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計算成本與收益
近幾年來,我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大批的民眾涌入股票市場、基金市場,一時間,“談股論金”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似乎人人都在談投資,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又有幾個呢?
談到投資,多數人都理解為一種理財的方式,認為投資就是購買國債,就是買房子或者買股票。而企業家們談到投資,多數人認為投資就是購置土地、建設新生產線、擴大生產能力等。不同的人對投資有著不同的理解,官方給“投資”的定義是“把金錢轉化為資本的過程”。西方經濟學家威廉·夏普對于投資的定義是“以犧牲當前的消費來增加未來的消費”。換句話說,人們投資的目的就是獲得回報,并且這種回報是要大于投資人初始的投入。
隨著時代的發展,個人投資理財的領域日漸寬廣,金融機構也為普通民眾理財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民眾對于理財的意識不斷增強,致使投資熱潮不斷升溫。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要想做好投資這件“事”,必須要了解投資是什么,有一個充分的投資知識的準備。
個人財富的增值、家庭的收入增加、企業的贏利、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投資。但是投資市場變幻莫測,只有掌握了投資的知識,熟悉各種投資方式與技巧,才能使自己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北大課堂上的投資學知識,理所當然地受到大家的關注,受到大家的追捧,誰都希望通過學習投資學來掌握投資這個神奇的致富工具。可以說,誰掌握了投資,誰就掌握了生活;誰掌握了投資,誰就掌握了世界。
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當我們準備進行投資時,首先必須要弄清楚,投資的成本是什么,隨之而來的收益怎樣。這看似簡單的問題是投資學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它直接影響著我們投資的選擇與決策,并且這種選擇會對整個投資過程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論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這也就是說,犧牲當前的消費,來增加未來的消費,投資的成本就可以理解為我們犧牲的當前的消費。
在很多情況下,成本與收益是對等的。例如,工人辛勤勞動,換取報酬,這時所付出的成本與得到的收益之間確實存在著對等關系。而在有些情況下,這種對等關系是不存在的。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等才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只有弄清楚這一點,才會使我們真正去認識投資。李嘉誠就是因為掌握了投資的成本和收益的關系,所以早早地收獲了大筆錢財。
從1958年開始,李嘉誠就有計劃地選擇購買房地產、地皮。首先,他在香港旺角北購買了一塊土地,建筑了一座大廈。接著,他又在紫港購買了地皮建樓,不久順利出手,賺取較高的利潤。
20世紀50年代末,他知道政府將要實行高地價的政策,于是,當機立斷,買下了新界屯門鄉的一塊地皮建造工廠。20世紀60年代初,李嘉誠的發家產業塑膠花生產走向低谷,面對這種形勢,李嘉誠下決心改變經營類型,大規模進軍房地產業,短短幾天內便買下了上百萬平方米的地皮和舊樓。不久,香港地價、房價暴漲,李嘉誠由原來的千萬富翁一躍跨入億萬富翁的行列,成為香港房地產業的巨人。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由于政局不穩,投資驟減,房地產價格猛跌。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紛紛拋售地產,而此時的李嘉誠卻把全部的資產轉化為地產,而且光買不賣。在別人的眼里他簡直是愚蠢透頂。結果,李嘉誠的房地產業又進入了第二個高潮時期。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地價再度回升,房價上漲。而此時李嘉誠已經建起了許多漂亮大樓和廠房,不久都全部出售,利潤成倍增長。
李嘉誠的成功在于他善于把握時機,懂得算計投資的成本和收益,以其獨到的眼光與精準的預見,在大家拋售時低成本買入,在市場繁榮時再高價賣出,得到數倍于成本的收益。
當然,實際生活中的投資不可能這么簡單,但我們必須懂得計算投資的成本與收益。對于普通人而言,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握時機,使自己手中的金錢能帶來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