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熱愛祖國

  • 美德智慧故事
  • 晨玥主編
  • 6288字
  • 2019-08-30 10:49:14

美德故事篇

大禹治水

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人們在黃河水的滋潤哺育下頑強地生活著。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黃河、長江流域地區發生了多次大水災。洪水滔天,浩渺無際,淹沒了廣大的原野、茂密的森林和許許多多的村莊,百姓流離失所,被迫逃往突兀的峰巒或躲入深山巖洞中避難。

堯在位時更是連年降雨,黃河水勢猛漲,泛濫成災。于是,堯任用禹的父親鯀來治水。鯀辦事果斷但剛愎自用,他在臨行前胸有成竹地對堯說:“治不好洪水甘愿受罰。”鯀采用了堵的方法治水,前后費時九年,雖然歷盡心血,但黃河水仍然沒被制服。那時堯已經很老了,便將首領之位讓給賢明的舜。由于鯀治水不利,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舜便把鯀免職,發落到羽山,不久又將鯀殺死。

百姓的慘狀使舜寢食難安,經多方調查了解,他決定任用鯀的兒子禹治理洪水。禹繼承了父業,決心平復水患,拯救萬民。禹的心情很沉重,他深知此事關系重大:首先,父親的死無形中給他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其次,如果自己再治水不利,對于早已無家可歸的百姓來講,無異于雪上加霜。他沉思了很久之后,請來幾位有威望的長者,共商治水大事。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禹決定一改過去用堵的方法,采用疏導的方法將黃河水引走。

禹在結婚后第四天就告別了妻子,帶著契、后稷等助手踏上了漫長艱險的治水之路。

那時人煙稀少,大部分地方除了河流就是深溝和荒山野嶺,禹只能在所到之處邊開路邊前進,足跡幾乎踏遍了當時整個中國。禹憑借超人的毅力,跋山涉水,在各地勘察、測量、規劃,并和人們一起運石伐木、開河挖渠,使治水這項宏偉浩大的工程在風霜雨雪中緩慢艱難地進行著。

禹風餐露宿治水13年,人累瘦了,腰壓彎了,手指甲磨禿了,腳底生了腳墊。13年中,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據說有一次他從家門前經過,恰逢兒子出世啼哭不止,他也沒有進去看一眼。和他一起勞動的百姓見了,都十分感動。

禹率領百姓由今天的甘肅積石山一路疏通黃河河道而下,走到黃河中游(今山西河津和陜西韓城交界地)時,發現一座大山擋住了黃河的去路,浩蕩的黃河水盤旋回流,將高高的孟門山淹沒了。禹當即命人將山劈開一個大大的豁口。被困的黃河水開閘般吼叫著狂瀉而出,水聲震耳欲聾,從此常年奔涌,暢通無阻。當時禹將此處命名為龍門,人們為追念他的功績,稱龍門為禹門口。

禹順著水流的方向繼續前進,走著走著,又發現一座大山擋住了水道。禹又命人將此山鑿開三道門,并分別命名為神門、鬼門、人門,也就是今天著名的三門峽。禹的足跡踏遍了黃河兩岸,黃河水終于被徹底制服了。

大禹的名字被萬民稱頌,各地百姓都以不同的形式紀念他。

閱讀心得

大禹歷盡艱辛,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浩然正氣的文天祥

文天祥生活在我國南宋末年,他文思敏捷,留心天下事,關注民間疾苦。因此,在考試時脫穎而出中了狀元,之后他被派到江西當地方官。

后來元朝軍隊南下,腐朽的南宋朝廷無力抵抗,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臨危受命,作為南宋使臣赴元營談判,文天祥到了元營卻被強行扣押。

文天祥千方百計從元營脫身后,一路飽經艱險到達了江西。他集合南宋官軍,奮起抵抗元軍。可惜寡不敵眾,1278年,文天祥不幸兵敗被俘,被送往大都。

當時負責押送的是已經投降元朝的南宋將領張弘范。張弘范勸文天祥歸順元朝,文天祥怒斥他說:“無恥之徒!我絕不會像你那樣,對元人搖尾乞憐。”張弘范聽了,惱羞成怒。他指著文天祥說:“你別不識抬舉。我看在曾與你同朝為官的情分上,再問你一遍,你降是不降?”文天祥昂首挺胸,大義凜然地說:“要殺要剮,你隨便吧!”說完,轉過身去,任憑張弘范如何威逼利誘,他都一言不發。

