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倫理思想的形成及其基本特點

毛澤東倫理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于倫理道德問題的一系列觀點和論述的總稱,它包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人的倫理思想。在毛澤東倫理思想的指導下,無產階級革命道德得到廣泛傳播,人們的精神風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倫理道德基礎。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倫理思想的發展過程

毛澤東倫理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與中國革命與建設相結合的產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它經歷了萌芽、形成和成熟三個階段。

1.毛澤東倫理思想的萌芽階段

早在湖南一師學習期間,毛澤東就在楊昌濟先生的引導下,對倫理思想產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在標志著其學生時代倫理思想的代表材料《〈倫理學原理〉批注》中,毛澤東通過贊譽原著對外界“抵抗”作用的觀點,確立起了“動”、“變”、“斗”的宇宙—人生觀。他指出:“大抵抗對于有大勢力者,其必要乃亦如普遍抵抗之對于普通人。如西大陸新地之對于科倫布,洪水之對于禹,歐洲各邦群起而圍巴黎之對于拿破侖之戰勝也。”這里,毛澤東著重強調了個人的無上之價值,提倡“人己兩利”的互助原則和“現實主義”原則,并對良心和義務作了分析。他說:“吾于倫理學上有二主張。一曰個人主義。一切之生活動作所以成全個人,一切之道德所以成全個人……一曰現實主義……乃指吾之一生所團結之精神、物質在宇宙中之經歷,吾人務須致力于現實者。”(注:《毛澤東早期文稿》,203~204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毛澤東認為,只有改造倫理學,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說:“當今之世,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響,毛澤東早期倫理思想以心物二元論為哲學基礎,仍沒有超越資產階級倫理學的范圍,但他已嘗試著運用唯物主義解決倫理學所涉及的重大問題。

經過五四大潮洗禮,毛澤東開始認識到“精神之個人主義”的歷史局限性,對倫理道德問題有了自己的卓絕見解,逐步確立起為人類謀福利的集體主義倫理觀。1918年4月,毛澤東和蔡和森等人組織了新民學會,將“改造中國與世界”確立為革命的宗旨和自己人生奮斗的最高目標。1919年7月,毛澤東在《湘江評論》發表創刊宣言和《民眾的大聯合》等文集說:“世界上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注:同上書,292頁。)他認識到要推翻貴族資本家的反動統治,“由少數階級專制的黑暗社會,變為全體人民自由發展的光明社會”(注:《毛澤東早期文稿》,293頁。),不能單純依靠圣賢豪杰救世,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依靠民眾,把民眾組織起來,聯合起來。這些獨到思想和見解,遠遠高出于一般革命民主主義者,非常接近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觀點、革命觀點、群眾觀點。

1920年以后,毛澤東開始接觸《共產黨宣言》、《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史》等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并逐步開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來分析和處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問題,實現了從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根本轉變。毛澤東對此這樣說道:“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經在理論上和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從此我也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2.毛澤東倫理思想的形成階段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毛澤東結合無產階級運動的實踐,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中國社會的各種實際問題。1925年,他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根據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以及農村的地主、貧農等不同階級和階層的社會經濟地位,分析了他們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以及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基本立場。1927年3月,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毛澤東指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31頁。)在他看來,大規模的民主革命要取得最后成功,就必須徹底打碎封建倫理的決定力量,真正喚起農民的主體自覺,“菩薩要農民自己去丟,烈女祠、節孝坊要農民自己去摧毀”(注:同上書,33頁。)。這些思想都體現著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主體論的基本觀點。遺憾的是,毛澤東的這些符合中國革命客觀規律的正確思想,并沒有能夠轉化為黨的正確的路線、方針,相反,黨在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右的錯誤傾向。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失敗的教訓出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軍隊進行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的同時,還非常重視黨和軍隊的思想道德建設,提出并闡明了一系列關于共產主義道德的理論問題,基本形成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這標志著毛澤東倫理思想的初步形成。

井岡山革命時期,毛澤東一直把人民軍隊的道德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并在部隊大力倡導“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革命道德,對絕對平均主義和流寇思想給予了堅決的抵制和批判。

