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外包的技術進步效應
- 王俊
- 4677字
- 2019-09-29 12:32:48
第一節 跨國外包興起的原因分析
外包是發包企業將生產過程中的某些環節區段以合同方式轉移給外部廠商的活動,是生產活動“從內部向外部轉移”的過程。對于外包發生原因的考察主要是從以下幾個研究視角進行的:第一,運用交易成本理論研究外部購買還是企業內部提供的問題;第二,運用新古典經濟理論研究生產垂直分離之后通過比較優勢、規模經濟和學習效應等途徑帶來效率增加的問題;第三,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研究外包后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本章在建立外包與一體化關系的理論模型后,運用上述理論進一步分析跨國外包興起的經濟原因。
一、企業組織變遷:外包與一體化的比較
跨國外包取代一體化是專業化分工與企業組織結構變遷的產物,交易成本理論以及企業產權理論就“買”還是“造”的問題進行了有力的理論闡述,從一定側面反映了外包的特征以及外包發生的原因。比如唐貝格爾(Domberger,1998)認為,外包交易雙方在專業化程度上是有差異的,通過外包可以提高專業化水平;盧鋒(2007)從產品內分工的視角解釋了服務外包出現的原因,他認為外包是生產組織、生產方式與經濟結構重大變化的產物,服務外包是基于產品內分工對服務業務流程的重組與變革;龐春(2010)則在超邊際分析框架下解釋了一體化向外包轉變的原因:除了專業化程度差異之外,學習成本、交易效率也是重要影響因素。本章則在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2002)建立的新古典均衡分析的基礎上,研究一體化向外包轉化的經濟原因。
在經濟體內有j個行業,行業內每家企業都能連續生產不同質量水平的產品。市場中代表性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

其中,yi(i)表示消費者在j行業中消費i產品的數量,Nj為行業j的生產量,αj評價的是行業j的產品差異化程度,且αj∈(0,1)。μj是消費者在j行業的消費占其總消費的份額,且。根據式(2—1)可以推導出消費者的需求函數和商品價格。
假設行業j中有兩類企業:第一類是一體化企業,生產制造的全部環節都是由該企業在內部獨立完成;第二類是外包企業,該企業向外部的專業供應商購進中間產品之后,在企業內部完成最終產品的生產。假設兩類企業的生產要素均是單一的,生產成本是由勞動力投入決定的。一體化企業生產成本為kjv單位的勞動力,而外包企業的生產成本則由中間產品成本和最終產品生產組成,其中中間產品成本為kjm單位的勞動力,最終產品成本為kjs單位的勞動力。
根據式(2—1)可以得到整個市場的需求函數:

式中的 A 是表示技術效率的參數,1/(1-αj)是需求彈性,pj是價格。下面我們分別討論一體化和外包情況下企業利潤的差異。
(1)一體化企業。 假設一體化企業的邊際生產成本不變,為1,需求彈性系數不變,為常數。根據式(2—2)可以得到廠商利潤最大化條件下的價格為pjv=1/α,市場需求為yjv=A(1/α)-1/(1-α),從而可以得到一體化企業的期望收益:

(2)外包企業。如果外包企業的邊際成本和需求彈性系數與一體化企業相同,那么在利潤最大化條件下,外包企業可以獲得的預期收益為

比較式(2—3)、式(2—4)就可以發現,只有滿足下列條件,企業才會選擇外包:

由此可見,外包相對于一體化企業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二、跨國外包興起原因的進一步討論
在國際貿易壁壘逐漸降低的經濟環境下,通過垂直專業化分工利用各國比較優勢從而創造最大價值是跨國外包發生的經濟原因。此外,生產環節的可分性提高以及通信成本和運輸成本降低也為跨國外包的發生提供了便利條件。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跨國外包發包企業還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業核心能力、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等。
(一)生產成本下降
亞伯拉罕和泰勒(Abraham and Taylor,1996)在解釋跨國公司為什么選擇外包方式時就曾指出,工資成本降低以及由此造成的收益增加是最主要的原因。麥卡錫和阿納格諾斯敦(McCarthy and Anagnostou,2004)對英國外包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表2—1列出的是主要承接國制造業工資水平與發達國家制造業工資水平的對比情況。我們發現中國、印度、泰國和墨西哥這四個主要承接外包的國家中,印度和泰國的工資水平最低,中國處于中等水平。與中國相比,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6~9倍,而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其平均工資是中國的10倍以上。不難看出,工資的國別(地區)差異是顯著的。由此可見,尋求低工資成為跨國公司將業務外包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2—1 制造業雇員工資的國別比較

