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互聯網金融的起源與背景
知識點1 互聯網金融現有的主要模式
互聯網金融是創造和應用互聯網工具與改造金融活動、發展金融產品相結合的產物,是電子商務大潮沖擊金融領域的必然產物。金融作為生產和商務活動的資金融通環節,自身也具有利用網絡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創新業務模式的需求。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實質,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均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興金融服務模式,“互聯網金融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等一系列現代信息科學技術實現資金融通的一種新興金融服務模式”[1]。這一觀點并未將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割裂,而是將互聯網金融視為金融的一種服務模式。
與此同時,一些實務界人士將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進行了區別。例如,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云在首屆外灘國際金融峰會上指出:“未來金融有兩個大機會,第一個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都走向互聯網;第二個是互聯網金融,純粹的外行領導,其實很多行業的創新都是外行進來才引發的。金融行業也需要攪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進來進行變革。”按照這一觀點,互聯網金融并不單純是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主要是互聯網企業所從事的金融活動。
對于上述觀點,我們認為:金融行業被互聯網工具改造的過程,是互聯網金融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與實物電子商務活動相比,金融具有更多的互聯網“基因”。金融是一種資金融通活動,金融活動的標的是資金或由資金權利所衍生的某種權益,金融交易具有很強的虛擬屬性。互聯網在金融活動中的運用,使得金融的整個交易過程皆可通過網絡完成。
與實物商品交易相比,由于省去了線下的配送環節,金融交易能更完美地融入互聯網之中。所以說,金融天生具有互聯網“基因”。甚至可以說,在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被大肆宣揚之前,互聯網已成為金融的必備工具和必然選擇,而金融系統無疑也是互聯網化最為徹底的行業之一。從金融機構之間的匯兌結算網絡,到證券交易系統的虛擬股票和網絡下單,再到POS終端機的使用,無論是否承認,金融活動早已經互聯網化。而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活動、金融產品在吸納了互聯網工具、互聯網思維之后的必然產物。
“金融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金融互聯網”是從金融機構、金融活動被互聯網技術改造的角度去說的,是一個技術維度的問題;而“互聯網金融”則是從金融產品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整合、重塑的過程,是一個產品維度的問題。當前,之所以人們喜歡將互聯網金融理解為網絡企業所做的P2P、眾籌等業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監管政策和傳統金融機構創新不足,導致傳統金融機構保守不前,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中暫時缺位。從長遠趨勢來看,傳統持牌金融機構必將成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網金融包括兩個維度:一是金融產品維度,即資金融通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金融產品,包括借貸、股權籌資、債券籌資、票據、期貨及相關衍生品等。如何對這些金融產品加以創新或改造,使其更具效率、更適應網絡時代的實體經濟需要,是互聯網金融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二是技術維度,即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云存儲技術、大數據分析和應用技術等,如何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與金融產品結合,從而降低金融產品的交易成本,實現金融普惠。
互聯網金融的外延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狹義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主要包括P2P、眾籌、貨幣基金、第三方支付等,而大數據金融和互聯網金融門戶則是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支撐,本書主要采用狹義的互聯網金融。廣義的互聯網金融除上述模式外,還包括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如下圖所示。

說明:從圖中可以看出,狹義的互聯網金融最典型的模式為P2P、眾籌、貨幣基金 (“寶寶”類理財產品)、第三方支付。而作為互聯網金融重要基礎工具的門戶網站和大數據金融,除了在狹義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中發揮重要作用外,在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過程中也起著基礎性作用。
事實上,在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中,都可以看到傳統金融模式的影子。P2P是由傳統民間金融的借貸活動演化而來,由于互聯網消除了地域制約、熟人制約,并有效地降低了尋找交易對手的成本,因而民間借貸以P2P的方式在網絡上繁榮發展,并形成一種經營模式。而P2P所衍生出來的債權分拆轉讓,則與資產證券化有一些相似之處。眾籌模式是傳統集資經營的網絡升級版,在海內外尋找志同道合者,當然比在熟人圈中尋找合作者的范圍更加廣闊,而網絡提供了這樣的便利。貨幣基金(“寶寶”類理財產品)同樣體現了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對金融模式的改造與創新。第三方支付是原有的銀行電子結算系統結合電商結算需求而產生的結算模式。互聯網金融并不神秘,互聯網思維也不是空穴來風。與電子商務必須依托實體產品和物流體系一樣,互聯網金融在創新的同時,也必須依托各種金融產品及其市場規律。
知識點2 互聯網金融誕生的國際和國內背景
