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越簡單越實用
- 連山
- 1388字
- 2019-09-21 02:58:09
近因效應,親密關系的“殺手”
195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盧欽斯在《降低第一印象影響的實驗嘗試》一文中提出了近因效應。
文中盧欽斯描寫了一個叫詹姆的學生的生活片斷,其中一段描寫了詹姆活潑外向的性格,他與朋友們一起去上學,在陽光下嬉戲,在商店里與熟人聊天,與前幾天剛認識的女孩打招呼;而另一段表現的是詹姆沉靜內斂的性格,描寫他放學獨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上蔭涼的一邊,在商店里靜靜地等候買東西,見到前幾天剛認識的女孩也不打招呼。
◇如何避免近因效應◇
如何避免近因效應發生在你的人際關系中呢?

1 遇事要克制自己的情緒,說話要慎重,謙讓大度一些,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

2 待人做事要善始善終,以免給人留下不良印象,影響自己的形象。
如果真的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可以等雙方都冷靜下來的時候再進行溝通和交流,不給“近因效應”的產生創造條件。
盧欽斯以不同順序對這兩段材料加以組合:一種是將描寫詹姆性格內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寫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另一種順序則剛好相反,此外,盧欽斯又令這兩段文字分別作為獨立的材料,然后把這四種材料給四組水平相當的中學生閱讀,并讓他們對詹姆的性格進行評價。
實驗結束,盧欽斯得到了這樣的結果:在被試者中認為詹姆性格是外向的百分比,以單純閱讀外向材料的一組為最高,為95%;其次是先閱讀外向材料、再閱讀內向材料的一組,比例為78%;而先閱讀內向材料、再閱讀外向材料的一組,這一比例僅為18%;至于單純閱讀內向材料的一組則為3%。
這一組數據表明,先閱讀的那段材料對被試者對詹姆性格所作出的評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首因效應發生作用的結果。
然后,盧欽斯又以另一種方式重復了前面的那個實驗:在讓被試者閱讀有關詹姆性格的兩段描寫材料之間,插入了一段時間間隔,并且安排被試者做一些與實驗完全無關的活動,如做數學題或聽歷史故事等,接下來再去閱讀另一段材料。
實驗結束后,盧欽斯得到了與先前正好相反的實驗結果:這次對被試者進行的詹姆性格的評價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先閱讀的那段材料,而是后閱讀的那段材料。這說明了近因效應的顯著作用。
在社會知覺中,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同時存在,那么,如何解釋這種似乎矛盾的現象呢?也就是說,究竟在何種情況下首因效應起作用,又在何種情況下近因效應起作用呢?
盧欽斯認為,在關于某人的兩種信息連續被人接收時,人們總傾向于相信前一種信息,并對其印象較深,即此時起作用的是首因效應;而在關于某人的兩種信息斷續被人接收時,起作用的則是近因效應,這也就是對前面兩個實驗的解釋。
另外,也有人指出,人們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較大作用,而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則起著更大的作用。因為對于陌生人,此前的印象是一片空白,這時所產生的第一印象就尤為顯著,而對于熟人,由于相互之間有了較多的交往,彼此的印象也較為豐富,這時最近的接觸情形就會令人記得更深。
近因效應多發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誤解或者期望的事件無法達到的時候,這時人們的思維比較狹窄和片面,難以掌控自己的行為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說,當夫妻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彼此會馬上忘記對方的好處,眼前只剩下“他(她)對不起我”這個念頭,進而無法對對方作出客觀評判。從此,越來越覺得對方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什么都不好,使自己處于失望、委屈,甚至是憤怒的狀態。
不只是夫妻關系,親朋好友之間也容易出現近因效應,所以近因效應還有另一個別稱,叫作“親密關系的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