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與做窩
大部分動物總是處于遷移和運動中,今天住這兒,明天住那兒,根本沒有什么固定的、真正的“家”。但有些動物,像鳥類、昆蟲為了繁殖后代,常常會搭窩或筑巢——這就是它們的“家”。這些“家”不但結實耐用,而且還各具特色,令人嘆為觀止。
蜜蜂的建筑才華在動物王國里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它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搭建了一個個整齊的六角形房間,堪稱是巧奪天工的杰作。
組成蜂巢的一個個小房間基本呈水平方向,它們大小一致,緊密排列在豎直墻架的兩側。房間的門也呈正六邊形。三個菱形的蠟片對接形成房間的底部,并略微向外突起,這可以起到防止蜂蜜外流的作用。這種結構就使得兩側的房間底部恰巧能交錯排列,而且與蛹尾部細尖的形狀非常適應。
令人驚訝的是,每個房間的菱形都非常標準,銳角一律是70°32′,鈍角一律為109°28′。從建筑學來講,選擇這個角度是最省材料的。
小小的蜜蜂又不是建筑師,它們在沒有任何工具幫助的情況下,是怎樣完成如此精細的任務的呢?
讓我們來看看蜜蜂是怎樣一步步地搭建房子的。建筑工作從“天花板”開始。所謂“天花板”,其實是指蜂箱活動框架的頂部,也就是日后巢室的最上部。蜜蜂同時在幾個地方修建巢室,每個巢室無一例外地都從底部的菱形開始搭建。
在工地旁,有一個臨時的由蜜蜂聚在一起形成的“建材加工廠”。在這里,眾多蜜蜂擠在一起,使得中心溫度保持在35℃,這樣才能保證工蜂能順利分泌蜂蠟。工蜂從腹部擠出一點蜂蠟,然后用后足接住,傳遞到嘴里嚼勻,嚼勻的蜂蠟可依據建筑需要加工成形。
修建完幾個起點處的菱形后,蜜蜂便以此為依托繼續筑墻。之后,蜜蜂返回底部進行下一個菱形的修建,再以其為底修造兩堵墻。當第三個菱形和最后兩面墻修成,一個巢室就完工了。蜜蜂能迅速地把前后相鄰的蜂巢接起來,連接成一片整齊的正六角形。

造一個這樣的蜂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小小的蜜蜂精湛的建筑技藝令人嘆為觀止,它們真不愧是昆蟲界中杰出的“建筑師”。
螞蟻的“家”都建在地下,是一個如同地下大迷宮似的四面延伸擴展的巢。從石縫或草叢間的洞口進入彎彎曲曲的門廊,就逐漸進入漆黑的地下,到達這座令人驚嘆的地下“迷宮”了。這里一條條回廊交叉迂回又互相交通。通過這些忽寬忽窄、忽彎忽直的回廊可以直達上下左右所有的房間。這些房間各有各的用途:有的是儲藏糧食的“倉庫”;有的是工蟻休息的“宿舍”;有的是哺育幼蟲的“幼兒園”;有的則是專門用以孵化卵的“育嬰房”……
隨著蟻群的發展壯大,蟻巢也會不斷地延伸擴張。幾年后,有的蟻巢占地可達幾十平方米,甚至達幾百平方米,有上下十余層,延伸到地下好幾米處。雖然這些通道和房間的設置沒什么規律可言,但是螞蟻靠著熟悉的氣味的引導而自由活動,絲毫不會迷路,而且越雜亂的格局越能迷惑敵手,越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同樣是生活在地下的昆蟲,螻蛄也是個筑巢的“好手”。螻蛄的名字很多,有天螻、土狗、拉蛄等,它和蟋蟀一樣,也會靠摩擦翅膀來“鳴叫”,以此來追求異性。
螻蛄的一生大多是在地下度過的。春天,螻蛄會鉆到潮濕的地表下開始建筑“家園”。它會順著地表一直斜著往下挖,挖到30—40厘米處就會停下來,然后再返回到地表,挖許多條可以通到老巢的隧道,以備逃生之用。在挖掘的過程中,它會邊挖邊吃地里的種子、幼苗或植物的根莖,如果遇到馬鈴薯,它就會在馬鈴薯的中間打個洞穿過去。夏天,螻蛄會將這個老巢擴建、裝修一番。它先是開鑿出一個酒瓶般的巢穴,然后將接近地表的“瓶口”用爛草堵住,還在里面鋪些雜草,作為雌螻蛄的“產房”。雌螻蛄在此產完卵后,用泥土把所有的通路都堵好了才離開。大約十天之后,這些卵就會依靠土地的溫度孵化為幼蟲,小螻蛄便這樣誕生了。它們以父母留下的雜草為食。等草都被吃光的時候,小螻蛄也差不多長大了,便從洞中出去,開始新的生活。
