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對外貿易篇

第11章 江蘇外貿發展概況

“十一五”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江蘇堅持繼承、創新、提高、發展,以轉變增長方式為主要目標,堅持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外貿進出口規模持續擴大和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加快實現從貿易大省向貿易強省的跨越。

一、江蘇外貿發展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發揮地理、產業基礎、市場規模和人才資源等比較優勢,積極拓展對外貿易,外貿發展取得了持續、穩定、快速的增長。對外貿易的數量規模迅速擴張,外貿大省的地位已經確立。

20世紀90年代,江蘇面對鄉鎮企業為主導的傳統產業出口增速遞減的困境時,通過制度模仿和創新,抓住世界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借助政府力量和公共財力,從交通、環境、政策等多方面優化投資環境,集群式引進外資,使加工貿易迅猛增長,成功地實現了外貿發展模式的轉變。1985年全省對外貿易額為19.87億美元,1994年突破100億美元(117.59億美元),1996年突破200億美元(206.88億美元),1999年突破300億美元(312.61億美元)。尤其是“十五”時期,全省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高達38%,每年都創歷史新高:2001年突破500億美元,2002年突破700億美元,2003年突破1000億美元(1136.70億美元),2005年達2279.5億美元。[1]

“十一五”時期江蘇進出口貿易達18302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1.9倍,占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5.7%,比“十五”時期提高1.8個百分點,緊隨廣東省之后,列全國第二位。其中,出口10718億美元,增長2.2倍,占同期全國出口總值的16.8%,比“十五”時期提高2.7個百分點;進口7584億美元,增長1.6倍,占同期全國進口總值的14.4%,比“十五”時期提高0.7個百分點。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由于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國際競爭加劇、傳統競爭優勢減弱、產業轉移加速等因素的疊加影響,江蘇外貿已從規模快速擴張階段進入到結構加快調整時期,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迫在眉睫。為深入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發揮商務工作在“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大局中的作用,“十二五”期間,江蘇重點實施商務發展“六大推進計劃”,“外貿調結構推進計劃”即為其中之一。2012年,江蘇外貿發展規模穩中有升,增速低位趨穩。全省累計進出口5480.9億美元,同比增長1.6%,其中出口3285.4億美元,增長5.1%,進口2195.6億美元,下降3.3%,進出口規模連續十年保持全國第二位。


注釋

[1]參見包錦球、劉惟藍:《江蘇外貿發展階段結構與發展模式選擇——摘自第64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論文集》,見《中國改革論壇》,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188903。

二、江蘇外貿發展結構

(一)商品結構層次較高并不斷優化

江蘇對外貿易經過多年的發展,進出口商品種類不斷增多,商品結構日趨復雜。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積極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實施品牌戰略和以質取勝戰略,鼓勵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出口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形成了以機電輕紡產品出口為主、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較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體系。初級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3.26%下降到2012年的1.69%;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96.74%上升到2012年的98.31%。國民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所需的技術設備、資源類商品進口大幅度增加,機電產品、國內短缺的資源類商品如原油、原木、天然橡膠等的進口增幅均較高,為促進江蘇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機電產品出口大幅增長,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成為外貿發展的新增長點。2012年全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為2175億美元和1315.6億美元,分別占出口總額的66.2%和40.0%。其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出口737.7億美元,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56.1%,直接帶動了出口商品層次的提升,提高了江蘇外貿的整體實力。[1]

另外,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取得了長足發展,技術進出口涉及多個領域。其中,在生物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領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大幅度扭轉了貿易逆差。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第三產業吸引外資勢頭強勁,涉及國際物流、倉儲服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商貿等領域。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新興市場、一般貿易、民營企業出口均保持較快增長。

1.出口商品構成

江蘇地處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及制造業水平的提高,輕工產品和農副產品的出口比重下降,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上升較快(見表11—1)。重工業產品,特別是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比重的提高符合世界市場商品結構的變化趨勢,有利于外貿地位的提高。近年來工業制成品的地位越來越突出,2012年工業制成品占98.3%,而初級產品的出口占比逐年下降,2012年僅占1.7%,其中仍以食品及活動物居多。

