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合作網絡與企業集團管理控制理論綜述

2.1 合作網絡視角選擇的理論基礎

2.1.1 社會網絡理論

社會網絡理論成熟于20世紀70年代,是一種新的社會學研究范式。所謂社會網絡,Wellman于1988年給出了一個較成熟的概念:社會網絡是由某些個體間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即把“網絡”視為聯結行動者的一系列社會聯系(Social Ties)或社會關系(Social Relations)。但隨著應用范圍的不斷拓展,社會網絡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際關系的范疇,網絡的行動者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合單位,如家庭、部門、組織。

西方學者之所以會對經濟生活中的網絡現象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網絡化已成為現實經濟體的常態,在各類企業內部及企業之間均開始出現了規模廣泛的網絡化結構與網絡化行動;二是學者們已找到了對社會網絡結構進行研究的有效方法,從而保證了基于網絡視角研究經濟生活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關于網絡的研究還無法構成一個成熟的領域,各個學者的關注要點及研究范式均存在較大差異。不過,盡管如此,我們依然可以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中歸納出兩種典型的研究視角:一種視角主要源于社會學和組織理論,它把網絡視為一種闡明存在于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以及組織環境之中的關系的分析工具;另一種視角更具跨學科的性質,它把網絡視為一種組織邏輯、一種各個不同經濟行動者之間的支配性關系。

針對本研究的對象——企業集團這種多組織聯合體內部的管理控制問題,由于集團內部復雜多樣的母子公司關系的存在及其對內部資源配置的重要性,社會網絡理論能夠為我們提供豐富而有力的理論支持與解釋。因此,我們需要著重介紹目前主要的社會網絡相關理論,具體包括:Granovetter(1973,1985)的“強關系優勢理論”和“弱關系的力量理論”、以Bourdieu(1985)和Coleman(1988)為代表的“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和以Burt(1992)為代表的“結構洞理論”(Structural Hole)。

(1)強關系優勢理論。

企業間保持緊密聯系可以塑造和增強彼此間的信任程度,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因此,強關系將有助于企業獲取更多的資源。格蘭諾維特曾指出,強關系在人際關系和組織間關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組織間關系支撐的商業行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強調,處于不安全位置的人或組織,極有可能借助發展強關系而取得對方的保護,并以此降低自身面臨的不確定性。科拉克哈特和斯坦恩證明得出,當一個組織具有跨組織界限的友誼聯結(強關系)時,這種友誼將幫助其應對環境的變化和各種不確定性的沖擊,由此可以說,強關系對于組織處理危機可能是最重要的。強關系之所以能幫助企業克服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和危機,其原因就在于企業彼此間經常性的交流和交易,會使得彼此之間生成信任感和傳遞影響力(羅家德,2002)。在信任的基礎上,企業就容易得到伙伴的精神和物質支持。由強關系獲取的資源是很有價值的,因為隱含經驗類的知識轉移一般只發生在高度信任的企業之間,弱關系無法深諳這些知識的實質性內容。

(2)弱關系力量理論。

雖然強關系可以通過傳遞影響力和信任感為企業獲取資源提供條件,但強關系往往會形成過多的信息循環,造成信息通路上的重疊和浪費(林潤輝,2004),而弱關系可以傳遞新鮮或異質性的信息和知識。Granovetter(1973)在其發表的著名論文《弱關系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中認為,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交流接觸所形成的紐帶聯系在強度上是有差別的,他將關系分成強關系和弱關系兩類,并用相互接觸的頻數進行定義,認為強關系每周接觸至少兩次以上,弱關系每周接觸少于兩次但每年不少于一次。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有名的“弱關系的力量”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在傳遞資源的作用上弱關系更具力量,因為強關系的主體之間彼此很了解,知識結構、經驗、背景等很相似,無法帶來新的資源與信息,頻繁互動所增加的資源與信息大部分是冗余的,而弱關系的主體之間則存在著較大差異,可以相互傳遞增加新價值的資源。

