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蓄投資金融政治經濟學
- 陳享光
- 4575字
- 2019-09-29 16:49:36
第一節收入、勞動力再生產 與消費/儲蓄
在貨幣經濟中,國民收入所得與使用、儲蓄決策與投資決策相互分離,收入的使用和儲蓄的決定是相對獨立決定的。對于家庭來說,收入通常是一部分用于消費,一部分用于儲蓄,至于收入中多大比例用于消費,多少用于儲蓄,對不同家庭來說是不一樣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家庭消費和儲蓄的決定沒有任何規律可循。實際上,在現代貨幣經濟中,家庭消費和儲蓄的決定要受一定規律的支配。
家庭支配其收入要考慮家庭當前的需要,也要考慮家庭未來的需要,在滿足當前需要和滿足未來需要之間作出選擇。消費和儲蓄比例的形成就是這種選擇的結果。不可否認,不同家庭由于消費習慣、消費偏好和消費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對現在消費和滿足未來需要的選擇會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家庭作為一個消費主體,都要根據收入約束和需要選擇一定的消費與儲蓄組合。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消費同時就是勞動力的生產再生產,由于勞動力是社會生產的一個要素,家庭要通過消費生產再生產出社會生產需要的勞動力要素。因此,家庭的消費/儲蓄行為既要考慮收入及其變動的預期,同時也要考慮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的消費資料的平均范圍及其變動預期。收入及收入預期與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平均范圍及其變動預期是決定家庭消費/儲蓄的兩個基本經濟因素。
在預期收入既定的條件下,用于當前消費的多了,用于滿足未來的部分就會減少;反之亦然。家庭在支配收入上首先要考慮如何保證當前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當前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理解為當前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所必需的生活資料需要,它包括當前維持勞動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需要、勞動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需要和勞動力學習文化、技術、提高自身素質所必需的費用。通過勞動力再生產的這種基本消費,才能生產出滿足社會生產需要的勞動力要素。而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不同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是不同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由于一個國家的氣候和其他自然特點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本身也就不同。另一方面,所謂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圍,和滿足這些需要的方式一樣,本身是歷史的產物”注4。馬克思同時還認為,在一定國家,一定時期,必要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是一定的。由于勞動力是社會生產的一個現實要素,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必須滿足社會再生產的需要,否則就不能與生產資料結合進行現實的再生產,因此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平均范圍在一定意義上是由社會生產決定的,在一定時期生產再生產所需的生活資料平均范圍一旦確定,就成為人們確定勞動力再生產支出的一個客觀社會標準。決定家庭收入的因素,對不同家庭來說是不同的,不同家庭收入的差別取決于不同家庭所擁有的生產條件狀況和再分配收入的多少,家庭擁有生產條件多和再分配中獲得的再分配收入多,家庭收入就多;反之,家庭收入就少。而生產再生產勞動力所需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的決定顯然具有社會性,且生活資料的平均社會范圍的決定受制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要的消費資料的平均范圍將會擴大,社會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因此會增加。家庭儲蓄傾向取決于家庭收入的增長及一定意義上由社會決定的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費用的增長情況。顯然,在家庭收入增長高于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要的消費資料平均范圍增長進而勞動力生產再生產費用增長時期,家庭儲蓄傾向將趨于提高;而在家庭收入增長低于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要的消費資料平均范圍增長進而勞動力生產再生產費用增長時期,家庭儲蓄傾向將趨于下降。由于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消費資料的平均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會決定的,且社會生產決定的平均范圍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此高收入家庭的儲蓄傾向通常高于低收入家庭。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進而勞動力生產再生產社會費用是影響家庭儲蓄的一個重要變量。
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展的,它既受制于生產力發展狀況,也受制于生產關系的狀況。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樣化的物質產品,另一方面也為勞動力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推動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消費資料的平均范圍不斷擴展。一般說來,生產力發展越快,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擴展越快,反之就越慢。如果生產力停滯,其擴展也就失去了物質技術基礎,從而使勞動力再生產處于停滯狀態。同時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平均范圍的擴展要受生產關系狀況的制約。勞動力的生產再生產是社會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同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同時又要與生產關系再生產相適應,通過勞動力的生產再生產,生產出與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與生產關系性質和要求相符合的勞動力要素。因此,社會范圍內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的生活資料總是被限定在物質資料生產和生產關系允許的范圍內。在物質資料生產水平一定的條件下,社會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會由于生產關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社會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會隨著生產關系的改變而改變,從而強化或弱化社會范圍內的儲蓄能力。這對于理解我國改革過程中居民儲蓄的變化無疑是有意義的。經濟的市場化改革,使廣大勞動者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著很大的市場競爭風險和經濟不確定性,應對這種風險和不確定的儲蓄因此增加,使現階段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的擴展受到抑制,這是我國居民高儲蓄率的一個重要原因。