2.進口商品構成

目前,江蘇主要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進口穩步增長(見表11—2)。進口的初級產品主要是一些非食用原料,包括:油籽及含油果實,紙漿及廢紙,紡織纖維及廢料,金屬礦砂及金屬廢料等。進口的工業制成品主要有:有機化學品,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氣零件,專業、科學及控制用儀器和裝置等。在整體進口商品結構中,工業制成品的進口占主要地位,2012年占到82.8%。這種進口結構有利于江蘇引進先進的成套設備,提高經濟發展起點,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總體而言,進口貿易的商品分類基本符合江蘇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

表11—1 江蘇出口商品分類 單位:萬美元

78-1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而得。

表11—2 江蘇進口商品分類 單位:萬美元

78-2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而得。

(二)外貿市場多樣化,向主要國家和地區高度集中

目前,與江蘇有外貿進出口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已達210個,貿易額最大的前10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額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約為80%,呈現出與全國基本相似的外貿發展特點。但在具體市場分布結構上,江蘇又有自己獨特的特點。2012年江蘇對歐盟、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的出口額分別為630.5億美元、637.6億美元、308.2億美元和337.2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2.2%、2.9%、0.7%和43.2%;對東盟、韓國、中國臺灣的出口額分別為307.0億美元、163.9億美元和105.7億美元,分別增長17.6%、-1.6%和28%;對拉丁美洲、非洲、俄羅斯的出口額分別為219.3億美元、98.9億美元和54.7億美元,分別增長13.3%、22.6%和13.6%。江蘇對歐洲、北美洲兩大市場累計出口1396.61億美元,占全部出口市場的42.5%,累計實現貿易順差965.15億美元。歐洲、北美洲、日本延續上年末的位置,繼續為江蘇前三大貿易伙伴,進出口額分別為968.9億美元、859.17億美元、631.66億美元。從韓國市場的進口額達到384.99億美元,下跌3.7%,但進口規模仍然超過日本,成為江蘇第一大進口市場。江蘇自日本、中國臺灣、韓國的進口占全部進口的46.1%。受中國東盟自貿區協定的影響,從東盟進口達到271.85億美元,東盟是江蘇第四大進口市場。

外貿市場多元化格局的轉型是江蘇外貿持續發展的另一重要保證。近年來,江蘇在鞏固、深耕歐盟、美國、日本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新興市場,鞏固提升了“江蘇制造”的國際市場份額。統計表明,2013年1—10月江蘇對日本、歐盟、美國以及我國香港地區四大市場的出口仍占總出口的近六成。而對新興市場出口增長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占比比上年同期提升0.8個百分點。其中對東盟、印度、南非等新興市場出口分別增長13.1%、3.3%和11.4%。

江蘇主要進出口市場貿易占比見表11—3。

根據表11—3中的數據,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日本、韓國、中國臺灣、歐洲和北美洲是江蘇對外貿易的主要地區,近年進出口區域集中度較高,歐美出口市場仍占主導,日韓進口市場保持平穩增長。

表11—3 江蘇主要進出口市場貿易占比(%)

79-1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而得。

(三)外商投資企業占出口比重較高

江蘇從自身優勢資源出發,充分發揮江蘇重化工業基礎比較好、區位條件優越、與外商合作較早、勞動力資源豐富而且相對素質較高等一系列優勢,積極引進外資,以外商投資企業作為對外貿易的主體,以加工貿易為主要的貿易方式,大力發展技術含量較高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逐步改變了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期以鄉鎮企業為外貿出口主體的局面。1991年江蘇“三資”企業出口額僅占全省出口額的13.12%,2012年已經達到62.3%,為2046.8億美元。外資企業成為外貿主體的同時,民營企業也成為出口的生力軍。2012年,民營企業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5年的9%上升到27.1%。2009年,江蘇全省實際利用外資超過240億美元,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的30%,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已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外商在江蘇的投資多屬于出口導向型投資,即以利用江蘇低成本的生產要素、開發自然資源等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資,其產品主要面向國際市場。這類投資具有貿易創造效應,有利于江蘇外貿進出口的增長。與浙江等其他東部沿海省市相比,江蘇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進出口比重都偏低,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一些國有經濟發展較活躍的城市,如南京、揚州等市國有出口已分別占到該市出口總額的較高比例,初步形成了主體多元化的外貿發展新格局。

