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蓄投資金融政治經濟學
- 陳享光
- 6818字
- 2019-09-29 16:49:37
第三節強制儲蓄與儲蓄投資
強制儲蓄或強迫儲蓄(forced saving)是由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邊沁首先提出的一個概念。邊沁在他1804年所寫、184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手稿》一書中分析了通貨膨脹造成的“強制儲蓄”現象。在他看來,強迫儲蓄是一個國家的政府利用發行紙幣來擴大資本品生產,從而增加未來社會財富總量的一種行為。同時他把通貨膨脹造成的強迫儲蓄和征稅造成的強迫儲蓄都稱為強迫儲蓄。注26之后,強制或強迫儲蓄問題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課題。
馬爾薩斯認為紙幣發行引起資本和收入向有利于資本的方向發展,從而引起強迫儲蓄。他于1811年在對李嘉圖第一本小冊子的評論中承認,紙幣的增加發行有增加全國資本的趨勢,“實際上,每當新發行的紙幣一到那些打算運用它們去經營和擴張盈利性企業的人們手中時,流通媒介的分布就發生了差異——性質和以前設想的那種情況相似——并且產生類似的雖則是較為輕微的影響,使資本和收益的比例發生有利于前者的變化。新增紙幣流入市場如數成為新增資本,用以購買企業經營所必需的物品。但在全國的產品尚未增加以前,一個人不可能自己多取得一些產品而不減少他人的份額。他人所能得到的產品之所以減少,是因為新增紙幣的競買所引起的物價上漲,使那些僅為購買者而不是出賣者的人們無力再購到以前一樣多的年產品;而所有那些既買且賣的產業階級,卻在物價漸漲過程中獲得非常利潤;即使這個過程停止,較之發行新幣以前,他們仍能掌握更大部分的年產品。”注27馬爾薩斯認為,“每次新發行的貨幣不僅僅是流通中介數量的增加,整個社會商品的分配也會被改變,大部分商品被分配到這些既消費又生產的人手里,一小部分被分配到只消費的人手里,就像我們經常把資本定義為國家積累與每年從事生產的那部分,我們必須承認,增加發行的貨幣會增加國家的資本,并且很可能會降低利率。”注28馬爾薩斯還認為,貨幣增發引起的強制儲蓄會伴隨價格上漲,而價格上漲可能是暫時的,因為隨后增加的產量會吸收掉一部分增發的貨幣。哈耶克認為,雖然馬爾薩斯“承認紙幣的增加發行能增加全國的資本這種趨勢,但這并未使他無視由此引起的危險和明顯的不公道。”注29
哈耶克把強制儲蓄的研究從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領域,把強制儲蓄與貨幣的投資及所引起的生產結構的改變相聯系。哈耶克認為那種認為貨幣僅影響一般價格水平而不影響相對價格的觀點是錯誤的,“幾乎貨幣數量的任何變動——不管它對物價水平有無影響——無論何時必定會影響相對價格,并且,毫無疑問,決定生產數量和生產方向的,仍是相對價格,因而幾乎貨幣數量的任何變動也都要必然影響到生產。”注30哈耶克認為,在貨幣經濟中,生產結構是以貨幣表示的消費品總額與各生產階段的中間產品總額之間的比例關系。他指出:“用于購買消費者貨物的貨幣與用于購買中間產品的貨幣之間的比例,相等于消費者貨物的需求總量與對于為了繼續生產消費者貨物所必需的中間產品需求總量之間的比例;而在均衡的狀態中,這個比例又必然符合于一定時期內的消費者貨物的產量和同一時期內以前各階段的中間產品的產量的比例。”注31哈耶克分析了從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過渡到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方法,是怎樣引起的,以及為達到一個新的均衡必須滿足的條件,考察了強制儲蓄形成的機理。
