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經絡養生全書
- 楊克新
- 4451字
- 2020-07-07 15:44:02
拔罐法:深入腠里導氣血,扶正祛邪保健康
拔罐法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消耗氧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或瘀血,以此來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法在古時候稱為角法,是因為古人以獸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后來人們使用竹筒來做罐,因此,拔罐法還有一個名字叫“吸筒法”。
拔罐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歷代中醫文獻中亦多論述。最開始拔罐法主要為外科治療瘡瘍時,用來吸血排膿。后來又擴大應用于肺結核、風濕病等內科病證。隨著醫療實踐的不斷發展,罐的材料、質地都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從獸角、竹筒發展為金屬罐、陶瓷罐、玻璃罐,乃至近年來研制成的抽氣罐、擠壓罐、電磁罐等。拔罐的操作方法也在不斷發展,從單純的留罐法發展為走罐法、閃罐法,以及針罐、藥罐、刺血罐、抽氣灌水罐等。而且治療的范圍也逐漸擴大,不僅僅是治療外科瘡瘍,還用于治療感冒、消化不良、腹瀉、身體疼痛、月經病等疾病。此外,拔罐法還經常和針刺配合使用。因此,拔罐法成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可治療多種疾病,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1 拔罐保健原理

中醫認為,由于各種因素而引起的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機體陰陽偏盛偏衰,氣機升降失常產生的一些疾病,通過拔罐后負壓作用所產生的較強的吸拔力,作用于經絡穴位上,能夠開泄腠理,將病邪、惡物從皮膚表面吸出體外,從而達到疏通經絡氣血的作用,促進臟腑經絡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
一般來說,拔罐主要是通過吸力刺激、溫熱刺激和負壓作用三大方法來對人體產生效用的。
1.吸力刺激
拔罐時產生的負壓吸拔力的大小決定了人體所受的刺激量和刺激強度的大小。輕而慢的拔罐方法,可以起到抑制神經系統的作用,比如在足三里處拔罐,會使胃蠕動處于減緩狀態;相反,重而快的拔罐方法,可以使神經系統處于興奮狀態,比如在胃俞處拔罐,胃蠕動處于亢奮狀態。拔罐時,罐口緊緊地吸拔于人體的皮膚表面,吸拔力的刺激引起皮膚、肌肉、神經、血管等一連串的內分泌反應,有利于加強新陳代謝,加速體內毒物的排泄,達到身體保健的功效。
2.溫熱刺激
使用竹罐、藥罐或火罐時,拔罐療法會對局部體表產生溫熱刺激,使毛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體表組織的活力。比如,當一個人身體某個部位受到撞擊之后,可以在他所受傷害的部位進行拔罐,從而減少或者消除致痛物質的刺激,使得疼痛隨之慢慢減輕。
3.負壓效應
拔罐產生的負壓使身體局部迅速充血并形成瘀血,產生溶血現象。白細胞的數量略有增加,而且吞噬細胞的功能也大大提高了。負壓時,人體的皮膚毛細血孔會充分張開,這樣有助于提高皮膚的耐受力,改善皮膚的呼吸和營養,促進體內毒素的外排,增強身體的抗病、防病能力,加速身體疾病痊愈。

拔罐療法運用的是中醫經絡學說中的皮部和腧穴,通過經脈、絡脈把治療的刺激信息傳遞到有關的器官、組織、臟腑。因此,拔罐療法一則可以疏通經絡,使人體的五臟六腑的氣血得到溫養濡潤。二則可以扶正固本,中醫認為,“正氣”為主的健康狀態,是通過經絡氣血的暢通的實現的,保證身體不受外邪刺激,正氣自然便可安康。
2
拔罐常用罐具
拔罐的器具種類多樣,常用的有竹罐、陶罐、抽氣罐、擠壓罐、玻璃罐幾種。抽氣罐是家庭和醫療方面較為普遍使用的罐具之一,玻璃罐、瓶罐等也可家庭自制使用。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常用罐具的樣式和特性。
1.竹罐
用竹子截成竹筒狀,一端留竹節做底,另一端做罐口,罐口要光滑平正。優點是取材方便、制作簡單、輕巧、不易碎,缺點是易破裂、易漏氣、吸拔力小。
2.陶罐
