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經絡養生全書
- 楊克新
- 7883字
- 2020-07-07 15:44:03
其他通經法:千年傳承有妙法,通經活絡壽百年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眾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并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
在經絡理論的基礎之上,中醫發展了許多通經活絡的方法,除我們上面提到的推拿、艾灸、拔罐、刮痧、貼敷之外,還有納鼻、藥枕、藥浴、填臍、耳壓等許多種,這些方法各具特色,但根本上都是以疏通經絡來達到保健目的的。
1 導引療法
導引是一項以肢體運動為主、配合呼吸吐納的養生方式,源于上古的舞蹈動作。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熊經”“鳥伸”等術勢。如《莊子·刻意篇》里記載:“吹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以好也。”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導引圖》的40多種姿勢,便是先秦導引術的總結。
早期的導引實際上包括了氣功和按摩,隋唐以后,氣功、按摩逐漸從導引中分離出來。導引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養生方法,歷代皆有發展,代表流派如周代王子喬始創的《赤松子導引法》、唐代高僧鑒真所創的《鑒真吐納術》、宋代高僧廣渡始創的《廣渡導引術》和清代曹廷棟創設的《老人導引法》等。
導引屬于中國傳統的養生運動,它不同于現在的某些以展示人體極限能力為目的的競技體育項目。競技必須竭盡全力,因而在運動中難免會受到損傷。因此,競技體育與養生鍛煉并不相同。中國傳統的養生原則,講究“閑心”(精神要悠閑)、“勞形”(形體要運動)。
導引正是為“閑心”“勞形”而設。就“勞形”而言,又必須“常欲小勞,但莫大疲”,也就是說要輕微運動,不要精疲力竭。在這一點上,導引鍛煉與印度瑜伽等鍛煉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兩者都是通過緩慢平靜的動作,使身體各部分的肌肉、關節得到充分鍛煉。級別高的瑜伽師,其肢體柔軟如嬰兒,這完全符合中國古代老子的養生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可見,柔軟意味著生命力旺盛,僵硬意味著機體趨向老化。人體衰老的先兆之一就是關節僵直、活動欠佳,甚至步履蹣跚、老態龍鐘。因此,中國的導引、印度的瑜伽,都是為柔筋軟體而設,并不追求肌肉發達,力量強大。
至于“骨正”,是為了糾正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軀體“不正”現象。人體就好比一棟房屋,骨骼就是這棟房屋的梁柱,而脊柱就相當于房屋的大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各自的生活習慣,或外力的因素而產生一些特殊動作。久而久之,人體骨骼就會出現歪斜而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導引則是最好的矯正骨骼的運動方法。導引的正骨作用,是通過自我舒緩的動作實現的,而不需要強大外力的參與。許多民間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如八段錦、易筋經等,都屬于導引的范疇。
這些鍛煉方法的共同特點是動作和緩自如,可以最大限度地活動筋骨、肌肉、關節而不易造成損傷;可以促使血液循環平穩和緩(而非處于興奮狀態)、組織器官大量吸收氧氣,卻不會使心臟跳動劇烈,血壓突然升高,新陳代謝猝然加快。因此,導引是老幼皆宜的運動良方,只要按一定的方法和緩地運動肢體關節,使全身氣血流暢,就能夠達到導引的效果。
另外,在吐納導引時還需要注意以下3點,才能讓使養生健體的效果更加明顯:
(1)呼吸應避免過度呼氣和憋氣。也就是說呼吸要自然平穩,不要憋氣,呼吸不要一下子過深,因為呼吸過深或憋氣時胸腔及肺內壓力增加,妨礙血液回流到心臟,造成大腦供血不足而導致眩暈,因此一定要注意。在初期呼吸的頻率可由正常的每分鐘16~20次逐漸減少至每分鐘10次,待到熟練后頻率可逐漸減少至每分鐘4~6次為好。

