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寫于中國國民經濟核算方案實施20年注12

蔣 萍 王 勇

國民經濟核算是政府統計的根本,國民經濟核算的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國統計水平的高低,更直接影響政府部門的宏觀經濟決策。《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的頒布標志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正式建立。20年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在實踐工作、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基于實踐工作的總結

(一)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

自新中國政府統計機構成立以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一直采用蘇聯的MPS,而歐美等西方國家則采用SNA。MPS與SNA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兩種體系的核算范圍和內容不同:MPS側重對貨物和生產性服務的核算,對于非生產性服務(如教育、醫療、文化、國防等)沒有考慮;SNA全面考察了貨物和服務的所有產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非生產性服務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上升,MPS已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1993年,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第27屆會議通過決議,取消MPS,在全球范圍內采用SNA。

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務院于1984年成立了專門的國民經濟核算領導小組,負責和領導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改革工作。國家統計局根據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制定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年,國務院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論證,通過了該方案,這標志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從制度上轉向SNA。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既是出于國際比較的需要,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宏觀經濟管理。一方面,從國際比較和交流的角度看,中國必須采用SNA,只有使用國際通用的“統計語言”才能融入國際統計大家庭;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忽略非生產性服務的MPS已無法滿足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而SNA已經被現實證實是一套能夠有效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核算體系。

1992年是中國政府統計發展歷程中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在中國政府統計機構建立40周年之際,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正式建立。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統計人為統計事業的發展所付出的心血,飽含著他們對中國統計事業美好未來的殷切期盼。從MPS到SNA,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實現了“華麗轉身”,盡管轉身并不徹底且歷經波折與爭議,無論學術界還是統計系統始終有反對的聲音存在,但是這畢竟標志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開始敞開胸懷面向世界,標志著中國統計開始融入世界統計大家庭,對中國政府統計的發展、對中國統計事業和統計學科的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1992年至今,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已經成為政府統計的核心內容,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統計基礎,中國統計也已成為世界統計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切成績的取得與進步都始于1992年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是中國政府統計發展歷程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新中國的發展歷程中也惹人關注。作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分水嶺,1992年值得紀念。

(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歷程

以《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的頒布為分界點,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過渡期(1992—2002年)和接軌期(2003年至今)。

(1)過渡期(1992—2002年)。1992年到2002年,中國執行的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該試行方案中既包括MPS的內容,也包括SNA的內容。該方案采納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保留了MPS的部分內容,是一個MPS與SNA混合的體系,體現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從MPS向SNA過渡的特點,因此稱該時期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過渡期。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體系的建立都要經歷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已經實行了幾十年MPS的中國而言,改革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更是一項復雜又龐大的工程,牽動全局,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并沒有在建立之初就全面轉向SNA,而是分階段逐步完善,以SNA為參照,建立既適合我國宏觀經濟和社會管理的需要,又符合公認核算規范、具有國際可比性的核算體系。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過渡時期為我國的核算實踐工作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為我國下一階段核算實踐的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是我國全面轉向SNA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階段。同時,該試行方案作為一個過渡性的方案,在制定國民經濟計劃、財政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及對外經濟政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注13

(2)接軌期(2003年至今)。自《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實施以來,國家統計局一直致力于對國民經濟核算方法進行改革和完善。在總結實踐經驗、吸收SNA(1993)注14最新研究成果、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進行了系統修訂,制定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核算原則、基本分類、基本核算框架和基本核算內容進行了新的規范。該體系全面剔除了MPS的核算內容。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國民經濟賬戶和兩張附屬表組成。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國內生產總值表、投入產出表、資金流量表、國際收支表和資產負債表;一套國民經濟賬戶包括經濟總體賬戶、國內機構部門賬戶和國外部門賬戶;兩張附屬表,即自然資源實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資源與人力資本實物量核算表。該體系的設置既考慮了盡量與國際標準接軌,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的發布是實踐推動、理論發展和現實要求的必然結果。第一,實踐推動。《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的實施為2002版本核算體系的制定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多年的實踐經驗使統計部門逐漸摸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核算體系,核算體系改革存在堅實的實踐基礎。第二,理論發展。我國在制定《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時,SNA(1993)尚未最終完成,試行方案中所采納的SNA的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是建立在SNA(1968)及SNA(1993)草案基礎上的。隨著SNA(1993)的出版,許多國家根據這套新的國際標準對各自原有的核算體系進行了系統的修訂,中國對原有的核算進行改革勢在必行。第三,現實要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全面轉向市場經濟,原有的核算體系已無法滿足宏觀經濟決策和大眾對數據的需求,新核算體系的制定也是現實的迫切需要。實踐推動、理論發展和現實要求多方合力,共同促成了新核算標準的制定。

2002版本的核算體系只是一定時期內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規范文本,并非最終的核算標準,不論是與國際通行核算標準相比還是從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2002版本的核算體系都有許多方面有待改革和完善。需要指出的是,SNA(2008)已經發布,國家統計局和相關科研機構正在對SNA(2008)的變化及其對中國核算的影響進行研究。隨著實踐經驗的豐富、經濟社會的發展、國際標準的改進、中國統計水平的提高,2002版本的核算標準有必要進行修改,國家統計局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的改革已經提上日程。未來,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布值得期待。

