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勞動安全

模塊一 鐵路行業規章

一、《鐵路技術管理規程》有關人身安全規定

《鐵路技術管理規程》(以下簡稱《技規》)是鐵路技術管理的基本規章,鐵路的其他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及各部門、各單位制定的技術管理文件等,都必須符合《技規》的規定。

鐵路職工必須嚴格遵守和執行《技規》的規定,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以對國家和人民極端負責的態度,保證安全生產。

二、鐵路運輸系統作業人員勞動安全關鍵點通用控制措施

為適應鐵路運輸生產和技術條件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落實“規范管理,強基達標”總體要求,強化作業安全關鍵環節的控制,減少職工傷害事故,鐵路總公司制定了《鐵路運輸系統作業人員勞動安全關鍵點控制措施》,分為通用控制措施和具體控制措施兩大部分。通用控制措施規定在鐵路既有線從事作業的所有人員,必須認真落實下列勞動安全控制措施:

1.嚴格遵守勞動紀律和作業紀律,認真執行保休制度,班前充分休息,嚴禁班前、班中飲酒;嚴禁脫崗、串崗、私自替班或換班,不得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

2.新上崗、轉崗、提職職工必須進行單位、車間、班組三級安全教育及其他規定的安全教育,經培訓考試合格后,方準上崗單獨作業。學徒工、實習人員、干部在參加勞動、學習期間,不準單獨頂崗。

3.行車、特種作業人員,機械設備、工具操作人員,須經專業安全技術培訓考試合格后,方準持證上崗。

4.作業中必須按規定著裝、佩戴防護用品和正確使用防護用具,嚴格執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5.橫越線路時,必須做到“一站、二看、三通過”,嚴禁搶越、鉆車或穿越兩車間隙,嚴禁在道心或軌枕頭上行走,嚴禁扒乘機車車輛以車代步。

6.上道檢修人員應配備自動報警或通信聯絡工具,在設有來車報警設備的區段作業時,應按規定使用報警設備。接到來車通知后,必須停止作業,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待避車輛。

7.電氣化區段作業人員除落實上述措施外,還應嚴格執行《電氣化鐵路有關人員電氣安全規則》。

三、電氣化鐵路有關人員電氣安全規則

(一)一般安全知識

1.所有接觸網設備,自第一次受電開始,在未辦理停電接地手續之前,均按有電對待。

2.電氣化鐵路各單位必須組織所屬有關職工認真學習《電氣化鐵路有關人員電氣安全規則》,并按規定對有關職工每年進行至少一次安全考試,考試合格后,方準參加作業。臨時指派到電氣化鐵路上工作的有關人員也同樣應參加電氣化知識培訓和考試。

3.除專業人員按規定作業外,任何人及所攜帶的物件、作業工器具、機械設備等須與牽引供電設備高壓帶電部分保持2m以上的距離,與回流線、架空地線、保護線保持1m以上的距離。

4.在電氣化區段作業遇雷雨時,作業人員應迅速放下手中的金屬器具,不要在大樹下、電桿(支柱)旁和涵洞內躲避。

(二)作業禁止事項

1.在電氣化區段內,禁止任何人攀登到車頂或車輛裝載的貨物上。

2.電化區段所有接觸網支柱上均設有“高壓危險”警示標志,禁止借助接觸網支柱搭設腳手架。

3.電氣化區段上水、保潔、施工等作業,不得將水管向供電線路方向噴射,站車保潔不得采用向車體上部噴水方式洗涮車體(因為水柱能導電)。

4.牽引供電設備故障時,禁止與支柱、接地引下線、綜合接地線接觸,并保持安全距離。

(三)消防安全知識

1.作業人員發現電氣化鐵路附近發生火災時,必須立即通知列車調度員、電力調度員或接觸網工區值班人員。

2.距牽引供電設備帶電部分不足4m的燃著物體,用水或滅火器滅火時,牽引供電設備必須停電。

3.距牽引供電設備帶電部分超過2m的燃著物體,使用沙土滅火時,牽引供電設備可不停電,但須保持滅火機具及沙土等與帶電部分的距離在2m以上。

四、相關標準

(一)安全標志

安全標志是用以表達特定安全信息的標志,由圖形符號、安全色、幾何形狀(邊框)或文字構成,分為禁止標志、警告標志、指令標志和提示標志4大類型。下面的安全標志引用于《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GB 2894—2008)。該標準規定了傳遞安全信息的標志及其設置、使用的原則,適用于公共場所、工業企業、建筑工地和其他有必要提醒人們注意安全的場所。

