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榮辱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的榮辱思想是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榮辱觀的發端。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專門關于榮辱思想方面的研究,但他們在進行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的研究過程中都非常重視道德現象問題,并且對榮辱問題作出過精辟的論述。系統梳理馬克思恩格斯榮辱思想的基本內容,對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的榮辱觀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倫理思想史上對榮辱思想的起源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主張“神啟論”,如基督教把“摩西十誡”說成是上帝對摩西的啟示;有的主張“天賦道德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有的主張“感覺欲望論”,認為人們追求幸福的欲望是全部道德的基礎。盡管不同觀點之間對榮辱思想起源的認識有較大差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都是從人類社會關系之外或抽象的人性去探討榮辱思想的本質,從而把一定的道德規范看成是永恒不變的終極真理。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以往倫理思想的局限,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對榮辱思想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科學的闡述。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物質生產活動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關于榮辱的標準、原則和規范,并不是什么“天賦”的或神靈的“旨意”,它同人類的其他意識一樣都是由物質生產方式決定的。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觀點的時候就明確提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注242隨后,在他們合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們又對這一問題作了進一步說明:“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注243在他們看來,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實踐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倫理關系以及與之相應的榮辱觀念,也必然處于不停地發展之中。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論時,恩格斯鮮明地指出:“我們拒絕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做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倫理規律強加給我們的一切無理要求,這種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駕于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不變的原則。相反,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注244因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與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相適應,也必然具有不同的榮辱觀念。馬克思恩格斯對那些不理解工人為什么要推翻現在經濟制度的人表示極大的悲哀:“可憐的人們!他們甚至不知道,財產的任何一種社會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與之相適應,而那種使財產成為勞動之屬性的社會財產形式,決不會制造個人的‘道德限制’,而會將個人的‘道德’從階級束縛下解放出來。”注245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榮辱思想經濟基礎的分析,發現了榮辱思想階級性的存在。自古以來,人們在討論道德問題時,總是把一定社會的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談論的是整體“人”的道德,思想家們也往往有意無意地把自己宣揚的榮辱思想說成是代表全人類的利益與意志的、超階級的觀念。對此馬克思深刻地揭示道:“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進行革命的階級,僅就它對抗另一個階級而言,從一開始就不是作為一個階級,而是作為全社會的代表出現的;它以社會全體群眾的姿態反對唯一的統治階級。它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它的利益在開始時的確同其余一切非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還有更多的聯系,在當時存在的那些關系的壓力下還不能夠發展為特殊階級的特殊利益。因此,這一階級的勝利對于其他未能爭得統治地位的階級中的許多個人來說也是有利的,但這只是就這種勝利使這些個人現在有可能升入統治階級而言。”注246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由于人們在社會經濟關系中所處地位的不同,不同的社會階級在榮辱觀等社會思想上層建筑方面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相互沖突。在《對哥特沙克及其同志們的審判》一文中,馬克思說:“共和黨人的良心不同于保皇黨人的良心,有產者的良心不同于無產者的良心,有思想的人的良心不同于沒有思想的人的良心。”注247恩格斯則明確提出,“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的榮辱觀”注248。“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辯護,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他們的未來利益。”注249不僅不同的階級有不同道德,甚至每一個行業,也都各有各的道德。因此,恩格斯堅決批判杜林之流所鼓吹的什么永恒的、終極的、不變的道德教條,他指出:“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變更得這樣厲害,以致它們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但是,如果我們看到,現代社會的三個階級即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么我們由此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注250

恩格斯認為,受同一時代經濟關系的影響,即使在不同階級之間,也會有或多或少相同的榮辱觀念。在談到當時社會中存在的三個階級及其道德觀念時,恩格斯說:“這三種道德論代表同一歷史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所以有共同的歷史背景,正因為這樣,就必然有許多共同之處。不僅如此,對同樣的或差不多同樣的經濟發展階段來說,道德論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從動產的私有制發展起來的時候起,在一切存在著這種私有制的社會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盜。”注251由此可見,恩格斯在強調道德階級性的同時,也承認全人類有共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存在,但這些全人類共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并不是杜林所鼓吹的永恒的道德,而是人們或多或少地所具有的共同經濟方式的反映。

二、羞恥是一種革命,一種內省的憤怒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注252完全自發的群眾運動,在某種程度上說,恰如這種自然力,如果不能把人數眾多的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工人階級就將遭到共同的失敗。“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并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于我們了。”如何使分散的社會力量組織起來并肩作戰,并“服從我們的意志”“達到我們的目的”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現實的斗爭中,僅僅靠敦促群眾參加到實際的斗爭中是遠遠不夠的,“由自覺的少數人帶領著不自覺的群眾實現革命的時代,已經過去”注253。無產階級進行社會革命的目的就在于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自己,“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注254。要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的一切關系,就必須喚醒人們的革命意識。“凡是要把社會組織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眾自己就一定要參加進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這為的是什么,他們為爭取什么而去流血犧牲。”注255雖然“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注256。榮辱思想等觀念上的東西雖然受一定社會關系的制約,但其對政治、經濟、宗教等“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注257