(三)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工作20年主要成就

(1)核算意識與核算思想與國際接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落下MPS旗幟,升起了SNA大旗。將SNA作為唯一核算標準確立,順應了國際核算理論的發展。從MPS到MPS+SNA,再到SNA,其變化是顛覆性的,雖然過程漫長,并伴隨著改革的陣痛與迷惘,但最終還是確定了“國際標準”這唯一之路。大家終于達成共識——試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核算體系的想法是幼稚的,這為中國統計水平全面走向國際水準打下了認識論基礎。

(2)確立了國民經濟核算在政府統計中的中心地位。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政府統計并非始終以國民經濟核算為中心,例如,計劃經濟時期的工業統計和部門統計等在我國政府統計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國民經濟核算已成為政府統計的重要內容:政府統計的絕大部分工作圍繞著國民經濟核算進行,國家統計局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資金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工作展開也充分體現了國民經濟核算在政府統計中的中心地位。將國民經濟核算放到政府統計的中心地位彰顯了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性,符合國際慣例。

(3)基本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核算體系。以《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發布為標志,中國已基本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各組成部分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其中,基本核算表對宏觀經濟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經濟運行狀況和經濟增長目標建立在GDP核算基礎上;投入產出核算在研究產業關聯、最終需求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資金流量核算在研究收入分配、金融交易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國際收支核算為分析對外經濟提供依據。此外,一套國民經濟賬戶和2張附屬表作為核算體系的組成部分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4)編制了一套較為詳細的核算資料。通過多年的核算實踐,中國編制了一套較為詳細的核算資料。例如,國家統計局根據相關資料將GDP歷史數據推算到1952年,形成了統一口徑的GDP核算歷史資料;先后編制了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的投入產出表;編制了1992年到2009年的資金流量表等。此外,各地區也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一標準編制了各地區的一整套核算資料,為經濟決策和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5)核算分類標準不斷完善。核算分類標準是核算工作的前提。當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可供參考的核算分類標準,這些核算分類標準既有面向宏觀整體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全國工農業產品(商品、物資)分類與代碼》、《個體經營分類與代碼》等,還有針對特定行業或活動的,如《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高技術產業分類目錄》、《環境保護活動分類》等。核算分類標準為實踐工作提供了規范的參照,統一了核算對象的統計標準和統計口徑。

(四)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工作的未來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工作仍有許多方面有待提高。

(1)中心框架的完善。中心框架是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仍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進,如GDP核算,今后需要在季度GDP核算、不變價GDP核算、地區GDP核算、GDP歷史數據修訂、GDP計算方法、服務業核算等方面進行完善;投入產出核算,要改進目前的直接編表方法,減輕企業負擔和編表成本,采用國際通行的編表方法(由供給使用表間接推導投入產出表),加強投入產出表在核算體系中的作用;資金流量核算,要細化部門分類,提高資金流量表的時效性等。

(2)行業和項目分類標準的制定、改進和細化。行業和項目分類標準是統計工作開展的前提,詳細的分類標準有利于全面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我國已結合現實需要制定了一些統計分類標準,并對原有的統計分類標準不斷改進和細化,如《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的修訂(1984、1992、2002、2012),《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的制定(2004)和修訂(2012)。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統計分類標準仍然存在核算標準過少注15、已有分類標準需要細化等問題。注16今后,對統計行業和項目分類標準的制定、改進和細化應該成為提高我國核算水平的重要方面。

(3)價格指數體系的改進。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價格指數體系,涵蓋了農業、工業、建筑業等行業,但是在編制范圍和編制方法上仍然有較大的改進余地。在編制范圍上,我國在服務業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服務業進出口價格指數上還存在缺口,影響不變價增加值的準確性;在編制方法上,有些價格指數的權數基期和價格基期并不一致,因此彼此不具有可比較性。科學規范的各行業價格指數是不變價核算的基礎,對于準確測度各行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4)衛星賬戶的編制。目前,我國的核算實踐主要圍繞著核算中心框架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心框架涵蓋的內容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人們認識世界、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需求,衛星賬戶的編制是對核算中心框架的必要補充,對于從中觀角度對不同領域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指出的是,國內對衛星賬戶的研究要領先于衛星賬戶的編制,學術界對環境、住戶、體育等衛星賬戶的開發與研究都已展開,但是并沒有進入實施階段。今后,對衛星賬戶的編制應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如何充分發揮信息化在核算工作中的作用,完善普查資料與常規資料的銜接等也是未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需要改進的重要方面。

二、基于理論研究的總結

(一)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研究歷程

盡管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20世紀90年代初才正式轉變為SNA,但學術界對于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研究從80年代初就已展開,并且取得了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伴隨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工作的推進而不斷進步。根據不同時間段的研究特點和研究內容的不同,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到20世紀90年代初、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21世紀初到現在。

