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是儲蓄決定投資,還是投資決定儲蓄

儲蓄與投資是經濟學研究中的兩個重要變量,對二者之間的關系,不同經濟學流派有著不同的解釋,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觀點。儲蓄決定投資論和投資決定儲蓄論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儲蓄決定投資論源自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把貨幣經濟看作貨幣面紗覆蓋其上的實物經濟,儲蓄和投資不過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儲蓄與投資都是利率的函數,在利率機制的作用下,所有儲蓄都能轉化為投資。因此古典經濟學特別強調儲蓄對投資和資本積累的決定性作用。古典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認為,來自節儉的儲蓄是資本積累的唯一可靠來源,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寫道:“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儉,不是勤勞。誠然,未有節儉以前,須先有勤勞,節儉所積蓄的物,都是勤勞得來的。但是若只有勤勞,無節儉,有所得而無所貯,資本決不能加大。節儉可增加生產性勞動者的基金,從而增加生產性勞動者的人數。他們的勞動,既然可以增加工作對象的價值,所以,節儉又有增加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交換價值的趨勢。節儉可推動更大的勞動量;更大的勞動量可增加年產物的價值?!?a href="../Text/foot.htm#zw15" id="zww15">注15古典經濟學假定儲蓄行為能夠引起相應的投資行為,因此有儲蓄就有投資,從而就有了生產利潤的資本。

古典經濟學的儲蓄決定論為一些后來的經濟學流派或學者所繼承。在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儲蓄比例和人口增長率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一國的人均資本量,而人均資本量又決定人均國民收入。根據這一模型,在人口增長率一定的條件下,要提高人均國民收入,必須提高儲蓄比例。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和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等也都強調了儲蓄在資本積累和經濟發展中的決定作用,羅斯托在其《經濟成長的階段》一書中提出了經濟發展的階段論,他認為,一國的經濟發展要經歷五個階段,其中關鍵性的是“起飛階段”,而把國民收入的10%用于儲蓄并使其維持二三十年以實現自維持增長作為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注16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甚至認為,“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問題是要理解一個原先的儲蓄和投資占不到國民收入的4%或5%的社會本身變為一個自愿儲蓄增加到國民收入12%到15%以上的經濟的過程。”注17在他們看來,投資機會總是存在的,只要有儲蓄就能夠將之配置到高收益的投資領域。

投資決定儲蓄論源自凱恩斯。與儲蓄決定論完全不同,投資決定論認為不是儲蓄決定投資,而是投資決定儲蓄。凱恩斯在《貨幣論》中說明了儲蓄與投資的區別,他把儲蓄定義為個人貨幣收入與其對本期消費所作的貨幣支出之間的總差額;投資則是社會的資本在一個時期內的凈增量,“所謂投資價值不是指總資本價值的增量,而是任何時期內的資本增量的價值?!@一定義下的本期投資的價值將等于這種定義下的利潤與儲蓄的總和。”注18凱恩斯認為儲蓄是消極行為,投資則不然,它是發起或維持某種生產過程或是保持流動資本等積極行為。凱恩斯認為,儲蓄與貨幣單位有關,投資則與貨物的單位有關。“儲蓄是各個消費者的活動,其內容是消費者不把全部本期收入用于消費的消極行為”。投資則是企業家的活動,其內容是發起或維持某種生產過程,或是保持流動資本等積極行為。它是用財富的凈增量來衡量的(其形式不論是固定資本、營運資本還是流動資本都一樣)。“資本的增減,取決于投資量而不是儲蓄量?!?a href="../Text/foot.htm#zw19" id="zww19">注19凱恩斯認為,儲蓄不會使財富總量增加,而只會引起雙重的轉換。他說:“一方面是消費品從儲蓄者轉移到消費者整體中去,另一方面則是財富從生產者整體方面轉移到儲蓄者整體中去,但消費總量和財富總量則保持未變?!币驗椤皟π畹慕Y果只是在消費者之間以及有權保有財富的人之間引起變動或轉換,它被生產消費品的企業家的損失抵消了?!?a href="../Text/foot.htm#zw20" id="zww20">注20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從有效需求的角度動態地考察了儲蓄與投資之間的關系,在凱恩斯看來,資本主義的常態并非是處于充分就業的狀態,現實的國民收入并不是充分就業均衡狀態下的國民收入,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國民收入是由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因素決定的最大國民收入,非自愿失業的存在意味著國民收入小于充分就業狀態下的潛在國民收入,在這種條件下,投資不是受制于儲蓄的被動性因素,相反,增加投資直接增加有效需求,使得閑置資源得以利用,從而增加國民收入,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相應產生了與投資相適應的儲蓄。因此,是投資決定儲蓄,而不是儲蓄決定投資。凱恩斯指出:“傳統分析法知道儲蓄定于所得,但忽視一點:即所得定于投資,故投資改變時,所得必定改變,所得改變之程度,乃使儲蓄之改變恰等于投資之改變?!?a href="../Text/foot.htm#zw21" id="zww21">注21