在榮辱觀念的功能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尤其突出恥感的力量。馬克思認為:“羞恥已經是一種革命;羞恥實際上是法國革命對1813年曾戰勝過它的德國愛國主義的勝利,羞恥是一種內省的憤怒。如果整個民族真正感到了羞恥,它就會像一頭蜷身縮爪、準備向前撲去的獅子”注258。在談到普魯士政府所謂的“愛國主義”時,馬克思說道,“我向您保證,連絲毫沒有民族自尊心的人也會感受到這種民族恥辱”。馬克思恩格斯特別提到,在階級社會里,不同階級的榮辱觀念總是被各自的階級用來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統治階級總是利用一定的榮辱觀念作為自己統治的粉飾或意識,以保證自己在精神生產資料上占支配地位。“思想的歷史除了證明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還證明了什么呢?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注259“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注260比如,當工人罷工時,“地方當局立刻動用自己的全部道義力量和物質力量來維護企業主”注261。因此,如果人們不占有精神生產資料,那么他們的活動就不但不能成為時代的主流,甚至還將被排除在外,或成為附庸,“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注262。對于處于被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來說,道義力量如果運用得當,也會對運動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恩格斯在同奧·倍倍爾談創辦黨的刊物時就提到,“如果你們能使它一開始就在你們的道義影響之下問世”注263,那就更好了。

基于對榮辱思想反作用地位的認識,馬克思恩格斯特別強調,無產階級政黨要想取得根本性的勝利,關鍵是要理解自身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受的屈辱,結成兄弟般的團結,“努力做到使私人關系間應該遵循的那種簡單的道德和正義的準則,成為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中的至高無上的準則”。同時還要致力于革命道德的宣傳,恩格斯強調,同盟成員必須“具有宣傳的能力和熱情、堅定不移的信念、革命的活力”注264。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做科學來對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必須以高度的熱情把由此獲得的日益明確的意識傳播到工人群眾中去,必須不斷增強黨組織和工會組織的團結”注265。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深入工農群眾宣傳無產階級的榮辱思想,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職責。因為,在理論方面,他們比一般群眾更加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

三、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發布的莊嚴政治聲明,在宣言中,他們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同其他階級之間的根本區別以及自身的歷史使命,“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注266。因此,同過去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的不同之處在于,“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注267。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說,無產階級的運動之所以必須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是由無產階級的生存條件和階級本性決定的。“無產者是沒有財產的;他們和妻子兒女的關系同資產階級的家庭關系再沒有任何共同之處了”,他們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因而沒有任何特殊的階級私利。“過去一切階級在爭得統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于它們發財致富的條件,企圖以此來鞏固它們已經獲得的生活地位。無產者只有廢除自己的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廢除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無產階級處于“一個若不從其他一切社會領域解放出來從而解放其他一切社會領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領域”注268。無產階級的利益與全人類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無產階級能夠使自己的階級利益服從于全人類的利益。他們進行革命,不是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權利,而是要在解放全人類的歷史過程中解放自己。

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對每一個無產者個人的要求,更應當成為每一個共產黨人的言行始終堅持的原則。“一方面,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注269這句話既是共產黨人建黨的根本政治原則,也是共產黨人應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則。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要想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就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要對無產階級運動有益處,這些人必須帶來真正的教育因素。”注270“第二,如果其他階級出身的這種人參加無產階級運動,那么首先就要求他們不要把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等的偏見的任何殘余帶進來,而要無條件地掌握無產階級世界觀。”注271換言之,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首要品德,就要有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幸福而拋棄個人利益,甚至犧牲個人的健康、家庭和幸福的勇氣,要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整個人類的解放事業。在倫敦總委員會彩畫工人羅伯特·肖過世以后,馬克思在為他寫的訃告中贊揚他說:“羅伯特·肖是委員會最熱忱的委員之一。他心地純潔,性格剛毅,具有火熱的感情和真正的革命精神;他憎惡狹隘、虛榮和貪圖私利。他自己是一個貧苦的工人,但他總是盡一切可能來幫助比他更貧苦的工人。”注272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羅伯特·肖身上所展現出來的火熱感情和真正獻身工人運動的崇高精神,正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應有的品德。