表11—4中的數據顯示,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份額逐年增長,從2001年的58.18%增加到2012年的85.57%。和進口一樣,其中外商獨資類型占主要地位,2012年達到77.27%,而中外合作和中外合資的比例越來越低。在進口結構上,外商投資企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口份額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從2001年的78.71%增加到2012年的86.72%,其中中外合作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進口的份額同樣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

然而從數量規模看,受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影響,外資企業在外貿方面表現欠佳。2012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2046.8億美元,下降4.9%。私營企業雖然在成本、融資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但其靈活的經營特點相比于外企而言,在進出口中釋放出更大的潛力。私營企業出口額890.8億美元,增長38%,占出口總額的27.1%,增速分別快于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34.9個和44.8個百分點。

表11—4 江蘇不同企業類型出口占比(%)

80-1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而得。

江蘇不同企業類型進口占比見表11—5。

表11—5 江蘇不同企業類型進口占比(%)

81-1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而得。

(四)加工貿易比重較高,一般貿易增速較快

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是當前我國主要的貿易方式,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有不同的特點。加工貿易只是在本地進行裝配或加工,可以較快推動經濟增長,但涉及產業鏈較短,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帶動效應有限;一般貿易采用本地的資源,關聯效應大,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穩定發展,但資本、技術積累周期較長,難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工貿易日益成為未來國際貿易的主流,也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高新技術國際分工的有效捷徑。

近年來,江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已經成為江蘇主要的貿易方式。2012年,江蘇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長勢頭強勁,全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突破2500億美元,達到2504億美元,自金融危機以來呈現出良好的恢復勢頭,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45.7%。其中出口1602.36億美元,進口861.83億美元,實現加工貿易順差74.05億美元。江蘇加工貿易的高速發展是推動外貿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同時,一般貿易出口額1395.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5%;加工貿易出口額1602.0億美元,下降6.9%,一般貿易增速比加工貿易快17.4個百分點。[2]2012年,全省民營企業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937.1億美元,增長16.5%。

2012年江蘇進出口貿易主要分類情況見表11—6。

表11—6 2012年江蘇進出口貿易主要分類情況

82-1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2013)數據整理而得。

江蘇不同貿易方式的出口金額及占比見表11—7。

表11—7 江蘇不同貿易方式的出口金額及占比

82-2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商務廳和《江蘇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而得。

江蘇不同貿易方式的進口金額及占比見表11—8。

表11—8 江蘇不同貿易方式的進口金額及占比

82-3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商務廳和《江蘇統計年鑒》數據整理而得。


注釋

[1]參見《2012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參見《2012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三、江蘇外貿發展區域差異

在經濟地理上,江蘇可以劃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區域。其中,蘇南包括南京、鎮江、常州、無錫和蘇州五個地級市;蘇中包括揚州、泰州和南通三個地級市;蘇北包括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和鹽城五個地級市。蘇南地區區位條件、基礎設施和經濟技術基礎較好,并得改革開放之先利,抓住開發浦東和國際資本向長江三角洲加速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招商引資取得驚人業績。蘇中、蘇北地區引進外資規模小,與蘇南的落差較大,一般貿易還沒有實現以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為主向以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出口為主的轉變。江蘇三大區域的對外貿易發展呈現出較大差異。

(一)經濟總量與人均水平差距比較

江蘇三大區域的GDP基本呈現由北至南逐步上升的態勢,蘇南地區領跑,蘇中和蘇北地區在后且兩區域差距不大。2012年蘇南地區的GDP總值已接近蘇中、蘇北地區GDP總值的三倍,南北差距明顯。如表11—9所示,蘇南地區GDP由2009年的21154.19億元增長至2012年的33381.66億元,占全省GDP總值的59.87%。人均GDP差距是反映區域經濟差距更為準確的一個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地區間的人均GDP差距越來越大,幾乎每4年翻一番。從2009年至2012年,蘇南、蘇北地區的人均GDP的絕對差距由45443元擴大至60456元,擴大了33.04%。但從人均GDP的相對差距看,江蘇區域間的差異正在逐步減小,其中蘇南、蘇北地區的差距由2009年的2.91倍縮小至2012年的2.48倍。