顯然,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并非取決于個別家庭收入的狀況。家庭消費和儲蓄不僅受到家庭收入因素的影響,而且受社會決定的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平均范圍的影響。盡管不同家庭的收入多寡是不一樣的,但他們都存在一種傾向力求根據社會決定的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進行勞動力的生產再生產,即便低收入家庭也總是力圖達到社會平均范圍,這種傾向使得低收入家庭的儲蓄傾向通常低于高收入家庭。從社會來看,勞動力生產再生產所需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總是不斷擴大的,但擴展的速度在不同發展階段是有差別的,與收入增長的速度也不一定是同一的。有時收入增長速度可能高于生活資料社會平均范圍擴展的速度,從而導致社會儲蓄率的提高;也可能收入增長速度低于生活資料社會平均范圍擴展的速度,從而引起個人或家庭儲蓄率的下降。對不同家庭而言,也是如此。收入增長高于生活資料社會平均范圍擴展的家庭,其儲蓄率就高;收入增長低于生活資料社會平均范圍擴展的家庭,其儲蓄率可能就低,甚至是負儲蓄。因此,消費或儲蓄率的變動尤其是長期變動不能僅僅用收入因素來解釋。
家庭在支配收入的過程中,自然還要考慮到勞動力生產再生產周期內相對有利的情況和相對不利的情況,盡可能實現周期內收入在消費與儲蓄之間的均衡分配。馬克思曾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的工資只是勞動力價值的轉化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工人出于自己的遠見和明智而要把對勞動有利的時間和不利的時間均衡起來,即在工業變動的周期循環中這樣支配自己的工資,就是使他們的開支實際上永遠不超過最低工資,不超過最必需的開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的收入不再局限在勞動力價值范圍內,但勞動者依然要把有利的時間和不利的時間均衡起來,并按照這種均衡的要求支配他們的收入。勞動者出于自己的遠見和明智把對勞動有利的和對勞動不利的時間均衡起來,把收入在當前消費和儲蓄之間進行分配。因此家庭儲蓄還要受勞動力再生產周期內不確定性和風險的影響。
家庭或個人儲蓄長期看是由收入和生產再生產勞動力所需消費資料的平均范圍進而由生產再生產勞動力的費用的變動情況決定的,并非完全取決于個人收入情況。長期看,個人或家庭收入和生產再生產勞動力費用是決定個人或家庭儲蓄的兩個經濟變量,而短期內個人或家庭消費/儲蓄行為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受利率、價格因素的影響。利率、價格等都是受貨幣因素影響的變量。對于貨幣形式的儲蓄來說,利率代表著儲蓄的收益率,利率的變動無疑會對貨幣形式的儲蓄產生影響。不過,在經濟學中,利率對儲蓄產生何種影響是一個存有爭議的問題。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把利率看作決定儲蓄的最重要的變量,認為利率變動會導致消費和儲蓄的替代。凱恩斯經濟學興起后,儲蓄的利率決定論為收入決定論所取代,在收入決定論中,利率對儲蓄的作用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更多的西方學者認為,利率不僅具有替代效應,而且具有收入效應,利率對儲蓄的影響取決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對比關系。這里的收入效應是指利率的變動能夠影響儲蓄者的利息收入,利率提高或降低相應會增加或減少儲蓄者的可支配收入,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或減少會使儲蓄者作出增加或減少當前消費的選擇,從而減少或增加當前收入中用于儲蓄的份額。實際上,利率對儲蓄的影響程度同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及儲蓄者面臨的經濟條件相聯系。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們可支配收入較少的情況下,人們的收入主要用于當前勞動力生產再生產,儲蓄僅僅是平衡有利勞動時間和不利勞動時間的一種手段,由于儲蓄量較少,利息收入對儲蓄者來說沒有多大意義。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會因為利率的變化而增加或減少儲蓄。然而,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在滿足當前勞動力生產再生產的基本消費后的剩余增加,在這種條件下利率的儲蓄彈性會增強。利率直接影響人們的增值動機,無疑高利率會強化人們的儲蓄動機,低利率則弱化這種儲蓄動機。要說明的是,利率也可能影響人們在不同儲蓄形式上的選擇,影響儲蓄形式的構成,如增加或減少貨幣形式的儲蓄在總儲蓄中的比重。總的說來,利率變動影響家庭儲蓄行為,而影響大小取決于經濟發展的階段、收入水平的高低和生產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消費資料平均范圍的變動情況。
受貨幣因素影響的價格可以從多方面影響家庭儲蓄,因為價格影響實際收入、支出和人們的預期。在貨幣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實際收入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動,價格上升引起實際收入減少,由于基本生活消費一般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價格上升會通過收入效應較大比例地降低實際儲蓄。如果貨幣收入增長,但增加的幅度小于物價上漲幅度,儲蓄同樣會因為實際收入的減少而減少。在貨幣收入增長快于物價上漲的情況下,雖然實際收入會有所增長,家庭儲蓄依然會受到抑制,因為物價上漲增加了人們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在保值性金融資產如股票供給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人們就會增加實物購買作為保值手段。因而在價格上漲或預期價格上漲時,人們通常會減少儲蓄存款,增加實物購買量,以避免價格上漲帶來的貶值損失。在嚴重通貨膨脹時期,這種行為甚至會演變成為搶購風潮,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曾出現過這種現象。相反,在價格下跌或預期價格下跌時,家庭儲蓄通常趨于增加,因為人們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增加實物購買作為保值手段,儲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得到保證。價格變動不僅影響實際收入,具有收入效應,而且會影響家庭消費品支出,產生支出效應。從短期看,人們一般不會因為消費品價格上漲而減少消費品購買特別是基本消費品的購買,人們可能會減少儲蓄甚至動用原來的儲蓄以維持既定生活水準。但從長期看,物價上漲如果不能得到補償,人們必然會減少消費品的購買,使其消費水平降到與其實際收入相適應的水平上。可見,價格變動引起的收入效應和支出效應,會對家庭儲蓄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