馬克思恩格斯本人,更是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無私獻身的典范。在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后,英國《焦點》月刊以“把世界一分為二的人”為題,對他進行了評價,評價他是一位杰出的經濟學家,卻債務纏身,大半生窮困潦倒;他出身于中產階級上層,卻熱情捍衛工人的權益。馬克思一生清苦,顛沛流離,從來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活著的時候受到各國政府——無論是專制政府還是共和政府——的驅逐。他忍受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貧困、疾病、喪子、亡妻、嫉恨、誹謗的折磨。盡管如此,馬克思一生義無反顧地追求真理。為了向工人階級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面對疾病折磨、家庭經濟困窘的多重壓力,仍堅持不懈地為革命工作。在給邁耶爾的信中,他寫道:“我為什么不給您回信呢?因為我一直在墳墓的邊緣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為了它,我已經犧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我希望,這樣解釋就夠了。我嘲笑那些所謂‘實際的’人和他們的聰明。如果一個人愿意變成一頭牛,那他當然可以不管人類的痛苦,而只顧自己身上的皮。”注273馬克思之所以能夠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作出常人難以作出的偉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終把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結合在一起。1835年,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表達了自己的偉大志向和理想人格,他說:“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會彼此敵對、互相沖突,一種利益必定消滅另一種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注274晚年,在給拉法格的信中,馬克思在回顧自己一生革命斗爭生涯時寫道:“您知道,我已經把我的全部財產獻給了革命斗爭。我對此一點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開始生命的歷程,我仍然會這樣做,只是我不再結婚了。”注275恩格斯為了能更好地幫助馬克思安心從事無產階級理論工作,被迫從事他自己并不喜歡的經商工作,并為此作出了巨大犧牲,而這種犧牲也正是為了無產階級乃至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馬克思恩格斯用他們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布的偉大誓言,那就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對此,馬克思的同事威廉·布洛斯這樣評價:“他為社會主義者的相互關系規定的口號是:‘真理、正義和道德!’他自己就為此樹立了榜樣。”注276

四、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基于資本壓迫的國際性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世界性特征,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這是對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最簡明、最本質的表述,也是馬克思主義愛國主義思想的鮮明特征。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注277。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物質和精神生產的國際性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說明,“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注278。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業已形成為世界體系,成為一種國際勢力,因此無產階級只有聯合起來,以“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注279去對付國際資產階級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才能最終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在論及共產黨不同于其他無產階級政黨時,《共產黨宣言》就把無產階級的國際性作為其特點鮮明地提了出來,“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注280

1848年革命之后,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的工人運動也蓬勃發展起來,1864年成立的第一國際,標志著國際主義為各國工人階級所接受。馬克思在為第一國際成立時撰寫的宣言中,再一次對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的必要性進行了論述,他指出:“過去的經驗證明:忽視在各國工人間應當存在的兄弟團結,忽視那應該鼓勵他們在解放斗爭中堅定地并肩作戰的兄弟團結,就會使他們受到懲罰,——使他們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敗。”注281工人階級的解放要求各國工人之間要有“兄弟般的合作”,“努力做到使私人關系間應該遵循的那種簡單的道德和正義的準則,成為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中的至高無上的準則”

馬克思在為第一國際起草的《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中指出,工人階級早期“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并消滅一切階級統治”的偉大目標,之所以沒有收到效果,“是由于每個國家里各個不同勞動部門的工人彼此間不夠團結,由于各國工人階級彼此間缺乏親密的聯合”注282。工人階級只有聯合起來才能真正獲得解放,他們聯合的基礎是“真理、正義和道德”。“章程”中這樣規定:“加入協會的一切團體和個人,承認真理、正義和道德是他們彼此間和對一切人的關系的基礎,而不分膚色、信仰或民族”注283。所謂“真理”,即各國無產階級共同的奮斗目標——實現自身和全人類的解放。所謂“正義和道德”,即是相互平等,兄弟般的友愛和互相幫助,為實現共同目標聯合起來共同奮斗。注284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馬克思通過對戰爭中工人運動的指導,使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更加具體化、明確化。針對以路易·波拿巴為總統的法國政府發動的侵略戰爭,馬克思號召法國工人起來進行抵制,并明確提出:“如果德國工人階級聽任目前這場戰爭失去其嚴格的防御性質而蛻變為反對法國人民的戰爭,那么無論勝利或失敗,都同樣要產生災難性的后果。”注285針對“法國當局和德國當局把兩國推入一場手足相殘的爭斗,而法國的工人和德國的工人卻互通和平與友誼的信息”的事實,馬克思對此給予高度評價:“單是這一史無前例的偉大事實,就向人們展示出更加光明的未來。”注286馬克思認為,國際工人的團結,將誕生一個“同那個經濟貧困和政治昏聵的舊社會相對立”的新社會,“這個新社會的國際原則將是和平”

當德國的防御戰爭演變為侵略戰爭時,馬克思立即對德國政府“愛國主義”的侵略實質進行了深刻揭露,宣布德國工人將和全世界工人們一起,忠實地擁護無產階級的共同國際事業,并要求每一個國家的國際工人協會支部都應當號召工人階級行動起來,反對德國侵略戰爭,避免引起爭奪霸權的國際戰爭。

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思想是階級性對民族性的超越,但這并不意味著對無產階級“民族性”的否定。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如果不就內容而就形式來說,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首先是一國范圍內的斗爭。每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當然首先應該打倒本國的資產階級。”注2871866年,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提到法國代表的作為時,評論說:“‘青年法蘭西’的代表(不是工人)提出了一種觀點,說一切民族特性和民族本身都是‘陳腐的偏見’。這是蒲魯東派的施蒂納思想。……我在開始發言時說,我們的朋友法拉格和其他廢除了民族特性的人,竟向我們講‘法語’,就是說,講會場上十分之九的人不懂的語言……大概是完全不自覺地把否定民族特性理解為由模范的法國民族來吞并各個民族了。”注288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沒有否定無產階級的民族性,而且把爭取民族解放看作是社會解放的前提。恩格斯就曾指出:“從國際觀點來看民族獨立是很次要的事情,恰恰相反,民族獨立實際上是一切國際合作的基礎。”注289“當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外國侵略者壓迫的時候,它就必須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來反對外來的敵人;當它的內部生活因此陷于癱瘓的時候,它是不能為爭取社會解放而斗爭的。”注290