按照哈耶克的說法,如果對生產者貨物的需求總量(以貨幣表示)相對于消費者貨物的需求而增加(或減少)時,就會發生向資本化程度較高(較低)的生產方法過渡。這種過渡可能由兩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所引起:“或者是由于自愿(或非自愿)儲蓄變動的結果,或者是由于貨幣數量的變動,使企業家手中用來購買生產者貨物的資金有所改變的結果。”注32在貨幣數量不變的條件下,如果消費者將其貨幣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儲蓄并將它存入銀行,銀行又將這部分貨幣貸放給生產者以擴大投資,這樣,消費者用于消費的貨幣減少了,而生產者用于投資的貨幣卻相應地增加了。這樣,消費品和中間產品的需求進而相對價格改變,引起生產結構的調整,在整個迂回生產過程的各個生產階段中,較低級的生產階段將會因價格差縮小而減少利潤,而與此同時,較高級的生產階段將會因價格差擴大而增加利潤。整個迂回生產過程將被延長,生產階段將被增多,產生由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向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方法的過渡。在自愿儲蓄的條件下,原有的經濟均衡在受到短期的破壞之后又會自動地建立新的均衡。這種由原有的均衡向新均衡的過渡,就是經濟的增長和發展。與之不同,在消費者的自愿儲蓄不變的條件下,如果貨幣數量增加,則生產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引起強制性儲蓄,且這種變化不能自動地建立新的均衡,而往往發生經濟危機。假定銀行通過信用擴張來增加對生產者的貸款以增加貨幣流通量,則消費者用于購買消費品的貨幣數量不變,而生產者用于購買中間產品和原始生產資料的貨幣數量卻增加了,結果中間產品和原始生產資料的價格不但絕對地提高了,而且更重要的是相對于消費品的價格相對地提高了。于是,如同自愿儲蓄增加后所發生的變化一樣,那些非專門化貨物將由較低級的生產階段流向較高級的生產階段,而那些原來不生產的專門化貨物也開始生產了,使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向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方法過渡,這種過渡也將使迂回生產過程延長,生產階段增多,使經濟趨于高漲。只要信用繼續擴張,貨幣數量繼續增加,則這種過渡還將繼續發生。在這一過程中,要用較大部分的原始生產資料來制造中間產品,只有靠縮減消費才能辦到,但是現在這種犧牲不是自愿的,也不是那些要從新的投資中得到好處的人們作出的。遭受這種犧牲的是一般消費者。既然企業家獲得了新增的貨幣,來自他們的競爭加強了,這就迫使一般的消費者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原有的消費,從而形成強制儲蓄。如果他們的收入隨貨幣流通量的增加而及時增加,則貨幣就會立刻按照有關個人的意愿,在消費用途和生產用途之間重新分配,而由于新貨幣的投放所引起的人為的分配,無論如何,將會部分地被回復過來。如果堅持原來的比例,生產結構就恢復到原來的比例。也就是說,將會變成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而投入到僅僅適用于資本化程度較高的裝備上的那一部分新增資本,必將受到損失,這樣一種過渡到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的情況,必然會出現一次經濟危機。注33
馬爾薩斯、哈耶克等人,把強制儲蓄看作是由于貨幣數量或銀行信用的改變所直接產生的一種現象,并以此種改變的大小作為衡量強制儲蓄的多寡的標準。凱恩斯對此不以為然,凱恩斯認為,在沒有規定一個標準的儲蓄量以前,用貨幣數量或銀行信用數量的改變之大小不能區分強制儲蓄與非強制儲蓄。凱恩斯認為,應以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儲蓄為標準來判斷是否存在強制儲蓄,他說:“如果實際儲蓄量大于長期均衡中充分就業狀態之下儲蓄量,則謂之有強迫儲蓄。”并且認為,在現實經濟中,“強迫的儲蓄過度,將是非常稀少,非常不穩固的現象,強迫的儲蓄之不足,倒是常態。”注34凱恩斯認為,哈耶克等人的強制儲蓄與他在《貨幣論》中的投資與儲蓄之差沒有關系,在《貨幣論》中所謂的儲蓄超過投資,是指在當前生產規模下,雇主從資本設備所有權上可以取得的利潤少于正常的利潤。注35