用陶土燒制成腰鼓狀,口徑大小不一,口徑小的較短,口徑大的則較長。優點是吸拔力較大,缺點是重量大、易碎、不透明、易燙傷皮膚。
3.橡膠罐
用橡膠為制成。優點是不易碎,攜帶方便,操作簡單。缺點是吸拔力小、無溫熱感、只能固定部位治療,不能施其他手法,不能高溫消毒。
4.抽氣罐
用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平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便于抽氣時應用。現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宜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氣。抽氣罐的優點是操作簡便、安全,缺點是療效不及火罐。
5.擠壓罐

用橡膠或塑料制成,身體呈螺旋形,就像寶塔一樣,口大向上越來越小,一般為三層,具有彈性,可以擠壓。優點是使用更方便,不會破碎,缺點是吸拔力較弱,維持時間較短。
6.木罐
根據所需要的大小,削切堅硬的原木,再用油浸泡之后,用火烤燙,明顯出現光澤后,便可使用。優點是易消毒,方便攜帶,缺點是易干裂漏氣,不易觀察罐內變化。
7.玻璃罐
玻璃罐是最常用的拔罐用具,它是在陶制罐的基礎上,用玻璃加工制作而成的,形狀為球狀,罐口的邊緣平滑,分為大、中、小三種。優點是質地輕、制作簡單、操作方便,是較為理想的拔罐用具。缺點是容易碎裂。
8.瓶罐
瓶罐取材于罐頭瓶,它的形狀有的呈圓柱形,有的像陶罐,優點是方便取材,缺點是瓶口邊緣容易裂口或缺損,拔罐時可能會劃傷皮膚,因此操作時要格外小心。
3
拔罐輔助用品
拔罐前,除了為患者選擇適合的拔罐工具,選擇適宜的拔罐方法以外,輔助器材的選擇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常用的必備輔助器材:
1.打火機或火柴
拔罐時用來點火的工具。
2.酒精、紙片
多是采用75%~95%濃度的酒精,如果沒有酒精,也可以用高濃度的白酒代替。紙片選擇質薄的易燃紙,棉球可以選擇醫用的。
3.潤滑劑
可以使用凡士林、按摩乳等,增加皮膚的潤滑和吸附力,保護皮膚不受損傷。
4.清潔工具
主要是棉球、紗布、棉簽等,便于清潔皮膚或罐具,或為患者的拔罐部位消毒。
4 拔罐基本手法
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施罐部位,掌握好拔罐的操作方法是拔罐治療重要的一步,這直接地影響拔罐治療的效果。
1.火罐法
用熱脹冷縮的原理,排去空氣。即借燃燒時火焰的熱力,排去罐內空氣,使之形成負壓而吸著于皮膚上,稱火罐法。又可分為四種:
(1)投火法:用小紙條點燃后,投入罐內,不等紙條燃完,迅即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吸于體表。
(2)閃火法:以鑷子夾住點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內繞一圈,迅即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3)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點燃后將罐扣上,可產生較強吸力,使罐吸住。
(4)貼棉法:用1厘米見方的棉花一塊,不要過厚,略浸酒精,貼于罐內壁中段,然后點著,罩于選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2.抽氣法
抽出空氣。先將抽氣罐緊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中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住。
3.水罐法
用煎煮水熱力排去空氣。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用時將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扣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4.留罐法
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瘠薄處,留罐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5.走罐法