鳥兒一般都是天生的“建筑師”,它們用樹枝、草和泥土建造自己的“家”(但杜鵑卻不會建巢,只好將蛋產在其他鳥兒的窩里,讓別的鳥替它孵化自己的“寶寶”)。鳥兒的巢有的簡單,有的復雜,制作材料不一樣,樣子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淺巢、泥巢、樹洞巢、洞穴巢、枝架巢、紡織巢、縫葉巢等。
鳥類是最愛營造“家”的動物,但是它們只有在繁殖的時候才需要“家”。它們將蛋產在巢里,然后在巢中孵化。新孵出的小鳥,一般都不會飛,它們就待在巢中等待父母喂食,直到長大會飛后才離開。有時,鳥也會用“家”來貯存食物,以備不時之需。
大火烈鳥每年建一次巢,但新巢多是建在舊巢之上。大火烈鳥大多選擇在三面環水的半島形土墩或泥灘上筑巢,有時也會在水中用雜草筑成一個“小島”。它筑巢時用喙把潮濕的泥巴滾成小球,再混入一些草莖等纖維性物質,然后用腳一層層地砌成上小下大、頂部為凹槽的“碉堡”式的巢,這樣的巢堅固耐用,即使是狂風,也不能給它造成絲毫損傷。大火烈鳥群體的巢常常會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構成一個錯落有致的“小村落”。筑巢期間,性格溫順的大火烈鳥有時會變得兇狠好斗,不時為爭奪“地盤”或搶奪筑巢材料而發生沖突。

金雕一旦成雙成對之后,便會建造起一個或多個巢,巢與巢之間相距數米或數千米不等。年復一年,一對金雕可能會專門棲息在某一個巢,或是交替棲息于兩個備受青睞的巢中。如果雌金雕對這些巢不滿意,它們便會再建幾個巢。雌金雕是筑巢和修巢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它們的巢是由樹葉和樹枝筑成的,直徑約1米,厚可達40厘米。金雕一般晚上棲息于某個沒有用于育雛的巢中,其余的會作為存放剩余食物的儲藏室。每年筑巢時,金雕會給常住的巢補充一些樹枝、樹葉,因此它們的巢往往非常大,有的直徑甚至可達數米。
大多數蜂鳥用柔軟的植物纖維、苔蘚、蛛網、地衣、蟲繭等東西,在樹枝、灌木末端,葉片或巖石的突出部位筑巢。巢呈長布袋形,像半個雞蛋殼或一只美麗的小酒杯,十分精巧細致。有的蜂鳥用平滑的蛛網將巢纏繞在樹枝或竹子上,避免巢因風吹而搖晃。巢筑好后,許多蜂鳥還會仔細地在巢內鋪上柔軟的纖維物,使巢更舒適。
燕子的巢多筑在屋檐下或橫梁上。它們筑巢的材料很簡單:泥土、稻草、根須、殘羽而已。筑巢的時候,它們會飛到河邊、水潭邊,啄取濕泥,弄成丸狀,然后銜回來,再混以稻草、殘羽等,在屋檐或房梁上筑巢。筑的時候,它們會站在巢內壘泥,由里向外擠壓泥球,所以盡管巢的外部凹凸不平,但里面卻很平整。最后,它們還會在里面鋪上輕羽、軟毛,以及細柔的雜屑等,這樣便建造出一個很舒適的“產房”了。
而另外一種生活在亞洲熱帶海島上的燕子——金絲燕的窩做得可不那么平整了。金絲燕屬雨燕目雨燕科,與家燕的關系很遠。它體長約18厘米,羽毛是暗褐色的,夾雜著少許金色的羽毛,因頭部、尾部像燕子,故得名“金絲燕”。
金絲燕的唾液腺非常發達,能分泌出許多有黏性的唾液——這便是做窩的主要原料。筑巢開始時,它會將唾液從嘴里一口一口地吐出來,遇到空氣很快就變成絲狀。經過無數次的涂抹,巖壁上就會出現一個半圓形的輪廓,它們會繼續往上邊添加凸邊,一層層地形成了一個巢,具有很高的強度和黏著力,潔白晶瑩,直徑6—7厘米,深3—4厘米,外觀猶如一只白色的半透明的杯子。這種用純唾液筑成的巢就是“燕窩”。它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多種氨基酸、糖、無機鹽等,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
哺乳動物的“媽媽”與子女之間的關系,要比鳥類和幼雛間的關系親密得多,因此筑巢、做窩活動對哺乳動物來說也就不太重要,但是在小型的哺乳動物中,做窩筑巢的行為也很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