列寧在解釋《共產黨宣言》中“工人沒有祖國”時說,工人沒有祖國,強調:“他們的經濟地位(雇傭勞動制)不是民族的,而是國際的;他們的階級敵人是國際的;他們解放的條件也是國際的;他們的國際團結比民族團結更為重要。”注291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的愛國主義始終是和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原則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和民族平等、民族獨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五、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問題,是倫理學中的根本問題。長期以來,在學界存在著一種誤解,即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只重視集體,而忽視了個體。事實上,馬克思從來就沒有否定過合理的個人利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開明宗義地提出,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就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注292。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首先是作為一個自然存在物,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而尋求自身的利益,這是最正當不過的,“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注293。“各個人必須占有現有的生產力總和,這不僅是為了實現他們的自主活動,而且從根本上說也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注294從一定意義上說,個人需要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也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之一。在講到英國更注重個人利益,甚至把個人利益提到至高無上地位的事實時,恩格斯認為,這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只有在英國,個人本身才促進了民族的發展并且使發展接近完成,而沒有意識到要代表普遍原則。只有在這里,群眾才作為群眾為自己的單個利益進行活動;只有在這里,原則要對歷史產生影響,必須先轉變為利益。”注295馬克思恩格斯不僅肯定了個人利益的正當性,還明確指出個人利益是集體利益的源泉與發展動力,在他們看來:“‘共同利益’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由作為‘私人’的個人造成的。他們知道,這種對立只是表面的,因為這種對立的一面即所謂‘普遍的’一面總是不斷地由另一面即私人利益的一面產生的,它決不是作為一種具有獨立歷史的獨立力量而與私人利益相對抗,所以這種對立在實踐中總是產生了消滅,消滅了又產生。”注296

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揭去了籠罩在集體利益頭上的神秘面紗,但他們并不認為個人利益比集體利益更為根本。針對邊沁提出的社會利益只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總和,只有個人利益才是唯一現實利益的錯誤觀點,恩格斯對之進行了猛烈批判:“把單個利益當做普遍利益的基礎;邊沁在人類的愛無非是開明的利己主義這一論點中承認,單個利益和普遍利益是同一的,而且還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代替了‘普遍福利’,后來這個論點由他的學生穆勒進一步發展了。這里,邊沁在自己的經驗中犯了黑格爾在理論上犯過的同樣錯誤;他沒有認真地克服二者的對立,他使主語從屬于謂語,使整體從屬于部分,因此把一切都顛倒了。”注297之所以強調它將一切都弄顛倒了,就在于每個個體對自身私利的追求,并不會達成私人利益的總體即集體利益。相反,私人利益就其本性來說是盲目的、無節制的、片面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無視法律的天生本能。由于“單個人的利益是要占有一切,而群體的利益是要使每個人所占有的都相等。因此,普遍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直接對立的”注298,“私人利益也并不因為人們把它抬上了立法者的寶座就能立法”注299,以利己主義為指導的行為最終必然會損害社會的普遍利益。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對那種“把代表特殊利益看作是理想的浪漫主義、深邃的感情以及道德的個人形式和特殊形式的最豐富源泉”的思想進行了批評,認為這種想法是異想天開、事與愿違的,因為“這樣做會把特定的物質和特定的奴隸般地屈從于物質的意識的不道德、不理智和無感情的抽象物抬上王位,用以代替這些差別”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將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觀點的同時,還認為,個人利益的獲得,離不開集體利益的支撐,集體利益(普遍利益、共同利益)的最終目的正是為了滿足個人利益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個人發展的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不僅如此,馬克思恩格斯還從個人自由發展的高度,深刻揭示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個人力量(關系)由于分工而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象,不能靠人們從頭腦里拋開關于這一現象的一般觀念的辦法來消滅,而只能靠個人重新駕馭這些物的力量,靠消滅分工的辦法來消滅。沒有共同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注300

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集體對個體發展起決定作用時,又對集體進行了“虛幻”集體和“真實”集體的區分。所謂虛幻的集體,是指成員之間缺乏共同利益基礎、存在著剝削和階級對立關系的集體。在虛幻的集體中,只有統治階級群體中的成員才能得到應有的利益和自由發展的條件,而被統治階級往往是無法得到相應條件的。在真實的集體中,階級和階級對立將會消失,每個人自由發展是其他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集體利益實質上是個人利益的普遍化,每個個人都能在集體中獲得相應的平等、自由和尊嚴。“在這個共同體中各個人都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它是各個人的這樣一種聯合(自然是以當時發達的生產力為前提的),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而這些條件從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并且是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同單個人對立的。”注301在這樣的共同體中,集體利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于促進集體內部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對于每個個體來說,“只有維護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注302。在真實集體中,人們所必須遵循的道德原則是“社會的利益絕對地高于個人的利益,必須使這兩者處于一種公正而和諧的關系之中”注303。但馬克思恩格斯同時認為,“真實集體”的實現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離開經濟基礎去談真實集體是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只有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在消滅了私有制的社會中,由自由人組成的真實集體才可能真正生成。