1929年12月,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在福建上杭縣古田舉行第九次代表大會。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的政治報告,針對當時黨內的思想狀況,毛澤東強調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它必須服從黨的領導,樹立無產階級思想,糾正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等錯誤觀念。毛澤東運用馬克思集體主義的觀點,深刻批判了紅軍黨內個人主義傾向的種種表現,如報復主義、小團體主義、雇傭思想、享樂主義、消極怠工、離隊思想。在毛澤東看來,只注意自己小團體的利益,不注意整體的利益,表面上不是為個人,實際上則包含了極狹隘的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的社會來源是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思想在黨內的反映,必須“加強教育,從思想上糾正個人主義”(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93頁。),并對如何進行糾正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1930年5月,毛澤東撰寫了《反對本本主義》,強調必須“洗刷唯心精神”,反對脫離實際的“唯書”、“唯上”的本本主義。毛澤東認為,對上級的指示一味盲目執行,這種形式主義的態度是不對的。“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注:同上書,109頁。),真正的革命者應該“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去”(注:同上書,116頁。)。他還特別指出:“為什么黨的策略路線總是不能深入群眾,就是這種形式主義在那里作怪。”(注:同上書,111頁。)這些論述,已經包含了中國共產黨稱之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個方面的基本思想,彰顯了毛澤東倫理思想中的唯物史觀與群眾史觀。

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毛澤東作了題為《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報告,要求黨的干部關心群眾的痛癢,他說:“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138頁。)“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注:同上書,137頁。)在其他一些著述中,毛澤東還就尊重人民、依靠人民、關心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等問題進行了闡述。從這一時期毛澤東的有關論述看,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倫理觀念實際上已經形成。

3.毛澤東倫理思想的成熟階段

到達延安以后,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得到長足發展。1937年7月,毛澤東發表《實踐論》一文,不僅強調了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而且對道德的階級性問題提出了鮮明的觀點,他說:“在階級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注:同上書,283頁。)同年9月,在《反對自由主義》中,毛澤東提出:“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積極精神,克服消極的自由主義。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無論何時何地,堅持正確的原則,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作不疲倦的斗爭,用以鞏固黨的集體生活,鞏固黨和群眾的聯系;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這樣才算得一個共產黨員。”(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361頁。)同年10月,他在陜北公學紀念魯迅逝世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這種先鋒分子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他們是不謀私利的,唯一地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他們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往直前;他們不是狂妄分子,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于實際精神的人們。”(注:《毛澤東文集》,第2卷,4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38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毛澤東還專門論述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這兩個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范疇,他強調:“國際主義者的共產黨員,是否可以同時又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呢?我們認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應該的。”(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520頁。)此后,毛澤東又多次強調,以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要做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而且要做一個國際主義者。

1940年《新民主主義論》發表,該文明確給“新民主主義道德”規定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明確了“既應把對于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的宣傳,同對于新民主主義的行動綱領的實踐區別開來;又應把作為觀察問題、研究學問、處理工作、訓練干部的共產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同作為整個國民文化的新民主主義的方針區別開來”(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706頁。)的原則。

在這個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初步形成。中央領導集體的其他成員劉少奇、周恩來等,也為毛澤東倫理思想的成熟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貢獻。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曾提到:“我們的道德之所以偉大,正因為它是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的道德。這種道德,不是建筑在保護個人和少數剝削者的利益的基礎上,而是建筑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的基礎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類、拯救世界脫離資本主義災難、建設幸福美麗的共產主義世界的利益的基礎上,建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上。”(注:《劉少奇選集》(上卷),1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劉少奇認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內容,他指出,“我們黨從最初起,就是為了服務于人民而建立的,我們一切黨員的一切犧牲、努力和斗爭,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為了別的。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最大的光榮和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注:同上書,348頁。)1943年,周恩來在《我的修養要則》中特別提到:“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并幫助他們。”(注:《周恩來選集》(上卷),12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在《怎樣做一個好的領導者》一文中,周恩來指出:“必須與群眾取得聯系,必須把領導者與群眾兩方面的經驗綜合起來。只有這樣,領導才是正確的。”(注:同上書,130頁。)

經過長期的醞釀和實踐檢驗,1945年6月,黨的七大明確了把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指針。在黨的七大的政治報告中,毛澤東代表中央莊嚴宣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1093~1094頁。)正是在毛澤東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積極倡導和身體力行下,革命根據地內部新道德蔚然成風。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倫理思想的基本特點

毛澤東倫理思想是在以往道德文化的基礎上,根植于自己歷史時代的社會經濟關系之中,從無產階級的整體利益需要中發展起來的。毛澤東倫理思想的形成有五個方面的基本特點: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二是致力于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以西方民族合理進步的倫理傳統為借鑒,四是以中華民族優秀倫理智慧為根基,五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為實踐基礎。

1.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的黨從它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黨。”(注:同上書,1093頁。)1936年,毛澤東在與埃德加·斯諾的談話中提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注:[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131頁。)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的這一哲學思想有一個認識和領悟的過程。早在1929年,毛澤東就指出:“我們是唯物史觀論者,凡事要從歷史和環境兩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注:《毛澤東文集》,第1卷,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注:同上書,85頁。)。同年12月,毛澤東在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明確提出了“糾正主觀主義”的問題。1930年5月,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毛澤東首次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他說,本本主義“是完全錯誤的,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116頁。),“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注:同上書,111~112頁。)。毛澤東這里所提的“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實際上就包含了實事求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深刻思想。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具有嚴重教條主義傾向的黨的領導人,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指責調查研究為狹隘經驗論,使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為了揭露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錯誤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澤東在《實踐論》和《矛盾論》等著作中,深刻地闡述了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對黨的思想路線作了系統的哲學論證。1941年,在延安整風時,毛澤東明確地提出,實事求是是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工作的指導原則,并對“實事求是”作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解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801頁。)此后,毛澤東為中央黨校題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字作為校訓。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全黨得以確立。