凱恩斯理論強調投資對儲蓄的作用,根據凱恩斯的理論,在經濟運行沒有達到其潛在生產能力的情況下,投資的增加可以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從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儲蓄;在達到潛在生產能力的情況下,投資增加將引起國民收入在低儲蓄傾向的工資所得者與高儲蓄傾向的利潤所得者之間的再分配,這種再分配有利于高儲蓄傾向的利潤所得者,其結果是提高了社會的儲蓄傾向,從而產生與其相適應的儲蓄。
在凱恩斯主義理論中,實現充分就業之前,貨幣增加會產生產出效應和價格效應,而一旦達到充分就業,貨幣的增加將導致價格的同比例上升。與古典和新古典理論不同,凱恩斯主義理論中儲蓄函數與投資函數是相互獨立的,投資并不受儲蓄的限制,因為在該理論看來,投資能夠產生與自己相適應的儲蓄,但投資要受通貨膨脹率的影響。按照凱恩斯主義理論,計劃投資超過計劃儲蓄,意味著商品市場存在超額需求,超額需求將引起價格上漲,并產生強制儲蓄。為說明這一點,假定資本的變動率是計劃投資和計劃儲蓄的函數:
dK/K=α(I/K)+(1-α)(S/K),α<1 (1)
其中K代表資本,I代表計劃投資,S代表計劃儲蓄。假定通貨膨脹率是超額需求的函數,超額需求由計劃投資大于計劃儲蓄的差額來表示,根據假定有:
dP/P=β [(I/K)-(S/K)],β>0 (2)
其中P代表價格水平。由(2)式求出(I/K),并將它代入(1)式,得:
dK/K=(α/β)(dP/P)+S/K (3)
其中S/K是單位資本中的計劃儲蓄,(α/β)(dP/P)即單位資本中的強制儲蓄部分。強制儲蓄的產生,是由于在存在超額需求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消費計劃沒有實現,造成消費計劃不能實現的原因在于通貨膨脹對國民收入作了有利于利潤所得者而不利于工資所得者的再分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上漲快于工資上漲,使實際工資降低從而使消費減少,由于利潤所得者的儲蓄傾向高于工資所得者,再分配的結果使儲蓄增加。因此在以上模型中,通貨膨脹的強制儲蓄效應一方面取決于價格上漲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國民收入在工資所得者與利潤所得者之間的再分配,另一方面取決于工資所得的儲蓄傾向和利潤所得的儲蓄傾向的差別。英國經濟學家瑟爾沃爾(A.P.Thirlwall,1983)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注36設Z為國民收入中勞動者所得的份額,W為工資總額,P為價格水平,Y為實際國民收入,W′為工資率,L為勞動力,λ為勞動生產率(λ=Y/L),根據定義,有:
Z=W/(PY)=(W′L)/(PY)=W′/(Pλ)(4)
對(4)式求導,得工資份額的變動率:
dZ/Z=(dW′/W′-dP/P)-dλ/λ (5)
(5)式表明,工資份額的變動率(dZ/Z)取決于名義工資變動率(dW′/W′)、通貨膨脹率(dP/P)和勞動生產率的變動率(dλ/λ),也就是說取決于實際工資變動率和勞動生產率的變動情況。如果實際工資增長率低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即(dW′/W′-dP/P)<dλ/λ,工資所占份額將下降,利潤所占份額將上升;反之,工資份額將上升,利潤份額將下降。而實際工資的變動取決于名義工資和物價變動的情況。當貨幣工資增長率低于物價上漲率時,實際工資就會下降;當貨幣工資增長率高于物價上漲率時,實際工資就會上升,但只要實際工資增長率不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工資所得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就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利潤的儲蓄傾向高于工資收入的儲蓄傾向,社會儲蓄總量就會增加。