基于對集體利益與個體利益關系的辯證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對施蒂納的極端利己主義哲學進行了批判,駁斥了施蒂納關于共產主義者主張人人為社會作自我犧牲而揚棄私人的說法。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說:“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的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注304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既不拿個人利益來反對集體利益,也不拿集體利益來反對個人利益,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二者矛盾的根源在于私有者的產生和存在,只要消滅了過去的由物質決定的個人生存方式,那么二者的對立也就會隨之消失。

六、性愛是以所愛者的對應的愛為前提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一系列著作中,尤其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對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觀念進行了深刻的闡述。他們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提出,婚姻和家庭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在早期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愛情觀只把性欲作為愛情的觀點時就提出,兩性關系“這種關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為在何種程度上是合乎人性的,或者,人的本質在何種程度上對人來說成為自然的本質,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成為自然。這種關系還表明,人的需要在何種程度上成為合乎人性的需要,就是說,別人作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成為需要,他作為最具有個體性的存在在何種程度上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注305。基于這樣一種認識,馬克思既反對基督教神學宣揚的禁欲主義觀點,又反對將愛情等同于純粹生理性的、本能的性欲,強調愛情是感性和理性的有機統一體。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的婚姻家庭關系完全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之上的,“買賣婚姻的形式正在消失,但它的實質卻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內實現,以致不僅對婦女,而且對男子都規定了價格,而且不是根據他們的個人品質,而是根據他們的財產來規定價格”注306。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提出:“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注307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中天主教和新教的婚姻“都是由當事人的階級地位來決定的,因此總是權衡利害的婚姻。這種權衡利害的婚姻,在這兩種場合都往往變為最粗鄙的賣淫——有時是雙方,而更常見的是妻子。妻子和普通娼妓的不同之處,只在于她不是像雇傭女工做計件工作那樣出租自己的身體,而是把身體一次永遠出賣為奴隸”注308。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的婚姻實質上就是公妻制,男女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不平等,妻子通奸要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懲罰,而丈夫卻可以大肆實行群婚。“我們的資產者不以他們的無產者的妻子和女兒受他們支配為滿足,正式的賣淫更不必說了,他們還以互相誘奸妻子為最大的享樂。”注309“凡在婦女方面被認為是犯罪并且要引起嚴重的法律后果和社會后果的一切,對于男子卻被認為是一種光榮,至多也不過被當做可以欣然接受的道德上的小污點。”注310

在對資本主義婚姻觀批判的基礎上,他們提出,愛情應該是“人們彼此間以相互傾慕為基礎的關系”注311,“婚姻不能聽從結婚者的任性,相反,結婚者的任性應該服從婚姻”注312。通過考察人類社會家庭形式的變化,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愛情(現代性愛)三個方面的道德內涵:“現代的性愛,同古代人的單純的性要求,同厄洛斯[情欲],是根本不同的。第一,性愛是以所愛者的對應的愛為前提的;從這方面說,婦女處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的厄洛斯時代,決不是一向都征求婦女同意的。”注313在恩格斯看來,只有互愛的、平等的性愛,才能引起男女雙方的共同歡娛、享樂,才是道德的行為,互相愛慕才是男女感情的試金石。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也揭示了愛情的本質,他說:“如果你在戀愛,但沒有引起對方的愛,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使對方產生相應的愛,如果你作為戀愛者通過你的生命表現沒有使你成為被愛的人,那么你的愛就是無力的,就是不幸。”注314第二,“性愛常常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而彼此分離,對雙方來說即使不是一個最大的不幸,也是一個大不幸;為了能彼此結合,雙方甘冒很大的危險,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擲,而這種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場合才會發生”注315。在恩格斯看來,基于互愛和平等而要求結合的愿望合乎道德,任何反對婚姻自主的行為都是違背愛情特性的、不道德的行為。最后,“對于性關系的評價,產生了一種新的道德標準,人們不僅要問:它是婚姻的還是私通的,而且要問:是不是由于愛和對應的愛而發生的”注316。在這里,恩格斯提出了性交關系的新道德,即不僅要建立在婚姻的形式之中,還必須建立在互愛的基礎之上,這兩者缺一不可。恩格斯在講到英國工人階級的婚姻道德時,提到盡管他們的年輕人在婚前發生性關系的行為是普遍的,但這僅僅因為雙方都已經把結婚看作道義上的責任時才發生的。此外,恩格斯還提出愛情具有專一排他性,它要求人們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感情去愛自己所愛的人。恩格斯指出,“性愛按其本性來說就是排他的”注317。性愛的排他性,決定了理想的愛情應該是專一的、忠誠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強調結婚自由的同時,也強調離婚的自由性,認為如果感情確實已經消失,那么離婚無論對于婚姻雙方還是對于社會都是一件幸事。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論離婚法草案》中就曾指出:“離婚無非是宣布某一婚姻是已經死亡的婚姻,它的存在僅僅是一種假象和騙局。”注318恩格斯也說:“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不過,個人性愛的持久性在各個不同的個人中間,尤其在男子中間,是很不相同的,如果感情確實已經消失或者已經被新的熱烈的愛情所排擠,那就會使離婚無論對于雙方或對于社會都成為幸事。只是要使人們免于陷入離婚訴訟的無益的泥潭才好。”注319馬克思恩格斯既贊同離婚自由,但他們也反對輕率離婚。1888年10月,恩格斯在寫給考茨基的信中說:“如果你們感情不和(不管是什么原因)是那么明顯,以致你當真要決定離婚,那我認為首先應當考慮到在現在的條件下妻子和丈夫地位的不同。離婚,在社會上來說,對于丈夫絕對不會帶來任何損害,他可以完全保持自己的地位,只不過重新成為單身漢罷了。妻子就會失去自己的一切地位,必須一切再從頭開始,而且是處在比較困難的條件下。因此,當妻子說要離婚,丈夫可以千方百計求情和央告而不會降低自己的身分;相反,當丈夫只是稍稍暗示要離婚,那末妻子要是有自尊心的話,幾乎就不得不馬上向他表示同意。”注320從這段表述可以看出,恩格斯認為離婚不僅要考慮自己的感受,更要考慮對方的感受,只有在充分考慮成熟后,才有權利采取離婚的手段,而且即使正式離婚,也應該要用最委婉的方式,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