(3)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概念是由法國學者Bourdieu(1985)首先提出的,其后Coleman認為社會資本指個人所擁有的表現為社會結構資源的資本財產。它們由構成社會結構的要素組成,主要存在于社會團體和社會關系網之中。個人參加的社會團體越多,其社會資本越雄厚;個人的社會網絡規模越大、異質性越強,其社會資本越豐富;社會資本越多,攝取資源的能力越強。不僅個人具有社會資本,企業也有“企業社會資本”,通過聯結攝取稀缺資源的能力就是企業的社會資本。由于社會資本代表了一個組織或個體的社會關系,因此,在一個網絡中,一個組織或個體的社會資本數量決定了其在網絡結構中的地位。

(4)結構洞理論。

美國學者Burt在1992年提出了結構洞的概念。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其社會網絡均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網絡中的任何主體與其他主體都發生聯系,不存在關系間斷現象,從整個網絡來看就是“無洞”結構;這種形式只有在小群體中才會存在。二是社會網絡中的某個或某些個體與有些個體發生直接聯系,但與其他個體不發生直接聯系,無直接聯系或關系中斷的現象,從網絡整體來看好像網絡結構中出現了洞穴,因而被稱為“結構洞”。由此可以看出,Burt的結構洞觀點與Granovetter關于聯結強弱重要性的假設有很深的淵源,結構洞之內填充的是弱聯結,因而Burt的觀點可以被看做對Granovetter觀點的進一步發展、深化與系統化。另外,結構洞與社會資本有關。Burt認為社會資本伴隨行動主體的中介機會而產生。主體擁有的結構洞越多,具有的社會資本就越多。

2.1.2 新經濟社會學理論

新經濟社會學是在經濟學帝國主義擴張的背景下,在社會網絡理論及其分析框架的基礎上興起的。它的出現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使經濟學和社會學得以在微觀的層面上“對話”。把社會網絡引入到對經濟社會現象的分析之中,對經濟學的解釋進行補充,為社會關系被結合進入經濟模型提供了可能性,這是新經濟社會學的主要貢獻。它的產生大大拓展了社會學的研究領域,推動了社會學和經濟學在當代的融合與發展。

簡單來說,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直接來自于社會網絡理論及其分析體系,其學術淵源主要傳承于三個學術流派:社會關系測量學派、對人際關系模式進行探索的哈佛學派、英國曼徹斯特的人類學派。作為新經濟社會學的代表人物,格蘭諾維特(1985)在《美國社會學雜志》發表的《經濟行為與社會結構:嵌入性問題》,開創了利用社會結構或社會網絡分析經濟行為和經濟秩序的經濟社會學新紀元,標志著新經濟社會學的誕生。其后,眾多學者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研究探索,代表性學者包括:研究組織間網絡的Wayne Baker以及Ronald Burt;研究各種文化在經濟現象中的作用的Paul DiMaggio以及Neil Zelizer;研究企業間關系對企業影響的Gary Hamilton;研究社會關系的作用的Alejandro Portes以及Nan Lin等。

盡管新經濟社會學陣營中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學術興趣和研究視角,且理論觀點各異,但歸結起來學者們基本的理論思想主要包括網絡理論、文化理論和組織理論三類(Swedberg,1991,1997)。其中,在網絡理論方面,新經濟社會學認為經濟行為是被社會性地限定的,是“嵌入”于社會網絡中的,因此個人的決策與行為是與具體的社會情境無法割裂的,必須用“嵌入”來說明個人行動與其所處的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并解釋行動者真實的行為背景。在文化理論方面,DiMaggio等新經濟社會學學者認為文化可以通過信仰和理念、習慣形成自然的假設或非正式的規范系統來影響經濟,“結構性嵌入”不是唯一的“嵌入”,“政治嵌入”、“認知嵌入”和“文化嵌入”同樣是經濟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在組織理論方面,新經濟社會學認為社會關系滲透于各個企業間,經濟組織和個體經濟行動者一樣受社會關系網絡的限定,這表現為企業間的交往和聯系并不是通過正式的經濟交易規范而達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通過社會關系網絡實現的,而且企業內部的等級制度也常常為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絡所取代。