由此可見,在利潤儲蓄傾向和工資收入儲蓄傾向既定的條件下,通貨膨脹的強制儲蓄效應直接取決于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而再分配效應取決于兩組變量的對比關系:第一是貨幣工資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或物價上漲率之間的對比關系;第二是實際工資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對比關系。在利潤儲蓄傾向高于工資收入儲蓄傾向的條件下,只要貨幣工資增長率低于物價上漲率,或實際工資增長率低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通貨膨脹就將導致工資所得份額的下降、利潤份額的上升,社會儲蓄會由于這種再分配而增加。
在羅賓遜和卡爾多的增長模型中,通貨膨脹和收入再分配引起的儲蓄率的變動,只是把有保證的增長率提高到其自然增長率水平以上的一種調節機制。在這種調節機制中,通貨膨脹將引起儲蓄率的變動。根據卡爾多的儲蓄函數,社會儲蓄由來自工資所得的儲蓄和來自利潤所得的儲蓄構成,來自工資所得的儲蓄取決于工資所得(W)和工資所得的儲蓄傾向(S′W),來自利潤所得的儲蓄取決于利潤所得(R)和利潤所得的儲蓄傾向(S′R),因此t時的社會儲蓄可以寫為:
St=S′W W0 eW′t+S′R(Y0ept-W0eW′t) (6)
其中W0為初始工資額,W′為工資增長率,Y0為初始國民收入,p為貨幣收入增長率(等于通貨膨脹率)。(6)式兩邊同除以Y0ept可求得t時的儲蓄率,即:
(S/Y)t=(W0/Y0)eW′t-pt(S′W-S′R)+S′R (7)
令W′=α+βp,其中α為工資自發變動率,β為工資—價格系數。這樣(7)式可以寫成為:
(S/Y)t=(W0/Y0)ep(β-1)t+α t(S′W-S′R)+S′R (8)
對(8)式求時間偏導數,可得某一時期通貨膨脹的強制儲蓄效應,即:
(S/Y)t/t=[α+p(β-1)](W0/Y0)ep(β-1)t+α t(S′W-S′R) (9)
對(8)式求p的偏導,得:
(S/Y)t/p=(β-1)t(W0/Y0)ep(β-1)t+α t(S′W-S′R) (10)
(10)式的倒數即為要使儲蓄率提高1個百分點所要求的通貨膨脹率。由公式可知,通貨膨脹的強制儲蓄效應取決于工資所得儲蓄傾向與利潤所得儲蓄傾向的差別(S′W-S′R)、工資價格系數β、工資所得在國民收入中的初始份額(W0/Y0)、通貨膨脹率(p)和工資自發增長率(α)。一般認為,利潤所得的儲蓄傾向高于工資所得的儲蓄傾向。極端的假定(古典學派的假定)是S′W=0, S′R=1。按此假定,如果不考慮工資—價格系數β和工資所得在國民收入中的初始份額(W0/Y0),使儲蓄率提高1個百分點所要求的通貨膨脹率是較低的。但這一假定不符合實際。據英國經濟學家霍薩克(H.S.Houshakker)對20個國家的儲蓄情況的分析,長期看,工資平均儲蓄傾向為0.02,非工資所得的平均儲蓄傾向為0.44(在短期內,前者為0.04,后者為0.49)。注37如果工資所得在國民收入中的初始份額為0.7,工資—價格系數為0.9,根據公式(10),通貨膨脹率為66%時,儲蓄率才會提高一個百分點。可見,通貨膨脹產生的強制儲蓄效應是有限的,且所要求的條件是很嚴格的。
在經濟發展中,要取得令人滿意的增長率,需要有相應的投資率,而這在發展中國家往往受到限制。如何突破這種限制,達到令人滿意的增長率,卡萊斯基對此進行了研究。在卡萊斯基看來,令人滿意的投資率和增長率受兩個條件的限制:一個與總儲蓄和總消費有關,另一個與必需品的供給有關。為緩解第一個限制條件,需要適當限制總消費,以便在不引起價格全面上漲的情況下,把所期望的資源數量配置到投資方面。既定資本/產出增長比率,則增長率不變,國民收入中的投資和消費比例也不變。如果要使增長率加速,就需要降低消費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或使消費的增長率低于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從第二個限制條件看,國民收入的任何增加都將導致勞動力貨幣收入和必需品需求的相應增加,考慮到必需品的總供給存在某種限制,最大限度地令人滿意的增長率必須限制在這樣一種水平上,即必需品需求量的增長率能夠在現行價格水平上等于必需品供給量的增長。為實現這種限制下的令人滿意的增長,必須把消費需求的增長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相應增加儲蓄。這種儲蓄的增加是因雇傭勞動力的實際工資水平和人均消費量下降而產生的,故這種儲蓄被稱為強制儲蓄。注38