1. 20世紀80年代初到20世紀90年代初

該階段,學術界對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可以用“討論”與“吸收”概括。

討論,指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選擇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關于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否應該取消MPS,采納SNA,國內學術界展開了大討論。這次討論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服務業發展日新月異,對外政治經濟交往日趨頻繁。在MPS下,核算結果無法全面反映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全貌,也無法滿足對外交往中國際比較的需要。現實情況迫使中國統計人不得不認真考慮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未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站在重新選擇的歷史節點上。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選擇的大討論的背后含義則是對生產范圍的不同認識和界定,許多著名經濟學家都參與其中,如于光遠、孫冶方等人。認為我國應該采用SNA的學者表示“一切能夠滿足社會消費需要的勞動都是生產勞動,都創造價值,都應該計算產值”,而支持我國選擇MPS的學者則認為“‘精神生產’勞動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而且是物質財富的消費者”(孫冶方,1981),因此科研、教育、文化、醫療、文學藝術等非生產性服務不應該算作生產活動。盡管存在巨大爭議,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還是做出了逐步取消MPS、采納SNA作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標準的正確選擇。事實證明,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選擇的大討論有力推動了中國由MPS向SNA轉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是中國統計學界理論研究促進實踐發展的典型代表。需要指出的是,這次討論并不是充分而徹底的,仍然留有“尾巴”:討論并沒有將國防和非法生產劃到生產范圍內。

吸收,指對SNA文本的吸收。閔慶全、岳巍、李運寬、錢伯海等人對我國學術界認識、吸收SNA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不但翻譯了SNA,如閔慶全、崔書香、肖家魁翻譯了SNA(1968),正式將SNA介紹到中國,還撰寫了論述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研究專著,如閔慶全的《國民經濟核算綜論》(1989)、岳巍的《國民經濟核算若干理論問題》(1988)、錢伯海、楊緬昆、林擎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通論》(1992)、蔣萍的《社會核算方法》(1992)、邱東的《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結構研究》(1990)等都是早期對SNA研究的重要論著。

2. 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

隨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與SNA(1993)的發布,學術界對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不斷深入,同時注重結合中國實際。《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實際上是兩種力量——“MPS不能取消”與“SNA必須引進”制衡的結果。這一階段大家也在反思MPS+SNA模式的利弊。MPS+SNA模式意在說明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應該體現中國特色,但是,可比性是統計的靈魂,不可比的所謂特色必將退出歷史舞臺。該認識的逐漸普及為中國2002年版核算體系的出臺奠定了基礎。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的核算研究可以用“整體”與“實踐”概括。

整體,指對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主要關注SNA的體系和整體框架,相關研究大多集中于對SNA整體內容的介紹。SNA(1993)的發布使得中國學術界對SNA的認識進一步加深,關于SNA主體體系研究的成果不斷出現,主要以專著形式,如張塞的《新國民經濟核算全書》(1993)、錢伯海的《新國民經濟核算原理》(1994)、賀鏗的《國民經濟核算理論與方法》(1995)、李寶瑜的《國民經濟核算與分析》(1994)、錢伯海的《國民經濟統計學:國民經濟核算原理》(1995)等都是對SNA整體框架和整體內容進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實踐,指對SNA的研究結合中國的實踐。《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雖然采用SNA的核算原則、方法等,但是與SNA還存在較大不同,因此,對兩者之間差別的研究以及對中國特色核算體系的研究也是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如許憲春對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SNA(1993)的差別做了詳細的論述,并出版專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改革與發展》(1998)。劉長新、錢伯海、龍華、徐向新等學者也分別就中國核算的實踐發展和改革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3. 21世紀初到現在

進入21世紀,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全面轉向SNA,與國際標準正式接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21世紀初到現在的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可以用“前沿”概括。

前沿,指國內對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不斷地與國際前沿研究領域靠近,捕捉國際研究領域的動向,并結合中國實際,指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中存在的問題,從經濟到環境、從宏觀到微觀、從國內核算到國際比較。國民經濟核算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顯著增多,在GDP核算(許憲春、彭志龍、楊緬昆)、金融核算(曾五一、曹小燕)、綠色GDP核算(張穎、戴亦一、王德發)、環境核算(李金華、高敏雪)、住戶核算(李金華、林玉倫)、非市場服務核算(蔣萍、高艷云)、未觀測經濟核算(蔣萍、劉丹丹)、投入產出核算(陳錫康、齊舒暢、李善同)、無償服務核算(曾五一)等領域都有眾多成果產生。SNA(2008)的發布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SNA(2008)的變化與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改革已經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對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時間段的劃分與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實踐發展歷程基本吻合,體現了實踐發展與理論研究相互融合的特點。

(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研究領域注17

總體來看,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研究領域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對SNA文本的理論研究、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整體理論研究以及對具體核算領域的理論研究。

1.對SNA文本的理論研究

對SNA文本的理論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領域:對SNA的翻譯、解讀,SNA各版本的修訂變化研究,SNA與其他核算標準的比較研究,表1中列出了各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

表1對SNA文本的理論研究領域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續前表


image

(1)對SNA的翻譯、解讀。學術界對SNA的翻譯、解讀時間較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中,閔慶全等、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高敏雪等分別翻譯了SNA(1968)、SNA(1993)、SNA(2008)。此外,閔慶全、錢伯海、袁壽莊等還較早出版了對SNA的解讀性著作。對SNA各版本的翻譯和早期的介紹性專著對中國學者更好地研究SNA產生了重要影響。

