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只愛與身邊的人攀比
某市發生了一起重大的入室盜竊案。與其他案件不同的是,作案者是一名年僅16歲的少年。他為了同別的同學攀比,追求物質享受,在虛榮心的驅使之下,盜竊了一居民家中價值四萬多元的錢物,然后他坐車去武漢,在不到四天的時間內,揮霍了所有的錢。
這位少年出身于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并且自幼喪父,靠母親一個人干活養家。按說,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應當比別的孩子更早熟、更懂事才對,但他卻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令人心痛的事。
原來,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母親從來不讓他在吃穿上受委屈。只要別的孩子有的,她都省吃儉用,盡量滿足他。這么一來,在伙伴們中間,少年不僅不顯得寒磣,反而還顯得比大多數人都氣派。這讓他感到很滿足。
但自從上了市里的高中后,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高中的同學和他以前的伙伴大不相同了,大都出身于市里的高收入家庭,花錢如流水,穿的是名牌,用的是精品。相比之下,他感到自己十分寒酸。此時的他不但以前的優越感喪失殆盡,而且感到了深深的自卑。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嚴重失衡。他不甘心低人一等,于是想各種辦法來和那些同學們攀比。他先是每次回家都想出各種借口向母親要錢。起初母親還能盡力滿足他,但后來實在拿不出了,只得拒絕他。少年見從家里要錢無望,只得另想他法。但他一個中學生能想出什么好辦法來,想來想去,終于想到了邪路上。一開始,他偷同寢室同學的錢,幾次下來并沒有被發覺,漸漸膽子大了起來,就把目標轉向了社會,做出了前面的令人震驚的“大案”。等待他的,無疑將是法律的嚴懲。
◇青春期的孩子比什么◇

1.比美
這常發生在女孩在之間,當然男孩也會有類似的比較。比如比比誰的衣服漂亮之類的。
2.比富
很多孩子喜歡在別人面前夸耀自己家的汽車、新電視,媽媽帶著自己到豪華的餐廳吃飯等。

3.比“能”
愛聽表揚,做什么都喜歡贏,輸不起,只要別人比自己好就會大哭大鬧,失去心理平衡。
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心態變化,多給孩子講道理,及時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避免孩子形成嚴重的虛榮心理。
少年的悲劇來自于跟同學的攀比。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人們的攀比行為經常發生在身邊人的身上,也就是說人們只愛跟身邊的人或同行攀比。老李每年夏天撿飲料瓶子賣錢。有一天,他撿了滿滿一麻袋瓶子。同行老張看到之后,向他豎起了大拇指表示敬佩。老李高興地樂開了花。這種同行之間的互相比較,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大內定律。
大內定律是由美國管理學家W·G·大內提出的。這個定律是說,我們最關心的是與我們同等地位的人對我們有什么看法。因為愈在同等地位的人面前,愈能看出自己與他們有什么不同。因為同等地位的人和我們有相同的經歷和基礎,因而有可比性。相反,離我們很遠的人,或者和我們差距很大的人對我們的影響就很小。他們發財也好,倒霉也罷,與我們沒有什么關系。比如,雖然比爾·蓋茨讓很多人都羨慕,但是很少有人去和他比較。街頭的乞丐很多,但是很少有人看到乞丐后覺得自己很幸運。
我們通常會跟自己身邊的人比較。如果自己身邊的朋友、同學比自己過得好,我們就會產生很大的落差。昔日的同事成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心里可能會不平衡。當初曾經處在相同的水平上,如今天差地別,難免會覺得愧疚、沒有面子。當年一起同窗苦讀的同學,有的移民國外,有的開辦了公司,有的有了一官半職,只有自己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職員,恐怕同學聚會的時候都不愿意露臉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喜歡向以前的同事、朋友炫耀。因為他們知道你的過去,你的成就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可。古代的人們取得成就之后講究“衣錦還鄉”。經過一番艱苦創業,終于過上了榮華富貴的生活。這時回到家鄉去炫耀一番,必然能夠得到家鄉父老的崇敬和羨慕。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和理想抱負都不相同。過去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導致我們作出和別人不同的選擇。有的選擇可能引導我們走向成功,有的選擇可能讓我們停步不前,甚至走向失敗。但是,不管作出什么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之路。因此,沒有必要和別人比較。如果一定要比較,就和過去的自己比較,看看自己是否有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