1.禁止標志

禁止標志是禁止人們不安全行為的圖形標志(共有40個),其基本形式是帶斜杠的圓邊框。

2.警告標志

警告標志是提醒人們對周圍環境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發生危險的圖形標志(共有39個),其基本形式是正三角形邊框。

3.指令標志

指令標志是強制人們必須做出某種動作或采用防范措施的圖形標志(共有16個),其基本形式是圓形邊框。

4.提示標志

提示標志是向人們提供某種信息(如標明安全設施或場所等)的圖形標志(共有8個),其基本形式是正方形邊框。

5.提示標志的方向輔助標志

提示標志提示目標的位置時要加方向輔助標志。按實際需要指示左向或向下時,輔助標志應放在圖形標志的左方,如指示右向時,則應放在圖形標志的右方。

6.文字輔助標志

文字輔助標志的基本形式是矩形邊框,有橫寫和豎寫兩種形式。

橫寫時,文字輔助標志寫在標志的下方,可以和標志連在一起,也可以分開。禁止標志、指令標志為白色字;警告標志為黑色字。禁止標志、指令標志襯底色為標志的顏色;警告標志襯色為白色。

豎寫時,文字輔助標志寫在標志桿的上部。禁止標志、警告標志、指令標志、提示標志均為白色襯底,黑色字。標志桿下部色帶的顏色應和標志的顏色相一致。

(二)安全色

安全色包括紅、藍、黃、綠4種顏色,對比色包括黑、白兩種顏色。

《安全色》(GB 2893—2008)規定了傳遞安全信息的顏色、安全色的測試方法和使用方法,適用于公共場所、生產經營單位。

1.安全色與對比色及其使用

(1)紅色

紅色是傳遞禁止、停止、危險或提示消防設備、設施的信息。用于各種禁止標志(參照GB 2894—2008);交通禁令標志(參照GB 5768—2009);消防安全標志(參照GB 13495.1—2015);機械的停止按鈕、剎車及停車裝置的操縱手柄;機器轉動部件的裸露部位,儀表刻度盤上極限位置的刻度;各種危險信號旗等。

(2)藍色

藍色的定義是傳遞必須遵守的指令性信息。用于各種指令標志(參照GB 2894—2008);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中指示標志(參照GB 5768—2009)等。

(3)黃色

黃色是傳遞注意、警告的信息。用于各種警告標志(參照GB 2894—2008);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中警告標志(參照GB 5768—2009);警告信號旗等。

(4)綠色

綠色的定義是傳遞安全的提示性信息。用于各種提示標志(參照GB 2894—2008);機器啟動按鈕及安全信號旗;急救站、疏散通道、避險處、應急避難場所等。

(5)黑色

黑色用于安全標志的文字、圖形符號和警告標志的幾何邊框。

(6)白色

白色用于安全標志中紅、藍、綠的背景色,也可用于安全標志的文字和圖形符號。

(7)安全色與對比色的使用

安全色與對比色同時使用時,應按規定搭配,見表1-1。安全色與對比色相間的條紋寬度應相等,即各占50%;斜度與基準面成45°;寬度一般為100mm,但可根據設備大小和安全標志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寬度,在較小的面積上其寬度可適當的縮小;每種顏色不能少于兩條。

表1-1 安全色和對比色

注:黑色與白色互為對比色。

(8)使用要求

使用安全色時要考慮周圍的亮度及同其他顏色的關系,要使安全色能正確辨認。在明亮的環境中照明光源應接近自然白晝光,如D56光源;在黑暗的環境中為避免眩光或干擾應減少亮度。

2.檢查與維修

凡涂有安全色的部位,每半年應檢查一次,應保持整潔、明亮,如有變色、褪色等不符合安全色范圍,逆反射系數低于70%或使用環境改變時,應及時重涂或更換,以保證安全色的正確、醒目,達到安全警示的目的。

(三)勞動防護用品分類

1.概念和作用

勞動防護用品就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為防御物理、化學、生物等有害因素傷害人體而穿戴和配備的各種物品的總稱。勞動防護用品又稱勞動保護用品或個人防護用品。

