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率真的花期延伸到人生的每一個春夏秋冬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他想趕著去聽林徽因的一場演講,當天因遇大霧飛機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難。社會上對于他的離婚和再婚的種種指責并未因他的離世而停止。
這也理所當然地牽涉到林徽因。
林徽因16歲那年,隨父親林長民在英國生活一年,恰巧徐志摩也來到倫敦。詩人對她一見鐘情,“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么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會兒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詩人用這樣的一首首濃烈的情詩去撥動少女的心弦。已有家室的他甚至為了方便離婚逼著妻子去打胎,在妻子生產后不久,又逼迫她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
林徽因并未跟隨徐志摩狂熱的腳步,她知道這樣的幸福其實是另一個女人最深的痛楚。
當林徽因緣定梁思成后,徐志摩知道自己追求無望,隨即轉而追求京城有名的交際花、北京大學教授王賡的妻子陸小曼。陸小曼為了徐志摩同王賡離了婚。不久,陸小曼便同徐志摩舉行了婚禮。
徐志摩的感情生活也因此遭受了很多指責。
在徐志摩去世后,這樣的指責變本加厲,甚至變成了對徐志摩的全面否定。當種種曲解和毀謗鋪天蓋地地砸向已逝的徐志摩,林徽因卻不再沉默,她挺身而出,寫下一篇《悼志摩》來肯定徐志摩的詩歌成就,客觀地闡釋了大詩人的獨特性情。
……這以后許多思念你的日子,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不會有一點點光明……志摩的人格里最精華的是他對人的同情,和藹,優容。志摩的最動人的特點,是他那不可信的純凈的天真……比我們對萬物都更有信仰,對神,對人,對靈,對自然,對藝術!
文中,林徽因呼喚公正,呼喚良知,這何嘗不是在彰顯自己的本真和品質!只有這樣至情至性之人,才不會漠然觀望,她為友人的殞命和消逝而傷痛。有人形容“再沒有看過比《悼志摩》更好的懷人文字了”。至真至誠,所以動人。

她不僅僅是個欣賞者,而且是一個心靈的認同者。歷史證明了她的認同是正確的,因為徐志摩的詩歌不但沒有因時間的煙云被沖淡褪色,反而擁有更加廣泛的讀者。
一個至誠至真的人有一顆博大包容的心,她使天真的花期延伸到人生的每一個春夏秋冬。她所成就的傳奇并非只因她的美麗,還有她的率真為她贏得的尊重。
也許,我們很難遇到需要抉擇的大是大非。但是,女人要有自己的處世方式和底線。這是贏得別人尊重的前提。在職場中最不受歡迎的就是那些沒有原則、只會“隨風倒”的女人。她們不分對錯,沒有立場,常常為了自己的利益,站在強勢的一邊。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要做一個有原則的人。
不搬弄是非、不背后詆毀是一種原則,不贊成觀點但卻認真聆聽是一種原則,懂得感恩、明辨是非也是一種原則,在熱戀中看到自己在失愛中放過自己同樣是一種原則……只有這樣,才不會在紛繁的世界中迷失自己,多一份從容,也就多了一份幸福。
靜/思/小/語
女人,要在花開花謝的歲月之中,靜守著執念,靜聽花開,坐看雨落,坦然面對每一天。縱使浮華俗世里有再多的糾纏,疏離的歲月中有再多的繁亂,只要保留幾分率真和幾許天真,總能夠跨越過生命殘冬的貧瘠,沒有這樣的情懷,怎么去承載撲面而來的濃濃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