(2)SNA各版本的修訂變化研究。SNA(1968)到SNA(1993),再到SNA(2008),每一次版本的更新都會帶來很大改變,中國學者對SNA各版本的修訂變化進行了廣泛關注,如李曉超(1990)、許憲春(1993)、楊仲山(2008)等對SNA(1968)到SNA(1993)的變化進行了詳細研究,研究認為,與SNA(1968)相比,SNA(1993)變化較大,包括“調整了基本賬戶結構和建立了新的平衡項,修改了若干概念和采用了新的概念,調整了一些分類和具體處理方法”(龍華、許憲春,1993);高敏雪(2009)、劉偉(2010)、陳夢根(2011)等對SNA(1993)到SNA(2008)的變化進行了研究,他們從更為細致的角度研究了SNA(2008)的新變化,如非金融資產的修訂、金融核算的變化等。

(3)SNA與其他核算標準的比較研究。SNA與其他核算標準的比較研究是關于SNA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從兩個角度進行:一是整體比較研究,如褚可邑(1996)對SNA與MPS進行了比較分析,葛守中(2004)對SNA、GFS與MFS進行了比較研究,楊鳳娟(2010)對SNA和MFS進行了比較研究;二是對SNA與其他核算體系中的具體內容進行比較研究,如張啟江(1987)對投入產出模型在SNA與MPS中的區別進行研究,費世平(2011)對SNA與CGMFS中的金融部門分類進行了研究等。

需要強調的是,對SNA文本的消化和吸收始終貫穿于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研究歷程中,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也始終圍繞著SNA進行,這是因為SNA凝聚了國民經濟核算領域的幾乎所有重要議題,同時也充分體現了SNA作為綱領性文本在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理論研究

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SNA的聯系、區別,以及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與改革。表2中列出了各部分的代表性成果。

表2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研究領域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續前表


image

(1)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SNA的聯系、區別。學術界從兩個角度對此進行了研究:一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SNA的區別,例如,許憲春(1994)在《統計研究》上發表系列文章《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SNA(1993)的若干差別》,對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SNA(1993)在基本概念和術語的區別、基本分類的區別、基本核算內容的區別及基本賬戶結構的區別四個方面做了詳細的論述,許憲春(2001)還對我國GDP核算與現行SNA的GDP核算之間的若干差異進行了闡述。二是SNA新版本的發布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影響,吳澗生(1998),閔慶全、許憲春(1997)等都對SNA(1993)的發布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李金華(2011)對SNA(2008)對中國住戶核算理論的啟示進行了研究,韓丹(2012)、魏媛媛(2012)、陳杰(2012)分別就SNA(2008)機構部門分類的修訂、關于研發與資產分類的變化以及按經濟所有權原則記錄國際貿易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2)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與改革。許憲春(2008)、李強(1998)等都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從MPS到SNA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系統回顧,對當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分別就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投入產出核算、機構部門賬戶核算等領域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議。劉長新、許憲春、高敏雪分別出版專著《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8)、《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改革與發展》(1999)、《國民經濟核算原理與中國實踐》(2007),就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改革與發展闡述各自觀點。

針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目前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以SNA(2008)的發布為契機,蔣萍教授申報的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改革和完善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研究》獲得立項。該項目是國民經濟核算領域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課題組立足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追蹤國際核算最新標準,匯聚了東北財經大學、國家統計局、江西財經大學的眾多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專家,理論與實踐結合,旨在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目前,課題組成員針對SNA(2008)的變化及其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研究,已發表系列文章,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3.具體核算領域的理論研究

除了對SNA文本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進行整體研究外,中國學者還對很多具體的核算領域進行了研究。如果說對SNA文本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研究側重整體框架和宏觀角度,那么,對具體核算領域的理論研究則是從更加細致的角度進行,注重技術層面的研究,這些領域既包括GDP核算、投入產出核算等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心框架的內容,也包括未觀測經濟、非市場產出、衛星賬戶等前沿核算領域,既有針對中國核算實踐的改進,又有前沿理論創新。

(1)GDP核算。GDP核算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領域的研究熱點,這與GDP作為SNA核心指標的重要性、在經濟政策制定上的不可替代性、公眾的廣泛關注性以及我國GDP核算實踐存在的局限性密切相關。對GDP核算的研究主要從季度GDP核算、不變價GDP核算、地區GDP核算、行業增加值核算等角度進行。季度GDP核算方面,鄭學工、董森(2012)對世界主要國家的季度GDP核算方法進行了研究;趙進文、薛燕(2009)借鑒Chou-Lin方法對我國季度GDP進行了分產業的估算;徐強(2003)對季度GDP與年度GDP的銜接方法進行了研究。不變價GDP核算方面,焦俊會、魏濤遠(2003)就進出口對不變價GDP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認為在不變價GDP核算中存在國際比較問題、不變價GDP時間序列存在不可比因素、替代指數過多損害了不變價GDP的準確性、價格指數編制自身存在一定問題等,并提出通過進一步完善價格指數編制等來改進不變價GDP核算;朱之鑫、許憲春(2012)出版專著《中國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研究》,對我國不變價GDP核算方法進行了系統研究。地區GDP核算方面,向書堅、柴士改(2011)對地區與國家GDP核算總量數據銜接方法進行了比較研究;彭志龍(2009)對國外的地區GDP核算模式進行了系統研究;針對地區GDP總和高于全國GDP的現狀,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2009)認為,重復計算、基礎資料不同、外部環境影響是三個主要原因。行業增加值核算方面,服務業增加值核算是研究重點,岳希明、張曙光認為“我國現價服務業增加值被嚴重地低估了,服務業增長率計算也可能存在著偏差”(岳希明、張曙光,2002);文兼武(2009)等研究了OECD20個發達國家測算服務業年度不變價增加值的具體測算方法(見表3)。