(2)情緒平穩,心態平和。平和的心態則可以使身體經絡系統處于最佳的功能狀態,鍛煉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持之以恒。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任何一種健身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就要求練習者要樹立信心,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2 納鼻療法
納鼻療法,是根據中醫原理,選擇適當的中藥作用于鼻腔,通過鼻黏膜的吸收作用、藥物的治療作用和肺朝百脈對全身經絡的刺激作用,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主要包括鼻嗅療法、鼻吸療法、吹鼻療法、塞鼻療法、水煎后聞吸療法等。
1.鼻嗅療法
又叫吸藥法、搐鼻法。是香辛竄的藥末,置指上按于鼻孔,吸入鼻內,使藥粉直接散布于鼻黏膜,通過鼻黏膜的吸收而起治療作用的外治常用療法,是由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醫學家陶弘景獨創的。對治療感冒、呃逆、心痛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尤其適合嬰幼兒及難于服藥者。
2.鼻吸療法
此法是將一定的藥物制成粉末吸入鼻內,使藥末直接作用于鼻黏膜,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流淚、打噴嚏等反應,因此在應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嚴格控制每次吸入的藥末分量,藥量不宜過多,以免噴嚏過于劇烈,或因藥末入肺而發生嗆咳。有睛內出血者要慎用,有鼻出血者要禁用。如發生噴嚏不止的情況,可立即喝一杯涼開水,噴嚏就會止住。
3.吹鼻療法
此療法是將藥物研為細末,以細竹管或細紙管、噴藥器把藥粉吹入鼻中,經鼻黏膜吸收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吹鼻療法適用于頭面部及五官科疾病,如頭痛、牙痛、感冒、慢性鼻炎、鼻衄、暴發眼痛、白內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吹鼻時患者須口中含水,或暫時屏氣,以防藥物誤入氣道,還應防止患者打噴嚏而影響藥物吸收。
4.聞吸療法
此療法是通過呼吸道聞吸藥味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如:取川芎、僵蠶各15克,夜明砂30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倒入杯中,用藥氣熏蒸鼻孔處,并吸入藥氣,每日2次,早晚各1次。可活血通絡,解痙止痛,適用于三叉神經痛、血管神經性頭痛。

5.塞鼻療法
此療法是將藥物做成團狀,塞入鼻內,通過鼻腔吸收,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此法在民間流傳已久,名醫扁鵲曾以半夏末納鼻治產后暈厥。現多用于治療鼻、眼、口及頭面部疾患。但是使用此法時,一定要掌握塞鼻深度,不宜超過中鼻道,防止滑入鼻腔深部,誤入氣道,兒童患者用之宜慎。凡刺激性較強的藥物,不宜直接接觸鼻腔黏膜,須用紗布包裹,以免造成損傷。
3 耳壓療法
耳壓療法,顧名思義,就是在耳朵表面進行按壓的治療方法。人的耳郭上分布著許多穴位,如胃穴、腸穴、心穴、肺穴、腎上腺穴等,并與全身相應臟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常刺激這些穴位,可使耳聰目明、身體健壯、精力充沛。還可以通過對具體部位的刺激,有針對性地預防某些疾病。
耳壓療法最常見的就是壓豆的方式,這種方法使用起來非常簡單,卻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時甚至會超過傳統針灸的方法。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耳穴的壓豆法都已經被認為是一種神奇的治療方法。

中醫的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總是通過調理人體自身的陰陽和諧來達到治病固本的效果。耳穴壓豆就是通過經絡原理,使身體的內部受到刺激,這樣從最根本的地方讓人體自身產生修復的作用,相應地使疾病慢慢地削弱,有害的物質也就慢慢地減少,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效果。這種方法強調的就是身體的自身調整,既不會有毒副作用也不會發生誤治,因為即便是刺激到了正常的耳穴,也不過是幫助內部的臟器更加健康。所以對于身體無論是內是外的病癥都可以通過耳穴的壓豆方法進行,這種綠色的療法絕對是中醫上應當首先推崇的。