互聯網金融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時代和經濟背景。從國際經驗來看,互聯網金融是電子商務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技術進步和商業結算需要的必然產物。從中國的特殊國情來看,除了國際通行的背景外,金融產品供給不足、民間機構融資渠道狹窄也是互聯網金融在國內蓬勃發展的重要背景因素。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互聯網誕生后,網絡經濟便逐步在全球開始應用和發展。隨著90年代興起的互聯網經濟創業熱潮,人們在探索互聯網經濟模式的過程中,逐步以社會需求推進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而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反過來又推動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以電子商務、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網絡游戲等為主體的互聯網經濟逐步從經濟生活的邊緣走進日常生活,成為當代商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商業模式的發展潮流。
金融作為實體商業活動的資金融通手段和支付結算通道,雖然受制于金融監管和較高的進入門檻,但在電子商務浪潮中也無法抗拒互聯網的沖擊。
自20世紀90年代起,國外部分金融機構開始借助互聯網工具來助推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并以此為客戶提供方便、拓展業務。1994年,導航(Navigator)瀏覽器和RAS加密算法的問世,使網絡安全通信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1995年10月,第一家網上銀行(SFBN)在美國誕生。隨后,花旗等多家銀行也紛紛成立了網上銀行。[2]與此同時,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也開始利用互聯網技術,借以推動產品和服務的網絡化。
由此可見,網絡技術和通信安全技術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背景原因,同時消費習慣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由于電子商務、社交網絡、即時通信應用的逐漸普及,人們開始習慣于在網絡上做生意、交朋友,對于網上交易從不習慣、不信任,到逐步習慣甚至依賴。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了提升消費者體驗,支付方式也隨之便利化,網上支付日漸普及。
此外,社會信用體系的日漸完善也是互聯網金融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這句著名的網絡格言說的是人們在網絡上可以隱藏身份,甚至放任道德風險的發生。然而,隨著征信體系的完善以及網上身份識別技術的完善,在進行網絡交易時,人們的信用狀況也能作為重要的評判指標。例如,世界上第一家P2P網貸機構Zopa,在審核借款人的借款申請以及評定借款人等級和資質時,就參考了消費者信用評級機構Equifax的信用報告,并以此作為降低貸款違約率的重要途徑。大數據時代,人們在互聯網上的失信行為更是無處可藏,這也是互聯網金融在擺脫“熟人社會”后依然可以得到發展的重要原因。在網絡被逐步接受、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被逐步解決后,以金錢支付、資金劃轉為特點的互聯網金融也就具備了發展和推廣的基礎。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高速發展,除了具有與國外相同的背景外,還有一點比較特殊的原因,那就是嚴格的金融管制所造成的金融產品稀缺和供給的結構性失衡。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在金融機構的審批、金融產品的審核與發行方面實行了嚴格的行業監管政策,導致資金的供給出現了結構性失衡。
在資金需求端,雖然國家投放了大量貨幣,但資金卻不能充分地通過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進入實體經濟或中小企業。資本市場資金配置效率低下,國有大型企業或者經營業績良好的大型民營企業獲取資金比較容易,不僅銀行愿意給予資金支持,它們以發債、發行股票等方式融資也相對容易。但是,中小型企業卻很難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
在資金供給端,由于財富管理產品單一,小儲戶除了將資金存入銀行的“義務”、收到近乎于零的活期利息收入外,幾乎不可能享受到任何理財服務。資金供給失衡,使得資金供給方和資金需求方均有突破傳統金融束縛、尋找更佳渠道的要求。當這種需求積累到一定程度,在網絡、通信技術的支持下,對資金供給和資金需求鏈條的重新整合,就是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蓬勃發展的動因。正是由于互聯網金融還具有沖破金融行業管制困局的背景,導致我國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無論其延伸的廣度還是對于社會的影響程度都超過了國外的互聯網金融行業。
知識點3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
互聯網金融產品與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的金融產品具有相同或類似的金融屬性,其產品的創設、銷售、風控仍要遵循傳統金融的基本規律。然而,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的銀行、保險、證券行業相比,在交易媒介、銷售方式、風控方式、協議簽訂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如下表所示。

對于上表的具體分析如下:
(1)交易媒介不同。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下,金融活動一般以金融機構作為媒介。例如,借貸活動中的銀行是媒介,一方面吸收公眾的存款,另一方面針對資金的需求方發放貸款。在存款人與貸款人之間并未形成直接的借貸關系,而是以銀行為媒介發生間接的資金融通關系。在債券或者股票的發行過程中是以投資銀行和證券交易所作為媒介進行承銷和發行的。雖然投資人與債券、股票的發行方直接構成借款關系或股權投資關系,屬于直接金融范疇,但這一過程也是以投資銀行為媒介而發生的。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更多的經營者加入了金融“媒介”的行列。例如,由于P2P直接作為信息中介平臺,在資金的出借方與借款方之間撮合了借貸交易,成為借貸交易的“媒介”,從而在傳統銀行渠道之外,給投資人和借款人提供了其他的渠道選擇。