要指出的是,無論何種形式的強制儲蓄,都要付出代價,即便是溫和的通貨膨脹,也帶來成本。對于通貨膨脹帶來成本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釋:第一是希克斯的解釋。該解釋指出,因為市場經濟體系的基礎是用名義或貨幣條款來訂立的合同,因此,貨幣價值的不穩定必然會對該體系本身造成威脅。當發生嚴重通貨膨脹時,人們在訂立貨幣合同的過程中過于謹慎,從而可能破壞整個體系的正常運行。第二類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基礎上即交易媒介自身不能根據通貨膨脹被指數化。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通貨膨脹不會導致整個體系完全崩潰這樣災難性的后果,但是仍然會使社會節約使用這類非指數化的貨幣。而如果貨幣提供的服務被認為是有用的,那么就是一件壞事。第三類反通貨膨脹理論則將重點放在頻繁改變價格所帶來的實物資源成本上,如價格改變后需要印刷新的目錄或價格單。這種成本被稱為“菜單成本”。第四類強調通貨膨脹的不公平分配效應。注39由于這些成本的存在,通貨膨脹的強制儲蓄效應遭到很多學者的懷疑,甚至否定,蒙代爾就認為,“將通貨膨脹財政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工具,從來沒有在理論上得到令人信服的證明。”“除非我們還能夠證明:通貨膨脹稅比其他形式的稅收更有效,或者其稅收負擔不公平的程度更低,否則通貨膨脹融資可以增加社會資本就不是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論斷。”注40巴利(Bailey)也指出:通貨膨脹有純粹的福利成本,該福利成本必須與其他稅收成本相比較。另外,通貨膨脹還有許多無法計量的成本和收益,涉及資本市場、貨幣種類的替代、支付習慣和政治體系本身。他說,考慮到這些原因,對于僅僅依據經濟標準得到的論點,我們必須謹慎接受。注41
盡管如此,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強制儲蓄也不失為政府進行發展資金籌集的一種可選擇的手段。由于強制儲蓄是建立在利用非市場手段強制性削減消費基礎上的,因而往往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經濟扭曲和福利損失。在經濟發展中,如果強制儲蓄是不可避免的,必須考慮如何實施、通過何種形式實施和在何種程度上實施強制儲蓄,以把可能產生的扭曲和福利損失控制在最低程度上,同時考慮如何把強制儲蓄節省下的資源有效地配置到經濟發展所需的部門和領域,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強制儲蓄節約的資源的效能和作用。對于怎樣使強制儲蓄節約的資源發揮最大效能的問題,羅斯托曾提出了這樣一些條件:“作為一個前提條件似乎必須使社會超過群眾消費水平的盈余不要流入會把它囤積起來、濫事揮霍或用于生產力很低的投資開支的人手里,以致這一筆盈余不能起作用。第二,作為一個前提條件,似乎必須發展提供便宜的和適當數目的運用資本的組織。第三,作為一個必要條件,社會似乎必須有一個或幾個部門發展迅速,以便促進更加普遍的工業化過程;而這些部門的企業家必須把他們的利潤的很大一部分作為進一步的生產投資,重新投資的一種可能的反復循環的方式就是把從迅速發展的出口部門所得收益用于投資。”注42從各國的實踐看,強制儲蓄并不是一個易于控制的過程,它往往會引起一些連鎖反應和不良的社會后果,有鑒于此,需要考慮實施強制儲蓄的環境和條件,特別是社會的承受力,把強制儲蓄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避免強制儲蓄的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