七、個體不應該變成制造金錢的機器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他們寫道:“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注321在《資本論》中,他們則以勞動價值論為依據,提出了商品拜物教以及貨幣拜物教的概念,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剖析,科學揭示了資產階級道德把人與人之間關系歸結為金錢關系的物質根源。

“拜物教”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精神現象存在已久,最初是作為一個宗教術語而被納入宗教學中的。馬克思恩格斯出于研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需要,借用了這一術語。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章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一節中,對商品拜物教的性質作出了明確說明:“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因此,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做拜物教。”注322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拜物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其秘密就在于社會關系的物化。商品是人手的勞動產品,是由人創造出來的,但是在拜物教的意識里,它卻被賦予了生命,并反過來成為制約人自身發展的東西。貨幣本身是一種商品,當它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時候,它就具有了超常的能力,“當我渴望食物或者我因無力步行而想乘郵車的時候,貨幣就使我獲得食物和乘上郵車,就是說,它把我的那些愿望從觀念的東西,把那些愿望從它們的想象的、表象的、期望的存在改變成和轉化成它們的感性的、現實的存在,從觀念轉化成生活,從想象的存在轉化成現實的存在。作為這樣的中介,貨幣是真正的創造力”注323。貨幣的這種功效進一步用物的形式把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系掩蓋起來,從而不可避免地使人們從對商品的崇拜,轉化為對貨幣的崇拜,貨幣本身也從一種中介的存在轉化為無上的存在。因此,馬克思認為:“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只不過變得明顯了,耀眼了。”注324

馬克思認為,凡是在一切已經有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的社會形態,都不可避免地就會相應產生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在人們的意識中滋生自私、貪婪的品性。只不過由于資本主義方式的到來,這種自私、貪婪的品性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從而變為社會上普遍的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在資本主義社會,貨幣拜物教表現為在人們意識中的金錢至上觀念,金錢成為衡量人們成敗甚至道德的最高標準。在《資本論》一書中,馬克思這樣寫道:“因為從貨幣身上看不出它是由什么東西轉化成的,所以,一切東西,不論是不是商品,都可以轉化成貨幣。一切東西都可以買賣。流通成了巨大的社會蒸餾器,一切東西拋到里面去,再出來時都成為貨幣的結晶。連圣徒的遺骨也不能抗拒這種煉金術,更不用說那些人間交易范圍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正如商品的一切質的差別在貨幣上消滅了一樣,貨幣作為激進的平均主義者把一切差別都消滅了。但貨幣本身是商品,是可以成為任何人的私產的外界物。這樣,社會權力就成為私人的私有權力。因此,古代社會咒罵貨幣是自己的經濟秩序和道德秩序的瓦解者。還在幼年時期就抓著普路托的頭發把他從地心里拖出來的現代社會,則頌揚金的圣杯是自己最根本的生活原則的光輝體現。”注325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光閃閃的寶貴的金子成為了人們生活的最根本原則,在資產階級看來,“金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成為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靈魂升入天堂”注326。在貨幣拜物教眼中,“有些東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譽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們的占有者出賣以換取金錢,并通過它們的價格,取得商品形式”注327。一些令人尊崇的職業如學者、詩人、律師等,全部成為金錢的雇傭者,所有的黑白、是非、善惡、貴賤等都被顛倒了。

