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制研究
- 戴龍
- 16字
- 2019-09-29 12:51:52
第三節 主要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
一、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分類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規制的前提是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而要認定經營者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首先需要界定一個相關市場,無論是界定相關市場還是認定經營者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都依賴于反壟斷執法機關的主觀判斷。對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認定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學界關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分類也各式各樣。按照歐盟競爭法規定的標準,一般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被稱為“剝削性濫用(exploitative abuses)”。所謂剝削性濫用,主要針對消費者和經營者,是指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可以不受競爭的約束,自由地制定壟斷高價出售商品或者以低價購買商品,或者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條件,對交易相對人進行最大限度的剝削或者榨取的行為。剝削性濫用主要圍繞價格進行,其典型代表就是壟斷高價或低價,表現為壟斷企業通過高價銷售特定產品或者低價購買特定產品。由于相關市場上不存在替代性產品或者銷售渠道,對壟斷企業實施的這種壟斷高價或者低價,消費者或者下游企業別無選擇,只能接受這種剝削或榨取。因此,剝削性濫用就是指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可以憑借其支配地位對消費者或經營者進行價格上的剝削或榨取。
第二類被稱為“排他性濫用(exclusionary abuses)”。所謂排他性濫用是指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為了排斥或者打擊競爭對手,利用其在相關市場的支配地位,實行掠奪性價格或者差別性價格,或者拒絕其競爭對手使用其所擁有的關鍵設施等,最大限度地限制競爭對手的競爭能力或者提高其經營成本的行為。排他性濫用主要表現為壟斷企業通過價格或者非價格手段對和其具有競爭關系的企業實施各種不利于其競爭的行為,最終達到將競爭對手驅逐出市場的目的。因而,排他性濫用一般并不會對消費者構成直接的利益損害,有時候壟斷企業為了排擠競爭對手,吸引競爭對手的顧客,還會采取有利于消費者的降價等措施。排他性濫用的典型代表是拒絕交易、掠奪性價格、搭售、拒絕使用關鍵設施等行為。
第三類被稱為“結構性濫用(structural abuses)”,即經營者通過合并或者收購的方式實施的排除競爭對手的行為。(注:See Lennart Ritter&W.David Braun,European Competition Law:A Practitioner's Guide,Third Edi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4,p.385.)結構性濫用事實上是經營者集中的一項規制條件,在歐、美、日反壟斷法的經營者集中規制中都規定,如果實施合并等集中行為有助于加強經營者的市場支配地位,那么將會受到反壟斷執法機構的高度關注。因此,結構性濫用并不是作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主要行為規制來對待的。
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劃分成剝削性濫用以及排他性濫用只是一種學理上的劃分,事實上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界限。例如,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實施的附條件交易,既可以被看作是經營者濫用支配地位對消費者或者下游企業的盤剝,也可以被看作是通過搭售這種形式,利用在主商品市場上的支配地位去謀求在被搭售商品市場上的支配地位。又如,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所從事的掠奪性價格行為具有很明顯的排斥競爭者的目的,一旦競爭對手被排擠出這一市場,壟斷企業往往又可以通過提高價格的手段去剝削消費者,排他性行為便轉化為剝削性行為。因此,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劃分為剝削性濫用和排他性濫用只是一種相對的劃分方法,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實施中就沒有采納剝削性濫用和排他性濫用的劃分方法。歐盟競爭法實施的最新動向也表明,歐盟委員會也在逐步模糊對于剝削性濫用和排他性濫用之間的區分,統一按照排他性效果的大小進行規制。(注:See Lennart Ritter&W.David Braun,European Competition Law:A Practitioner's Guide,Third Edi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4,p.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