表11—9 江蘇三大區域GDP、人均GDP

83-1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2010—2013)數據整理而得。

表11—10給出了江蘇三大區域和13市GDP增長率及比重。

表11—10 江蘇三大區域和13市GDP增長率及比重(%)

83-2
84-1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2010—2013)數據整理而得。

從GDP增長率及GDP占全省比重來看,近幾年江蘇三大區域經歷了金融危機后的衰退、4萬億元投資的刺激和平穩恢復幾個階段。其中,蘇南地區的增速放緩,從2010年的19.06%減至2012年的12.64%,占全省的比重也下降了1.02%;蘇北地區發展勢頭強勁,2010年的GDP增速達到23.95%,為全省最高,且2009年至2012年共四年增速均超過蘇南地區;蘇中地區發展緩慢,四年間GDP占全省的比重下降了0.11%。

(二)外貿發展規模與速度比較

蘇南處于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憑借優越的地緣、人文、政策因素,對外開放時間早、區域廣、程度高,與國際經濟、技術、信息的交流速度和質量遠遠快于和高于蘇中、蘇北地區,迅速地拉大了與蘇中、蘇北的差距。蘇北地區由于自身經濟基礎薄弱,擴展國際市場的能力和經驗有限,因而對外貿易規模小、質量低。蘇中地區相對來說基礎也比較薄弱。

從表11—11可以看出,蘇南地區的外貿規模幾乎占據全省進出口總量的十分之九,具有絕對優勢,蘇中和蘇北地區的外貿規模相形之下只相當于蘇南地區的零頭,發展十分不均衡。2012年,蘇南地區的進出口總量是蘇中地區的十倍還多,更是蘇北地區的16.22倍,其中僅蘇州一市就占到全省進出口總額的55.77%,遠超其他12市。但從增長率來看,近三年蘇北地區異軍突起,一直保持著超過24%的高增長率,2010年更是達到40.49%,增長勢頭迅猛。蘇南地區雖然總量占優,但近年來增速不及蘇中和蘇北地區,2012年增速僅0.59%,以往增長率均不錯的南京和無錫兩市受金融危機后的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出現了逆增長現象。蘇中地區2010年和2011年增長迅速,增速分別為37.71%和24.02%,但2012年出現了逆增長,增速為-0.35%。

表11—11 江蘇三大區域和13市進出口情況

85-1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2011—2013)數據整理而得。

(三)外貿依存度比較

外貿依存度是指用一個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來表示一國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它反映一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同其他國家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以及該國進入國際分工、國際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從橫向看,一國外貿依存度越高,則說明該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大,與外部的聯系越多,經濟開放度越高。從縱向看,如果一國的外貿依存度提高,則說明其外貿增長率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增大,經濟開放度增大。

從表11—12可以看出,江蘇三大區域之間的外貿依存度差異巨大。2011年、2010年蘇南地區外貿依存度超過了100%,分別達到了102.30%和110.56%,說明蘇南地區的開放程度高,地區發展過分依賴對外貿易,特別是大量依賴加工貿易方式,在國際環境不穩定時非常容易受到嚴重影響,從長期看不利于本地經濟的發展和形成良好的產業結構。尤其是蘇州的外貿依存度連續四年超過160%,嚴重依賴對外貿易。蘇中和蘇北地區近年來抓住機遇,對外開放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其中蘇中2011年外貿依存度為33.24%,2012年小幅回落,為29.01%;蘇北受自身條件限制,在江蘇三大區域中開放程度最低,但近四年蘇北地區加快了對外貿易進程,外貿依存度由2009年的11.19%上升到2012年的15.08%,增加了3.89個百分點。

表11—12 江蘇三大區域外貿依存度(%)

86-1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2010—2013)數據整理而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个旧市| 唐河县| 南郑县| 津市市| 博爱县| 云和县| 合作市| 龙川县| 绍兴县| 阿克苏市| 湘阴县| 米林县| 丰镇市| 阳春市| 克拉玛依市| 桃江县| 凤山市| 兰西县| 南溪县| 巧家县| 页游| 五峰| 青海省| 镇安县| 门源| 固阳县| 磐安县| 桦甸市| 来安县| 视频| 日土县| 河北省| 西宁市| 珠海市| 韶山市| 浦东新区| 神池县| 晋宁县| 社旗县| 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