到了大都,文天祥被關在地牢里,受盡了折磨,但他仍是堅貞不屈,在獄中寫下了《正氣歌》。

一天,元朝皇帝忽必烈親自來勸降,他說只要文天祥肯做他的臣子,仍舊讓文天祥當丞相。文天祥義正詞嚴地回答:“自古忠臣不事二主。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再服侍元朝的道理!”忽必烈并不甘心,又說道:“你不做我的臣子也行,只要你給仍在抵抗元軍的宋朝軍民寫一封招降信,我馬上放你走。”文天祥斬釘截鐵地說:“我只求一死,你休想讓我做別的事情。”忽必烈見勸降沒有希望,悻悻地走了。

不久,忽必烈下令把文天祥處死了。

閱讀心得

文天祥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仍忠貞不渝,他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佩。我們要學習他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屈原投江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他是楚國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杰出的思想家和愛國者。

屈原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楚懷王即位后,屈原即被召入宮中任左徒(相當于后來的副宰相),兼管楚國的內政外交。每逢懷王問政,屈原總能侃侃而談,見解獨到,因此深得懷王信任。

商鞅變法后,秦國日益強大,常對楚、齊、燕、趙、韓、魏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六國正在蘇秦的奔走游說下“合縱”抗秦,一時使強秦不敢輕舉妄動。趁著列國間戰事較少之機,屈原向楚懷王提出整頓吏治,改革律令,限制舊貴族權力,獎勵軍功、農耕,學習商鞅變法圖強。屈原的主張得到楚懷王的支持,但卻侵害了有權勢官員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小人的排擠和陷害。

糊涂的楚懷王聽信讒言,罷免了屈原的官職,把他放逐到漢北。

公元前296年,懷王死后,頃襄王即位。朝中的大權由公子子蘭和大夫靳尚掌管,他們整日飲酒作樂,生活腐敗。流放中的屈原不顧年邁體衰,再次上京向楚頃襄王力諫,卻被流放到更加偏遠的江南楚國邊疆,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公元前278年春天,也就是屈原被楚頃襄王流放的第十九個年頭兒,秦國的大將白起,率大軍一舉攻下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京城一片火海,楚王的祖墳被秦兵挖掘、焚毀,頃襄王倉皇出逃,遷都陳城(今河南淮陽)。

得知這些事后,62歲的屈原踉踉蹌蹌地來到汨羅江邊,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老淚縱橫。他撕扯著自己的頭發,雙手高舉,大聲地責問:“天啊,你怎么這樣的不公?難道你真的要滅楚國,滅我屈原嗎?”在救國無門、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屈原于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憂憤地投入汨羅江(今湖南東北部),與楚國人民永別了。

閱讀心得

屈原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雖不幸遭人排擠,卻依然憂國憂民。我們要學習他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

蘇武牧羊

西漢時,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為正使,副中郎將張勝為副使,帶著助手常惠和一百多名士兵,以及金銀綢緞等禮物,護送以前扣留下來的全部匈奴使者,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把匈奴使者交還給單于,并且送上了禮物。匈奴單于見漢朝送來那么多禮物,反而驕橫起來。蘇武為了維護雙方的友好,盡量耐著性子跟單于打交道,準備完成任務后,好快點兒返回漢朝。正在蘇武準備回漢朝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原來,早在蘇武出使匈奴之前,漢朝使者衛律投降了匈奴,并且死心塌地地為單于出謀劃策。衛律的部下有個叫虞常的人,是個忠于漢朝的血性漢子。他本來認識蘇武的副使張勝,就暗地和張勝商量除掉叛徒衛律。張勝很贊成虞常的打算,并資助了他一些財物。但計謀被泄露,虞常被單于逮捕,交給衛律審問。

衛律把虞常殺死,以此來威脅蘇武。張勝害怕了,跪下投降,并承認了與虞常同謀。于是,衛律勸蘇武投降,他舉著寶劍對蘇武說:“你不投降,我就殺了你!”蘇武面不改色地迎上去說:“你膽敢殺了我,漢朝定會發兵蕩平匈奴,你會死無葬身之地。”衛律看蘇武那樣鎮定,知道用武力嚇不倒他,只好向單于報告。單于聽說蘇武這樣堅定,就更希望他投降,便讓衛律去勸蘇武投降。

蘇武見衛律又勸他投降匈奴,便怒氣沖沖地說:“衛律你這個無恥之徒。你做了漢奸,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還有臉來同我說話?”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向單于報告。單于便把蘇武關入地窖,不給他飲食,逼他屈服。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餓了,就啃一些皮帶、羊皮片之類的東西充饑。

