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供應鏈:前沿與趨勢
- 宋華
- 1237字
- 2019-09-29 12:17:50
物流成本和供應鏈績效評價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強調供應鏈管理和現代物流管理在企業管理變革中的作用,認為供應鏈物流管理能幫助企業確立創建綜合價值的能力以及實現經濟的穩定性。供應鏈管理的作用在于通過企業之間的合作與業務協調戰略,整合供應采購、生產、分銷配送和服務等作業環節,實現顧客需求的即時響應,并且在達到該目標的同時,實現最低的庫存和整體的運作成本,亦即實現系統控制、即時響應和存貨最低的目標。這種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戰略無疑要求必須從全新的視角探索和運用各種管理方法和途徑,這其中物流成本管理也是供應鏈物流管理方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的探索和實踐對于實現供應鏈戰略目標、提升企業整體的經營績效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如何度量供應鏈整體經營績效,尤其是體現供應鏈運作的效率和效益亦是關鍵所在。由此帶來的挑戰是對物流成本、中國企業物流成本的狀況以及供應鏈績效的研究。
中國學術界對供應鏈物流成本和績效的研究開展得比較晚,如圖0—21所示,2004年之后才逐漸有學者關注供應鏈作業成本和目標成本等主題,但隨后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在2007年達到了峰值。可以看到,初期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供應鏈上各個流程中發生的成本和費用,如標準成本、采購分析、生產成本、庫存、經濟批量、費用分析等。2007—2009年,對于供應鏈成本的研究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可能也與研究主題較為分散有關,既有企業內部組織方面的成本,又涉及雙邊關系中的成本。但是,近年來,作為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中的一個關鍵部分,對該領域的關注度又有一個小幅的回升。而對供應鏈績效的研究焦點一是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二是物流績效評價的算法。如從圖0—22所示的2004—2010年國內供應鏈績效研究的趨勢來看,經歷了2004—2007年持續增長的階段,以及2007—2009年下降階段,而在近幾年趨于平穩。可以看出,初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平衡計分卡、評價指標體系、三角模糊數、層次分析法等方法來分析的,慢慢地開始偏向理論構建方面,如物流能力、供應商、信息不對稱、信息共享等。近幾年,從戰略視角,對績效管理、評價系統、戰略匹配等進行了系統全面的供應鏈績效研究。


基于綜合性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在物流成本的綜合管理上,第9章首先綜述了目前運用的主要成本分析方法,包括直接產品盈利率分析(direct product profitability,DPP)、作業成本分析(物流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所有權成本分析(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目標成本管理(target costing),以及有效的消費者響應(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基于以上各種供應鏈物流成本測度方法的特點和不足,第9章又綜述了整個物流成本體系中所涉及的流程和功能等內容。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供應鏈物流成本管理的實現步驟和體系,并提出供應鏈成本管理的實踐框架和體系,這反映在兩個緯度上:一是供應鏈成本管理的領域,二是供應鏈成本管理的具體工具和層次。根據這兩個方面的緯度,提出供應鏈成本管理不僅需要企業內部建立和推動整合的成本分析和管理,而且能面向客戶和供應商進行成本優化,并將這些要素整合到所有的供應鏈管理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