凱恩斯關于投資決定儲蓄的基本觀點構成了羅賓遜和卡爾多展開的新凱恩斯主義增長理論的支柱。在他們看來,由通貨膨脹和收入再分配引致的儲蓄率的變動,只是若干可能把有保證的增長率提高到其自然水平上的機制中的一種。按照羅賓遜的觀點,如果企業打算投資以使經濟增長有效地達到其自然水平,儲蓄自會做調整去適應它,直到遇見通貨膨脹邊界為止。當經濟以穩定的比率增長時,儲蓄的份額將做變動以與之相適應。儲蓄依賴于利潤占收入的份額,儲蓄會去適應投資,而利潤占收入的份額將隨著投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當經濟體系處于非均衡狀態時,利潤反過來依賴于實際工資的變化。利潤率的變化以及相應的實際工資的變化提供了一個平衡計劃儲蓄和計劃投資、實際增長率和有保證的增長率的機制。羅賓遜在討論投資與儲蓄的關系時,指出:“我們決不能回復到儲蓄決定投資的凱恩斯主義之前的觀點上。凱恩斯教導的核心觀點要堅持。是投資量的決策而不是儲蓄的決策決定財富的積累率。”注22在卡爾多的模型中,儲蓄也可以隨投資水平的需要而調整,其機制也是提高利潤占國民收入的份額。注23總之,在凱恩斯主義看來,投資能夠自行產生與此相適應的儲蓄。

古典的儲蓄決定投資論和凱恩斯主義的投資決定儲蓄論,孰是孰非,在西方經濟學中依然沒有定論。米爾達爾認為,凱恩斯的投資和儲蓄觀念是模糊的和矛盾的。其原因在于凱恩斯體系中沒有不確定性和預期的地位。在凱恩斯的體系中,沒有風險和預期的地位,沒有資本增益和資本損失的地位,也沒有實際資本價值的預期增加或預期減少的有用表述的地位。他認為,這就是凱恩斯的投資和儲蓄觀念之所以模糊和矛盾以及他的全部均衡體系之所以不能令人滿意的理由。注24有的學者認為,這兩種理論適用于不同的情況。如蒙代爾認為,“在充分就業時代,古典模型最接近于現實,說‘儲蓄帶動投資’大體正確;但在蕭條時代,凱恩斯模型最接近現實,說‘投資帶動儲蓄’大體正確。盡管均衡時,儲蓄與投資相等,但必須仔細探討決定儲蓄傾向和投資動機的背后力量?!?a href="../Text/foot.htm#zw25" id="zww25">注25

的確,儲蓄與投資的關系在充分就業和非充分就業情況下有所不同,在充分就業狀態下,不存在閑置資源,收入達到潛在國民收入水平,對應于潛在國民收入下的儲蓄制約著投資;而在非充分就業狀態下,則存在閑置資源,國民收入并沒有達到潛在水平,投資具有調動閑置資源的機制性作用,從而影響國民收入進而影響儲蓄的形成。但是,無論是儲蓄決定投資論還是投資決定儲蓄論都沒有考慮儲蓄與投資決策分離情況下的金融作用,似乎金融過程既不影響儲蓄的形成,也不影響投資的形成。儲蓄決定投資論實際上假定儲蓄能夠自然而然地轉移到具有相同收益的投資領域,這是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定,在這一假定下,金融過程和機制的作用不見了。投資決定儲蓄論實際上依然保留了這一假定,這一理論認為,投資能夠自行產生與之相適應的儲蓄,而產生的儲蓄依然能夠轉移到高收益的投資領域。這顯然與實際不符。在儲蓄與投資決策分離的情況下,決定儲蓄的因素與決定投資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儲蓄行為并不必然引起投資行為,儲蓄能否轉化為投資不僅取決于儲蓄和投資行為,而且還取決于是否具有溝通潛在儲蓄與投資的渠道和機制,這種溝通渠道和機制一端聯結著儲蓄,另一端聯結著投資,并對儲蓄過程和投資過程以及儲蓄與投資的配置產生積極的影響,忽視溝通潛在儲蓄與投資的金融渠道和機制的影響,是儲蓄決定投資論和投資決定儲蓄論的共同缺陷。此外,儲蓄決定投資論和投資決定儲蓄論僅僅強調一方對另一方的決定作用,而否認另一方的反作用或相互作用,難免有失片面。我們的分析表明,在實物經濟中,儲蓄與投資具有直接的統一性,儲蓄就是投資,投資就是儲蓄,儲蓄與投資是同時決定的。而在貨幣經濟條件下,儲蓄與投資不再有這種直接統一性,貨幣金融因素的介入使它們具有了相對獨立性,但這種相對獨立性并沒有否定二者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能夠通過儲蓄者和投資者要求的一致性體現出來,投資者希望通過投資獲利,儲蓄者希望把儲蓄投放到保值增值的領域,這種一致性的要求成為促進儲蓄資源轉移到高收益的領域的動力。但由于儲蓄決策和投資決策是獨立進行的,決定儲蓄的因素和決定投資的因素不同,使儲蓄與投資具有相對獨立作用的機制和空間,從而導致對統一性的背離,盡管如此,它們也不能不受到統一性的制約。從資本積累的整個過程看,儲蓄影響投資,但投資通過收入影響儲蓄,不能不承認投資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調動閑置資源的機制性作用,但這種機制性作用并不是無條件的,它不能不受到儲蓄的資源及其物質形式的制約。對此我們在下一章聯系金融過程作進一步的考察。

