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說膠濟鐵路故事(下)作者名: 于建勇本章字數: 3334字更新時間: 2019-10-28 14:22:20
歷史睡了,時間醒著
歷史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腦海中的一個閃念,可能會掀起一場颶風。雪山中的一絲震動,可能會引發一場雪崩。
學者祝勇曾言:一個歷史的異數,會打亂了整個歷史的局面,就像一顆棋子的變動,會使所有的變動尾隨其后,進而使整個棋盤的局面徹底改變。這是歷史的“蝴蝶效應”。
膠濟鐵路,這條影響中國近代史的鐵路,最初,竟然源于一個外國人的腳步。他的名字叫李?;舴遥聡乩?、地質學家。正是因為他到山東的實地考察,而且在考察中發現了寶貴的資源:煤礦,于是才有了修建一條鐵路的想法。當時他的想法是:“從膠州到濰縣的路很平坦,人們可以在那里,而不是在芝罘找到一條鐵路的起點?!?/p>
在我看來,這條鐵路的真正起點,應該是李?;舴业哪X海。對于一個學者而言,這個想法,也僅僅是想法而已。因為當時無權無勢的他,根本沒有能力、也沒有實力在中國推動這件事。
這個想法石破天驚。因為在他考察山東這年—1869年,大清帝國包括現在蒙古在內的遼闊版圖上,連一條正式鐵路都沒有。只有一條小鐵路四年前曇花一現。那是英國商人在北京宣武門外鋪設的一條長約半公里的“展覽鐵路”,時人“駭為妖物”,最后由官府“飭令拆卸”。從中既可看出官府的愚昧,也可看出李?;舴业某把酃?。
放眼中國鐵路發展史,這種超前眼光更加凸顯。中國第一條營業鐵路—吳淞鐵路,7年后—1876年才由英商修建。不久也被清政府贖回后拆除。中國留存下來的第一條營業鐵路—唐胥鐵路,12年后—1881年才修建。中國人主持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則在36年后—1905年才開工。那時,膠濟鐵路已經通車兩年了。
后來,李?;舴野堰@個想法進一步完善,在他的專著《中國》一書中,正式提出修建一條從膠州灣出發、連接山東的煤田、經濟南府通向北京和河南的鐵路。
如果僅此而已,他的考察只限于學術,可他的指向卻是國家戰略:“膠州灣乃中國最重要之門戶”,“欲圖遠東勢力之發達,非占膠州灣不可”。從此,膠州灣進入德國的視野,進而列入德國在遠東尋求建立軍港的選擇地之一。
在經過一番考察比對之后,德國最終選定膠州灣。此后德國駐華公使海靖三番五次找借口,極盡小題大作、上綱上線之能事,意在激怒中國,挑起沖突,進而借機出兵。
借口終于來了。這就是1897年發生的“巨野教案”。德國遂趁機出兵,武力侵占膠州灣。次年,逼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取得了膠濟、膠沂濟和由濟南到山東西部邊境的鐵路修筑權,以及鐵路兩旁30里內的礦山開采權。
一個學者的想法,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國家的行動。試想,假如李?;舴覜]有踏上山東,山東的歷史或許將要重寫,膠濟鐵路也就不可能以這種方式修建,此后由于這條鐵路引發的一系列重要歷史事件或許就不可能發生,或者說不可能以后來這種方式發生。
比如戊戌變法?!澳z州灣事件”發生后,康有為積極上書光緒皇帝,“因膠警之變,下發憤之詔”。并于1898年—戊戌年—借助德軍在即墨毀壞孔子像之事,策動第二次“公車上書”,推動戊戌變法。“膠州灣事件”成為1898年戊戌變法的導火索。
比如濟南開埠。德國依靠鐵路開疆破土,山東巡撫周馥和直隸總督袁世凱秘密運籌,在1904年膠濟鐵路全線通車前夕,濟南、濰縣、周村三地自開商埠,把自主權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里。
比如日德戰爭。日本對青島及膠濟鐵路垂涎已久,1914年趁德國陷入歐戰(一戰)無力東顧之機對德宣戰,打敗德國,占領了夢寐以求的青島及膠濟鐵路,此后把開戰之前許下的“交還中國”的諾言拋諸腦后,強行霸占青島及膠濟鐵路達八年之久。
中國政府積極謀求收回,沒想到在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列強卻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讓與日本,從而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中國代表拒絕簽字,山東問題成為懸案,直到1922年2月結束的華盛頓會議上才得以解決,決定青島和膠濟鐵路由中國政府贖回。1923年1月1日,膠濟鐵路終于回到中國的懷抱。
籌款贖路,再一次點燃中國民眾的愛國激情。而政局的動蕩、政府信用的缺失,讓民眾的熱情降為冰點,以至于轟轟烈烈的籌款贖路運動,最終落得個雷聲大、雨點兒小的結局,令人不勝唏噓。
被迫交出膠濟鐵路之后,日本政府并不甘心,1928年趁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之際,借口保護日僑,先后三次出兵山東,期間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重新霸占膠濟鐵路達一年之久。自然,在談判桌上,中日雙方又免不了一番唇槍舌劍。
