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報告(2013)
- 陳章龍
- 20字
- 2019-09-29 12:04:27
第3章 “四省一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比較分析
第一節 “四省一市”現代服務業功能和地位比較
為了準確把握江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和特征,進而為江蘇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本章首先從考察現代服務業的功能和地位入手,就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和山東現代服務業的現狀進行比較研究。
一、“四省一市”經濟發展基本特征的比較
“四省一市”位于我國沿海開放地帶和產業密集帶,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與競爭力的經濟區域。近年來,“四省一市”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依靠改革和開放兩輪驅動,促進經濟高速發展。2012年,“四省一市”的GDP總和達到215986.4億元,占全國的41.6%,較2000年提升了2.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23334.2億元,占全國的38.2%,較2000年提升了18.4%;實際利用外資達到999.2億元,占全國的89.4%,較2000年提升了24.5%。
人均GDP指標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水平、發展階段以及富裕程度的重要標志(見表3—1)。按照錢納里工業標準階段的劃分方法注1,“四省一市”中的不同地區可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上海,已邁入后工業化階段。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交通、科技、工業、金融、貿易以及航運中心,經濟發展水平高,2012年人均GDP已達到85373元,位居“四省一市”的第一位。第二層次是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江蘇在經歷了鄉鎮企業崛起、開放型經濟突飛猛進等發展階段后,2012年人均GDP達到 68347 元,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在“四省一市”的排名中位列第二。浙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其民營經濟充滿活力,從而帶動了浙江經濟的起飛。2012年浙江人均GDP達到63374元,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并且所轄11個地級市的人均GDP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廣東與山東的人均GDP分別為54095元和51768元,與上海、江蘇和浙江存在一定差距。
表3—12012年“四省一市”工業發展階段

說明:按2012年美元兌人民幣平均匯率換算。
資料來源:樣本省份統計年鑒(2013)。
在經濟規模上,從反映區域GDP總量的圖3—1中可以發現,2012年廣東GDP達到57068億元,是“四省一市”也是全國經濟規模最大的省份,其后依次是江蘇、山東、浙江和上海,分別為54058億元、50013億元、34665億元和20182億元。事實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江蘇和山東的GDP持續保持在全國前三位。2012年,廣東的GDP已達全國GDP的10.99%,是1978年的307倍;江蘇在經濟總量上呈現出“逼近”廣東的趨勢,其GDP占全國的10.41%,與廣東相差無幾;山東是我國第三大經濟強省,其GDP占全國的比重常年穩定在9%左右;浙江和上海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2年兩者的GDP占全國比重之和超過了10%。

圖3—1 改革開放以來“四省一市”歷年GDP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在經濟增長速度方面(見圖3—2),自2012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四省一市”的GDP增長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與下滑,但與全國平均9.24%的增速相比,“四省一市”的經濟增速仍然較快(均值為10.34%)。其中,2008—2012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上海的GDP平均增速分別為10.1%、11.8%、11.4%、9.6%和8.8%。

圖3—2 金融危機以來“四省一市”的GDP增長變化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在“四省一市”的居民收入方面,雖然廣東、江蘇和山東三省的財政收入高于浙江和上海,但它們的城鄉居民收入卻明顯落后于浙江和上海。從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指標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四省一市”的居民收入情況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2年,上海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44754.4元,位列第一,第二位至第四位依次為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在農村人均純收入的指標中,上海達到17803.7元,超過浙江、江蘇、廣東和山東。同樣,上海居民人均儲蓄余額也高于其他四省,達81960.9元,高于浙江、廣東、江蘇和山東(見圖3—3)。

圖3—3 2012年“四省一市”居民收入情況分析
資料來源:樣本省份統計年鑒(2013)。
二、“四省一市”服務業功能的比較
改革開放以來,“四省一市”的服務業發展迅速,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擴大就業、增加稅收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功能與地位日益顯著。
1.經濟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3—2給出了歷年“四省一市”及全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情況。從表3—2中可以發現,“四省一市”的服務業都已成為這些省市經濟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都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其中,2012年在“四省一市”中,上海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最高,達到60.4%,位列全國第二;山東最低,比重也有40.0%,排全國第十四;廣東的情況與江蘇類似。從發展趨勢上看,“四省一市”的服務業占比都呈現出上升趨勢,2012年上海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較2000年提升了約9.8個百分點,增幅最高;江蘇、浙江和廣東的增幅均達到7%~9%,山東最小,為4.5%。因此,從總體上說,目前“四省一市”的 “退二進三”格局已越來越明顯,服務業的占比有望繼續提升。
表3—2“四省一市”三次產業增加值占當地GDP的比重及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歷年樣本省份統計年鑒。
2.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2000—2012年“四省一市”的服務業對當地GDP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率均超過了30%與3%。注2其中,2012年廣東、浙江和上海的服務業貢獻率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江蘇與山東則低于全國水平;“四省一市”的服務業拉動率均高于全國水平。2012年,上海的服務業貢獻率與拉動率分別為82%和6.2%,這兩項指標均位列“四省一市”的第一位,反映出上海服務業對其經濟增長的強大驅動力(見表3—3)。
表3—3“四省一市”服務業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樣本省份統計年鑒數據計算整理。
3.增加地方就業的重要渠道
配第--克拉克法則曾指出,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的結構變化與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規律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表現出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從表3—4可以看出,服務業為“四省一市”的就業與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成為就業的重要渠道。
表3—4“四省一市”及全國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比(%)