2.致力于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最高原則,把代表工人階級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作為黨的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必然要求。早在16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鄭重宣布:“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283頁。)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3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一切馬克思主義政黨都應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重要體現。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1031頁。),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貫堅持的認識論原則。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反復強調: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他說:“我們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我們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所以我們是以最廣和最遠為目標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狹隘的功利主義者。”(注:同上書,864頁。)1944年,張思德同志犧牲,毛澤東在他的追悼會上作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講演,他說:“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注:同上書,1005頁。)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毛澤東提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就是要“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注:同上書,1094~1095頁。);就應該使每個同志都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注:同上書,1096頁。)。在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系統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道德原則。

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動搖,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正如劉少奇同志所說:“我們的道德之所以偉大,正因為它是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的道德。這種道德,不是建筑在保護個人和少數剝削者的利益的基礎上,而是建筑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的基礎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類、拯救世界脫離資本主義災難、建設幸福美麗的共產主義世界的利益的基礎上,建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上。”(注:《劉少奇選集》(上卷),133頁。)

3.以西方民族合理進步的倫理傳統為借鑒

“洋為中用”是中國無產階級對待西方民族進步倫理思想的根本原則。埃德加·斯諾曾在《西行漫記》里寫道:毛澤東不僅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大量閱讀外國的東西。他讀書的范圍不僅限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而且也包括古希臘的一些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德、歌德、黑格爾、盧梭等人的著作。毛澤東博覽群書、學貫中西,對于外國的倫理道德財富,他非常形象地用人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來加以比喻,“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707頁。)。

1919年,在送別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朋友時,毛澤東就說,要有人到外國去看些新東西、學些新知識,好貢獻給自己的國家。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求學期間,曾接觸到19世紀德國倫理學家包爾生所著《倫理學原理》一書,書中說:“人之意思,不可無對象之抵抗,無抵抗則無動力,無障礙則無幸福。”毛澤東認為這是“至真至理,至徹之言”。后來,毛澤東在談到包爾生這一思想時說道:“我們當時學的盡是一派唯心論,偶然看到像這本書上的唯物論的說法,雖然還不純粹,還是心物二元論的哲學,已經感到很深的趣味,得了很大的啟示,真使我心向往之了。”(注:李銳:《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41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除了包爾生以外,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主義、尼采的唯意志主義、杜威的實用主義觀點都對毛澤東的倫理思想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

比如,受克魯泡特金的影響,青年毛澤東曾在自己的許多書信中盛贊互助論;受新村主義的影響,在湖南一師畢業后,毛澤東和蔡和森等人寄居在岳麓書院半學齋,自己學習,自己動手挑水挑柴、燒火煮飯,并在1919年春夏潛心構擬了一個建設新村的計劃;受實用主義的影響,青年毛澤東強調“務須致力于現實”,注重倫理實用,反對道德上的空談玄虛之風,主張以實用為標準去從事實際的改造。盡管毛澤東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以后,對自己在青年時代所信仰的倫理思想有過一定的清理和批判,但這些倫理思想的合理成分卻以潛意識的形式或明或暗、或隱或現地影響著他對倫理問題的判斷和認識。

4.以中華民族優秀倫理智慧為根基

“古為今用”是無產階級對待中華民族優秀倫理智慧和道德精華的原則。毛澤東指出,“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708頁。)。他明確主張:“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注:同上書,533~534頁。)

毛澤東早年讀儒家經典,對孔孟等人強調道德教育和人格操守的思想深表贊同。他推崇孟子“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學說,強調人應當立志高遠,剛直不阿,忠正不二,做自己命運和自己人格的主人。他蔑視那種隨波逐流、茍且偷生的勢利小人,主張獨立思想和特立獨行,做到“自盡其性,自完其心”。

