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發展:時代發展的新要求
- 徐志宏 王東紅
- 2262字
- 2020-08-20 16:01:58
(一)繼承基礎上的科學發展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因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
。可見,科學發展必須繼承以往的發展思想和發展經驗。立足于中國現實,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成果、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黨和人民從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寶貴經驗,都應積極加以繼承和發揚,這樣才能使發展具有歷史性和連續性,從而具有科學性。
首先,科學發展要繼承人類發展的先進成果。許多人類優秀發展成果并不都具有階級性,過分的階級對立或者大批判,并不利于社會發展。比如,“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資本家拿來為資本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國家拿來為社會主義服務”。鄧小平曾談到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雖然與蘇聯的不完全一樣,但有些經濟制度,特別是企業的管理與組織等受蘇聯的影響比較大,“這些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經營方法、管理方法、發展科學的方法,我們社會主義應該繼承。在這些方面我們改革起來還有許多困難”
。“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努力繼承我們先人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和積極吸收人類全部文明的各種優秀成果,認真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科技成果,真正做到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和先進科技力量結合起來。”
其次,科學發展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國有著自己的歷史命運、基本國情和文化傳統。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以發展了幾千年的燦爛文明而著稱世界,“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創造過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力和最光輝的科技成就,并將這種領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紀。明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的發明創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約有三百項,其中中國的發明創造占相當大的比例。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列舉了公元后十五個世紀內中國完成的一百多項重大發明和發現,大部分在文藝復興前后接二連三地傳入歐洲,為歐洲文藝復興準備了重要物質技術基礎。直到十七世紀、十八世紀,歐洲人對中國文明還是十分仰慕的,這從萊布尼茨、伏爾泰等著名學者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大力繁榮社會主義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充分利用已有的發展經驗、發展資源,是保證中華民族振興和發展、保證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大計。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華民族接續探索的成果,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早在1989年,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研究了蘇聯、東歐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后就斷言,到下個世紀,共產主義不可逆轉地在歷史上衰亡將使其實踐和信條與人類境況不再相干。但他也有所保留地說,中國共產主義的歷史軌跡與東歐或蘇聯的共產主義大不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它是土生土長的(homegrown)。中國的改革同舊有的、相對來講更為深入人心的價值觀念日趨協調,把人們的傳統價值觀與現代文化融為一體,預示著中國的明天會更加美好。這一結果對中國和共產主義都有深遠的意義。中國將躋身世界強國前列,從而重回昔日大國地位,在這一進程中,中國將重新詮釋共產主義的主旨。
20年后的2009年,俄羅斯學者也指出,其所在國度“評價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成就時,總是認為其與中國文明的成果相關”。“鄧小平領導的1978年改革對中國文明的歷史功績在于,它使由外界影響和革命活動帶來的現代與傳統二者之間沖突轉向統一。”
因此,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滿懷信心,將社會各項事業植根于中國文化和中國現實之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最后,科學發展要繼承社會主義發展的寶貴經驗。中國在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里,繼承老一輩革命家的遺志,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開辟了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著人類對社會主義的憧憬和探索,是世界和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新產物。立足于中國,世界社會主義近500年的歷史進程,可以分為6個時間段,即“空想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并實踐社會主義,蘇聯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黨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沃勒斯坦說,1848—1917年徘徊于歐洲的共產主義幽靈散發著樂觀、正義和道德。1917—1991年是徘徊于世界的共產主義幽靈的插曲(interlude),其散發著停滯、辜負所托和駭人的壓迫。第三代幽靈一定又將是對全世界的,但能不能稱之為共產主義的幽靈呢?若按照第二時期對這個詞語的用法是肯定不能的,而與第一時期這個詞語的用法相比,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今后的25~50年內,關于如何命名和應付這個新的幽靈既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辯論,也是一場全球范圍內的政治斗爭,雖然這場世界性政治爭議的結果難以預言,但問題在于闡明所面臨的一些歷史抉擇。
中國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繼承已有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的合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