勞動防護用品是勞動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技術措施尚不能消除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和有害因素,達不到國家標準或有關規定時,或不能進行技術改造時,穿戴勞動防護用品就成為既能完成生產任務又能保證勞動者安全和健康的唯一手段,也是保護勞動者安全和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

2.分類

勞動防護用品分為一般勞動防護用品和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實行生產許可制度。按人體防護部位通常可將勞動防護用品分為9大類。

(1)頭部防護用品

頭部防護用品是為防御頭部不受外來物體打擊以及其他危險和有害因素而配備的個人防護裝備。

生產過程中傷害頭部的主要因素有物體打擊傷害、高處墜落傷害、機械傷害、污染毛發(頭皮)傷害。

按防護功能分為普通(一般)防護帽、防塵帽、防水帽、防寒帽、安全(防沖擊)帽、防靜電帽、防高溫帽、防電磁輻射帽、防昆蟲帽和其他頭部防護用品等產品。

(2)呼吸器官防護用品

呼吸器官防護用品是為防御有害氣體、粉塵、煙、霧經呼吸道吸入,或直接向使用者供氧或清凈空氣,保證塵、毒污染或缺氧環境中作業人員正常呼吸而配備的防護用具。

生產過程中傷害呼吸器官的主要因素有生產性粉塵和生產性有害物。

按防護功能分為防塵口罩、防毒口罩(面具)、防酸堿口罩、給氧裝備和其他呼吸器官防護用品5類;按形式又可分為過濾式和隔離式兩類。

(3)眼面部防護用品

眼面部防護用品是為防御眼面部不受煙霧、塵粒、金屬火花和飛屑、熱、電磁輻射、激光、化學飛濺物等傷害而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

常見的生產過程中眼面部傷害主要有異物性眼傷害、化學性眼(面)傷害、非電磁輻射眼傷害、電磁輻射眼傷害、微波和激光眼傷害。

按防護功能分為防塵風鏡(面罩)、防水眼罩、防沖擊眼罩(鏡)、防毒面罩、防高溫面罩、防電磁輻射眼鏡、防射線眼鏡(罩)、防酸堿面罩、防風沙面罩、防強光眼鏡(面罩)和其他眼面部防護用品11類。使用較普遍的有3種,即焊接護目鏡和面罩、爐窯護目鏡和面罩、防沖擊眼護具。

(4)聽覺器官防護用品

聽覺器官防護用品是為防御噪聲侵入耳道,預防噪聲對人身引起的不良影響而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

生產過程中對聽力的損害因素有機械性噪聲、空氣動力性噪聲、電磁性噪聲。

按防護功能分為防水耳塞、防寒耳塞、防噪聲耳塞(罩)和其他聽覺器官防護用品等4類;按形式又可分為耳塞、耳罩和防噪聲頭盔3類。

(5)手部防護用品

手部防護用品是為防御手部不受外來物體打擊以及其他危險和有害因素而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

生產過程中對手部的傷害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歸納為下列幾種因素:火與高溫、低溫、電磁與電離輻射、電、化學物質、撞擊、切割、擦傷、微生物侵害以及感染等。

按防護功能分為普通(一般)防護手套、防水手套、防寒手套、防毒手套、防靜電手套、防高溫手套、防射線手套、防酸堿手套、防油手套、防震手套、防切割手套、絕緣手套和其他手部防護用品13類。

(6)足部防護用品

足部防護用品是為防御足部不受外來物體打擊以及其他危險和有害因素而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

生產過程中對足部的傷害因素主要有重物、銳利物品、高溫、低溫、化學物質、電、靜電等。

按防護功能分為防塵鞋、防水鞋(靴)、防寒鞋(靴)、防沖擊鞋(蓋)、防靜電鞋、防高溫鞋(靴)、防酸堿鞋(靴)、防油鞋(靴)、防燙腳蓋、防滑鞋、防穿刺鞋(靴)、電絕緣鞋(靴)和其他足部防護用品(防震鞋)等13類。

(7)軀干防護用品

軀干防護用品是為防御軀干不受外來物體打擊和其他危險、有害因素而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