表3GDP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2)投入產出核算。與其他核算領域相比,投入產出核算在中國的實踐和研究起步較早,山西省1979年即編制出投入產出表,鐘契夫編寫的《投入產出分析》(1987、1993)成為我國投入產出研究的經典著作,蔣萍教授的《人口投入產出及應用分析》(1992)是我國早期將投入產出技術應用到其他領域的代表性成果。陳錫康的投入占用產出技術和劉起運的對稱型投入產出模型及兩階段投入產出模型是我國學者在投入產出方法研究上取得的代表性成果(見表4)。此外,投入產出技術還被廣泛應用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如能源、環境、人口、教育、對外經貿等。當前,中國投入產出核算在整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作用并沒有發達國家那樣顯著,特別是供給表和使用表在協調三種方法GDP的一致性、細化GDP的生產和使用、改善季度GDP核算、完善價格指數編制、改進投入產出表編制方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均沒有得到體現,這也為投入產出核算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

表4投入產出核算及代表性成果注18


image

(3)價格指數。價格指數是不變價核算的基礎,對價格指數的研究是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熱點,其中,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由于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且對經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因而受到格外關注:徐強(2007)對CPI的測度目標、概念框架、消費范圍、地理范圍、基本價格指數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高艷云(2009)對中國CPI的編制及公布進行了國際比較,分析了存在的差距;劉敏(2005)、桂文林(2011)分別對PPI和CPI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徐齊淵(2012)則對人民幣匯率對CPI的傳遞效應進行了分析,認為“人民幣匯率對CPI的傳遞效應是顯著的”(徐齊淵,2012)。除了CPI外,各行業的價格指數編制也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如王曉紅(2003)、李國柱(2003)、徐國祥(2009)等分別對我國交通運輸業、房地產、金屬期貨等價格指數編制進行了研究(見表5)。國家社科基金中關于價格指數的立項數量明顯多于其他研究主題,充分說明了價格指數在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內容包括服務業生產者價格指數、房地產特征價格指數、特征價格理論等眾多方面。

表5價格指數研究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續前表


image

(4)非市場服務核算。非市場服務核算是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領域。國內研究以蔣萍教授領銜展開,其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2001)、出版的專著(2005)、發表的學術論文(2001、2003)對非市場服務核算進行了深入研究,對非市場服務生產、非市場服務交易以及非市場服務產出及其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系進行了系統論述。此外,羅良清(2003)、金鈺(2003)、高艷云(2001)等也對教育、衛生等的產出核算進行了相關研究(見表6)。

表6非市場服務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5)未觀測經濟核算。未觀測經濟核算對經濟總量的測算影響較大,也是完善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研究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未觀測經濟核算的理論研究,包括概念框架、測算思路、測算方法等,如蔣萍(2006)、徐藹婷(2009)分別出版專著對未觀測經濟核算的相關理論進行了系統研究,李金華(2009)提出用直接測度法對未觀測經濟活動進行核算,李朝洪、程黎黎則認為“貨幣作為流通于經濟體制之外的血液,是研究未觀測經濟的一種很好的工具”(李朝洪、程黎黎,2008);二是對未觀測經濟的測算,田光寧、李建軍對中國1982年到2006年未觀測經濟的規模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中國未觀測經濟總量占GDP的比重為10%~49%,未觀測經濟增長速度快于GDP增長速度”(田光寧、李建軍,2008),林玉倫(2010)采用貨幣需求模型對我國未觀測經濟進行了核算,認為未觀測經濟占國民經濟規模達到12.7%,王周成(2010)對廣東省未觀測經濟進行了測算。表7中列出了未觀測經濟核算領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表7未觀測經濟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續前表


image

(6)環境核算。環境核算并不屬于國民經濟核算中心框架的內容,但是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以及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顯著,環境核算已成為國內外核算研究的重點。早期的研究主要對環境核算的基本問題進行探討,如李金華(2003)對中國環境核算體系的目標、范圍、理論依據、框架和核算工具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探討,吳優、曹克瑜(1998)對環境核算的內容與方法以及我國開展環境核算的思路與設想進行了分析。目前,關于環境核算的研究主要從建立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的角度進行,如高穎、雷明(2007)在傳統社會核算矩陣的基礎上引入資源、環境賬戶,構建了一個資源—經濟—環境一體化的綜合性核算框架,李金華(2009)按照SEEA的構架對中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范式進行了設計與闡釋。此外,綠色GDP核算也是環境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向書堅(2004)、王永瑜(2010)等對綠色GDP核算的理論框架、核算方法及應用進行了具體研究。表8列出了環境核算領域的代表性成果。

表8環境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續前表


image

(7)金融核算。隨著各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以及SNA各版本對金融核算的逐漸重視,金融核算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國內研究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一是對金融核算理論的整體研究,如楊緬坤(1993)、楊燦(1995、1999)等對我國金融核算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金融產出的定性、金融產出的計算及驗證等進行了系統闡述;二是對金融核算中的具體議題進行研究,如邱雅、曾五一(2001)對商業保險(如財產保險、人壽保險)的產出核算、服務份額計算以及保險活動賬戶記錄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楊燦、曹小燕(2009)對非壽險產出的測算,非人壽再保險如何處理以及非壽險不變價產出如何測算等進行了分析,蔣萍、賈小愛對FISIM核算方法的演進與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梳理,認為“FISIM的進出口核算與國際貿易的一致性、FISIM的物量核算、參考利率的確定等議題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間”(蔣萍、賈小愛,2012)。此外,陳夢根(2011)對SNA(2008)中關于金融核算的變化及尚存議題進行了分析。表9中列出了金融核算領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隨著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考慮到我國金融核算存在的諸多問題,金融核算將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