資料來源:歷年樣本省份及全國統計年鑒。
從就業規模角度看,近年來,“四省一市”的服務業從業人員逐年增加,2011年廣東的服務業從業人員達到2275.6萬人,為“四省一市”第一名,排在其后的分別為山東(2088.4)萬人、江蘇(1717.7萬人)、浙江(1270萬人)和上海(445.8萬人)。從就業比重來看,上海服務業吸納的就業人員已達到51%,遠高于其他樣本省份;其余四省的占比處于32%~37%。其中,江蘇服務業的就業比重是36%,落后于上海和廣東。這表明江蘇服務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能力較為有限,與其龐大的經濟規模不符。“四省一市”中的上海,雖然服務業就業人口規模較小(人口總量上的差異),但就業比重非常高,表明上海的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較強。廣東不僅服務業就業人員多,而且就業比重也較高,表明廣東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較強。相比之下,山東服務業的高就業規模與低就業比重,表明山東服務業在吸納就業方面的能力不高甚至偏低(見圖3—4)。

圖3—4 2011年“四省一市”的服務業就業人數與就業比重比較
資料來源:2013年樣本省份統計年鑒。
4.增加稅收的重要來源
2011年,“四省一市”的服務業稅收總額依次為上海4956.52億元、廣東4392.05億元、江蘇3718.3億元、浙江2380.01億元和山東1889.92億元。雖然上海服務業的總體規模是樣本省份中最小的,然而其服務業為當地稅收帶來了巨大的貢獻,占稅收總額的51.7%。該指標與廣東基本持平,遠高于江蘇的41.3%和山東的40.1%。通過考察服務業稅收占總稅收的比重,可以發現上海、廣東和浙江的服務業稅收已占當地稅收總額的半壁江山,不僅高于當地工業、農業稅收占比,也高于全國水平;雖然江蘇和山東較低,但也超過了40%,它們的服務業已成為“四省一市”重要的稅收來源(見圖3—5)。

圖3—5 2011年 “四省一市”服務業稅收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稅務年鑒(2012)》。
5.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
服務業不僅是吸納勞動力的重要載體,而且服務業就業的平均收入水平也較其他行業高。從表3—5可以看出,2012年“四省一市”城鎮單位服務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均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其中,上海服務業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最高,達到89111元,遠高于其他四省;山東最低,為45671元。換言之,“四省一市”服務業就業人員的高工資提升了當地平均工資水平,為改善當地民生做出了貢獻。
表3—52012年“四省一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單位:元

資料來源:樣本省份統計年鑒(2013)。
三、“四省一市”現代服務業地位的比較
現代服務業一詞最早出現在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報告中,目前尚未對這一提法給出準確的概念和范圍界定,但一般認為現代服務業是產生于工業化高度發展階段,依托電子信息及網絡技術等高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及組織形式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注3與傳統服務業相比,現代服務業具有“三高三新”的顯著特征。“三高”是高人力資本含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三新”是指新技術、新業態、新的增長方式。
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來看(見表3—6),上海和浙江較高,2012年分別達到了63.23%和64.17%,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兩省現代服務業占比在近幾年間極為穩定。廣東與江蘇的占比稍低,但江蘇的增長較快,2008—2012年江蘇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約3.8%,是“四省一市”中最快的。相比之下,山東的占比最小,而且在逐年下滑。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上海、廣東、江蘇和浙江四省服務業內部已呈現出現代服務業占據主導地位的特征,而山東服務業仍以傳統服務業為主要支撐。
表3—6“四省一市”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及其占比(%)

資料來源:歷年樣本省份統計年鑒。
經濟發展基本特征的分析表明,“四省一市”中的上海已處于后工業化階段,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其中,上海服務業在其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已達60.4%,但其他樣本省份服務業的主導地位還未形成。服務業在“四省一市”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成為各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增加就業和擴大稅收的重要來源,也是惠民利民的重要途徑。現代服務業是服務業發展的方向,近年來,“四省一市”現代服務業在服務業中的地位趨于穩定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