馬克思對這種貨幣拜物教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注328。馬克思用了大量令人吃驚的材料,揭露資本家在榨取工人剩余價值中的不道德行為,認為資本原始積累是“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的驅使下完成的”注329。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這種貪得無厭的本性深惡痛絕,《共產黨宣言》中這樣寫道:“現代工業已經把家長式的師傅的小作坊變成了工業資本家的大工廠。擠在工廠里的工人群眾就像士兵一樣被組織起來。他們是產業軍的普通士兵,受著各級軍士和軍官的層層監視。他們不僅僅是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奴隸,他們每日每時都受機器、受監工、首先是受各個經營工廠的資產者本人的奴役。這種專制制度越是公開地把營利宣布為自己的最終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惡。”注330

馬克思曾經這樣說過:“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走向自己的目標,不允許資產階級社會把我變成制造金錢的機器。”注331在實踐中,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資本主義貨幣拜物教提出了現實的批判。馬克思學識淵博,以他自身的名望和才華,要想謀得一個有相對可觀固定收入的職業,讓自己及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為了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他窮畢生精力,堅持不懈地進行《資本論》的撰寫工作,直至長眠在寫字臺前的椅子上。馬克思為全世界無產者提供了無法估量的精神財富,自己卻一貧如洗,不得不常常靠恩格斯以及其他好朋友的接濟過生。對此,著名活動家威廉·李卜克內西這樣評價:“如果一個人的價值是按照他所做過的工作來計算(好像物品的價值是按照它所含的勞動量來計算一樣),那末,即令從這個觀點上說,馬克思的價值也是如此之高……他為《資本論》工作了四十年,而且那又是怎樣的工作呵!能這樣工作的只有馬克思。但是,德國一個工資最低的零工,在四十年中所得的工資也比馬克思為本世紀最大的科學創造所得的‘稿酬’要多,我這樣說并非夸大。”注332

八、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消毒劑

勞動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的本質的重要方面。針對黑格爾在《現象學》中,“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人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自己勞動的結果”這一理論,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注333。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是人的生命活動,“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注334。在勞動過程中,“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注335。勞動的上述特征說明,“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注336。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是唯一能夠通過勞動而掙脫純粹動物狀態的動物,“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而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注337。因此,勞動是人區別于猿類的根本標志,它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有著根本的區別。蜜蜂建筑蜂巢的本領也許會使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即使是最蹩腳的建筑師也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因為“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注338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勞動是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是人類文明的真正基礎和根源,“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注339。“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注340基于對勞動普遍道德意義的深刻認識,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制度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指出:“雇傭勞動制度是奴隸制度,而且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越發展,這種奴隸制度就越殘酷,不管工人得到的報酬較好或是較壞。”注341因為,雇傭勞動制度盡管從表面上看,表現為貨幣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自由平等的買賣,但實質上工人如果不愿餓死,就不能離開整個購買者階級,“工人不是屬于某一個資本家,而是屬于整個資本家階級”注342。資本家階級正是利用貨幣,靠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來獲取自身所需生活資料,并過著奢侈生活的。由于資本主義雇傭制度,工人階級的命運操縱在資本家手中,在勞動力的買賣市場上,“原來的貨幣占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占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注343。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注344。這種勞動讓工人“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注345。因此,馬克思認為,傅立葉把工廠稱為“溫和的監獄”,形象地表明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生活的實際狀況。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雇傭勞動制度的同時,對資本家寄生蟲式的享樂生活也給予了強烈批判,他們指出:“最卑下的利益——無恥的貪欲、狂暴的享受、卑劣的名利欲、對公共財產的自私自利的掠奪——揭開了新的、文明的階級社會;最卑鄙的手段——偷盜、強制、欺詐、背信——毀壞了古老的沒有階級的氏族社會,把它引向崩潰。而這一新社會自身,在其整整兩千五百余年的存在期間,只不過是一幅區區少數人靠犧牲被剝削和被壓迫的大多數人而求得發展的圖畫罷了,而這種情形,現在比從前更加厲害了。”注346在資本主義社會,享樂成為一種時尚,一種道德說教,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在歐洲,宣傳享樂的哲學同昔勒尼學派一樣古老。在古代,這種哲學的創始者是希臘人,在近代是法國人,而他們成為創始者的根據也是相同的,因為他們的氣質和他們的社會特別容易使他們追求享樂。享樂哲學一直只是享有享樂特權的社會知名人士的巧妙說法。至于他們享樂的方式和內容始終是由社會的整個制度決定的,而且要受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影響,則已經不用說了;一旦享樂哲學開始妄圖具有普遍意義并且宣布自己是整個社會的人生觀,它就變成了空話。在這些情況下,它下降為道德說教,下降為對現存社會的詭辯的粉飾,或者變成自己的對立面,把強制的禁欲主義宣布為享樂。”注347馬克思恩格斯在對享樂主義進行批判的過程中,看到了人的道德甚至人性的喪失,恩格斯說:“還有另外一種更壞的無所作為的福音,它塑造的是無所事事的政府,它使人喪失一切嚴肅性,迫使他們想去顯露并非他們本性的東西——一味追求‘幸福’,就是說,追求吃得好,喝得好;它把粗陋的物質捧上寶座,毀掉了一切精神內容。”注348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注349因此,他們呼吁工人階級:“應當摒棄‘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這種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革命的口號:‘消滅雇傭勞動制度!’”注350在他們看來,到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在舊的生產方式徹底變革的情況下,“一方面,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中所應承擔的部分推給別人;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注351