表9金融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8)衛星賬戶核算。衛星賬戶核算是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內容,它將某一行業或領域視為一個整體,是SNA靈活性的重要體現,SNA(2008)對衛星賬戶進行了擴展和補充。國內對衛星賬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衛星賬戶注19,如康蓉(2009)對聯合國于2000年和2008年發布的兩個版本的《旅游衛星賬戶:推薦方法框架》進行了詳細對比,郭麗對我國編制旅游衛星賬戶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變傳統的旅游統計方法,建立全新的旅游核算體系;注意進行旅游資本形成總額核算,建立旅游公共消費核算賬戶,并且定期對旅游資源的價值進行評估;以SNA為中心框架,旅游衛星賬戶作為SNA的有力補充”(郭麗,2008)等編制對策。此外,韓中(2011)、劉丹丹(2007)對住戶部門衛星賬戶的構建進行了系統闡述,張若(2010)對中國體育衛星賬戶的構建進行了研究。表10中列出了衛星賬戶領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對衛星賬戶的研究和應用還有很大改進空間,衛星賬戶的編制范圍有待擴展,這也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表10衛星賬戶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9)其他。除了上述幾大研究領域外,在資金流量、資產負債、無償服務、國際比較、福利核算等眾多領域,我國學者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可以說,我國學者在國民經濟核算領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對核算整體框架的研究和中心內容的研究,當前研究已經觸及到核算領域的許多前沿問題和難點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國民經濟核算,而且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的發展也意義重大。

(三)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的結合

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實踐發展。從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建立之初,高校系統和統計系統一直進行著密切的交流,形成了理論研究促進實踐工作進步,實踐工作引導理論研究創新,實踐工作與學術研究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1)理論研究促進實踐工作進步。理論研究促進實踐工作進步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理論研究為實踐發展獻計,例如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改革之初,錢伯海教授被國家統計局任命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總體規劃組組長,為我國核算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又如,在《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1992)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的制定過程中,國家統計局先后召開多次研討會,征求學術界對完善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意見,其中許多建議被采納,理論成果被成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第二,理論研究直接為實踐發展服務,一方面,國家統計局根據實踐需要委托高校學者就指定核算研究項目進行研究。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受國家統計局委托就“SNA(2008)與SNA(1993)比較及其在我國適用性研究”課題進行研究,并承擔了SNA(2008)和《OECD服務業生產指數編制手冊》等國外文本、著作的翻譯工作;東北財經大學受國家統計局的委托承擔了《未觀測經濟測算手冊》的翻譯工作。另一方面,高校系統承擔了國家統計局和各地方統計局數量眾多的統計培訓任務,為提高基層統計人員專業素質做出了貢獻。

(2)實踐工作引導理論研究創新。第一,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工作為理論研究提供了研究課題。在各類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中,有相當數量的課題是對中國核算實踐的研究。第二,為了解決統計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鼓勵理論研究為實踐工作服務,國家統計局自2004年開始設立全國統計科學計劃項目申報和評審機制。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歷屆課題指南中,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工作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得到了重點關注,如GDP統一核算問題、服務業統計、居民收入統計、資產負債核算、住戶調查、普查數據與常規統計數據的銜接問題等;同時,許多關于中國核算實踐的研究課題得以立項,研究主題廣泛,如資本存量核算、R&D核算、綠色GDP、公共部門核算、收入分配統計核算等。

(3)實踐工作與學術研究共同發展。這主要表現在統計系統與高校系統的合作研究,統計系統人員與高校系統人員有各自優勢,前者對中國實踐情況較為熟悉,后者對核算理論了解深入,二者的合作對于核算實踐發展和理論研究進步都有積極作用。例如蔣萍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改革和完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研究”,課題組采用統計系統與高校系統結合的方式,分工明確、成果顯著。

(四)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特色及未來研究展望

從理論研究到結合中國實踐,從對SNA整體框架的研究到對前沿領域的研究,從吸收國際研究成果到進行理論創新,在20多年的研究歷程中,中國形成了自己的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特色。

(1)形成了特色研究團隊。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在幾十年研究歷程中逐漸形成了若干特色鮮明的研究團隊,如東北財經大學、廈門大學、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它們始終堅守在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最前沿的陣地,立足自身的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特色研究團隊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的中堅力量,推動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不斷取得進步。

(2)立足于高水平學術刊物《統計研究》。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立足于我國統計界最高水平的學術期刊《統計研究》。自1984年創刊到2012年年底,《統計研究》共刊發論文4 009篇,其中,國民經濟核算主題的文章共計415篇,占全部文章數目的比例為10.35%。《統計研究》幾乎每一期均刊登國民經濟核算主題的論文,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大多可以在《統計研究》上得到體現。

