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原告起訴資格法理——聯邦司法層面(1930—)

“原告起訴資格法理可謂法律中最為晦澀領域之一。”(注:Erwin Chemerinsky,Constitutional Law:Principles and Policies 60(3rd ed.2006).轉引自 Mark Gabel,“ Generalized Grievances and Judicial Discretion,” 58 Hastings L.J.,1331,1331(2007)。)原告起訴資格理論來源于美國憲法第三條有關“事實或爭端”的要求,是美國聯邦判例法發展的結果。實際上,有關在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的原告起訴資格的具體要求,在美國聯邦憲法第三條中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早期的判例中,法院把有關起訴資格的要求局限于普通法類型的訴訟或涉及成文法律爭執的類型的訴訟。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的威廉·A·弗萊徹(William A.Fletcher)教授認為,聯邦起訴資格法律(the standing law)的發展并沒有十分精確的歷史,不過有一點卻是清楚的:現代的起訴資格法律是一個相對現代的創造。他認為起訴資格問題是在20世紀30年代隨著行政機構的日益強大而產生的,日益擴張的行政權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引發了誰有權對政府行為起訴的探討。公民也開始試圖在法院尋求途徑以使得行政執法可以受到司法審查。(注:William A.Fletcher,“The Structure of Standing,” 98 Yale L.J.,221,224225(1988).)

在科門訴米勒案(Coleman v.Miller,307 U.S.433,464468(1939))中,法蘭克福特(Frankfurter)法官的附和意見表明法院第一次正式聲明,憲法第三條的起訴資格是對司法的要求。布蘭代斯(Brandeis)與法蘭克福特這兩位大法官設計和運用這一理論,“以保護政治的負責任的制度免受政治的不負責任的法官的潛在攻擊”(注:Hudson P.Henry,“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Law:Constitutional Law Standing a Shift in Citizen Suit Standing Doctrine:Friends of the Earth,Inc.v.Laidlaw Environmental Services,” 28 Ecology L.Q.,233,235236(2001).)。可以說,原告起訴資格理論的設計是為了應對美國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時代的立法與行政的變革,避免受到司法的過多干涉。(注:F.Andrew Hessick,“ Standing,Injury in Fact,and Private Rights,”93 Cornell L.Rev.,275,291(2008).)自1944年以來,聯邦最高法院開始把憲法第三條解釋為司法審判應限于事實和爭端,聯邦法院應該要求原告必須滿足一定的原告起訴資格的標準以確保原告在案件中有真實的利益。1946年的《聯邦行政程序法》(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APA)明確授予行政規章的受益者對于挑戰不利的行政決定享有原告起訴資格。1970年,聯邦最高法院在數據處理組織委員會訴凱姆普(Association of Data Processing Organizations v.Camp)(注:397 U.S.150,152(1970).)一案中明確聲稱,《聯邦行政程序法》要求原告必須遭受了一個事實的損害(injury in fact)方可獲得挑戰政府行為的原告起訴資格。(注:Bradford C.Mank,“ Standing and Global Warming:Is Injury to All Injury to None?” 35 Envtl.L.,1,2223(2005).)至此,事實損害的要求開始成為原告起訴資格的核心。

20世紀以來,經由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判例而發展起來的原告起訴資格的法律或規則主要是指:憲法第三條要求,在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的一方必須擁有起訴資格。起訴資格就是指原告因與要求法院審判的事項有個人利害關系而享有對另一方起訴的權利。起訴資格決定著原告是否被授予在聯邦法院解決爭端、尋求法律救濟的權利。原告在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時,為滿足起訴資格的要求,必須證明三個因素:“個人的損害;可以公平地追溯至被告的被控違法行為;可能被原告所請求的法律救濟予以糾正。”(注:Allen v.Wright,468 U.S.737,750751(1984).)由此可見,損害(injury)、因果律(causation)和可救濟性(redressability)是起訴資格規則的三要素。而損害,主要是指一種事實的損害的要求,則是起訴資格三要素的核心。

經過20世紀70—90年代一些經典案例(注:Sierra Club v.Morton,405 U.S.727(1972); Allen v.Wright,468 U.S.737(1984); Lujan v.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497 U.S.871(1990); Lujan v.Defenders of Wildlife,504 U.S.555(1992); Bennett v.Spear,117 S.Ct.1154(1997); Steel Company v.Citizens for a Better Environment,1998 WL 88044(1998).)的發展,聯邦原告起訴資格規則目前主要是指,原告起訴時必須證明:(1)原告個人受到了損害,該損害是具體的、獨特的事實損害,該事實損害是真實的或即將發生的;(2)該損害可以公平地追溯至被告的被控違法行為;(3)該損害可能(而非推測)會被法院作出的有利于原告的司法判決予以救濟。(注:Hudson.P Henry,“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Law:Constitutional Law Standing a A Shift In Citizen Suit Standing Doctrine:Friends of the Earth,Inc.v.Laidlaw Environmental Services,” 28 Ecology Law Quarterly,233,235(2001).類似評論還可參見Ann E.Carlson,“ Standing for the Environment,” 45 UCLA L.Rev.,931,936(1998)。)

實質上,有關原告起訴資格的理論是美國憲政體制的需要,是美國為適應權力分立與制衡機制而由司法所創制的一種體制。其設計之初是為了應對行政權的日益擴張而帶來的一系列劇烈的社會變遷之現象,解決相關的復雜爭議。后來逐漸演變成對聯邦司法權的限制,其核心目的是:對法院在處理社會問題尤其是復雜的政治問題上所發揮的作用進行限制;避免法院在解決社會爭端時可能產生的其他問題,以確保美國權力分立與制衡機制的有效運轉。

自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民權運動的興起,公民訴訟在美國社會生活中對于法律的實施、政府行為的監督等方面日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法院也開始意識到公民訴訟的潛在力量和好處。然而,有關憲法第三條原告起訴資格的理論卻越來越演化成一種對公民訴訟的限制性力量。原告起訴資格的要求逐漸發展成司法權對立法權的限制,尤其是發展成司法權對國會授予公民訴權的一種限制,這些充分體現在環境訴訟領域。而有關美國聯邦環境公民訴訟的原告起訴資格問題,也成為環境公民訴訟在聯邦法院司法實踐中的核心問題,成為司法對于環境公民訴訟予以限制的集中體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随州市| 潜江市| 晋江市| 峡江县| 明光市| 柘荣县| 锡林浩特市| 无锡市| 滨海县| 娱乐| 宽甸| 佛坪县| 三亚市| 萍乡市| 抚松县| 调兵山市| 两当县| 福泉市| 安庆市| 克拉玛依市| 大竹县| 崇仁县| 洱源县| 巴彦县| 宜都市| 明水县| 慈利县| 临夏市| 碌曲县| 格尔木市| 唐河县| 长武县| 新巴尔虎左旗| 岑巩县| 宜君县| 且末县| 泰顺县| 罗田县| 云浮市| 张家港市| 九龙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