生產過程中對軀干的傷害因素主要有高溫、強輻射熱、低溫、電磁與電離輻射、化學物質、電、靜電等。

軀干防護用品就是通常講的防護服。根據防護功能分為普通(一般)防護服、防水服、防寒服、防毒服、防靜電服、防高溫服、防電磁輻射服、防酸堿服、防油服、防昆蟲服、防風沙服、阻燃服、防砸背心、水上救生衣和其他防護服(帶電作業屏蔽服和反光標志服、背心)15類。

(8)護膚用品

護膚用品用于防止皮膚(主要是手、面等外露皮膚)免受化學、物理等有害因素的危害。

生產過程中對皮膚的傷害因素主要有高溫、低溫、紫外線、化學物質等。

根據防護功能分為防毒、防射線、防油和其他勞動護膚品4類。

(9)其他勞動防護用品

根據防護功能分為防高溫的遮陽傘、防墜落用品的安全帶(繩)和安全網、水上救生圈(筏、艇)、電絕緣地板、防滑墊和其他6類。

模塊二 安全紅線

一、高鐵和客車安全紅線

1.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直接責任者,退出高鐵和客車崗位,依法解除勞動合同。

凡造成鐵路交通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之一的直接責任者,或其他重大事故的直接責任者。

2.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直接責任者必須退出高鐵和客車崗位,待崗培訓。

(1)凡造成旅客列車責任行車一般C類及以上事故的直接責任者。

(2)作業人員在天窗點外違規進入高鐵線路防護柵欄內,或在高鐵線路防護柵欄內遺留作業機具、材料。

(3)違章進行施工、檢修、故障處理,天窗點外違規上道或違規使用機具上道作業,危及客車安全。

(4)客車徑路上的軌旁設備、防護設施、工具材料侵入機車車輛限界。

(5)其他嚴重危及高鐵、客車安全的行為。

二、高鐵房建作業行為“安全紅線”

1.未按規定設置防護或防護中斷未停止作業。(鐵路總公司)

2.防護員兼做其他工作。(鐵路總公司)

3.違反規定在電化區段攀登、洗刷機車車輛上部。

4.違章鉆車、坐臥線路或行走道心、軌枕頭。

5.不按規定使用安全帶(繩)、佩戴安全帽、設置防護網作業。

6.在運行的機車、車輛(車列)前搶越線路或穿越兩車間隙。

7.未經通風和檢測合格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8.主要行車工種人員酒后上崗或班中飲酒。(鐵路總公司)

9.主要行車工種人員班中睡覺、擅自離崗。(鐵路總公司)

10.違章上道作業。(鐵路總公司)

11.無計劃、超范圍施工作業。(鐵路總公司)

12.設備、設施、工具材料等侵入機車車輛限界。(鐵路總公司)

13.不具備放行列車條件冒險放行。(鐵路總公司)

14.擅自關閉、人為破壞行車安全裝置,違章解鎖監控裝置或擅自隔離列控車載設備。(鐵路總公司)

15.無證駕駛、操作或擅自交他人駕駛、操作。(鐵路總公司)

16.在貨場、行包房、油庫、候車室、辦理危險貨物等危險場所或看車人員在車內吸煙、使用明火。(鐵路總公司)

17.降雨量達到限速、封鎖警戒值而未采取限速、封鎖措施。

18.發現水害或接到水害報告,未果斷攔停或盲目放行列車。

19.發生水害后,未檢查確認盲目開通。

20.防護通信工具未試驗良好、防護用品攜帶不全進行營業線施工作業。

模塊三 勞動安全“五大關鍵”

一、預防機車車輛傷害事故

1.機車車輛傷害的概念

所謂機車車輛傷害,是指鐵路機車車輛在運行過程中碰、撞、軋、壓、擠、摔等造成鐵路作業人員傷亡的事故。鐵路機車車輛是指在鐵路線路上運行的鐵路機車、客車、貨車、動車組及各類自輪運轉特種設備等。

按其造成傷害的主要因素可以分為:作業人員違章搶道、走道心、鉆車底、跳車、扒車、以車代步、作業侵限等人為因素造成的傷害;線路上作業不設防護、作業防護不到位、作業環境不良、違章指揮等管理因素造成的傷害。

2.機車車輛傷害事故危險辨識

鐵路作業人員在生產過程中,容易造成機車車輛傷害的危險和有害因素較多,根據事故致因理論,事故致因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個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為主要包括:作業人員安全意識淡薄,缺乏防護技能;作業人員侵入機車車輛限界;作業人員盲目穿越線路;作業人員違章上道作業;防護用品、用具使用不規范。