而對于1929年的膠濟接收,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和馮玉祥兩派又免不了一番明爭暗斗。等到膠濟鐵路收回之后,剛剛平靜不久的膠濟鐵路,又遇上了1930年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之間的中原大戰。這條多災多難的鐵路,在軍閥混戰中再一次遭受池魚之殃。
盡管中原大戰很快結束,可膠濟鐵路并不安穩。1931年,先是膠濟鐵路沿線煤商掀起罷運風潮,后是青島學子在九一八事變后乘坐火車赴南京請愿,兩次都驚動了南京國民政府。
此后,膠濟鐵路進入相對穩定時期,1935年7、8月間,鐵道部第四屆全國鐵路沿線出產貨品展覽會(簡稱“鐵展會”)在青島隆重舉行,歷時一月,參觀人數約60萬人。而那時青島全市才40余萬人,可見前來參觀的外地人也有不少?!拌F展會”魅力可見一斑。
可是,好景不長。1937年七七事變后,暫時還沒被日軍占領的膠濟鐵路,成了許多人輾轉流亡的“生命線”。他們中,有梁實秋、羅隆基、陳寅恪、沈從文、楊振聲、朱光潛、吳宓、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學者。還有當時的北平首腦、后來成為抗戰名將的張自忠。不過,當時的他卻頂著“漢奸”的罵名,百口莫辯。這時的膠濟鐵路,寫滿了恓遑、悲涼、辛酸和無奈。
不久,這條流亡者的“生命線”,也被日軍生生掐斷。1938年,膠濟鐵路淪陷。這是日本對膠濟鐵路的第三次占領。出于“分區管理”和軍事入侵需要考慮,日軍1938年做出一項重大決定,膠濟、津浦在濟南并軌,兩座車站合并,這項工程始于1939年,竣工于1940年,從而改變了以往膠濟、津浦兩路在濟南各行其道的歷史。
八年抗戰,中國軍民浴血奮戰,譜寫了一曲打擊侵略者的壯歌,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膠濟鐵路沿線上演。國共兩黨以民族利益至上,暫時拋棄前嫌,共同抵御外侮。
抗日戰爭結束,解放戰爭又起,膠濟鐵路再次深陷戰火。膠濟鐵路自從誕生之后,總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戰爭的傷害。因為重要,所以爭奪。因為爭奪,所以破壞。這,或許就是它的宿命。
一條不足400公里的鐵路,看似冷冰冰的鋼軌,經歷過多少血與火,承載著多少傷與痛。當我觸摸著膠濟鐵路陳列館保留至今的百年鋼軌時,仿佛觸摸著滲透到鋼軌深處的百年往事。
建國之后,這條飽經滄桑的鐵路才算從戰火中脫身。1953年,它承擔起一項神秘重任:運送一塊重達百噸的巨石。這塊巨石出自青島浮山,通過膠濟鐵路小心翼翼運到北京。如今佇立在天安門廣場。它就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
1958年,“大躍進”運動初期,膠濟復線提上日程,孰料復線建設一波三折,歷時三十多年才告完成。期間經歷了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追溯這段漫長的歷史,不難看到深深的“運動”烙印。
改革開放之后,膠濟鐵路發展迅猛。近十多年來,先后實施了電氣化改造,完成了六次大提速,開行了動車組。新的濟青高鐵也指日可待。屆時,全程運行時間將壓縮到1個小時,與膠濟鐵路通車初期12個小時的行程不可同日而語?!疤旆馗部丁?。
膠濟鐵路是一個窗口,一個觀察中國近代史的窗口。從這個窗口,我們看到了屈辱與艱辛,看到了壓迫與抗爭,看到了曲曲折折、起起落落,也看到了艱難中的奮進、奮進中的崛起。
膠濟鐵路是一座舞臺,一座“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舞臺。這座舞臺上的匆匆過客,有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馮玉祥、顧維鈞、王正廷、王盡美、鄧恩銘……還有德國人、日本人,不同朝代、不同陣營、不同國家、不同追求,是非功過,任由他人評說。
膠濟鐵路是一部大書,一部跨越晚清、北洋、民國、新中國的大書。這部大書,寫滿百年風雨滄桑:有列強欺凌,有軍閥混戰,有黨派之爭……抽取任何一個事件,都值得我們細細咀嚼、深深回味。本書就是在“大歷史”中講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追溯歷史,是為了觀照現在。歷史睡了,時間醒著。現在的我們,常常因為走得太快,而忘了為什么出發。特別是在精神、文化層面,“大拆”,未能“大建”;“大破”,未能“大立”。當我們走得太快時,應該停下腳步,等一等自己的靈魂。靈魂的“根”在哪里?在歷史深處。對歷史懷有溫情與敬意,是我們應該持有的一種正確態度。
于建勇
2015年5月于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