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經濟學(第2版)
- 李楠 高鶴
- 2408字
- 2019-10-25 15:36:48
1.3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3.1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
1.實證分析
經濟學既有實證分析(positive analysis)又有規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其中實證分析占重要地位。實證分析法就是描述經濟現象“是什么”,如實地描述經濟行為并揭示有關經濟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或因果關系。實證分析法只限于對能證實的觀點進行分析。通常把實證的觀點表述為“如果A,那么就B”。例如,如果政府對消費者征收10%的消費稅,消費者的商品消費量就會下降5%。這是一個實際的“如果A,那么就B”的問題,這種觀點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2.規范分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體系,當經濟學家不使用客觀的實證方法,而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來闡述經濟問題時,就是規范分析。規范分析是研究經濟活動“應該是什么”,或者經濟問題應該怎樣解決等問題的方法。例如,一位動物權利保護者說“人們都不應該購買皮大衣”,這就從他的價值標準提出了“應該與不應該”的問題。或者一位經濟學家說“我們應該看到,每個想要工作的下崗職工都需要一份工作”,而另外一位經濟學家說“提高企業活力將比解決下崗職工的工作問題更重要”,這些語言都屬于規范分析。
1.3.2 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
1.均衡分析
均衡(equilibrium)是物理學的概念,指的是物體由于所受各方向外力正好相互抵消而處于靜止狀態。在經濟分析中,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各個經濟決策者(消費者、廠商等)做出的決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不會愿意再調整自己的決策,從而不再改變其經濟行為。例如,如果一種產品市場達到均衡,那么在目前的價格下,買方和賣方的決策應該是相容的,即買方愿買的數量恰好等于賣方愿賣的數量,此時,買方和賣方均認為若改變這個數量不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好處。因此,在外界條件(如相似產品的價格、原材料成本)改變之前,價格和數量靜止不變,達到均衡狀態。
均衡分析方法(equilibrium analysis)就是假定外界諸因素(自變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變的,然后再研究因變量達到均衡時應具備的條件。由于在現實中,外界條件不斷發生變化,均衡可能是轉瞬即逝的一刻,也可能永遠達不到。但在均衡分析中,我們只考察達到假想中的均衡時的情況。均衡分析可分為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和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1)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是分析某一時期,某一市場的某種商品的價格或供求所達到的均衡,是一個市場一種商品的均衡。如果假定某一市場對其他所有市場不發生重大影響,其他市場也不對要考察的這個市場有反饋作用,而只單獨考察一定時間的這個市場的某種商品(或生產要素)的價格或供求達到均衡的分析情況,就是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都是以“其他情況不變”或“在既定條件下”的假設為基礎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這并不影響它對很多經濟問題研究的有效性和價值。
(2)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研究整個經濟體系即所有市場的價格和產量均衡的一種分析方法,即研究整個經濟體系中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同時達到均衡的狀態。社會經濟系統中,各個市場的商品之間,與商品供給相關的各生產者之間,與商品需求相關的各消費者之間的各種經濟變量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存在著密切關系。當這些經濟變量相互作用,最后達到一種均衡狀態,沒有變動的趨勢時,這種均勢狀態就是一般均衡。在達到一般均衡條件下,各個市場商品的供給量和需求量是相等的;各個生產者在既定技術條件下,獲得最大利潤;各個消費者在一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最大滿足。
2.邊際分析
邊際分析(marginal analysis)是現代經濟學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利用邊際數量分析經濟變量的相互關系及變動規律。在均衡狀態下,經濟主體的目標是實現利益最大化。這種最優是如何達到的呢?在經濟學上是通過邊際考慮(marginal thinking)來實現的。“邊際”是指一個微小的增量帶來的變化,即數學中微分的含義,例如,在以后各章中經常用到的邊際效用、邊際成本、邊際產量、邊際利潤等概念。經濟學家在邊際考慮時總是遵循這樣的邊際原則:當某項經濟活動(如生產、消費)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時,人們就會擴大這種活動;反之,就會減少這種活動,直到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這種經濟活動狀態才處于最優狀態,即達到了均衡。
1.3.3 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在經濟分析中,按照是否考慮時間因素,均衡分析還可以分為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1.靜態分析
靜態分析(static analysis)是指不考慮時間變化的分析,或者說是在時間變化不發生太大作用時使用的分析方法。一般情況下,利用這種方法來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及有關的經濟變量處于均衡狀態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但是并不論及達到均衡狀態的過程。
2.比較靜態分析
比較靜態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已知條件變化后經濟現象均衡狀態的相應變化,以及有關經濟變量達到新的均衡狀態時的相應變化。顯然,比較靜態分析只是對個別經濟現象一次變動的前后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分析,這種分析方法同樣也不分析變動過程本身。簡而言之,比較靜態分析就是對經濟現象一次變動后,均衡位置及經濟變量變動的前后狀態進行比較。在微觀經濟學中,無論是分析個別商品的供求平衡,還是個別廠商的價格和生產均衡狀態,大都采用以上靜態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
3.動態分析
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的主要區別在于引入了時間因素。動態分析(dynamic analysis)是對現有均衡狀態向新的均衡狀態變動過程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關的經濟變量在一定時間內的變化、經濟變量在變動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及它們在每個時點上變動的速率等。具體地說,動態分析將著重研究那些在靜態分析中通常假定不變的因素在時間發生變化時,將如何影響一個經濟體系的變動。動態分析要求經濟變量所屬的時間必須被明確表示出來,并且認為某些經濟變量在某一時點上的數值受前一時點有關變量數值的影響,這就需要把經濟活動過程劃分為連續的分析期間,以便考慮有關變量在各個時期的變動情況。在微觀經濟學中,蛛網理論就是一個動態分析的例證,而在宏觀經濟學中,動態分析常常用來研究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波動問題。