眾籌是網上股權籌資的重要形式。雖然當前受制于股權集資人數的限制,眾籌尚無法與證券發行相提并論,但它對于規模較小且無法進入證券交易所股票發行體系的股權籌資而言,畢竟是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此外,傳統金融中的資產證券化通常是通過交易所將借貸等活動形成的基礎資產打包后進行證券化包裝,并分拆成資產支持證券向公眾出售,以實現金融機構的現金回籠和資產流動性。在我國,資產證券化是持牌金融機構特許經營的權利,并且產品的發行需要金融監管機構的審核、備案或注冊。而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非持牌金融機構通過產品的組合,也可以達到小規模證券化的效果。比如平安集團設立的“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陸金所”),通過創設“彩虹”系列產品,將債權分拆轉讓給社會投資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準證券化”的效果。
不難看出,由于互聯網的便捷高效,更多的機構以各種方式介入金融活動中,并逐漸成為新的金融媒介,除了傳統的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金融機構外,呈現了“泛媒介化”的趨勢。
(2)產品銷售方式不同。由于交易成本原因,傳統的銀行、保險、證券等機構主要是一種熟人營銷,因而金融機構的市場部門需要大量的業務拓展人員來獲取客戶資源。而互聯網金融利用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擺脫了對熟人社會的依賴,并實現了遠程交易。
以銀行為例,在傳統的銀行業務中,借款方通常在線下與信貸員進行溝通,并提交相應的貸款申請資料,信貸員通常會與固定的企業進行業務溝通。而對于網上的P2P機構來說,它們主要的產品銷售方式是互聯網;在部分情況下,借款人的借款需求、借款資料、資信證明材料等均通過網絡提交和申報,并以遠程交易的方式進行借貸。
再如互聯網保險業務,其產品銷售方式與傳統保險公司的區別在于通過互聯網銷售。以眾安在線為例,目前網站銷售的產品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眾樂寶、參聚險和高溫險。這三種保險的服務對象分別是淘寶賣家、聚劃算賣家及國內30個城市中年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其產品均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完成遠程購買和結算。
而作為互聯網金融代表的余額寶—天弘基金模式,則是以余額寶存量資金直接認購天弘貨幣基金,從而實現了基金銷售的網絡化和自動化。
金融產品和銷售方式的不同,是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重要區別。
(3)風控方式不同。金融機構的風控包括信用風險防范、法律風險防范等方面,核心是信用風險防范,這里所說的風控主要是從信用風險防范角度進行的比較。
傳統金融機構防范信用風險,主要關注借款人或接受投資方的資產、現金流、或有負債等情況,對應的調查方式包括資信調查或盡職調查等。
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防范除了關注上述要素,并在特定項目中采用傳統資信調查、盡職調查等方法外,還通過大數據分析方法,將借款人或者被投資人的行為模式、消費習慣、誠信記錄等納入信用風險防范模型。
(4)協議簽訂方式不同。傳統金融機構的開戶、產品銷售等一般采用現場面簽合同的方式,金融監管機構對此專門制定了相應的規則。互聯網金融的客戶注冊通常采用遠程注冊方式,而產品銷售、服務提供所涉及的具體合同,通常也采用在線點擊的方式訂立。
協議簽訂方式的不同,是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在用戶體驗方面最直觀的差異。
知識點4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小微金融機構的區別
小微金融機構屬于民間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小微金融機構與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有所不同,但仍屬于傳統金融機構的范疇。
按照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頒布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小額貸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根據上述定義,小額貸款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銀行業務中的小額貸款,但不能經營銀行業務中的存款業務、支付結算業務。因此,小額貸款公司不能吸收公眾存款,其業務模式主要是以自有資金發放貸款。從發放貸款的角度看,互聯網金融中與小額貸款公司最為接近的是P2P平臺。但是,兩者具有較大的差異:首先,小額貸款公司是直接的貸款發放者,而P2P平臺并非貸款的發放者,只是借貸關系的撮合方。其次,小額貸款公司的出借資金為自有資金,而P2P平臺的自有資金并不參與借貸,僅用于支持平臺運轉。當然,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逐漸發展,已有小額貸款公司通過網絡尋找借款人,并進行網上資格審查和發放貸款,即小額貸款公司日益互聯網化。
銀監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人民銀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工商總局”)聯合頒布的《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指出:“本辦法所稱融資性擔保公司是指依法設立,經營融資性擔保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擔保公司不是信貸經營主體,而是為融資活動提供擔保的機構,互聯網金融與擔保公司的業務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然而,擔保公司也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發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為了解決產品的增信問題,在產品發行過程中會引入擔保公司為產品的兌付提供擔保。
