的殖民擴張觸角開始延伸至東方,控制了印度,侵入了緬甸、阿富汗。幅員遼闊、物產豐盈、具有廣大市場和廉價原料的中國,自然也成為英國殖民者覬覦的對象和侵略的重點。
早在1793年,英國就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來華,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等地為商埠,割讓舟山附近島嶼和廣州附近地方給英國商人居住,降低海關和廣東內河的稅率,準許傳教和使臣駐京等要求,遭到清政府的駁回。之后的近半個世紀,英國殖民主義者不斷侵擾中國東南沿海,為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做準備。
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引發戰爭的導火線是1839年林則徐主持的虎門銷煙。這本是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正義之舉,但英國政府為了維護鴉片貿易所帶來的巨大利潤,以此為借口,派出所謂東方遠征軍侵犯中國沿海地區。這場戰爭三起三落,持續了兩年多時間。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隨后,又于1843年10月,簽訂了中英《虎門條約》。美國、法國等西方列強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簽訂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通過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國等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諸如割地和賠款、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中國由此開始喪失國家的獨立地位,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為擴大鴉片戰爭中獲取的權益,增加通商口岸,促使鴉片貿易完全合法化,1856年10月,英、法聯軍在美、俄兩國協助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北犯天津,強迫清政府與英法美俄四國訂立了《天津條約》。1860年8月,英、法聯軍陸續攻陷大沽、天津、北京,迫使清政府與英、法、俄訂立《北京條約》。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外國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中國領土主權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民族危機加深,加快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演變。
19世紀70至8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由強占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西南、西北、東南等邊疆地區。法國從越南進犯廣西;英國則從印度、緬甸侵入西藏、云南;沙俄從中亞侵入新疆;日本則吞并琉球,垂涎臺灣。中國陷入嚴重的邊疆危機。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后,清政府應朝鮮請求,出兵“代韓戡亂”。明治維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以此為借口,也趁機出兵入朝,并于7月25日在豐島海面突襲中國運兵船,正式挑起戰端。8月1日,中日雙方同時宣戰。由于清政府竭力避戰,致使北洋水師在后來的黃海大戰中遭受重創。隨后,日軍分別從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登陸,攻陷大連和旅順,封鎖威海衛港口,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政府慘敗而結束,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是中國近代以來條件最為苛刻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在半殖民地的泥潭里愈陷愈深。除了割臺灣等地給日本外,僅勒索的賠款就達2.3億兩白銀,總計達清政府3年的財政收入,相當于當時日本全國四年半的財政收入。這就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困難,使其不得不依賴外國銀行借貸茍延殘喘。在《馬關條約》的刺激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效尤,在華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
1900年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保護和擴大在華既得利益和特權,俄、英、美、日、德、法、意、奧等國組成聯軍,發動對華戰爭。從6月中旬到8月中旬,先后侵占大沽、天津、北京。1901年9月,列強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該條約規定了4.5億兩白銀巨額賠款,賠款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還規定允許外國軍隊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扎等內容。從此,清政府無論是在內政還是在外交方面均不敢再超出列強允許的范圍行事。《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
總之,鴉片戰爭后,中國一步步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屈辱道路,這主要是列強依靠發動一次次侵華戰爭等暴力手段,并不斷給中國強加不平等條約造成的。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一步加深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一步一步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淪的過程。
3.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毛澤東指出:“自從一八四〇年的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2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使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的資本主義由此產生并得到初步發展。但封建剝削制度依舊保存著,并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明顯的優勢。因此,資本主義的發展并沒有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而是變成一個半封建的社會。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目的,決不是要使中國的民族資本得到發展,而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商品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地。為達到這一目的,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采用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壓迫手段,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嚴重破壞,從而變成一個半殖民地的國家。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注:同上書,630頁。)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于中國社會出現了新的社會階級,加上外國侵略者在中國的侵略勢力不斷擴大,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聯合壓迫,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政治進步,成為民族災難和人民痛苦的根源。因此,“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的矛盾。當然還有別的矛盾,例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反動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這些矛盾的斗爭及其尖銳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偉大的近代和現代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注:同上書,631頁。)。