首先,對于耳穴的壓豆法來有個初步的認識,什么叫壓豆法,就是指選用質硬而光滑的小粒藥物種子或藥丸等貼壓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稱為壓籽法、壓丸法,是在耳毫針、埋針治病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簡易方法。不僅能收到毫針、埋針同樣的療效,而且安全、無創、無痛,且能起到持續刺激的作用。
千萬不要小看這小小的豆,壓在耳部就是對于疾病的特效藥。由于耳朵的反射區廣泛,而平時又基本不會受到什么刺激,所以耳朵的反射療法無論什么人都會感到效果顯著。當然用壓豆的方式也就越來越被接受。而且在一些重要的地方,還可以在耳前耳后分別壓豆,這樣就形成了對應的強效刺激,當然效果也就翻倍了。
其實耳穴的壓豆沒有任何神秘難以掌握的地方,如果多進行了解,然后實際的操作,通過對耳朵的反復刺激,就能使身體的疾病得到控制。時間長久,治愈哪種疾病也不難辦到了。而且,壓豆的方法適用于治療各種病癥,所以對于老人、兒童、怕痛的患者以及需長期進行耳穴刺激的情況都可以使用。還有就是,這種壓豆法所用的材料非常隨意,完全可以因地制宜,植物種子、藥物種子、藥丸等,凡是表面光滑,質硬無副作用的都可以選用,只要能適合貼壓穴位面積大小的就是符合條件的,例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萊菔籽、六神丸、喉癥丸、綠豆、小米等。
選好植物藥物種子或小藥丸之后。先在耳朵局部消毒,這樣既可以保持衛生,還能讓藥豆固定得更加牢固。將藥豆放在半厘米見方大小的膠布中央,然后就可以貼敷于相應的耳穴上。并要給予適當的按壓,使耳朵有發熱、脹痛感這樣的效果是最佳的。一般每次只貼壓一側耳穴,兩側耳朵輪流貼壓,一周左右各一次,當然想要效果強一些也可兩耳同時貼壓。
使用此法時,外耳局部有炎癥、凍瘡時不要貼壓;如果出現對膠布過敏,可縮短貼壓時間并加壓腎上腺反射區和風溪穴,也可改用對穴位直接的按壓法刺激;按壓時,不要大力的揉搓,以免皮膚潰破,造成感染。
實際上耳穴壓豆的治療方法對大多數人都會很快的起效,作用效果明顯。所以對于一些常見疾病都可以采用耳穴壓豆的治療,但是一般要堅持一段的時間,這樣才能保持內病外治的真正持續作用。如果僅僅是短暫的使用,那么從全息反射的角度看,這是不能直達病灶起作用的。
4 藥枕療法
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有時候無暇顧及自己的健康,因為最缺乏的就是時間。使用藥枕,可以說是最理想的方法,它不需要任何操作方法,不需要用毅力來堅持,不用依靠他人協助,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花時間,睡眠時就能,藥枕恰好在人們睡眠中提供了健身的幫助輕松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裝入藥物的枕頭,稱為藥枕。中醫認為,人的頭頸之處,穴位密布,久枕藥枕,可使藥物緩慢持久地刺激穴脈,從而達到祛病、健身、延年的功效。民間使用藥枕防病健身,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將常用的藥枕制作方法與功能介紹如下。
(1)茶葉枕。將泡飲過的剩茶葉曬干,再摻以少量茉莉花拌勻裝袋即成,具有降火、降壓、清熱、解毒、明目、利尿和消暑等功效。

(2)菊花枕。將干菊花裝入布袋中做枕,適用于頭痛、頭暈、瘡癤腫毒、風火眼赤、昏花或血壓偏高等病癥,具有防治功效。
(3)綠豆枕。將煮綠豆湯剩下的綠豆皮曬干,再摻以整個或破碎的綠豆裝枕即成。因綠豆性寒,故有清熱解毒、止渴防暑和利尿消腫等功效,常用來防治頭痛腦熱、眼赤喉痛、瘡癤腫毒和心煩口渴等病癥。綠豆如與菊花、決明子共做藥枕,可有清心、解熱毒和退目翳等功效。民間將此藥枕又稱為明目枕。
(4)小米枕。性溫平、涼熱適中,尤其適用于小兒枕用,具有防病健身助發育的功效。

(5)五葉枕。由桑葉、竹葉、柳葉、荷葉和柿葉摻勻并裝袋而成。因其性味苦寒,故能治療頭痛、暑熱頭昏、眼赤模糊、耳喉腫痛和高血壓等病癥。
(6)白礬枕。白礬又叫明礬,性寒,味酸澀,故有解毒與祛濕的功效,用碎末裝袋做成墊枕,有清熱降火、降壓醒腦和清痰祛濕毒的治療作用。
(7)磁石枕。將磁石鑲嵌到木枕上,具有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與抗病功效,可用來治療高血壓性頭痛、頭暈、頭脹、兩眼昏暗、視物不清和神經衰弱等病癥。
此外,還可根據季節的變化,選用不同的藥枕。
(1)春枕。取蔓荊子、青葙子、菊花、薄荷、荊芥穗各等份,制作枕芯。春季萬物升發,體內風熱往往隨之而動,故選上述疏風清熱的中藥,取其睡中藥氣隨鼻而入,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此枕可防感冒,尤對常患頭暈頭痛及高血壓患者為宜。