在毛澤東看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也創造了優秀的道德傳統。毛澤東認為,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有如下幾點。一、刻苦耐勞。他指出中華民族以刻苦耐勞著稱,以自己世世代代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古代發達的文明。二、聰明睿智。1937年,毛澤東、朱德撰寫黃帝文,贊揚我們的祖先、我們的民族“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三、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毛澤東說:“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四、具有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光榮傳統,具有民族自尊心和人類正義心。1938年3月12日,延安舉行孫中山逝世13周年祭和追悼抗戰陣亡將士大會,毛澤東發表演講說:“中華民族決不是一群綿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與人類正義心的偉大民族,為了民族自尊與人類正義,為了中國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決不讓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價達到其無法無天的目的。”五、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和先進人物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品質,敢于堅持真理、在逆境中奮發有為的精神,等等。毛澤東多次強調要學習歷史上的先進政治家、民族英雄、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質,將其作為共產黨員、干部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六、中國歷史上創造了豐富的倫理思想和道德修養的理論等,有不少人民性、民主性的精華。(注:參見章海山:《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的歷程》,528~529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澤東所講的繼承與復古主義者的觀點有著本質的不同。復古主義者認為,過去一切歷史文化遺產都是祖宗留下來的傳家寶,是無法超越的。毛澤東則認為,我們在清理古代歷史文化遺產時,“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注:《毛澤東選集》,2版,第2卷,708頁。),“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注:同上書,707~708頁。)。我們講尊重歷史,“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注:同上書,708頁。)。毛澤東之所以能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通曉中國的歷史文化,能夠將異域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中國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學者陳晉就曾提到:“當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范疇中思考現實課題時,他那意識深處的傳統智慧和行為方式往往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當他懷著偉大的民族感情一意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改造中國社會使之強大起來時,他確實又在自覺地同某些傳統的價值觀念實行‘決裂’,并一意尊奉馬克思主義提供的思想武器和社會目標。”(注:陳晉:《毛澤東的文化性格》,166~167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通過民族的形式,深入淺出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念。比如說,毛澤東將馬克思為人類謀福利的思想概括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倫理理念,將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的利益絕對地高于個人的利益,必須使這兩者處于一種公正而和諧的關系之中”的思想提煉為“集體主義”的倫理原則。二是注重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改造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如毛澤東在談到孔子的智、仁、勇三達德時,便說:“知是理論,是思想,是計劃,方案,政策,仁勇是拿理論、政策等見之實踐時候應取的一二種態度,仁像現在說的‘親愛團結’,勇像現在說的‘克服困難’了(現在我們說的親愛團結,克服困難,都是唯物論的,而孔子的知仁勇則一概是主觀的),但還有別的更重要的態度如像‘忠實’,如果做事不忠實,那‘知’只是言而不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注:《毛澤東文集》,第2卷,163頁。)1939年4月29日,在關于國民精神總動員的講話中,他說:對國家盡忠,對民族盡孝,我們贊成,這是古代封建道德,我們要改變它,發揚它。就是要特別忠于大多數人民,孝于大多數人民,而不是忠孝于少數人。對大多數人有益處的,叫作仁;對大多數人利益有關的事情,處理得當,叫義。對農民的土地問題、工人的吃飯問題,處理得當,就是真正的行義者。(注:參見陳晉:《毛澤東的文化性格》,158頁。)

在中共七大的報告中,劉少奇對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進行了高度評價,他說,毛澤東思想是“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方法”,“概括中國歷史、社會及全部革命斗爭經驗而創造出來”,它“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完全是中國的”,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注:《劉少奇選集》(上卷),334~335頁。。)

5.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為實踐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前提。毛澤東倫理思想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不僅在于它以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為指導,更在于它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偉大實踐為基礎。毛澤東注重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方法來分析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他尤其注重調查研究和社會實踐。1925年和1927年,毛澤東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兩篇文章,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方法對當時的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等不同階級階層的思想道德狀況進行了深入分析。其中對農民問題的高度重視、對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分析可以說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大亮點。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割據道路,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嚴明革命軍隊紀律,而且在理論上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較為全面地回答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問題和思想建設問題。長征勝利后,毛澤東發表了《實踐論》、《矛盾論》、《反對自由主義》等著作,不僅從哲學高度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闡述,明確指出了道德的階級性問題,還對共產黨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提出了比較全面的要求。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全面開展,通過兩年左右的思想教育,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學風在黨內得以確立。隨著毛澤東思想被黨的七大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倫理思想也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毛澤東在談到這段經歷時說:“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那些論文和文件,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注:《毛澤東文集》,第8卷,29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广饶县| 温州市| 昌邑市| 临潭县| 交口县| 河津市| 行唐县| 宁津县| 措美县| 山西省| 湖北省| 昌乐县| 钦州市| 微山县| 正阳县| 崇阳县| 淄博市| 友谊县| 乡宁县| 唐山市| 太保市| 玉树县| 潼关县| 苗栗市| 和平区| 和平区| 河东区| 韶关市| 海城市| 剑河县| 抚远县| 宣化县| 左贡县| 汨罗市| 铁岭市| 牟定县| 鄂尔多斯市| 酒泉市| 襄汾县| 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