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商務發展報告(2013)
- 張為付
- 2062字
- 2019-09-29 12:37:00
第10章 江蘇典型商圈發展
江蘇全面整合貿易經濟發展的各項要素如地產要素、信息要素、人才要素和資金要素等,江蘇流通業“十二五”發展綱要將南京商圈、蘇錫常商圈和徐州商圈三個地區定位為江蘇流通業重點發展地區,符合地區的發展現狀,從江蘇總體目標出發,同時積極發展沿江、沿海、沿東隴海、沿河四個次級商圈。
加快商業網點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建立完善總體布局合理、區域協調發展的流通格局。引領全省流通業提升整體素質和發展水平。促進各城市優勢流通資源向中心商務區集聚,強化其城市功能核心地位。引導各類商業街向特色化、專業化、精細化和復合化發展。適度發展多業態、多品牌、多門類相結合的城市綜合體。
一、南京商圈、蘇錫常商圈及徐州商圈
江蘇流通業“十二五”發展綱要將南京商圈、蘇錫常商圈和徐州商圈三個地區定位為江蘇流通業重點發展地區,符合地區的發展現狀。
(一)南京商圈
南京商圈以輻射帶動為主,重點擴大蘇南西部、安徽中部與南部的有影響力商品,以高端化、品牌化消費品為主,帶動這一區域整體發展。2012年,南京地區生產總值7201.57億元,位列江蘇第三,占全省的13.3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883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3103.82億元,位列江蘇第二,占全省的16.93%(見表10—1)。南京新街口商圈有著“中華第一商圈”的美譽,在不到1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集中了近700家商店,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商店有30家。南京都市圈內的馬鞍山、滁州、蕪湖、鎮江、淮安等地的消費者成為節假日期間新街口商圈的主力軍。
(二)蘇錫常商圈
蘇錫常地區靠近上海,依托快速發展的工農業經濟、商貿流通業,經濟水平一直雄居全省之首。2012年,該地區生產總值為23549.67億元,占全省的43.5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085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097.54億元,占全省的38.72%(見表10—1)。蘇錫常商圈以提升為主,商品以現代化、特色化為主,逐漸減弱上海流通業對本地區流通業的輻射,提升蘇南板塊流通業的區域競爭優勢。
(三)徐州商圈
徐州是黃淮海地區的中心城市。2012年,徐州地區生產總值4016.58億元,位列江蘇第五,占全省的7.4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69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12.5億元,位列江蘇第五,占全省的7.16%(見表10—1)。公路貨運量18697萬噸,直接輻射蘇北、皖北、魯南及豫南等地區。徐州商圈以輻射帶動為主,商品以中低檔為主,適當突出高檔業態,以批發市場為主,積極發展物流業,強化農產品流通,鞏固和發展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地位。
表10—1 2012年江蘇三大商圈經濟情況

二、沿江地區次級商圈
江蘇沿江八市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江蘇經濟發展的先發區域和主要支撐。江蘇沿江八市包括蘇南地區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五市和蘇中地區的南通、揚州、泰州三市,土地面積4.85萬平方千米,占江蘇的48.1%、長三角的48.4%。2012年末該地區總人口為4122.49萬人,占江蘇的54.6%。自2003年作出推進沿江開發戰略部署以來,該區域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占全省的份額明顯提升,增長極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2012年,沿江開發區域GDP為27386.39億元,占全省的7.4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915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8875.98億元,占全省的48.42%(見表10—2)。
表10—2 2012年江蘇次級商圈經濟情況

三、沿海地區次級商圈
江蘇沿海地區包括連云港、南通和鹽城三市,陸域面積3.25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954千米。地處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交會區域,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獨特,土地后備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2012年,沿海開發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為8096.43億元,占全省的14.9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04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897.7億元,占全省的15.81%(見表10—2)。連云港、南通港吞吐量突破2億噸,鹽城大豐港超3000萬噸,增幅61.2%,港口龍頭帶動和港產聯動效應逐步凸顯。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城鄉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基本覆蓋城鄉;重要生態功能區占國土面積的比重達到15%;單位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達到國家控制要求;整體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四、沿東隴海地區次級商圈
沿東隴海地區包括徐州、連云港兩個市區和銅山、邳州、新沂、東海四個縣(市)。面積0.99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的9.3%。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為4107.88億元,占全省的7.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48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1368.79億元,占全省的7.47%(見表10—2)。依托本地區獨特的綜合交通條件,加快產業帶建設,促進交通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優勢,推進本地區工業化進程,提高經濟發展水平,進而帶動蘇北地區加快發展,輻射周邊地區,提升淮海經濟區在全國生產力布局中的地位,促進西部大開發和隴蘭經濟帶的建設。
五、沿河地區次級商圈
江蘇沿河地區包括揚州、淮安、宿遷三市,即在沿運河線發展產業帶。其中,淮安、宿遷二市是江蘇重點扶持地區,通過提升沿河經濟發展水平從而達到發展全省整體經濟水平的目標。2012年,沿河地區土地面積為2.52萬平方千米,占全省的23.67%,總人口為1406.82萬人,占全省的17.76%,沿河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為6376.14億元,占全省的11.79%,人均GDP為453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1995.44億元,占全省的10.89%(見表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