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研究
- 吳潛濤等
- 1895字
- 2019-09-29 17:00:28
第一節 人性問題上的對立
無產階級倫理思想與地主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對立,體現在它們對于人性問題的不同理解上。地主資產階級倫理思想中的人性論是抽象的、永恒的、超階級的人性論,如陳立夫強調良知、仁愛、同情等是人性,是世界大同的動力,而無產階級倫理思想中的人性論則是具體的、變化的、有階級性的人性論。
吳稚暉的人性論帶有濃厚的自然論、機械論的色彩,片面強調“人欲”的自然生理機制,而不是從社會機制來說明“人欲”。吳稚暉認為,人性可以分為“欲性”和“理性”?!坝浴本褪鞘成?,“吃飯、生小孩,書本上便叫做飲食男女,再包括緊一點,也可以叫做食色,此前也有人大膽地說道,食色性也”。“理性”就是孟子說的與生俱來的“四心”,即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他認為人性沒有善惡之分,吃飯是為了維持人的個體的存在,生小孩是為了維持種的延續,“食的性,色的性,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的性,并沒有什么善惡”(注:鐘離蒙、楊鳳麟主編:《中國現代哲學史資料匯編》,第1集第6冊,144頁,沈陽,遼寧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研究室,1981。)。
張東蓀把人性歸結為生理機制,不提人的社會的規定性。張東蓀認為沒有純粹自然的、固定的人性,“人性是有伸縮性的,換言之,即有可塑性:你在相當范圍內要塑造成甚么東西便是甚么東西。至于人性的本來面目卻是很難看見,而況經了幾千年的文化浸染,把本性早已熏熟了”(注:鐘離蒙、楊鳳麟主編:《中國現代哲學史資料匯編》,第1集第5冊,232頁。)。他認為人有本能,這個本能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根本欲”(libido),是“精神力”(psychicenergy),是柏格森的elanvital等,其實質就是生命的沖動力。“一個人生在世上第一件事就是升移本能,設若率本能而行,便是禽獸?!保ㄗⅲ和蠒?,234頁。)“人欲決不是好東西,不能任其橫流?!彼J為絕欲主義、縱欲主義、節欲主義都不妥當,解決的辦法是“化欲主義”,或叫“移欲主義”——“對于人欲從積極方面是必須把他移到高尚地方去發泄,從消極方面是必須得最小限度的滿足”(注:鐘離蒙、楊鳳麟主編:《中國現代哲學史資料匯編》,第1集第6冊,204頁。)。他主張的“化欲主義”是以本人努力為原則,加上教育、獎勵等辦法,使下等本能升華到高尚方面去,把利己本能變為有益于社會的本能。
馮友蘭認為,人性有三個層次,即“人之性”、“人所有之性”、“個人所有之性”。“人之性”即“人之理”、“人之正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人所有之性”是指人不僅屬于人類,不僅有“人之性”,還具有動物、生物、物的“同有之性”;“個人所有之性”是指每個個人所特有的個性、獨特性等。社會中的人都有“人之性”,“人之性即是人之所以為人者,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坝械赖隆笔恰叭酥浴钡闹匾矫?,道德是善的,因而“人之性亦是善的”,這是與生俱來的。人的行為之所以有善惡之分,在于人的“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的沖突,“人之性”與“個人所有之性”即人的個性的沖突,“人之性”與“某種社會之理”即某種社會規范的沖突。根據程朱理學的“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別,“有能使其氣質之性充分合乎人之義理之性者,有不能使其氣質之性充分合乎人之義理之性者。所以人有賢愚善惡之不齊”(注: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4卷,104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可以看出,馮友蘭不是從“社會關系的總和”上來界定人性,他的人性觀也屬于抽象的人性論。
針對抽象人性論的觀點,毛澤東認為,“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870頁。)。他認為人性都是具體的,階級社會里只有帶階級性的人性: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人性,地主資產階級有地主資產階級的人性。在階級社會中,統一的、抽象的“人類之愛”是不存在的,“過去的一切統治階級喜歡提倡這個東西,許多所謂圣人賢人也喜歡提倡這個東西,但是無論誰都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它在階級社會里是不可能實行的。真正的人類之愛是會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滅了階級之后。階級使社會分化為許多對立體,階級消滅后,那時就有了整個的人類之愛,但是現在還沒有。我們不能愛敵人,不能愛社會的丑惡現象,我們的目的是消滅這些東西”(注:同上書,871頁。)。毛澤東指出:“我們主張無產階級的人性,人民大眾的人性,而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則主張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人性,不過他們口頭上不這樣說,卻說成為唯一的人性。”(注:同上書,870頁。)
魯迅先生曾論述過人性的階級性問題,他說:“文學不借人,也無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還在階級社會里,即斷不能免掉所屬的階級性,無需加以‘束縛’,實乃出于必然?!保ㄗⅲ骸遏斞溉?,第4卷,214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