過了幾天,單于見折磨蘇武也沒用,把他放出來,說要封他為王,蘇武說什么也不答應。單于只好又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邊去放羊,還說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蘇武回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這么說無非是想把蘇武長期監禁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邊,身旁什么人都沒有,和他做伴的只有那一群公羊和那根代表漢朝的旌節。蘇武拿著那根旌節從不離手,連晚上睡覺也摟在懷里,他總想著有一天,拿著旌節回到自己的國家。寒冷、饑餓練就了他一身錚錚鐵骨,蘇武在北海一待就是19個年頭兒。

漢武帝死后,漢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漢朝進行和議。漢朝提出要求說要放回蘇武等被匈奴扣押的漢朝使者,匈奴答應了漢朝提出的要求,放回了蘇武等被扣押的使者。

蘇武出使匈奴的時候,是個40歲左右的壯年漢子,他在匈奴度過了19年異常艱苦的歲月,回來時已經是個須發全白的老人了。

閱讀心得

蘇武堅強不屈、不怕磨難的故事令我們敬佩,我們都要向他學習。

望帝化鵑

遠古時代的蜀國,第一個稱王的人是蠶叢。他從黃帝的妻子嫘祖那里學習了養蠶的技術后,就教自己部落的百姓養蠶。

這個部落的人隨著蠶叢到處遷移,蠶叢所到的地方,馬上就成了熱鬧的蠶的市集。最后他們在蜀地定居。

蠶叢的眼睛生得很特別,是向上直豎的。他死后用石棺埋葬,他的人民也都效仿他的辦法,死后用石棺埋葬。后人稱這種用石棺埋葬的墳為“縱目人冢”。

蠶叢以后的一個王,叫柏灌,此后的王叫魚鳧。魚鳧去世以后,蜀地就一直沒有出色的領袖出現。

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忽然有一個男子從天而降,落在朱提(治所在今云南昭通)這個地方,自稱杜宇。

百姓知道天降奇人,認為他是上天派給蜀地的王,于是杜宇就被立為蜀王,號稱望帝。

望帝在位的時候,很關心百姓的生活,教導人民怎樣種莊稼,時常叮囑大家緊抓天時,不要耽誤了田里的生產。他最操心的是水災。那時蜀國常常鬧水災,望帝雖然日夜憂心,但一時也想不出很好的辦法來根治水患。

有一年長江又發大水,忽然從洶涌的江水里逆流浮上來一具男子的尸首。大家見了都覺得很奇怪,因為尸首總是順流而下的,而這具尸首卻逆流而上。大家便把尸首打撈起來。更奇怪的是,剛被打撈起來,尸首就復活了,自稱他是楚國人,名叫鱉靈,在江邊行走時,不小心失足落水,便從楚國一直漂到了這里。

望帝聽說江水送來了個怪人,也暗暗稱奇,便叫人把他帶來相見。兩人見面后,談得十分投機。望帝覺得鱉靈這人不但聰明,而且懂水性,在這常有水患的地區,是用得著這種人才的,因此便叫他做了蜀國的宰相。

鱉靈做宰相沒有多久,一場大洪水暴發了。玉壘山阻擋了水流的通路,洪水四處泛濫。蜀地的百姓祈禱上天、拜祭龍王等,都毫無用處。

望帝就叫鱉靈去治理洪水。鱉靈采用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疏導為主,帶領大家在玉壘山中鑿開了一條通路,使洪水順著岷江暢流下去,流入平原上的各個支流,這才解除了水患,讓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鱉靈治水回來,望帝因為他治水有功,就學習上古的堯、舜,自愿把王位禪讓給他,自己則跑到西山隱居起來。鱉靈即位,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

望帝雖然隱居了,但仍然關心百姓的疾苦。他死了以后,化身為一種小鳥,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滿等農忙季節,就飛到田間一聲聲地鳴叫。人們聽見這種聲音,都說:“這是我們的望帝杜宇呀!”于是大家互相勉勵:“是時候了,快撒種吧!”或者說:“是時候了,快插秧吧!”

這小鳥就是杜鵑,杜鵑的另一個名字就叫作杜宇。

鱉靈稱帝后,王位一直傳到十二世。這時,秦惠王野心勃勃,使用美女和黃金引誘蜀王,很快就把蜀國吞并了。那望帝靈魂化成的杜鵑鳥,眼看故國滅亡,無計可施,心里的怨恨化作聲聲悲鳴。在每年桃李花開的時候,它都對著清風明月叫道:“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蜀地的百姓一聽見杜鵑鳥叫,就會說:“我們的舊君望帝又在懷念故國了。”

臥薪嘗膽

春秋時,吳、越兩國之間戰爭不斷。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國打得大敗,吳王闔閭也被越軍射傷。闔閭臨死前,囑咐他的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要忘記報仇。”