物的不安全狀態主要包括:防護裝置、設施存在缺陷;勞動安全防護用品、用具存在缺陷。

作業環境不良主要包括:作業場所環境不良;惡劣天氣;站場照明條件不良;特殊地形地貌。

安全管理缺陷主要包括:安全規章制度不完善;安全培訓教育不到位;監督檢查不到位;勞動安全投入不足。

3.預防機車車輛傷害安全知識

對施工維修作業安全基本要求:

(1)作業人員在作業前必須充分休息,嚴禁飲酒,保持精神狀態良好,作業中應按規定著裝,正確佩戴勞動防護用品。

(2)行車設備管理單位要嚴格執行“行車不施工、施工不行車”的規定,對各類行車設備的檢修應安排在天窗點內進行,并加強天窗修管理,提高天窗作業效率。

(3)凡在營業線進行各類施工(含施工準備)、維修、檢查等作業,必須設置駐站聯絡員和現場防護員,并佩帶相應的防護備品及用具,駐站聯絡員、現場防護員不得臨時調換。

(4)遇有降霧、暴風雨(雪)、揚沙等惡劣天氣影響瞭望時,應停止線上作業和上道檢查,必須作業時,應采取特殊安全措施,保證來車之前按規定的距離及時下道。

(5)接到來車信息后,作業人員應按規定距離到指定地點下道避車。

二、預防觸電傷害

1.觸電事故類型

人體觸電方式有以下幾種:直接接觸觸電、間接接觸觸電、跨步觸電、高壓電場對人體的傷害、靜電對人體的傷害、雷電。觸電時人體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按其形式可分為電擊和電傷兩種。

直接接觸觸電時,通過人體的電流較大,危險性也較大,往往導致死亡事故,所以要想方設法防止直接接觸觸電。

間接接觸觸電是由于電氣設備(包括各種用電設備)內部的絕緣故障,而造成其外露可導電部分(金屬外殼)可能帶有危險電壓(在設備正常情況下,其外露可導電部分是不會帶有電壓的),當人員誤接觸到設備的外露可導電部分時,便可能發生觸電。

跨步電壓是指電氣設備碰殼或電力系統一相發生接地短路時,電流從接地處四散流出,在地面上形成不同的電位分布,人走近短路點時,兩腳之間的電位差。當跨步電壓達到40V以上時,將使人有觸電危險,特別是人被跨步電壓擊倒后加大了人體的觸電電壓,從而造成意外和死亡。發現有跨步電壓危險時,應單足或并雙足跳離危險區,亦可沿半徑垂直方向小步慢慢退出。

高壓雙回路、多回路同桿架設以及兩條平行架設的線路,如果一條線路帶電,會造成另外停電的線路帶電,特別是當和停電檢修平行接近的帶電線路出現三相不平衡或單相接地時,對停電線路的感應使其意外地帶有危險電壓,稱為感應電壓。

雷擊可分為直擊雷和感應雷。直擊雷是云層與地面凸出物之間的放電;感應雷分為靜電感應雷和電磁感應雷。

2.保證用電安全的基礎要素

(1)電氣絕緣:即用不導電的絕緣材料把帶電體封閉起來。保持配電線路和電氣設備的絕緣良好,是保證人身安全和電氣設備正常運行的最基本要素。電氣絕緣的性能是否良好,可通過測量其絕緣電阻、耐壓強度來衡量。

(2)安全距離:是指人體、物體等接近帶電體而不發生危險的安全可靠距離。如帶電體與地面之間、帶電體與帶電體之間、帶電體與人體之間、帶電體與其他設施、設備之間,均應保持一定距離:變配電裝置安全距離、檢修安全距離、操作安全距離等。

(3)安全載流量:是指允許持續通過導體內部的電流量。如果電流超過安全載流量,導體的發熱將超過允許值,導致絕緣損壞,甚至引起漏電和發生火災。因此,根據導體的安全載流量選擇導體截面和設備十分重要。

(4)標識:明顯、準確、統一的標識是保證用電安全的重要因素。顏色標識表示不同性質、不同用途的導線;標示牌標志一般作為危險場所的標志;型號標志作為設備特殊結構的標志。A相為黃色,B相為綠色,C相為紅色;明敷接地線涂以黑色;二次系統交流回路用黃色,負電源用藍色,信號和警告回路用白色;儀表盤上運行極限參數畫紅線等。