九、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

1883年,馬克思逝世時,恩格斯曾寫道:“沒有一個人能像馬克思那樣,對任何領域的每個科學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實際應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悅。但是,他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學當做這種力量來加以利用,在他看來,他所掌握的淵博的知識,特別是有關歷史的一切領域的知識,用處就在這里”注352。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時,曾系統地闡述過作為生產力的科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并明確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工業是自然界對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對人的現實的歷史關系。因此,如果把工業看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質,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學將拋棄它的抽象物質的方向,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拋棄唯心主義方向,從而成為人的科學的基礎,正像它現在已經——盡管以異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礎一樣;說生活還有別的什么基礎,科學還有別的什么基礎——這根本就是謊言。”注353自然科學正在“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作準備”注354。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也曾提到:“勞動包括資本,并且除資本之外還包括經濟學家沒有想到的第三要素,我指的是簡單勞動這一肉體要素以外的發明和思想這一精神要素。”注355“人類支配的生產力是無法估量的。資本、勞動和科學的應用,可以使土地的生產能力無限地提高。……科學……這種無法估量的生產能力,一旦被自覺地運用并為大眾造福,人類肩負的勞動就會很快地減少到最低限度。”注356上述論述可以看出,立足于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恩格斯早期即對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有較為清醒的認識。

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了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促進功能:“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注357馬克思恩格斯還強調,“科學的力量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另一種生產力”注358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的著名論斷。他說:“同價值轉化為資本時的情形一樣,在資本的進一步發展中,我們看到:一方面,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注359他還指出:“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表現為資本固有的屬性;它既包括科學的力量,又包括生產過程中社會力量的結合,最后還包括從直接勞動轉移到機器即死的生產力上的技巧。”注360馬克思通過分析機器大工業的發展,進一步突出了科學技術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天才思想。他說:“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而是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這種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注361“自然界沒有造出任何機器,沒有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自動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的產業勞動的產物,是轉化為人的意志駕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說在自然界實現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質。……是對象化的知識力量。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注362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對科學在社會生產中的功能,人們總是低估,他們說:“對腦力勞動的產物——科學——的估價,總是比它的價值低得多,因為再生產科學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同最初生產科學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是無法相比的,例如學生在一小時內就能學會二項式定理。”注363

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看到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而且也看到了由于科學技術的變化而帶來的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恩格斯在致瓦爾特·博爾吉烏斯的信中提到:“這種技術,照我們的觀點看來,也決定著產品的交換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從而在氏族社會解體后也決定著階級的劃分,決定著統治關系和奴役關系,決定著國家、政治、法等等。”注364在《英國狀況》一文中,恩格斯提到:“科學和哲學結合的結果就是唯物主義(牛頓的學說和洛克的學說同樣是唯物主義的前提)、啟蒙運動和法國的政治革命。科學和實踐結合的結果就是英國的社會革命。”注365由于科學的廣泛應用,人際關系和道德關系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使社會各階級的一切舊有關系和生活條件發生了變革;它把農奴變成了自由民,把小農變成了工業工人;它摧毀了舊的封建手工業行會,消滅了許多這種行會的生存手段。”注366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科學史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道德的進步。他們提到:“分工,水力特別是蒸汽力的利用,機器裝置的應用,這就是從上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搖撼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注367“17世紀和18世紀從事創造蒸汽機的人們也沒有料到,他們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會狀態發生革命,特別是在歐洲,由于財富集中在少數人一邊,而另一邊的絕大多數人則一無所有,起初使得資產階級贏得社會的和政治的統治,爾后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發生階級斗爭,而這一階級斗爭的結局只能是資產階級的垮臺和一切階級對立的消滅。”注368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提到,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被縮短到最低限度,“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注369。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科學發展對社會生產以及道德發展的積極作用并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只有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只有工人階級能夠“把科學從階級統治的工具變為人民的力量,把科學家本人從階級偏見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國家寄生蟲、資本的同盟者,變成自由的思想家!只有在勞動共和國里面,科學才能起它的真正的作用”注3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北区| 五常市| 永清县| 扶余县| 嘉祥县| 扬州市| 康平县| 满城县| 潞城市| 彝良县| 连城县| 牙克石市| 抚宁县| 读书| 永丰县| 镇宁| 和政县| 美姑县| 乾安县| 广水市| 冀州市| 南昌县| 宕昌县| 特克斯县| 登封市| 都匀市| 沙田区| 石嘴山市| 崇义县| 南开区| 象州县| 大邑县| 吉木乃县| 张家口市| 绥化市| 廊坊市| 忻州市| 哈密市| 墨脱县| 乳山市|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