兩年以后,越王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要向越國報仇,便想先發制人,在吳國沒有發兵之前,先攻打吳國。范蠡勸諫越王勾踐說:“我聽說武器是一種兇器,發動戰爭是違反道義的事,違反道義,喜歡動用武力,在戰爭中去冒險,是不會得到什么好處的。”

勾踐不聽勸阻,發兵攻打吳國,吳國以它全部的精銳部隊抗擊越國的進攻,結果大敗越軍。勾踐和他剩下的五千兵眾退守于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東南),被吳軍團團包圍。越王勾踐悔恨交加,對范蠡說道:“我因為不聽您的勸阻,落到今天這步田地,不知如何是好。”

范蠡和文種建議越王和吳王夫差講和,越王勾踐接受了他們的建議,賄賂了吳國的太宰,因此吳王在太宰的勸說下,答應講和撤兵,但越王勾踐必須得留在吳國。

越國雖然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但越王卻受盡屈辱,整天為吳王夫差養馬。

越王勾踐回國以后,日夜焦心苦想,為了磨礪自己報仇復國的意志,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據說他睡在柴草上,并“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在座前懸一苦膽,一起一坐都抬頭看著苦膽,一飲一食都要嘗嘗膽汁的苦味)”。每次嘗到苦味的時候,還要大聲對自己說:“勾踐,你忘了會稽戰敗的恥辱了嗎?”

與此同時,勾踐親自種田,夫人織布,衣食極為簡樸。他禮賢下士,關心百姓疾苦;重用大夫文種,把全國政事托付給他管理;派范蠡到吳國做人質。

兩年后,吳國放回了范蠡。

經過幾年的休養和整頓,勾踐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出兵伐吳,一舉打敗吳國,報了以前的仇。

昭君出塞和親

西漢時,王昭君出生在西陵峽畔的秭歸(今屬湖北省)的一個山村。她長得十分漂亮,還讀過幾年書,很有見識。

王昭君被選進宮后,由于沒給畫師毛延壽送禮,毛延壽懷恨在心,把王昭君畫成了歪嘴。這么一來,王昭君就沒見到過皇上。那個時候被選進宮里來的美女都得由畫師為她們畫像,把畫像送給皇上御覽后,皇上再決定見誰不見誰。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他為了表示要和漢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請求漢元帝答應他跟漢朝結親。漢元帝同意了他的請求。以前,漢朝與匈奴和親,都要選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次,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監到后宮傳話:“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對待。”

后宮的宮女都是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皇宮,就好像飛鳥被關進了籠子,失去了自由,都盼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可是現在要遠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凍,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大不一樣,因此,她們又都猶豫起來,不愿意報名應選。

王昭君聽說了此事,覺得這是關系到匈奴和漢朝友好的大事,便報名應征到匈奴去。經辦這件事情的官員,把此事稟明了元帝。

元帝吩咐為王昭君準備嫁妝,并且找來匈奴女人,給王昭君講解匈奴的生活習慣,教她學習匈奴語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樂器。王昭君聰明勤學,沒有多久,就都學會了。

到了結婚那天,新郎呼韓邪單于按照漢朝的風俗習慣,親自來長安迎娶新娘王昭君。王昭君離開長安去匈奴的時候,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長亭。

王昭君抱著琵琶,騎在馬上出發了,那一刻,她的內心交織著歡樂和憂愁的情緒。

王昭君到了匈奴,幫助呼韓邪單于發展匈奴的生產事業,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風俗習慣。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畜牧業更加發達,出現了人畜兩旺的繁榮景象。

王昭君年老的時候立下遺囑,要求在她死后把她安葬在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墳墓要坐北朝南,讓她能夠遙望自己的父母之邦。

王昭君去世以后,她的子女們在歸化郊外選了一塊向陽的水草豐茂的小坡地,為她修建了墳墓。沙漠地區寒冷干燥,大多數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時間才長青草。可是,據說昭君墓得天獨厚,墓上的草生長期特別長,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青蔥蔥的。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稱為“青冢”。

閱讀心得

王昭君為了漢族和匈奴之間的友好,自愿遠嫁匈奴,我們要學習她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界首市| 靖州| 高青县| 乡宁县| 通榆县| 常熟市| 大名县| 平遥县| 温州市| 保德县| 临猗县| 紫金县| 建宁县| 乾安县| 昭苏县| 吕梁市| 南宁市| 东港市| 拜城县| 英德市| 河津市| 新泰市| 澄城县| 湘潭市| 泸溪县| 邢台县| 松溪县| 康马县| 枣庄市| 汉川市| 陇西县| 霍林郭勒市| 玉田县| 荥阳市| 越西县| 绿春县| 印江| 阳高县| 阿勒泰市|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