(3)始終是我國學術界的重要研究議題。首先,國民經濟核算每年都有許多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課題得到立項,許多研究著作得以出版;其次,在中國統計界的各類學術會議上(中青年統計科討會、中國統計科討會、中國統計學年會等),關于國民經濟核算的會議論文和大會主題報告始終是各學術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成果較多,但不可否認的是,真正屬于中國學者的原創性成果較少,中國學者在國際核算研究領域很少有影響較大的成果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國對國民經濟核算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追趕國際前沿需要一定的過程和時間;其次,必要的國際交流較少,對于國際核算研究的最新動態缺乏了解和參與。中國學者和國外學者在核算研究領域缺少暢通的交流渠道,無法直接參與到國際核算研究最前沿領域中,這也是制約中國核算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

展望未來,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側重。

(1)擴大研究隊伍。結合中國國民經濟核算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從事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人員的數量逐漸減少,特別是部分高校從事核算研究的學者數量明顯少于以往。目前國民經濟核算領域的研究人員以老一輩學者為主,而從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的青年學者數量下降明顯。研究隊伍規模的減小不利于國民經濟核算的實踐發展和理論進步,今后應該將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隊伍的擴大放到重要位置,加強對國民經濟核算的宣傳,不斷吸引年輕學者參與。

(2)立足中國實際,追蹤國際前沿。當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國際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這與中國統計基礎薄弱有關。未來的核算研究應該立足中國實際,側重對中國核算實踐具體問題的研究(如GDP核算、投入產出核算、資金流量核算等),把完善中國的核算體系作為首要研究目標,為改進中國核算體系提供理論支持。此外,要不斷追蹤國際前沿,在理論研究方面縮小與國際前沿的差距,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國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

(3)加強對衛星賬戶的研究。國民經濟核算中心框架能夠對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進行較好的核算,其特點是側重宏觀角度,但是對特定領域的核算有所欠缺。對特定領域編制獨立的衛星賬戶可以更好地對該產業的整體狀況進行研究,國內外目前正在研究和應用的衛星賬戶包括環境衛星賬戶、旅游衛星賬戶、衛生衛星賬戶、R&D衛星賬戶等。當前,衛星賬戶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進空間。SNA(2008)對衛星賬戶也進行了擴展、說明,衛星賬戶作為核算中心框架的必要補充應該得到我們更廣泛的重視。

三、基于學科建設的總結

國民經濟核算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目前,國民經濟核算學已經走進許多高校的課堂,成為一門重要課程。圍繞國民經濟核算學的學科建設,學術界和相關高校在國民經濟核算的教材編寫與課程設置、博士點設立與博士論文寫作、研究機構的建立與發展、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與高校分會的發展等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國民經濟核算的教材編寫與課程設置

教材編寫與課程設置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工作。目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學的教材編寫與課程設置取得了顯著進步,同時也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1.教材編寫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方面的教材有兩個特點:第一,數量眾多,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學者編寫了數量眾多的國民經濟核算教材,國民經濟核算教材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第二,主要內容設置基本成熟,國民經濟核算教材的主要內容設置基本成熟,大部分圍繞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中心框架,輔以部分前沿研究(環境核算、衛星賬戶核算等)。

目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教材的編寫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缺少非統計專業人員使用的國民經濟核算教材。國民經濟核算是一門專業性較強且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非統計專業人員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對國民經濟核算有完整、準確的了解。缺少非統計專業使用的教材對國民經濟核算知識的普及和學科建設也是一大阻礙。第二,適用于高層次專業人員的教材缺乏。目前的國民經濟核算教材大部分是關于核算基礎內容的介紹,適用于碩士生、博士生的高層次教材較少,高層次教材的缺乏不利于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的深入。表11中列出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方面的部分代表性教材。

表11中國國民經濟核算方面的部分代表性教材


image

2.課程設置

當前,各高校的國民經濟核算課程設置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側重點有所不同,授課內容多樣化,這與授課老師研究領域和關注點不同相關。此外,開設國民經濟核算課程的高校數量亟須增加。目前開設國民經濟核算課程的高校主要集中在部分綜合院校(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等)以及部分財經類院校(東北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的統計學院,這與從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的學者分布有關。開設國民經濟核算課程的高校數量較少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經濟核算的學科發展,未來,我們呼喚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和普及國民經濟核算課程。

(二)“國民經濟核算”博士點的設立與博士學位論文寫作

1.“國民經濟核算”博士點的設立

2003年,東北財經大學申報的中國第一個“國民經濟核算”博士點獲準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備案,并于2003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國民經濟核算”博士點的設立既是中國經濟高速、穩定發展的要求,也是應用經濟學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學的學科建設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國民經濟核算博士點流動站和博士后流動站的建設,對核算理論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宏觀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注20截至目前,已有多名國民經濟核算專業的博士生獲得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們的研究范疇涵蓋了國民經濟核算的眾多前沿領域。

2.以國民經濟核算方面的研究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

很多統計學專業或經濟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以國民經濟核算方面的研究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

第一,他們的研究范疇較為廣泛,既有對核算整體框架的研究,如孫秋碧的《國民經濟核算及其總體模式研究》(廈門大學,2000)、楊仲山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論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01),又有金融核算、住戶核算等核算框架具體內容的研究,如曹小燕的《金融服務核算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廈門大學,2009)、韓中的《中國住戶生產核算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社科院,2011),還有環境核算、衛生核算等中心框架外圍內容的研究,如馬忠的《水資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理論與初步實踐》(中國科學院,2008)、艾偉強的《全口徑醫療衛生行業的核算原理與方法》(東北財經大學,2011)等。