3.電氣化鐵路作業規定

(1)距牽引供電設備帶電部分不足4m的燃著物體,使用水或滅火器滅火時,牽引供電設備必須停電。

(2)距牽引供電設備帶電部分超過2m的燃著物體,使用沙土滅火時,牽引供電設備可不停電,但須保持滅火機具及沙土等與帶電部分的距離在2m以上。

(3)行人持有長大、飄動等物件通過道口時,不得高舉揮動,應與牽引供電設備帶電部分保持2m以上的距離。

三、預防高處墜落事故

《高處作業分級》(GB 3608—2008)規定:“凡在墜落高度基準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墜落的高處進行作業,都稱為高處作業”。根據這一規定,涉及高處作業的范圍是相當廣泛。

1.高處墜落事故主要類型

(1)攀登作業墜落事故(房建給水設備上、構架上、樹上以及其他各種物體上墜落等)。

(2)臨邊作業墜落事故(預留口、通道口、樓梯口、電梯口、陽臺口、洞、溝、坑、池墜落等)。

(3)懸空作業墜落事故。

(4)腳手架上墜落事故。

(5)坡面上作業墜落事故。

(6)屋面上作業墜落事故。

(7)拆除工程中墜落事故。

(8)梯子上作業墜落事故。

(9)操作平臺作業墜落事故。

(10)石棉瓦等輕型屋面墜落事故。

2.高處墜落危險辨識

高處作業因施工環境和作業條件差,不安全因素隨著施工項目和作業過程的變化而變化,事故隱患較多,其主要原因是:作業人員缺乏高處作業的安全技術知識;防高處墜落的安全設施、設備不健全;高處作業環境惡劣的影響;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根據事故致因理論,事故致因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個主要方面。

3.預防高處墜落對作業人員要求

(1)凡從事高處作業的人員必須身體健康,并必須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嚴禁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嚴重貧血、美尼爾氏癥、癲癇病、精神病和其他不適于高處作業的人從事高處作業。

(2)凡從事高處作業的人員必須經過高處作業上崗前安全技術培訓,熟知現場環境和施工安全要求,經考訓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3)凡從事高處作業的人員工作中必須服從分工,聽從指揮,了解本工作的作業內容和作業區域的環境條件,相互密切配合,行動統一,在保證作業安全的條件下開展作業。

(4)從事高處作業必須設立并明確現場監護人員。對于違章指揮,作業人員有權抵制;對于違章作業,施工作業負責人和監護人有權制止與批評教育;對于不聽勸阻者,監護人有權制止作業。相關管理人員應隨時檢查高處作業情況。在雷雨、大霧或六級以上(含六級)大風的氣象條件下,不得安排露天高處作業。

(5)從事高處作業的人員必須正確穿戴好勞動防護用品,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帶(繩),穿好防滑軟底鞋,不準穿拖鞋或赤腳作業,應有專門的工作服,扎緊袖口、扣好紐扣、束好衣服下擺、扎好褲管口,不準穿過于寬松和飄逸的衣服,做到衣著靈便。

(6)從事高處作業的人員嚴禁崗前飲酒,作業中嚴禁追逐、嬉鬧、開玩笑,在作業的高處睡覺。作業中嚴禁因爭搶時間而違章冒險作業;須注意勞逸結合,防止疲勞作業,工間休息應選擇安全的地方休息。

(7)作業完畢要對作業場所進行檢查,確認安全無誤后方可下班,有交接班的作業必須認真進行交接班,做好交接班記錄,做到交班不清楚不接班。

四、預防物體打擊事故

物體打擊是指由失控物體的重力或慣性力引起的傷害事故。物體打擊適用于落下物、飛來物、滾石、錘擊、碎裂、崩塊等所造成的傷害。

1.常見事故類型

(1)墜落物傷人。如工具、零件、零部件等物高處掉落傷人,鋼軌、鋼筋等重物墜落等傷人。

(2)飛濺物傷人。如打樁、錘擊造成碎物屑飛濺傷人,砂輪機、切割機破碎等傷人。

(3)拋落物傷人。如旅客列車上拋擲的酒瓶、食物,貨物列車上墜落的貨物、松動的篷布、繩索等傷人。

(4)慣性力傷人。如撬棍、扳手滑脫傷人,鋼絲繩甩擊,夾具、工件飛出等傷人。

2.物體打擊危險辨識

造成物體打擊的原因有多方面,在生產活動過程中由于存在多種危險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個主要方面。