由上述主要觀點可以得知,新經濟社會學理論把社會學的視角引入經濟學,重視文化與意識形態、人際關系、經濟結構、社會體系、社會制度等社會因素與經濟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從而拓寬了經濟學研究的視野,開辟了交叉研究的新領域。具體來講,新經濟社會學的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從方法論來看,新經濟社會學的網絡研究方法介乎社會科學研究的兩大方法之間,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思路;(2)從學術源流來看,新經濟社會學家最初是以社會網絡分析家的身份出現的,后來又借助于網絡分析而創造了一個經濟社會學流派,這種方式也為學術發展提供了一個范例;(3)新經濟社會學成為了一個對經濟生活進行社會學研究的里程碑式的學科,大大拓展了社會學的研究領域,推動了社會學的發展。當然,作為一個新興學術流派,新經濟社會學本身也存在著許多缺陷。從具體研究來看,它們多為微觀層面的經驗研究,而缺乏宏觀層面上的分析,這就使得它對整體經濟生活的解釋力大打折扣了(李淼、張廣利,2004)。

2.1.3 合作網絡理論

合作網絡理論是近年來發展較為迅速的合作理論,它實際上是組織行為研究、企業戰略分析、社會網絡理論、新經濟社會學、交易成本理論、代理理論、博弈論等對戰略聯盟、組織網絡(如生產網絡、供應鏈和研發網絡)和網絡化組織(如虛擬企業)等形成于企業之間的經濟組織深入研究與探討的產物。目前,對合作網絡現象的研究已逐步延伸到了幾乎所有的網絡經濟組織中(李新春,1998)。

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合作網絡的概念、生成機理及主要特征等內容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剖析,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包括:Richardson(1972)最早提出了企業合作網絡的概念,他根據Coase(1937)的交易成本理論和Penrose(1959)的資源觀,提出了企業合作網絡是一種介于科層制和市場之間的組織形式,其本質在于連接不同企業間異質資源的觀點;Carney(1998)運用資產專門性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對形成網絡生成的動因進行的分析,認為網絡組織能夠在保證企業彈性的情況下,通過有效地控制投資成本和對一般性資產的最大利用來避免交易成本的增加,從而獲得比較競爭優勢,網絡的特有競爭能力部分地來自于對資產最理想配置的組合能力;資源基礎觀則認為,合作網絡是一種社會網絡,是企業之間的一種自發行為,它的目的在于追求共同的經濟利益和組織目標,并會通過協定關系形成排他性的企業進入壁壘(Gulati,1998);知識基礎觀(KBV)認為,組織間合作網絡可以使各個成員共享兼容目標、爭取相互利益,并且在該網絡中彼此之間具有高度依賴(Kale et al.,2000)。我國學者肖渡、沈群紅(2000)認為網絡的形成來自于企業間長期發展中的合作與互動關系,來自于它們長期互動中培養的信任以及入盟企業對信譽和社會交換原則的重視。何蘇華(2005)分別基于分工與專業化理論、交易費用理論、企業能力理論、合作競爭理論對企業合作網絡的成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實現分工與專業化效率、共享網絡增值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核心競爭力是其成因,并且認為以契約和信任為核心的運行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是其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合山市| 兴隆县| 仁怀市| 双桥区| 闵行区| 苗栗市| 郑州市| 德兴市| 屏东县| 凉山| 南木林县| 稻城县| 丹阳市| 盐源县| 土默特左旗| 德令哈市| 公主岭市| 广安市| 天祝| 根河市| 六盘水市| 宝山区| 绍兴市| 开江县| 三都| 崇文区| 洮南市| 太白县| 上林县| 盐源县| 溆浦县| 丰顺县| 泸州市| 灵川县| 南康市| 明溪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安义县| 河北省|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