吸拔后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處,如腰背、臀髖、腿股等部位。須選用口徑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處涂一些滑潤油脂,將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后半邊著力,向按,前半邊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動,如此上下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十次,至皮膚潮紅或瘀血為止。
6.藥罐法
用中藥煎煮竹罐后吸拔,稱煮藥罐。或在罐內存貯藥液,稱貯藥罐。
(1)煮藥罐:將配制成的藥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將竹罐投入藥汁內煮15分鐘,使用時,按水罐法拔于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風濕病等癥。常用藥處方為:麻黃、蘄蛇、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6克。
(2)貯藥罐:在抽氣罐內或玻璃罐內事先盛貯一定量的藥液,藥液量為罐的2/3~1/3,使吸在皮膚上。常用藥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姜汁、風濕酒等。常用于風濕病、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7.搖罐法
先將罐吸拔在皮膚上,手握罐具,均勻地搖動或轉動20~30次,用力要柔和、平穩,動作協調一致。
8.轉罐法
罐具吸附到皮膚上后,手握罐體慢慢向左旋轉90°~180°,然后向相反水平旋轉,一個左右轉動為一次,反復10~20次即可。可在操作前,在患者的皮膚上涂抹一些潤膚乳,以免疼痛。
9.提罐法
先將罐具吸附到皮膚上,反復均勻地提罐,但要注意罐體不要離開皮膚表面,反復進行20~30次,出痧后即可停止。

5 拔罐療法禁忌
拔罐療法,雖然天然無毒副作用,但是它也有一些禁忌病癥和禁忌部位。在進行拔罐的時候要謹記這些病癥和部位,以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1.禁忌病癥
如果患有中度或重度心臟病、心力衰竭、全身性水腫、失血癥、白血病、惡性腫瘤;全身劇烈抽搐或者痙攣;重度神經質或者術后部位潰爛;女性月經病,外傷骨折。有以上病癥者禁忌拔罐。
2.禁忌部位
凡大血管通過之處、乳頭、心搏處,鼻部、耳部、前后陰、靜脈曲張處、顯淺動脈分布處、孕婦腹部及腰骶部應當慎用。
拔罐療法的禁忌證與不宜拔罐的部位,不是絕對的,有人用此法治療水腫、精神病、高熱、活動性肺結核等,未見不良反應,且收效甚佳。也有用于乳頭、心搏處、鼻部、耳部、前后陰等,無不良反應。何況拔罐療法與其他療法配合應用,亦有與其他療法相適應病證,自當參合而定。但在臨床應用時,以上情況要盡量避免使用,必須選用時,也應慎重。
6 拔罐注意事項
拔罐治療之前,除了大致了解一下拔罐治病的原理,準備拔罐的器具,熟悉拔罐的手法之外,還應當注意以下拔罐的事項:
(1)選擇適宜、清凈的環境,避免風寒,注意溫暖,以防止患者受涼。
(2)拔罐前檢查一下拔罐的工具,是否清潔沒有破損。患者選擇舒適的體位。
(3)拔罐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皮膚狀況等選擇拔罐的時間。
(4)拔罐過程中,施術者應掌握好拔罐的力度和順序,注意罐具間要留有空隙,避免不必要的罐具擠壓或脫落。
(5)拔罐的時間一般為5~20分鐘,但根據病情不同可增加或縮短拔罐時間,急性病1天拔罐1~2次,慢性病隔天1次。一個療程一般是10~15天。
(6)留罐期間,應經常留心觀察患者的反應及罐內的變化情況。若拔罐后患者出現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四肢冰涼,虛弱無力時,應當馬上取罐讓病人平臥,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重者可針刺人中、內關、足三里等穴。特別是年老體弱、兒童,精神緊張、饑餓的初診患者,更應注意防止出現不適。
(7)若出現燙傷,小水皰不必處理,可自行吸收;若較大的水皰或皮膚有破損現象時,應先用消毒細針挑破水皰。放出水液,再涂上甲紫即可。
(8)拔罐后應涂抹在充血處一些祛風油,讓患者靜躺片刻。如出現胸悶、發熱等現象,可在患者背部的第3、4胸椎兩側吸拔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