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全球治理思想的演變

回顧近代史,全球治理思想可追溯到創造英文“國際”(international)一詞的英國哲學家、法學家、政治家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甚至更早的荷蘭政治家、“國際法之父”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他們通過國際條約和國際法律來約束國家間行為交往的思想和著述,對現代國際關系、國際法理論和全球治理思想的發展與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共產主義思想和“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的實踐也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馬克思當時著書大聲疾呼,倡導跨國界的“自由貿易”,在《資本論》中批判壟斷資本無節制追求利潤給各國帶來的惡果,就是希望在世界范圍內把各國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擺脫剝削,以爭取自身的徹底解放。到了20世紀,“國際主義”一詞已經演變,等同于“有組織的社會主義”,并隨著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崛起與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緊緊聯系在一起。

馬克思對全球經濟治理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他早就預言,全球化將是資本主義壟斷金融資本逐利沖動的結果,必然導致全球經濟危機。2008年這場幾乎讓世界經濟遭受滅頂之災的金融危機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深刻現實意義。2008年以后,歐洲和世界各地一度“洛陽紙貴”,馬克思的著作尤其是《資本論》供不應求,也就不足為奇了。其實研究全球治理理論和實踐,《資本論》也是一定要讀的。

說到全球治理思想的由來,首先要了解與之密切相關的全球化思想與實踐的產生和發展。全球化思想范疇是由洛克菲勒和布熱津斯基牽頭的美國國家安全“三邊委員會”(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提出的。那么“三邊委員會”究竟是個什么機構呢?它是一個為了把全球利潤掌握在少數幾個國家手里,從而對全球經濟和市場進行管理和剝削的國際壟斷資本家俱樂部。

如今對全球化最通俗的解釋可能來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他在《世界是平的》這本暢銷書中深刻指出,全球化的核心是資本自由化,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將抹平各種差異,使世界經濟自動達到均衡。雖然全球化被普遍認為是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但其核心是資本的自由流動。

全球治理的完整理念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之際,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的成立及其報告的出臺。當時的歷史背景是:

1990年1月,世界正處于冷戰即將結束、兩極格局面臨壽終正寢,當代國際體系經歷歷史性變革的大動蕩、大洗牌時期。德國社會民主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前主席、德國前總理勃蘭特非常有前瞻性地提出,各國需要適宜于國際體系新走向、維持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新理念。于是,他邀請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裁軍與安全問題獨立委員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南方委員會等組織成員到德國開會,專門討論此事。會議要求時任瑞典首相卡爾松等三人起草一份報告。報告完成后,卡爾松于1991年4月邀請世界30多位著名人士來討論這份報告,并以此報告為基礎起草通過了《關于全球安全與治理的斯德哥爾摩倡議》,其中第28項建議明確提出建立一個獨立的國際性全球治理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于1992年,并在1995年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發布《天涯若比鄰》報告,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概念。

全球治理概念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直接挑戰。按照傳統國際關系理論,國內社會與國際社會是截然分開的,兩者毫不相干。全球治理則是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治理,西方全球治理學者更多強調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公民社會、大眾媒體的作用,而不是傳統的國家的作用。

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治理理論主要是美國和西方壟斷資本向各國精英推廣和灌輸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市場”理念。撒切爾主義、里根經濟學以及克林頓和布萊爾推行的更新版溫和的“第三條道路”,都以新自由主義為思想基礎,主張“大市場”和“小政府”,其實質是主張市場高于一切,政府不要插手經濟管理,“看不見的手”才真正管用。

在這一思潮影響下,經濟和政治自由主義“模糊混合體”成為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國家主權要部分讓渡于國際組織和全球市場,其表現形式則是國際各領域多邊體系和政府間國際組織及非政府國際組織組成的巨大網絡。