典當是指當戶將其動產、財產權利作為當物質押或者將其房地產作為當物抵押給典當行,交付一定比例費用,取得當金,并在約定期限內支付當金利息、償還當金、贖回當物的行為。 按照公安部、商務部頒布的《典當管理辦法》的規定:“典當行,是指依照本辦法設立的專門從事典當活動的企業法人。” 也就是說,典當行是專門從事抵押、質押借款的機構。典當行與小額貸款公司一樣,以自有資金發放當金。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小額貸款公司可以發放信用貸款,而典當行是以動產、財產權利質押或房地產抵押作為發放當金的前提。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與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傳統小微金融機構最大的不同在于,傳統小微金融機構主要是通過線下完成業務活動,而互聯網金融業務以線上為主。當然,隨著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機構逐步應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兩者在業務模式上也表現出了一定的融合趨勢。
知識點5 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最早的表現形態是互聯網企業的網上支付業務。此后,上海銀聯電子支付服務有限公司、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支付寶”)等有代表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這一波支付浪潮中組建。隨著電子商務和支付結算業務的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迅速發展。截至2014年底,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數量已近300家。人民銀行發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2014年第三季度“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96.67億筆,金額6.3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7.91%和131.02%”。
2007年,國內開始出現P2P網貸模式。從第一家網貸機構“拍拍貸”到平安集團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P2P網貸經歷了初期的平穩發展和市場驗證,并于2012年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眾籌在國內的出現時間較晚,但發展很快。其中,3W咖啡館的眾籌吸引了很多投資人參與,包括沈南鵬、徐小平、曾李青等數百位知名人士。3W咖啡館引爆了一波眾籌熱潮。眾籌與互聯網的結合不僅擴展了眾籌的范圍、影響,更增加了資金集聚的渠道,為創業企業或創意活動提供了資金支持。例如,人人投、天使匯、大家投等網站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根據天使匯網站披露的數據,截至2015年1月14日,該平臺已經為241個項目完成了10億元的融資。
互聯網金融真正進入公眾視野的標志性事件是阿里巴巴的“余額寶”上線,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與公募基金結合,使得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機構中的閑置資金發揮了理財職能,從而創設了新的金融服務模式。支付工具與公募基金通過互聯網的結合,更是極大地沖擊了人們對于金融產品的既有觀念。
余額寶是支付寶打造的余額增值服務,支付寶客戶將資金轉入余額寶后,即視為自動申購了天弘基金旗下管理的增利寶貨幣基金。余額寶于2013年6月上線,天弘增利寶基金的規模隨之快速擴張,截至2014年3季度末,增利寶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已經達到5789億元,成為國內單只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寶寶”類產品的高速發展,顛覆了人們對于金融的理解和認識,甚至學術界和互聯網金融實務界將2013年稱作互聯網金融元年。[3]
總體而言,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處于高速發展的早期階段。各類互聯網金融平臺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成為繼電子商務之后又一次創業和創新的高潮。
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這一波浪潮中,不僅大量的互聯網企業、草根金融從業者加入其中,而且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企業、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傳統商業巨頭、網絡巨頭也紛紛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
其中,騰訊公司、阿里巴巴、新浪是網絡巨頭進入互聯網金融的代表。國開金融參與江蘇開鑫貸平臺、陜西金控集團設立金開貸網絡平臺、廣州金融控股集團設立金控網貸等事件,則是國有資本大舉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標志。而傳統金融企業則以平安集團的“陸金所”平臺、招商銀行的“小企業E家”平臺、民生銀行的“民生易貸”平臺、華夏銀行的“理財通”等為代表。在上市公司中,也有部分企業開始進軍互聯網金融。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金融概念”甚至成為股票二級市場的炒作熱點。
相比之下,傳統商業巨頭進入互聯網金融的步伐稍慢,但更具特點。此類企業的互聯網金融實踐除了支付、余額理財等功能外,兼具供應鏈金融的思路。比如電器連鎖銷售的蘇寧云商,除推出蘇寧零錢寶外,其互聯網金融思路主要是圍繞供應鏈上下游的融資整合。
與互聯網金融行業高速發展相對應的是法律、法規、監管規則的滯后,導致行業發展處于無序狀態。互聯網金融突破了許多監管規則原有的想象空間,導致監管無從下手,由此帶來了一些問題,使互聯網金融成為非法集資、集資欺詐的高發區。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具有以下特點:首先,發展迅速,機構眾多;其次,互聯網金融模式仍在積極探索之中;再次,行業發展有待規范;最后,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監管規則不健全,無法適應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
注釋
[1]羅明雄、唐穎、劉勇:《互聯網金融》,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2]參見孫寶文:《互聯網金融元年:跨界、變革與融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與此同時,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也開始利用互聯網技術,借以推動產品和服務的網絡化。
[3]參見孫寶文:《互聯網金融元年:跨界、變革與融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