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視野與方法論集(合集)
- 朱萬曙 徐楠 徐建委
- 1089字
- 2019-09-20 15:48:28
計量學術史及其對文學史研究的啟示(提綱)
武漢大學中文系 王兆鵬
傳統的學術史是選擇性的定性描述,只說好的不說壞的,只說多的不說少的,只說高的不說低的,諸多細節、過程和全貌被忽略。計量分析的學術史是全景性的呈現,特別適合呈現年度與階段性變化。
定性描述只適合于塊狀分割和點狀描述,看不到過程(見圖1)。

一、時間維度的觀察
從時間維度,計量學術史可以直觀呈現百年或半個世紀等大時段的“大盤走勢”,更可以顯示階段變化和年度變化。
茲以20世紀唐五代文學研究成果量為例觀察20世紀唐五代文學研究的大盤走勢。
大盤與個體的走勢并不同步。股票中,大盤走高時有的個股下降,大盤走低時有的個股反而上升。學術史亦然(見圖2、圖3)。如國內杜甫研究,有兩個高峰:1962年和1982年(見圖4)。



國內柳宗元研究的高峰卻在全線低谷時期的1974年(見圖5)。
通過定性分析,不可能發現這個令人驚訝的現象。定量分析發現了,我們就可以對之做出解釋和探討。究竟是學術原因還是政治原因使然?同樣的,為什么杜甫研究能在1962年走向第一個高峰?它的推動力是什么?

再觀察國內研究成果總量的階段變化和年度變化。
計量學術史,可以清晰地看出百年間的階段變化及其具體節點,可以了解哪一年或哪些年是高峰,哪些年是低谷,哪些年快速發展,哪些年發展較慢,哪些年又停滯不前,進而可以探討其原因,也可以由此觀察量變與質變的關系(見圖6、圖7)。


文學史的研究,如果能像計量學術史這樣,逐年呈現其年度變化、階段性變化和大盤走勢,其前景該是多么誘人!我們將可以發現前此未曾見到的多種文學史景觀和文學史發展的細節、過程。
現有的定性文學史研究,雖然有斷代研究、時段研究,但實際上無論是大盤走勢還是每個年度的發展情況,都是相當模糊的。比如,唐宋詩史上的“三元”說已成共識。開元、元和、元祐三個時段,是唐宋詩的高峰時段,沒有問題。問題在于,這三個時段的峰值在哪一年?哪一年是高峰?哪些年是上行?哪些年是下滑?其原因何在?我們一無所知。如果文學史的編年研究和計量研究能夠結合起來,就可以像計量學術史一樣,能夠具體了解大時段的文學史發展走勢(大盤走勢)、階段性變化和年度變化。時段文學史和年度文學研究,將成為可能。這是未來文學史研究的一大愿景!
二、空間維度的觀察
從空間維度,可以直觀了解各個國家、地區的研究狀況和研究取向的異同。(見圖8至圖11)




還可以觀察各個地區研究熱點的異同與變化(見圖12至圖16)。


韓國與中國臺灣地區的研究熱點作家取向基本相同。日本則不太一樣,對白居易情有獨鐘(見圖14)。



如果文學史也可以這樣按地域來觀察各個地方的文學景觀和文學發展過程,文學史研究將會拓展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