美國國際關系學者羅西瑙(James N.Rosenau)是第一位從理論上探討全球治理問題的學者。1992年,他在《沒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與變革》一書中,系統地介紹了全球治理理論,開始構建全球治理理論框架。他認為,全球治理是一種沒有政府強制性統治的有序治理方式,即一種非國家中心的治理狀態。他在強調國際政治體系發生巨大變化的基礎上,提出可以應用全球治理理念來分析和研究當代全球事務。羅西瑙將世界正同時走向“分散化”或“碎片化”(fragmentation)和“一體化”(integration)的趨勢,稱之為“分合并存”,還為此創造了一個新詞:fragmegration。他將“全球化”(globalization)、“地方化”(localization)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現象,稱為“全球地方化”或“地方全球化”,為此又造了個新詞:glocalization。 羅西瑙說,冷戰結束后,全球政治、經濟乃至文化正經歷前所未有的一體化和碎片化并存的發展。在這樣的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大背景下,政治權威的位置發生重大遷移,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治理也因此從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政府治理轉向多層次治理,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全球層面的治理。

當代人們積極倡導和推動全球治理一般基于兩大原因:

一是認為,20世紀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出現許多負面問題,如果不加以約束和糾正,將破壞19世紀以來人類取得的“民主成果”,導致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所以提倡對全球勞工、貨物和貨幣等市場進行有序管理。

二是認為,國家出于自身利益一般不愿“無償”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如果不能通過各國合作實現良好的全球治理,就很難向世界提供廣泛的“全球公共產品”,如全球傳染病防治和金融市場管理等。

對全球治理的學術研究在不斷深入。不少學者將現有全球治理混合體統稱為“全球政治體”,包括:以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新自由主義思想作為統治理念;覆蓋世界且日益增長的各種“公共和私人”體系網絡;相對獨立并具有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提供傳統意義上的全球公共產品并不斷創新全球融合的跨國組織。

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新自由主義思想作為全球經濟的基本理念,之所以近幾十年能夠在世界盛行,并非源自其內在合理性和正確性,而是在西方大力推動下,它左右和操縱了不少國家的“強勢部門”,如財政部和中央銀行,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思維定式和發展戰略。這種說法也許是一面之詞。

大國政治和競爭也需要某種全球治理架構作為相互平衡的平臺。即使各個大國對全球某個問題利益趨同,它們同樣需要建立政府間機構或機制來實現共同利益訴求。所以由政府間國際組織形成的治理機制經常是大國進行“非零和”合作的重要平臺。

對全球治理結構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全球治理從結構上分為全球和地區兩個層面。因為采取全球性行動困難較大,分歧較多,地區治理發展相對快一些。全球治理的基礎是地區治理,地區治理的發展正是緣于全球治理在推進中遇到了許多實際困難。全球治理也罷,地區治理也罷,集腋成裘,以“地區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地區治理是“曲線”實現全球治理的現實途徑。

地區治理表現形式為地區磋商與合作,主要分成兩類:一是有明確地區治理目標和“路線圖”的合作;二是包容性強,但沒有清晰治理目標、泛泛的區域或地區合作。歐盟、東盟和非盟屬于前面一類。歐盟29個國家擁有共同的外交和防衛政策、歐洲議會、歐盟法庭和歐洲中央銀行,其中18國甚至有共同貨幣歐元。東盟政治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也在按照既定時間表有序推進。后一類地區合作往往以某個議題或以某個領域合作為基礎。如東亞合作、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美國推動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 (TTIP)談判就屬于這類地區治理范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 资溪县| 蒙城县| 天水市| 思南县| 阳新县| 嘉祥县| 太仓市| 台中县| 通江县| 邳州市| 和田市| 自贡市| 茂名市| 固阳县| 武功县| 桐城市| 西贡区| 修水县| 宁乡县| 扎赉特旗| 定安县| 黔西| 浦江县| 嵩明县| 运城市| 长沙市| 郸城县| 峨山| 沿河| 江油市| 昭觉县| 凉城县| 高邑县| 洪湖市| 缙云县| 玉田县| 年辖:市辖区| 综艺| 太原市|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