其次,貿易成本的下降也是誘發外包的重要原因。拜耳和博格斯特蘭德(Baier and Bergstrand,2001)就曾指出,關稅減讓和運輸成本等貿易成本的下降激勵了OECD國家間的中間產品貿易,而且關稅下降所產生的貿易效應是運輸成本下降的貿易效應的兩倍。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數據,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運輸成本和通信成本大幅度下降,降低了遠程交易的貿易成本和遠程管理成本。
卡卡貝德斯(Kakabadse,2000)進一步指出,由于外包之后專業化程度提高以及規模經濟顯著,發包國的收益會增長。麥卡錫和阿納格諾斯敦(2004)發現,從1980年到1999年英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由59.9%上升到70.2%,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制造業務外包后帶動服務業快速增長。
(二)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理論通過比較組織內部的管理成本與外部的交易成本以確定中間投入品是“買”還是“造”的問題。對于資產投資專用性高、技術不確定性大的產品或技術應采取縱向一體化的組織方式(Williamson, 1996)。當資產專用性高,市場化組織不能規避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時,交易成本相對過高會導致企業選擇一體化,將交易行為內部化。同樣,當交易中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時,市場化難以對交易行為及交易雙方進行有效的監督,也將造成交易成本過高,一體化的優勢超過了市場交易。按照交易成本理論,科格特和贊德(Kogut and Zander,1992)、莫爾(Mol,2005)解釋了外包發生的原因:只有在資產專用程度和不確定性低、交易不太頻繁的情況下外包才可能發生。哈里根(Harrigan,1985)進一步證明了在技術不確定性程度較高的高技術企業中,一體化比外包要普遍得多。
(1)資產專用性。在跨國外包中承接方要為獲取訂單而進行資產投資,從專用性角度可區分為地點專用性資產、實物專用性資產、人力資源專用性資產。其中,地點專用性指的是交易中的指定地點具有特殊性,轉移到他處成本是高昂的。對于承接跨國制造業務而言,只要生產成本低、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低,在哪里生產關系并不大,因此,資產的地點專用性不強。實物專用性指的是為完成交易而投資的機器設備的特殊性和可替代性。對于通用機械基本上不存在實物專用性,而對于為滿足某些買家的特殊需要而專門定制的設備則具有了實物專用性特征。比如在IT外包中,承接方專門為買家購置的應用操作系統則是一種實物專用性資產投資(胡浩和王永日,2005)。人力資源專用性是指為完成交易而聘用或培訓具有某種專業技能的人員。奧伯特等(Aubert et al,1996)認為,承接方并不需要學習或適應發包企業所有的習慣或偏好,從而避免了在人力資源投資上的專用性。
(2)交易頻率。交易頻率指的是某種交易是偶發的還是常發的現象,如果是偶發的,那么企業通過市場交易風險最小;倘若是常發的,那么垂直一體化是最優的。在跨國外包業務中有的是偶發的,比如企業將軟件升級業務外包;而有的業務卻是常發的,比如制造業務中的加工和裝配。奧伯特等(1996)指出,即使是交易頻率非常高的業務,如果企業內部沒有相關的技術支持也需要外包。因此,交易頻率對外包是否發生并不起決定性作用。
(3)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指的是交易雙方在交易前無法預見市場上的交易選擇以及交易結果。在跨國業務外包中,發包方的外包業務一般在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避免了因技術缺失而造成的交易不確定性。此外,承接外包還需要穩定的市場環境和政治環境。盡管外包國家的范圍很廣,覆蓋了從新興工業化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甚至是貧困國家的大部分國家,這些國家大多具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和開放的市場環境,避免了外部環境造成的交易不確定性。
(三)增強企業能力