3.預防物體打擊對作業人員要求

(1)作業人員或檢查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按規定佩戴好合格安全帽和其他防護用品。應在規定的安全通道內出入和上下,不得在非規定通道位置行走。

(2)打樁和錘擊時,作業人員必須戴防護眼鏡,穿棉質工作衣褲和工作皮鞋。

五、預防機械傷害事故

機械設備種類繁多,設備運行時,其加工部件和機械設備本身可進行不同形式的機械運動,在其制造及運行、使用過程中,也會帶來撞擊、擠壓、切割等,容易導致機械傷害事故的發生。機械傷害是指人們在接觸設備或與靜止設備某部位作相對運動時,機械設備運動(靜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與人體接觸引起的擠壓、碰撞、沖擊、剪切、卷入、絞繞、甩出、切割、切斷、刺扎等的傷害。

1.常見的機械傷害類型

(1)機械設備零、部件作旋轉運動時造成的傷害。例如:機械設備中的輪、皮帶輪、滑輪、軸、絲杠、聯軸節等零部件,傷害的主要形式有絞傷和物體打擊傷。

(2)機械設備的零、部件作直線運動時造成的傷害。例如:鍛錘、沖床、切鈑機的施壓部件,牛頭刨床的床頭,龍門刨床的床面,以及橋式吊車大、小車和升降機構等,傷害的主要形式有壓傷、砸傷和擠傷。

(3)刀具造成的傷害。例如:車床上的車刀、銑床上的銑刀、鉆床上的鉆頭、磨床上的磨輪、鋸床上的鋸條等刀具,傷害的主要形式有燙傷、刺傷和割傷。

(4)被加工的零件造成的傷害。這類傷害事故主要有:①被加工零件固定不牢被甩出打傷人,例如:車床卡盤夾不牢,在旋轉時將工件甩出傷人。②被加工的零件在吊運和裝卸過程中,可能造成砸傷。

(5)電氣系統造成的傷害。主要包括電動機、配電箱、開關、按鈕、局部照明燈以及接零(地)和饋電導線等,傷害的主要形式是電擊。

(6)手用工具造成的傷害。例如:角磨機、電鉆、電錘、套絲機、電刨、榔頭等在使用過程中都可能對作業人員造成傷害。

(7)其他傷害。例如:有的機械設備在使用時伴隨著發出強光、高溫,還有的放出化學能、輻射能,以及塵毒危害物質等,這些對人體都可能造成傷害。

2.機械傷害危險辨識

為了便于進行危險源辨識和分析,首先應對危險因素與危害因素進行分類。機械傷害危險源主要分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個主要方面。

3.預防機械傷害一般安全常識

(1)未經授權許可,任何人不得拆除設備的安全裝置或對安全裝置進行改造。

(2)嚴禁動用未經授權許可操作的設備。

(3)嚴禁隨意更改設備的參數,以免影響安全操作。

(4)作業前穿戴好相應個人防護用品,著裝要“三緊”:領口緊,袖口緊,下擺緊。

(5)設備的危險處所、不安全因素的部件,需要設置安全標志及明顯的指示牌。

(6)不得用手或身體任何部位接觸運轉中設備的運動部件。

(7)2m以下的齒輪、三角帶、聯軸器均需設置安全護罩并妥加維護。

(8)有聯鎖裝置的防護門在聯鎖失效后嚴禁操作。

(9)需要打開或卸下安全裝置時,應有顯示危險的標志,防止設備被意外啟動。

模塊四 預防中毒和窒息

一、中毒和窒息事故類型

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或接觸有毒的物質能使人體器官組織機能發生異常改變,使人體呼吸過程受阻,產生全身各器官組織缺氧、功能紊亂和形態結構損傷的病理狀態,這種事故稱為中毒和窒息。

1.中毒的類型

生產性毒物按其致病作用可分為刺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和致癌性等毒物。根據接觸毒物時間長短、發病緩急,可將中毒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亞急性中毒。

