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貨幣戰略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 3315字
- 2019-09-29 16:39:59
導論
如果從2009年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開始算起,到2014年,人民幣國際化實踐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以主權信用貨幣國際化的經驗來看,與主要國際貨幣崛起所經歷的整個時間跨度相比,五年事實上是非常短暫的。尤其是在初始階段,新興國際貨幣實現“從無到有”的變化不難,但其國際化程度要穩定地、迅速地“由低到高”則幾乎注定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中國的人民幣或許正在改寫歷史。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團隊測算,客觀描述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際使用程度的綜合量化指標———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在2014年年底達到了2.47%。2009年年底該指數僅有0.02%,五年間增長了120余倍。此外,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等四大主要貨幣的國際使用份額較前一年度明顯下降,人民幣、澳大利亞元、加拿大元及其他新興國際貨幣的份額有所上升。2014年年底日元國際化指數回落至3.82%。只要沒有重大不利事件發生,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也許在未來一兩年內就將趕超日元,從而躋身主要國際貨幣行列。
2014年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貿易與金融雙輪驅動模式更加突出,人民幣國際接受程度大幅提升。隨著區域貿易合作進程加快,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便利政策逐步落地,2014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達6.55萬億元,同比增長41.6%。全球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份額提高至2.96%。與此同時,金融交易逐漸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份額上升的主要力量。2014年人民幣直接投資達1.05萬億元,同比增長96.5%;人民幣國際債券市場日趨繁榮,遍布亞歐的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也取得重大進展。全球資本和金融交易中的人民幣份額達到2.8%。目前,人民幣是國際貿易融資第二大貨幣,是全球第五大最常用支付貨幣和外匯交易第七大貨幣。人民幣在官方層面也得到更多認可。中國人民銀行已與28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總規模超過4.07萬億元,人民幣已經被一些國家的央行作為儲備貨幣或干預貨幣。
有鑒于此,2015年例行SDR定值檢查將人民幣納入其貨幣籃子也就成為大概率事件。如果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既代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人民幣充當國際儲備貨幣的官方認可,也是人民幣進入主要國際貨幣行列的關鍵標志,象征意義巨大。而即使執行董事會再度以“可自由使用貨幣標準”為由拒絕人民幣,也不可能延緩或是阻擋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因為在現有成績基礎上,中國正在積極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還將為人民幣國際使用創造更多、更好的機會,使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之路繼續保持又快又穩。
秉承古絲綢之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內涵,2013年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這是中國倡導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目的是要將這條世界上最長經濟走廊的增長潛力充分挖掘出來。“一帶一路”戰略與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是中國在21世紀作為新興大國而提出的兩個舉世矚目的重要規劃。這兩大戰略首先符合中國國家利益,可為新興大國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撐力量;這兩大戰略同時也符合全球利益,是對現行世界經濟秩序和國際貨幣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體現了新興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2015年度《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的研究主題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貨幣戰略。課題組主要完成了以下幾項工作:首先,明確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的“五通”目標表達了中國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良好意愿和歷史擔當。其次,從理論探討、歷史經驗和實證檢驗等多個角度系統梳理了“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這兩大國家發展戰略相互促進的邏輯。最后,特別強調了大宗商品計價結算、基礎設施融資、產業園區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等應當成為借助“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有效突破口,并分別圍繞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全球公共物品供應的總量不足和結構失衡,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所需的全球公共物品極度匱乏,嚴重制約了世界經濟和金融的發展與穩定。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減少全球公共物品供應的情況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和重要的直接投資國,完全有能力提供全球公共物品。而且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滿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公共物品需求方面或可有所突破。“一帶一路”建設將打造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以此為契機,中國可在五個方面增加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給:產生國際合作新理念和新模式,實現高效的設施互聯互通,提供新的國際貨幣,建立新型國際金融組織,以及為消除局部戰爭和恐怖主義提供新的手段。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高人民幣使用水平,也是中國在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應。人民幣作為貿易計價貨幣越來越得到國際經貿活動的認可,有利于降低各國對華貿易成本,便利貿易結算,同時規避雙邊貿易使用第三方貨幣的風險。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成立新型的多邊金融機構動員全球資源,并通過人民幣債券、貸款、直接投資等多種形式為重大支撐項目提供金融支持,可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物質基礎。實際上,人民幣在“一帶一路”上全方位地發揮貿易計價結算、金融交易和外匯儲備職能,意味著中國為沿線國家提供了新的國際貨幣及其風險管理機制,構建了經濟金融的安全錨,為維護區域經濟和金融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大目標,歸根結底就是要加強中國同沿線各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逐步形成區域深化合作的大格局。“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中國正在推動實施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直接加強沿線各國之間的貨幣流通,對實現“五通”目標、深化區域經濟合作發揮關鍵的積極作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提高區域內最頻繁使用的本幣比例,能夠有效防范區域內金融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加快區域內貿易一體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重要貿易伙伴,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居于區域領先水平,國內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為人民幣在“一帶一路”上擴大使用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只要在增強使用便利性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繼續努力,則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過程的推進,沿線國家必將逐步提高貿易、投融資、金融交易和外匯儲備中的人民幣份額,為繼續穩步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平提供充足動力。
本報告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是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巨大事業,也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這兩大國家發展戰略可以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一帶一路”建設的貨幣戰略要從四個方面尋求重點突破。一是利用沿線國家對華大宗商品貿易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國在金融機構和期貨市場方面的優越條件,積極推動沿線國家大宗商品貿易實現人民幣計價結算,建議優先考慮鋁礦石、鐵礦石和煤的進口。二是利用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經驗和資金動員上的能力,大力促成人民幣成為沿線基礎設施融資的關鍵貨幣,特別是在政府援助、政策性貸款、混合貸款和基礎設施債券發行中應當更多使用人民幣。三是利用產業園區在貿易創新、產業集聚等方面的特有優勢,在園區規劃和建設中積極引導人民幣的使用,促進人民幣離岸市場合理布局,形成全球人民幣交易網絡。四是利用沿線各國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地理優勢和文化優勢,大力支持電子商務的人民幣計價和跨境支付,積極爭取根植于民間的對人民幣的廣泛認同與接受。
第二,要堅持開放、包容的發展理念,動員全球資源,造福沿線各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樣的多邊合作機構,得到了區域內外眾多國家和地區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這提醒我們,找到共建共享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就有希望達成互利共贏的目標。因此,無論是“一帶一路”建設,還是其中的貨幣戰略,都歡迎各國以自身優勢資源廣泛參與,充分吸收不同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特別是要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在經濟建設、金融發展、風險管理、區域合作和多邊治理等方面的經驗和智慧。
第三,“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兩大戰略都需要國內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持。對外投資或貸款除了要重視資金效率與安全外,更要吸取西方國家的歷史教訓,切忌資金一味地盲目外流,以至于喪失掉本國產業升級的機會,從而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功敗垂成。由此可見,兩大對外戰略能否成功,歸根結底還是要取決于國內的經濟轉型、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