第二,從事國民經濟核算博士論文寫作的博士生來源較廣,既有來自財經類院校(如東北財經大學、山西財經大學),也有來自綜合性院校和科研機構(如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遼寧大學),還有來自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等專業性較強的院校的博士生。

第三,從事國民經濟核算博士論文寫作的博士生專業較為廣泛。以國民經濟核算作為博士論文選題的博士生的專業主要為統計學,此外東北財經大學的國民經濟核算學專業的博士生也主要以國民經濟核算作為博士論文選題。除了上述兩個專業外,從事國民經濟核算博士論文寫作的專業還包括政治經濟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

需要指出的是,總體來看,與其他專業相比,從事國民經濟核算博士學位論文寫作的學校和博士生數量都較少,這與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性是不相匹配的,也不利于國民經濟核算的學科發展。未來,如何擴大國民經濟核算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博士生從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三)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機構的建立與發展

為了更好地進行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整合優秀研究人員,發揮團隊科研的優勢,各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機構相繼建立(見表12)。

表12國內部分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機構


image

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機構的建立與發展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的不斷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民核算研究機構立足于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現實發展,追蹤國際最新核算理論成果,圍繞國民核算實踐和前沿領域展開系統研究。目前,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機構呈現兩大特點。

第一,匯聚了中國絕大部分從事核算研究的學者,科研實力雄厚。國民核算研究機構的研究隊伍匯聚了中國大部分從事核算研究的學者,既有著作等身的著名學者,引領著研究機構不斷攀登學術高峰;也有銳意進取、勇于開拓的青年學者,他們普遍擁有博士學歷,發展潛力巨大,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未來的希望。

第二,成果顯著,產生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各核算研究機構自建立以來,始終將高水平研究成果作為檢驗自身發展的標準,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有的以年度報告形式對外發布,有的以學術論文形式發表于高水平學術刊物,有的是國家級或省部級研究課題,有的作為著作公開出版。豐富的科研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許多成果受到相關部門領導的批示,為實踐部門的發展提供參考。此外,研究機構還不斷舉行學術論壇,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

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機構的建立與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的發展,特別是對國民經濟核算學的學科建設意義重大。未來,核算研究機構的發展要繼續定位于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踐,追蹤國際前沿,同時要加強不同機構之間的合作,加強與實踐部門和國際組織的交流,使科學研究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四)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與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高校分會注21

1.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成立于1995年,是經民政部批準并注冊登記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是從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科學研究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的業務主管單位為國家統計局,掛靠單位為國家統計局統計設計管理司。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會員分為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兩類,目前共有團體會員56個、個人會員300余人。會員主要來自五類機構:一是國家統計局的有關單位,二是國務院有關部委,三是國家相關科研部門,四是地方統計部門,五是大專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

截至目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理事會共召開了四屆代表大會,開展了各種不同主題的小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學術研討會、核算知識培訓班、核算體系國際學術交流等一系列活動,為加強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理論、編制方法和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其盡早與國際標準接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高校分會

高校會員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的重要成員,是從事有關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和推動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改革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人員涉及的學術領域不同,在進行學術會議和學術研究時,對一些問題的研討其針對性就差一些,專業方向性也有所欠缺。為了加強高校之間關于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及教學工作的交流,以及政府有關統計部門與高校之間的順暢合作,以利于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與實踐的健康發展,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常務理事會會議研究決定在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領導下設立高校分會,并向民政部社團登記管理機關申報,民政部于2003年8月18日下文批準其成立。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與高校分會匯集了國內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領域的眾多專家和學者,分會自成立以來舉辦了多次學術會議。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與高校分會一方面為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提供了學術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核算專業的學科建設。

四、結語

2012年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方案實施20年,也是中國國民經核算體系建立20年。20年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在實踐工作上取得了顯著進步,國民經濟核算已成為政府統計的核心并日趨完善;國民經濟核算理論研究同樣取得了很大成績,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同時也在許多前沿領域有所創新;而國民經濟核算學作為一門學科也在不斷發展進步,在學科建設上不斷取得突破。盡管如此,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仍有諸多方面亟須改進:實踐工作存在諸多問題、核算標準已然過時、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理論研究呼喚更多本土的創新,更多科研工作者的參與,更多結合中國實踐的研究;國民經濟核算學也處在上升發展的過程中,學科建設任重道遠。我們相信,只有以實踐改革帶動理論研究、以理論研究推動學科建設才能真正促進中國國民經濟核算不斷向前發展,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未來才會更加美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屏东市| 新余市| 香格里拉县| 启东市| 柘荣县| 怀宁县| 天祝| 淳安县| 湘西| 南漳县| 六盘水市| 罗山县| 左权县| 汨罗市| 含山县| 凤庆县| 北辰区| 太仆寺旗| 莲花县| 稷山县| 丽江市| 株洲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卓资县| 黎川县| 东至县| 定襄县| 福泉市| 朝阳县| 商水县| 沙田区| 阿合奇县| 宣恩县| 华亭县| 兴隆县| 白朗县| 宁化县| 镇巴县| 闸北区|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