從結構角度看,儲蓄結構反映不同所有者能夠支配的可用于投資的資源的比例關系,它制約著投資結構。在傳統體制下,政府掌握了主要的儲蓄資源,政府因此能夠直接將之用于投資,個人或家庭的有限儲蓄可以通過政府控制的銀行體系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政府因此成為投資主體,與政府為主的儲蓄結構相適應,投資主體結構以政府投資為主。由于政府的儲蓄決策和投資決策是同時進行的,政府可以直接決定投資的部門結構和產業結構。而隨著儲蓄結構的調整,以政府為主的儲蓄結構轉變為儲蓄主體多樣化而以家庭儲蓄和企業儲蓄為主的儲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并不能直接決定投資的部門結構和產業結構,投資的部門結構和產業結構會由于儲蓄主體多元化進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而發生很大變化。這首先是因為其他投資主體如企業和個人有著不同于政府偏好的投資領域,一般來說,企業和個人偏好于投資盈利性產業和部門,主要考慮投資項目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而很少考慮項目以外的影響或外在經濟效應;政府則可以從社會角度考慮投資項目的成本和收益,就是不僅考慮項目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而且考慮外在成本和收益,因此政府投資通常偏好于具有外在經濟效應的領域和部門。

其次是因為在儲蓄主體多元化的情況下,一個有效率的金融市場特別是銀行體系對于組織和動員儲蓄,促進投資結構的合理化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市場特別是銀行體系具有聚集、分配資金的功能,能夠借助于金融資產的創造和利率等杠桿的作用,把資金剩余單位的資金或儲蓄者的儲蓄轉移到資金不足單位,實現資金的配置和再配置,從而能夠積極影響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形成。如果沒有有效的金融市場特別是銀行體系,就難以有效地溝通儲蓄和投資渠道,儲蓄資源就難以合理流動和配置,投資的部門結構和投資的規模結構都難以合理化。造成我國投資結構不合理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第三是因為不同儲蓄者支配儲蓄的方式不一樣,進而對投資結構形成的影響不一樣。對于政府儲蓄來說,可以通過行政命令或非市場手段來進行儲蓄資源的分配,也可以通過金融渠道把政府掌握的儲蓄導入投資領域。通過行政方式或非市場方式把儲蓄用于投資,可以不受投資領域的限制,如果能夠產生足夠大的外在經濟效應,投資項目本身盈利與否也無關緊要。然而,在儲蓄主體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情況下,政府不能直接支配企業和家庭的儲蓄,不能直接決定企業和家庭儲蓄的投向。對于家庭儲蓄來說,不同家庭對儲蓄形式的選擇是不同的,他們可以把剩余的資金存入銀行,也可以購買債券和股票,他們選擇哪種形式,取決于他們對不同資產的風險、收益和流動性的偏好。只有社會能夠創造出在風險、收益和流動性方面符合他們需要的資產,他們才會把儲蓄提供給使用者。家庭儲蓄資金的使用者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必須相應地將其投資收益的一部分提供給儲蓄的提供者,政府和企業不能無償使用個人或家庭部門的儲蓄資金。因此,個人或家庭儲蓄資金要通過市場交易提供給使用者,儲蓄資金交易建立在等價交換基礎上。同樣,企業儲蓄無論是直接用于投資,還是進行證券投資,都要受市場價格機制的影響。在直接投資的情況下,資金市場價格代表著企業投資的機會成本;在證券投資的情況下,資金市場價格代表著其投資的收益率。因而,在儲蓄結構逐步轉向以家庭儲蓄、企業儲蓄為主的條件下,儲蓄資金的分配和使用都要受市場機制的影響。在金融市場上,通過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把儲蓄和投資聯系起來,使儲蓄能夠按照投資者的要求集中并提供給投資者,使微觀儲蓄者能夠把自己不能有效利用的儲蓄轉移到能夠獲得一定收益的領域,投資者能夠超越自身資金有限性的限制而有效地利用投資機會,從而使投資結構建立在項目收益率預期基礎上。由于這些方面的差異,要實現投資結構的合理化,必須建立起合理的儲蓄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钦县| 呼伦贝尔市| 泰宁县| 拜城县| 本溪市| 崇州市| 晋城| 通化县| 铜梁县| 营口市| 双流县| 库尔勒市| 漾濞| 东乡族自治县| 公安县| 盖州市| 浦北县| 贵阳市| 资源县| 同德县| 山西省| 永定县| 北流市| 土默特右旗| 内乡县| 霞浦县| 武宣县| 吉安县| 钟祥市| 青冈县| 玛曲县| 米脂县| 安泽县| 洛隆县| 呼和浩特市| 曲阜市| 古丈县| 白城市| 双城市| 南投县|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