企業能力理論是以企業的知識、能力、資源為核心來認識和理解企業,將企業看成一個能力體系。能力決定了企業的邊界,能力決定了企業競爭優勢,能力也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保證。格蘭特(Grant,1996)將知識看成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和能力,在此基礎上科格特和贊德指出,知識又可分為信息和怎么干(know- how)的知識,并解釋了知識分布決定了企業是“買”還是“造”的問題。對于含有大量隱含知識的產品或技術,在組織內部交易的成本相對較低,縱向一體化優于其他組織方式。巴尼(Barney,1999)進一步解釋了外包為何發生,他認為企業只會將那些非核心業務或者不太能夠專業化制造的業務外包出去,因為企業在這些外包業務方面沒有足夠的能力或者知識。企業也沒有必要擁有整個業務流程所涉及的所有知識,只要企業有足夠的能力得到它們所需要的知識就行了。尼什古奇(Nishiguchi,1994)、戴爾和辛格(Dyer and Singh,1998)指出,業務外包使發包企業與供應商結成了網絡組織,便利了信息與知識的交流,使發包企業更容易獲取企業內部所沒有的特異性知識。因此,企業網絡組織比原子式企業有更高的創新頻率。
此外,外包對企業能力的另一個作用在于增強了企業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哈里森(1994)發現,在購買未成熟的新技術、流行性商品以及復雜系統中的核心部件方面,外包的靈活性非常重要。而且隨著業務的外包,企業可以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核心業務,這就降低了新產品或新設計的研發周期。如果外包廠商提供的零部件或者中間產品也能同步跟上,那么將大大縮短新產品面市的時間。
(四)促進技術創新
對于外包是否有利于創新,奎恩(Quinn,1999)給出的解釋是:消費者的需求是激勵創新的最大動力,外包能夠及時反饋消費者的信息,從而降低了創新成本、縮短了創新時間,加快了創新向消費者擴散的速度。他發現在醫療器械行業,外包現象相當普遍,因為及時獲取病人使用后的意見是發包企業進一步改進產品的最重要的途徑。多斯和費基奧羅(Dosi and Fagiolo,1997)從技術創新理論的視角解釋了外包的創新效應,他認為發包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相互合作,供應商為發包企業提供了互補性知識,這是激勵發包企業創新的重要來源之一。帕維特(Pavitt,1984)提出了新的產業分類方法,在“基于科學的”部門,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大量的R&D活動,并與科學研究部門保持密切的聯系;在“專業供應者”部門,比如儀器制造部門,其創新依賴于與用戶的頻繁互動;在“規模密集”部門,比如運輸設備制造部門,創新對其他部門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在帕維特的研究的基礎上,馬勒巴和奎森里格(Malerba and Qrsenigo,1996)指出,正是由于“規模密集”部門對其他部門的依賴程度低,一體化才比外包更加普遍,盡管該部門也相對具有創新性,但主要是依靠本部門的力量。而“專業供應者”部門就不同了,盡管企業創新需要有大量的專用性和隱含性知識,但是更需要來自用戶、供應商等的外部信息。因此,該部門的外包更加普遍,外包更有助于該部門的創新。首先,外包可以通過緩解融資約束、促進技術擴散和知識學習、擴大市場規模等途徑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企業將原本屬于內部的業務外包出去,就減少了在這些業務領域中的投資,比如,制造業務外包后,企業就減少了某些專用設備的投資。研發外包之后,企業就減少了在研發上的人力資本投資以及研發設備投資,于是就可以集中更多的資源用于核心業務活動。其次,外包還擴大了發包企業潛在的市場規模。當業務外包之后,發包企業除了將更多的資源用于R&D之外還有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勢力的內在動力。足夠的潛在市場規模又是創新所必需的支撐條件,因為只有足夠的市場規模才能分擔研發成本,降低研發風險;而且,只有足夠的市場規模才能打破率先創新的企業所形成的壟斷性市場結構,鼓勵更多的企業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