(2)夏枕。取生大黃、荷葉、黃荊子、藿香、黃芩各等份,制作枕芯。夏日暑熱炎炎,體內濕熱常聚,人多見疲憊不堪。選用上述清熱、消暑、除濕的中藥為枕,可在一定程度上消暑除濕,免致常喝清熱藥水而影響胃腸功能。此枕對體胖濕痰者尤為適宜。
(3)秋枕。取瓜蔞仁、旋覆花、五味子、桔梗、射乾各等份,做枕芯。秋氣肅殺,多影響肺氣阻滯而發咳嗽和胸悶。選用上述降肺氣、止咳喘的中藥,可使肺氣通達而免于咳喘。此枕對素有咳喘者尚有治療作用,故尤為相宜。
(4)冬枕。取干姜、麻黃、附子、木香、白芷、沉茄子各等份,制作枕芯。冬日寒氣逼體,尤以傷腦常見。故選此類辛香燥火的,以祛寒增暖。據古醫籍載,常用此枕可使體內陽氣增加而不覺冷,對素體怕冷者尤為相宜。
值得注意的是,藥枕對頸椎病有治療作用,在睡眠中,既可使頸部肌肉得到充分休息,又有明顯的抗炎、消火止痛作用,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尤佳。每個藥枕可使用1個月,一般須連續使用2~3個月。
5 填臍療法
如果說按摩、刮痧、針灸等手段是中醫“常規武器”的話,那么填臍療法(簡稱“臍療”)可以說是一種“非常規武器”。所謂臍療,就是把藥物直接敷貼或用灸法、熱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臍部,激發經絡之氣,疏通氣血,調理臟腑,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盡管運用這一方法運用得比較少,但填臍療法卻并不神秘,它其實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臍療是一種簡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對莫名煩惱具有很好的療效。下面就來介紹幾種常用的臍療方法,受莫名煩惱困擾的朋友不妨一試:
(1)丹硫膏。丹參、遠志、硫黃各10克,研成細末。每次取藥末1克,用水調成糊狀,敷于臍部,用消毒紗布覆蓋,再用膠布固定,每晚換藥1次。具有養血、寧心、安神的功效。
(2)交泰丸。黃連、肉桂各等量,研成細末,用蜜調為丸,每丸重1克。每次取1粒藥,放入臍內,用紗布覆蓋,再用膠布固定。每晚換藥1次。適用于心腎不交型失眠癥。
(3)酸棗仁糊。酸棗仁10克,研成細末,用水調成糊狀,放入肚臍中,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每日換1次,連續3~5天。可養心安神,生津斂汗,適用于心肝血虛導致的失眠。

(4)柏子仁糊。柏子仁10克,研成細末,放入肚臍中,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每日換1次,連續3~5天。可潤腸通便,養心安神,適用于血不養心所致的虛煩失眠。
(5)珠黃散。珍珠粉、丹參粉、硫黃各等量,研成細末,和勻,放入瓶中備用。用時取藥末0.5~1.5克,撒入肚臍中,按緊,用膠布固定,每5~7天換藥一次,至失眠癥痊愈為止。
當然,任何療法都有“禁區”,填臍療法也不例外。有嚴重心血管疾病、體質特別虛弱者,處在懷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過敏性皮膚者,特別是腹部皮膚有炎癥、破損、潰爛者均不適合進行臍療。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有無藥物過敏史,避免在用藥時引起過敏。
另外,運用填臍療法治療之時,一定要特別注意保暖。治療不要在室外進行,或者讓臍部對準風口。保持室內溫暖,適當覆蓋衣被。尤其是腹瀉、感冒、體質虛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兒更要注意保暖。
6 藥浴療法
藥浴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自周朝開始,就流行香湯浴,所謂香湯,就是用中藥佩蘭煎的藥水,其氣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濕、醒神爽腦的功效。詩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記述:“浴蘭湯兮沐芳華。”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賦》中亦說:“沐蘭澤,含若芳。”從清代開始,藥浴作為一種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備受歷代中醫的推崇。