2.窒息的類型

當有害物質濃度大于立即威脅生命或健康(IDLH)濃度或雖經通風但有毒氣體濃度仍高于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制所規定的濃度要求(硫化氫10mg/m3)或缺氧時(低于18%)容易發生窒息,窒息一般可分為缺氧窒息和中毒窒息。

二、中毒和窒息危險辨識

大多數毒害品遇水、遇酸或酸霧會分解并放出有毒的氣體,有的氣體還具有易燃和自燃危險性。無機有毒物品中大都具有氧化性,與還原性強的物質接觸,易引起燃燒爆炸,并產生毒性極強的氣體。因此在生產運輸過程中接觸毒害品或在有毒有害場所作業存在一定的危害因素。

根據工作特點,鐵路運輸生產過程中相關中毒和窒息危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毒物品的運輸、裝卸作業,有毒物品的儲存保管作業,在有毒有害場所作業,在密閉、有限空間作業。

三、預防中毒和窒息的基本知識

1.毒害品的分類

毒害品的種類很多,按化學組成可分為無機毒害品和有機毒害品;按毒性大小可分為劇毒品和有毒品。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即分為無機劇毒物品、有機劇毒物品、無機有毒物品和有機有毒物品4類。按國際上比較普遍采用的分類法,半數致死量分級法可分為劇毒、高毒、中毒、低毒、基本無毒和無毒6類。

2.有毒有害場所作業中預防中毒的措施

(1)當接觸危險化學品時,不能吃、喝、吸煙及嚼口香糖。

(2)不要在化學物品區域或生產崗位存放食物及飲料。

(3)與危險化學品接觸后,必須用肥皂洗手。

(4)避免皮膚及眼睛與危險化學品直接接觸。

(5)絕對不能用裸手與危險化學品接觸。

(6)如果發現有粉塵,必須立即戴防粉塵面具,面具中的過濾器應該定期更換。

(7)定期更換臟衣服,危險化學品區所有的勞動防護用品要單獨存放。

(8)熟悉掌握并遵守緊急救護的有關規定和步驟。

(9)不能一個人單獨進行作業。

3.在密閉、有限空間作業預防中毒和窒息措施

(1)通風換氣。

(2)進入作業現場前,要詳細了解現場情況和以往事故情況,并有針對性地準備檢測與防護器材。

(3)進入作業現場后,首先對有限空間進行氧氣、可燃氣、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氣體檢測,確認安全后方可進入。

(4)對作業面可能存在的電、高(低)溫及危害物質進行有效隔離。

(5)進入有限空間時應佩戴隔離式空氣呼吸器或佩帶氧氣報警器和過濾式空氣呼吸器。

(6)進入有限空間時應佩帶有效的通信工具,系安全繩。

(7)配備監護員和應急救援人員。

(8)嚴格安全管理,落實作業許可。

(9)冬季在用煤爐取暖的作業或休息地點,要采取通風措施,防止煤氣中毒。

4.有限空間安全作業五條規定

(1)必須嚴格實行作業審批制度,嚴禁擅自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2)必須做到“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嚴禁通風、檢測不合格作業。

(3)必須配備個人防中毒窒息等防護裝備,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嚴禁無防護監護措施作業。

(4)必須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嚴禁教育培訓不合格上崗作業。

(5)必須制定應急措施,現場配備應急裝備,嚴禁盲目施救。

思考題

1.簡述《技規》對鐵路職工人身安全的基本要求。

2.施工維修作業前對作業人員有什么基本要求?

3.常見的物體打擊事故有哪幾類?

4.什么是高處墜落?高處墜落事故主要類型有哪幾類?

5.在密閉、有限空間作業預防中毒和窒息措施有哪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农架林区| 日土县| 新泰市| 偏关县| 曲水县| 什邡市| 双柏县| 车致| 咸阳市| 靖江市| 墨竹工卡县| 玉龙| 舟曲县| 嘉峪关市| 广安市| 阿克| 龙川县| 赣榆县| 灵台县| 永仁县| 东方市| 桃源县| 清远市| 屏东县| 柳江县| 翼城县| 大关县| 漳州市| 资阳市| 华阴市| 阿巴嘎旗| 清水县| 任丘市| 栖霞市| 罗江县| 永仁县| 镇赉县| 无为县| 彭州市| 奎屯市|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