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除了德國于1957年制定了《反限制競爭法》之外,英國從1970年開始,行政體制的加強帶來了公平貿易法的一次“靜悄悄的革命”,獨立行政機關——公平貿易總局(Director General of Fair Trading)的產生強化了競爭法律和政策的實施。(注:See G.Bruce Doern&Stephen Wilks,Comparative Competition Policy: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a Global Market,Clarendon Press,Oxford,1996,pp.143144.)法國于1965年修訂了原來純屬于價格控制法性質的價格令,導入了市場支配地位濫用的禁止條款,后又于1977年再次修訂法律加入企業合并救濟條款并設立競爭委員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競爭法律體制。亞洲國家中,除日本之外,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于1970年制定并開始實施《壟斷和限制性貿易行為法》(The Monopolies and Restrictive Trade Practice Act),隨后是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在經過20世紀70、80年代的經濟快速發展后制定了自己的公平貿易法。
反壟斷法在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后迎來又一個高潮。自20世紀70、80年代以來,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取得突出的成果。亞洲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重視政府的引導作用,這在當時的學術界以及國際組織的研究報告中多有正面的評價。(注:關于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中重視政府的作用的理論分析是:亞洲國家歷史上普遍缺乏對市場作用的認知,市場發展極不健全,在這種市場體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如果放任市場的調節作用,不僅不會促進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的形成,還可能導致市場機制本身的扭曲,因此,在市場無法發揮其調節作用的體制下依靠強有力的政府來培育市場,推進市場競爭的開展,是一項符合亞洲國家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亞洲國家的這種發展模式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被廣泛討論,并一度在世界銀行的報告書中得到正面的評價。例如在世界銀行1993年報告書《亞洲的奇跡》(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中就對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比較正面的評價。)但是,1997年~1998年從泰國始發的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動搖了亞洲國家對自身發展模式的信心,特別是亞洲國家引為自傲的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由這種模式孳生地官商勾結、忽視市場作用的政策導向被認為是導致金融危機的體制原因,遭受到廣泛批評。金融危機發生后,作為獲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資金援助的條件,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政府承諾改革以往的經濟管理和發展模式,注重市場的基礎作用,加緊包括反壟斷法在內的市場經濟立法工作。在這種背景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于1999年制定反壟斷法。與此同時,亞洲其他國家也都加強了對于自身發展模式的弊端的檢討,強調競爭政策的重要作用,以馬來西亞、新加坡(2006年制定了反壟斷法)和越南(2004年制定了反壟斷法)等東南亞國家為中心,相繼開展本國的競爭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