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供應鏈:前沿與趨勢
- 宋華
- 1442字
- 2019-09-29 12:17:47
現代物流業及其發展
物流產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以及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的重要產業基礎,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引起了政府、各行各業以及企業的高度關注。如何在中國能順利地建立起物流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地域環境,以及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業物流服務企業成為近些年來中國物流供應鏈研究領域關注的重要話題。在經濟持續較快增長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下,我國物流業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這表現為支持物流業發展的政策集中出臺、物流業發展環境受到廣泛關注、物流市場需求發生了變化、物流經營模式經歷了新的變革、物流企業整合提升步伐加快、物流區域集聚趨勢明顯,以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放緩(何黎明,2011)。由此,第2章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綜述:一是宏觀和制度層面,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中國物流政策的研究,以及對產業物流政策的探索;二是在區域層面對物流產業和物流功能的研究;三是關于第三方以及第四方物流產業的探索,包括企業競爭力因素、客戶滿意度以及物流服務供需關系的研究等。
物流政策是指國家或政府為實現全社會物流的高效運行與健康發展而制定的公共政策,以及政府對全社會物流活動的干預行為,具體包括有關物流的法律、法規、規劃、計劃、措施(對策),以及政府對全社會物流活動的直接指導等。物流政策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國家和地方制定的物流政策,評價政策的特點以及相應的實施績效,并且判斷和預測政策調整和改進的空間。如從圖0—6所示的研究趨勢來看,關于物流政策的研究起步較晚,2004年開始逐漸增多,主要聚焦在物流環境、物流格局、物流技術、物流成本等方面,在行業研究方面也較為單一,集中在對世界糧食物流的研究上。近年來,相關研究的熱度有所下降,研究內容和方法也有所變化,如系統優化、政策評價、專家判斷等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所針對的行業范圍不斷拓展,如煤炭物流、鐵路物流、裝備制造業、商貿物流等都被納入進來。特別是注重從全局出發,從戰略高度考慮各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致力于構建完善的物流政策體系。針對以上趨勢,第2章第2節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綜述:一是對國家物流政策的評價以及配套政策的探索;二是對低碳物流政策的關注;三是專門針對特定行業的物流政策分析。

區域物流是為全面支撐區域可持續發展總體目標而建立的適應區域環境特征,提供區域物流功能,滿足區域經濟、政治、自然、軍事等發展需要,具有合理空間結構和服務規模,實現有效組織與管理的物流活動體系。圖0—7展示了區域物流的研究趨勢,可以看出與此相關的主題研究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而且往往都與區域經濟、物流規劃等主題相關聯,分析角度也很廣泛,從非均衡分析、資源整合、競爭力,到灰色預測模型、主成分分析,再到SWOT分析、綜合評價。由此,第2章第3節按照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關系、區域物流規劃研究和發展環境三個方面梳理了國內對于區域物流的相關研究和目前區域物流發展的現狀。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PL) ,又稱合同物流、契約物流或物流外部化,是指由供方與需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它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目前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如圖0—8所示,有關第三方物流的研究發展也較為平穩,在2007年左右達到一個小高峰。從研究內容上來看,主要與電子商務、第四方物流、供應鏈管理等主題關系緊密,側重于對相關對策的分析。按照這些相關研究的主題和內容,第2章第4節主要綜述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文獻:中國第三方物流行業評價、第三方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探索、客戶滿意度與績效衡量以及第四方物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