在中醫中,藥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藥液或含有藥液的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種方法,其形式多種多樣:洗全身浴稱“藥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燙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稱,尤其燙洗最為常用。藥浴用藥與內服藥一樣,須遵循處方原則,辨證選藥,即根據各自的體質、時間、地點、病情等因素,選用不同的方藥,各司其屬。煎藥和洗浴的具體方法也有講究:將藥物粉碎后用紗布包好(或直接把藥物放在鍋內加水煎取亦可),制作時,加清水適量,浸泡20分鐘,然后再煮30分鐘,將藥液倒進盆內,待溫度適度時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邊擦邊浴之擦浴法。
藥浴作用機理概言之,系藥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處,并經吸收,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里,因而產生效應。藥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現代藥理也證實,藥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強肌膚的彈性和活力。
信息時代,緊張的工作節奏、超負荷的腦力勞動,使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每天不定時的頭痛,無限疲勞、心悸、長時間失眠、肩背酸痛、脫發等,而各項醫學檢查指標均正常,這說明亞健康還不能歸為疾病的范疇,只能作為疾病的先兆警訊,這往往會使人們忽視它的危害性。

實踐證明,中藥浴療是治療亞健康的很好的方法,它不但克服了西藥給人們帶來的毒副作用,還是一種輕松有效的治療手段。中藥浴療湯劑是采用幾十種名貴中藥濃縮而成的,針對不同癥狀施放不同種類的中藥,加溫后將軀體完全浸泡在中藥液中,優雅的泡浴環境,幽香的中藥氣味,本身就可以使全身達到完全放松狀態,再加之藥物經皮膚的吸收,直達癥灶。合適的溫度加速了血液循環,給心肌送去大量新鮮氧氣,心肌血氧充足,血液循環暢通,疏通了各經絡,這可以直接消除疲勞,緊張造成的腦血管痙攣性頭痛也隨之緩解,其他癥狀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亞健康狀態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有些美容藥物作用于面部皮膚后,一般通過皮膚局部吸收,達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除污穢、潔凈皮膚、滋潤皮膚、除皺增白、祛除外邪、防御外邪侵襲的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中藥面浴能使皮膚組織得到滋潤和營養,提供必要的新陳代謝環境,使面部皮膚組織細胞直接獲得營養物質而達到美容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飯前飯后不宜進行藥浴,以防低血糖休克或影響消化功能;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病的病人,藥浴時間不宜過長,以防昏倒;有急性傳染病、妊娠和婦女月經期不宜進行;年老體弱者應有醫護人員或家屬協助照料,以防不測。
7 熱敷療法
在中醫里,有一種外部治療方法叫熱敷,它可以使局部肌肉松弛,血管擴張,起到消炎、消腫的作用,還對因寒濕聚集、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等有較好治療效果,老年人常對頭部進行熱敷,還能起到防病保健的效果。
熱敷的方法是,把毛巾放入水溫在60℃~70℃的熱水中浸泡一會兒,然后輕輕絞去水,把毛巾放在需要熱敷的部位。
老年人頭部熱敷時,應該主要對眼睛、耳朵、小腦這三個部位進行熱敷。

眼睛。將毛巾放入稍燙手的熱水中,浸透折疊。然后將其放在合閉的雙眼上,雙手在毛巾上輕柔地揉眼,毛巾稍冷后,用熱水重浸再熱敷摩揉。每次做時保持呼吸自然,心情放松,每次可做3~5遍,每天1~2次。能起到解除疲乏、保護視力的作用,對預防老花眼、近視也有效果。
耳朵。用熱水浸透過的毛巾掩蓋在耳上,每次交替重復做3~5遍,每天1~2次,可以增加耳部的氣血流量,預防耳部疾病及老年人常見的耳聾。
小腦。將熱毛巾放于小腦上(枕骨左右兩側,俗稱“后腦勺”),兩側同時熱敷或左右交替熱敷均可,每次進行4~8遍,每天1~2次。能起到健腦作用,提高反應力和思維能力,對老年人常見的頭暈、高血壓等有一定防治效果。
老年人應該注意的是,熱敷法必須長期進行(少則3個月,多則1年)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