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野蠻侵略和無恥掠奪,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后和一切災難的總根源。毛澤東指出:“一個不是貧弱的而是富強的中國,是和一個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獨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統一的中國,相聯結的。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1080頁。)中華民族必然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國人民只有起來進行革命,推翻反動統治,求得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富裕創造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基本的前提。
4.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
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32頁。)鴉片戰爭之后,救亡圖存成了時代的主旋律。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和各種政治力量以及廣大愛國官兵正是懷著強烈的民族危機感,不畏強暴,血戰疆場,開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抗爭歷程。
在鴉片戰爭進行之中,廣州郊區三元里人民喊出了“不共戴天,誓滅英夷”的豪言壯語,表示不怕“夷船堅厚”,齊心協力,“操戈御敵”,“務使鬼子無只身存留,鬼船無片帆回國”(注: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4冊,22頁,上海,神州國光社,1954。)。1841年5月,他們在牛欄崗伏擊并重創英國侵略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人民群眾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
鴉片戰爭期間,當英軍突襲虎門炮臺時,守臺將士浴血奮戰,廣東提督關天培與400多名將士英勇戰死。在英軍進攻定海時,總兵葛云飛、鄭國鴻和王錫朋率兵頑強抵抗,戰死疆場。在鎮海保衛戰中,兩江總督裕謙親自上城督戰,在戰事不利情況下選擇投水自盡,至死不屈。江南提督陳化成堅守吳淞口炮臺,與守臺全體將士一起壯烈犧牲。英軍進犯鎮江時,守城將領江寧副都統海齡率1600多名官兵奮起御敵,在城破后攜全家自殺殉國。
太平天國在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同時,曾一度沒有認識到外國侵略勢力的本質與危害。由于“拜上帝教”與西方基督教同樣信奉上帝耶穌,太平天國一度將來華的西方人視為“洋兄弟”,一概表示歡迎,沒有將反封建與反侵略斗爭結合起來。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后期,當遭遇西方侵略勢力與清軍的聯合進攻時,太平天國終于認清外國侵略者的本質,表現出捍衛民族尊嚴的決心和英雄氣概,多次重創英法侵略軍和外國侵略者指揮的“常勝軍”和“常捷軍”。曾與西方人有過密切來往的干王洪仁玕,在英勇就義前沉痛地總結出血的教訓:“我朝禍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注: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2冊,853頁,上海,神州國光社,1954。)
在中法戰爭期間,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率部在鎮南關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中,管帶鄧世昌、林永升等將士與敵人激戰黃海,悲壯捐軀。《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人民不甘淪為日本奴隸,在臺南守將劉永福的領導下,掀起了氣壯山河的臺灣保衛戰。在日本此后統治的半個世紀里,臺灣人民的抗日斗爭從來沒有停息過。這些不屈不撓的英勇抗爭,捍衛了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洋教、洋貨、洋炮,是資本主義列強進行殖民擴張的三部曲。西方列強在侵略中國過程中,把西方宗教視為麻醉和奴役中國人民的工具,并企圖利用它來達到泯滅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鴉片戰爭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會和傳教士就妄圖用“十字架征服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歐美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沙俄的東正教,獲得了在中國內地自由傳教的護身符,先后向中國派遣的傳教士,到19世紀末已達3300人。
西方列強在所謂“文化事業”、“慈善事業”的幌子下,辦起了大批醫院、學校、育嬰堂,出版和發行大量宣傳宗教的刊物,對中國進行文化“軟”侵略。它們開辦醫院,“因為醫生每天與他的病人接觸,他很容易把基督教的真諦灌輸到病人的腦子里去”(注:轉引自卿汝輯:《美國侵華史》,第2卷,279頁,北京,三聯書店,1956。)。它們辦育嬰堂,因為“育嬰,大大地增加異端分子對我們的好感”(注:轉引自上書,280頁。)。它們開辦教會學校,則是為了“開辟傳播福音道路的工作,它們常常起著尖兵的作用,是布置轟炸敵人堡壘的工兵和彈藥手”(注:轉引自卿汝輯:《美國侵華史》,第2卷,286頁。)。
此外,西方列強在中國建立教堂,霸占田地房產,網羅教徒,收集情報,干涉訴訟,挑撥民族關系,插手外交,并為本國政府出謀劃策,攘奪中國權力,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國社會各界對此極其痛恨,不斷進行反抗。19世紀末,反洋教斗爭相繼在除新疆、西藏、青海之外全國各個省份爆發,大小“教案”持續不斷,多達上千起。其中著名的有1870年天津教案、1890年四川大足教案、1897年山東巨野教案等。這些反洋教斗爭構成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顯示了中國人民強大的力量,而且進一步激發了愛國熱情,揭開了義和團運動的序幕。
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是在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之際爆發的。與以往的舊式農民起義不同,義和團的斗爭鋒芒所向,直指外國侵略勢力。從山東發展起來的“義和拳”,于1898年10月打出“助清滅洋”的旗幟,四處搗毀教堂。他們通過1899年10月的平原起義,將斗爭擴大到魯西北,并于1900年普遍改稱“義和團”。接著,直隸、東北、內蒙古、山西、河南、浙江、湖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江蘇、四川、云南、貴州、陜西、甘肅等地也紛紛出現義和團。盡管山東的義和團在1899年12月底以后遭到清政府的殘酷鎮壓而被嚴重削弱,但直隸地區的義和團卻勢如潮涌,迫使清政府變換手法,改“剿”為“撫”,義和團遂于1900年6月大舉進入京、津。在北京,義和團民眾雖然處于清政府的束縛之下,但還是到處設立拳廠壇場,大造“滅洋”輿論,向侵略者示威。在天津,義和團燒毀多所外國教堂、搗毀侵略者把持的海關和電報等衙門,釋放全部被捕的義和團團民及“囚犯”。特別是在帝國主義聯合發動侵略戰爭后,義和團群眾與愛國官兵并肩作戰,以血肉之軀同擁有最先進武器的八國聯軍侵略軍進行殊死搏斗,阻止其進犯;憑借最原始的大刀長矛和異乎尋常的勇敢精神,給敵人以巨大殺傷。盡管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滲透著狹隘和落后的一面,且最終在八國聯軍的殘酷屠殺和清政府的無恥叛賣下遭到失敗,但它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并向世界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壓迫的無窮力量。在義和團鐵拳的打擊下,外國侵略者們不得不承認:如此“民氣堅勁”的中國是不可征服的,“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注: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義和團》,第3冊,244頁,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總之,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侵略斗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鑄成了中華民族愈挫愈勇、自強不息的民族之魂。正是由于中國人民前仆后繼、英勇頑強的抗爭,才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雖百年沉疴但銳氣猶存,歷盡劫難仍巋然屹立。毛澤東指出:“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斗爭,使得帝國主義至今不能滅亡中國,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632頁。)但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都是以中國失敗、中國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結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國社會制度的腐敗和經濟技術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